特色工業園區的調研報告

時間:2022-12-07 02:15:00

導語:特色工業園區的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特色工業園區的調研報告

近年來,*“一鎮一業”產業小板塊不斷做大做強,由“堆”而“群”,迅速升級成“一域一業”的集群產業基地,基本形成了“338”體系,即:電子信息、絲綢紡織、電纜光纜為三大支柱產業,縫紉機、彩鋼板、羊毛衫為3個特色產業,電梯制造、汽車配件、新型建材、生物醫藥、有色金屬、日化、服裝、制鞋為8個成長型產業。與此同時,市委、市政府把握區域發展定位,按照布局集中、產業集群、資源集約、人才集聚的要求,提出了構建沿上海、沿浙江、沿太湖以及沿蘇州的“四沿”經濟片區的設想,以此優化生產力布局,提升區域發展水平。在此前提下,如何堅持以特色產業為依托,以區域集群為特征,因地制宜地發展和壯大一批特色工業園區,充分發揮板塊經濟的基礎優勢和集聚效應,拉長產業鏈條,做大產業體量,是當前十分值得研究的課題之一。

為此,我們對開展特色工業園區建設較早的浙江嘉興海寧市、桐鄉市等地進行了實地考察與調研,對特色工業園區的發展路徑進行了研究,結合*的實際情況,提出“十一五”期間發展*特色工業園區的幾點建議,現將有關情況匯報如下:

一、浙江海寧、桐鄉等地特色工業園區的發展路徑探析

當區域特色工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帶來資源消耗過度、污染嚴重、低層次惡性競爭等非經濟性后果,影響產業集群的健康成長。為了把區域特色產業的長處與開發區建設的優勢結合在一起,浙江省于1998年初提出了發展特色工業園區的意見,并相繼出臺了《關于發展特色工業園區的實施意見》、《浙江省特色工業園區“十五”發展專項規劃》等一系列文件。按照這一思路,杭州、溫州、嘉興等地迅速形成了抓產業集聚、促經濟發展的熱潮,并紛紛建起不同層次配套、產品門類齊全、形式多樣的各類特色工業園區。緊臨*的浙江海寧中國皮都科技工業園、海寧中國經編針織科技工業園和桐鄉濮院羊毛衫工業園等均為有代表性的園區。

有言道“十年磨一劍”,從海寧、桐鄉等地特色工業園區的發展歷程來看,許多園區都經歷了十數年的孕育與壯大,而且許多特色工業園是在原有的高新技術和工業集中區基礎上開辟并發展起來的。總結浙江各地成功發展特色工業園區的經驗,可歸納為三句話:一是超前的建設理念;二是有序的政府引導;三是合理的功能定位。

1、超前的建設理念——將特色工業園區的發展區別于普通工業集中區

(1)內涵不同。特色工業園區,顧名思義,體現的是特色,是具有產業集群的專業化特征。浙江特色工業園內的成員企業包括縱向的上游原材料、機械設備和生產服務等投入供應商;下游的銷售商及其網絡、客戶;橫向則延伸到互補產品的制造商,技能與技術培訓和行業中介等相關聯企業,以及基礎設施供應商等。可以看出,浙江特色工業園區是以區域特色經濟為基礎,適應市場競爭和產業升級的新形勢和城市化進程的要求,是以優勢企業為主導,適當集中布局,促進現代產業分工協作的專業化產業區,是一種柔性生產綜合體,代表了區域核心競爭。而傳統意義上的高新技術區或工業集中區,則大多是經國家或當地政府批準,由開發城市興辦,通過特殊政策集中地吸引外資、引進技術、相對獨立的經濟技術區域。

(2)建設程序不同。浙江特色工業園區是以區域內已形成的特色工業為基礎,建設程序是先有入園企業和入園項目,然后再動工建園。因此特色園區一旦立項,可很快建成,形成規模。如浙江海寧中國經編針織科技工業園自1999年破土動工到首期建成僅歷時一年,目前已開發面積3.5萬平方公里,擁有入園企業160余家,投產企業130余家,成為中國最大的經編制造業基地之一。而普通工業集中區或開發區多是依托區位優勢和優惠政策,先筑巢,后引鳳,通過招商,實現零的起步和突破。與特色工業園區相比,目前許多工業集中區建設因招商引資困難而進程緩慢,出現“有區少企”甚至是“有區無企”的空殼現象。

(3)建設任務不同。浙江特色工業園區的建設任務主要是促進同類產業的集聚和整合,強調同一產業鏈條的拉長和變粗,實現行業規模經濟和區域規模經濟,形成產業整體競爭優勢。如桐鄉濮院羊毛衫工業園為入園企業設立了相應的準入門檻,即必須是與毛衫或服裝生產相關的企業。而普通工業集中區大多以招商引資為基本任務,允許多種互不關聯的企業入區。

(4)優勢不同。浙江特色工業園區由于產業集中,富有地方特色,園內容易建立起諸如質檢中心、技術開發中心、職工培訓中心和污染治理等統一的公共服務體系,充分發揮技術溢出效應,使不同企業分享公共基礎設施資源,從而降低生產成本和交易費用,形成產業集聚的價格優勢。而普通工業集中區則由于產業類別不同,只能通過提高企業污染度進入門檻來保證環境清潔,并主要依靠單個企業自身加強管理來提高產品質量和員工素質。

2、有序的政府引導——使政府成為特色工業園區建設的強力推進者

在浙江大力發展特色工業園區的過程中,各級政府根據《浙江省發展特色工業園區的指導意見》,結合當地產業發展基礎和本區域塊狀經濟發展情況,制定了相應的指導意見,要求政府部門有序引導,強力推進特色工業園區建設:一是不越位,即只要市場能辦的事,政府決不替代干預;二是不缺位,當園區發展遇到困難時,政府千方百計做好協調溝通工作,有效化解發展中的阻力,支持并加快特色園區的發展。

(1)明思路,以規劃設計為先導。海寧與桐鄉政府在園區建設之初,把找準特色優勢、理清發展思路放在首位,做到思路不明不動工,不搞一哄而起的盲目建設。以規劃先行為原則,以特色產業為切入點,認真組織編制特色園區的建設規劃,并使其與特色產業發展規劃銜接配套,力求“量身定做”,在個性化、專業化方面做深做細,確保規劃的科學性、開放性和前瞻性,從而使特色產業的發展有一個良好載體。如海寧中國經編針織科技工業園區被海寧市現代化中等城市建設規劃納入統一規劃控制范圍,經編產業也被列入海寧市經濟發展“1232”工程。同時,為促進園區的建設和發展,當地政府以項目為依托,把園區內的工業項目捆綁成一體集中審批,或爭取把園區建設納入到省級重點建設項目之列,加大對園區建設管理和支持力度。

(2)定政策,以產業發展為根本。為順應特色工業園區的建設,浙江各地政府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要求園區建設必須緊緊圍繞要素集聚和產業升級這一核心,著眼于調整優化產品和產業結構,不以行政手段搞企業易地搬遷式的簡單“復制”。由于在新一輪園區發展建設中規避了“低、小、散”的傳統模式,因而大大改善了園區建設發展環境,吸引了特色主導產業向園區集成,從而促進了產業集聚發展和園區功能提升。經歸納,具體政策有括:

——園區布局:要求園區內特色產業及相關產業的土地使用比例不少于三分之二,重點地塊必須體現園區特色和形象,其他產業入園企業統一集中布局,且必須是高新技術企業和規模以上企業。

——土地利用:對列入省重點建設項目的特色工業園區項目,屬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城鎮建設留用地范圍內的建設用地,所需土地利用年度計劃指標由省單列解決;園區內企業發展需要征用土地,土地出讓金一次性繳納有困難的,經當地政府批準可分期繳款。

——財政投入:省政府每年安排1000萬元,重點支持特色工業園區在技術創新、出口創匯、產品質量檢測、新產品開發、環境治理等方面的建設,市、縣各級財政也予以相應配套投入。對于財政返還的土地出讓金,實行封閉管理,專款用于基礎設施和發展項目開發建設。

——規費減免:符合園區產業定位和發展方向的工業企業,自企業實際上繳稅收起,按其當年上繳增值稅、所得稅地方財政實得部分的50%予以獎勵,連續享受3年。

——擇優扶強:優選骨干或龍頭企業進入園區,引導和促進中小企業通過兼并、資產重組或異地改造等方式進入園區,并為其提供高效服務。建立并完善企業進退機制,園區外企業新上技術改造項目規模超過現有固定資產的,要求集中到園區內興建。

——品牌戰略:加強對名、優、特、新產品的扶持,鼓勵企業創建名牌。對省批特色工業園區積極創造條件,建立統一的產品質量檢測中心、技術開發中心、提升產品檔次,增強競爭力。對創名牌取得實效的企業,給予10—100萬元不等的政府獎勵。

——考核辦法:企業跨行政區劃設立或舉辦分部的,以總部歸口考核統計,財政稅費分成歸總部所在鄉鎮;企業整體搬遷、并跨行政區劃發展的,按屬地管理原則進行考核統計,財政稅費在一定時間內的分成按各50%計劃,即原鄉鎮占50%,搬入鄉鎮占50%等。通過完善考核辦法,推動要素合理聚集。

(3)強服務,以功能建設為核心。在建設和管理特色工業園區過程中,浙江政府實現了從“管企業”到“抓園區”的理念轉變,堅持優化園區服務,營造招商引資中的比較優勢。凡入園企業需辦理有關證照手續,由開發公司實行“一條龍”服務,對涉及市級有關部門職能范圍內的工作,限期辦理完畢,為企業集聚園區創造了有利的外部環境。同時,各類園區管委會按照“先生產、后配套”的原則,相繼啟動生產區塊、技術開發區塊、市場區塊和生活區塊,完善水、電、道路、通訊和環境治理等相關公共設施建設,真正構建了“小政府、大社會;小機構、大服務”的政府管理格局。如海寧政府在致力于經編工業園區特色產業服務功能的深度開掘時,將園區分為行政區、生產區、商貿區等6大專業區,園區功能更細化、更深入、更專業,并形成了信息、配套、物流、融資、人才、市場、核算、人脈通和特色產業發展平臺的新“八通一平”,提高了資源和要素的利用效益。

(4)善開發,以多元化投資為主體。在特色產業園的開發過程中,浙江政府創新思路,堅持“市場化開發、公司化營運”的模式,積極倡導多元化投資主體,在設立園區管委會的基礎上,建立相應的開發建設公司,以經濟手段驅動園區開發建設,實施企業化管理,負責園區各類基礎設施建設和項目引進,吸引大量的民間資本參與其中,從而達到低成本的運營目標。桐鄉濮院羊毛衫工業園2001年僅以700萬元的政府資金啟動建設,目前已建成園區4.3平方公里,投產企業220余家。2005年,用于園區建設的6.5億資金中政府僅出資5000萬元,其余均通過市場化手段予以解決。

(5)促發展,以城市化建設為驅動。浙江政府牢牢把握特色園區發展與城市空間拓展的有機結合,要求園區建設科學規劃,分步實施,滾動發展,積極引導中小企業向城市、中心鎮、工業重鎮集聚,帶動城鎮發展,實現城市功能的延伸互補。因此,園區建設既滿足了近期產業發展需求,又考慮到長遠發展空間,既集中建設了科研、產業區,又配套了公共服務生態環境、人居條件,真正把特色產業園建成了產業化與城市化的最佳結合區。

3、合理的功能定位——使建成后的特色工業園區充分發揮應有效果

(1)成為特色產業升級的重要載體。突出產業整合,注重把好入園關,要求入園企業是具有特色優勢的同類產業或相近產業,不做簡單的企業搬遷和集合,鼓勵骨干企業優先入園,強調其對面廣量大的小企業的帶動作用和產前、產中、產后的關聯度,通過產業整合與企業整合促進產業升級。也因此,入園骨干企業在未來發展中有可能發展成為支柱企業。如桐鄉濮院為了鞏固、發展和壯大濮院的羊毛衫產業,建設了桐鄉濮院羊毛衫工業園,使市場發展由單一的羊毛衫交易轉變為羊毛衫、針織服裝產銷研并舉的格局,也為專業化協作創造了更為有利的硬件條件,園區的核心競爭力進一步增強。

(2)成為推進城鎮化建設的重要路徑。通過建設特色工業園區,引導和組織小企業向城鎮集聚,充分共享城鎮水、電、路等基礎設施,以項目帶開發,以開發促發展,既聚集了分散的工業和人口,又彌補了城鎮建設資金的不足。海寧馬橋(經編)、桐鄉崇福(皮草)等都是在建制鎮或中心鎮建設特色工業園區,把優化產業結構和提高城市品位結合起來,通過產業集聚和工業發展,實現以園區建設促進人口城鎮化、建設和繁榮小城鎮的目的。

(3)成為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高地。目前,浙江的特色工業園區已徹底改變了傳統的“前廠后店、上廠下店”的生產方式以及“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個體分散經營方式,把企業集中起來進行規范化生產,堅持源頭控制與末端治理相結合的方針,嚴格執行環境保護“三同時”制度,不僅解決了消防問題,還可以對污水等“三廢”進行集中統一治理,控制了環境污染。同時實現了稀缺資源土地的集約化利用,有利于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浙江各地發展壯大特色工業園區的實踐及其路徑,為*發展特色工業園區帶來了啟發,其中的經驗值得借鑒。可以說,浙江特色工業園區建設走的是一條從初創階段構建綜合性工業園區,轉而向依托專業化特色園區來實現高新技術快速發展的道路,是增強創新能力、實現內涵式發展的“二次創業”,也代表了今后工業集中區建設的新趨勢。

二、*特色工業園區的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對比浙江的特色工業園區,*目前大大小小的工業集中區有不下20個(見下表示)。其中,有的園區產業特色鮮明并已形成相當規模,有的產業聚集剛具雛形,有的產業分布則仍然較為分散。為此,我們既要充分認清優勢,又要客觀正視不足。

全市各鎮、區工業園分布情況表

1、優勢:三大主戰場產業特色鮮明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突破體制上的束縛,積極探索“區鎮合一”管理體制,按照“四沿”發展戰略,適時提出了園區開發理念,重點突出*經濟開發區、盛澤民營經濟區、臨滬經濟區三大主戰場建設,大力發展特色經濟區。目前,三大主陣地已形成特色產業鮮明、特色優勢突出的發展格局,成為全市經濟的重要增長極,約占全市經濟總量的70%。

(1)*經濟開發區:規劃建設面積80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積23平方公里,擁有入園企業近300家,主導優勢產業電子信息業占比在90%以上。目前已發展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未來發展目標定位將是建成全市的新型工業化的先導區和科技創新示范區。

(2)盛澤民營經濟開發區:規劃建設面積50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積15平方公里,擁有入園企業450余家,特色優勢產業是我市的傳統型支柱產業——絲綢紡織業,占比達95%以上。未來發展方向是打造成為世界級絲綢紡織制造業基地。

(3)臨滬經濟區:規劃建設中。規劃面積50平方公里,目前全面整合蘆墟、黎里兩鎮的優勢資源,統一規劃、統一開發、統一招商、統一建設,接受上海輻射并承接其產業的梯度轉移,加快培育先進制造業,其中機械制造、精細化工、汽車配件等將是今后園區內的產業發展重點。規劃工業區分為西部傳統工業片區、東部現代制造業片區及中部高新技術產業片區。

在上述三個工業區內,特色產業集聚效應明顯,專業化分工和社會化協作程度較高,建設效率相對突出,園區配套及服務功能也日臻完善,已成為全市特色工業園區建設的先行示范區。

2、不足:其他工業區產業集聚相對較弱

除“三大主戰場”以外,其余各鎮的工業集中區大多是在原“一鎮一品”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呈現多元化產業格局,尚未形成規模相對較大、集聚度相對較高的園區。此外,工業集中區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1)工業區分工協作度不高,缺乏與城鎮建設的關聯度。一方面,由于近年來各鎮行政區轄撤并等原因,許多工業區的建設速度跟不上規劃調整速度,各自為政的規劃缺乏統盤考慮,使得各工業區產業鏈松散,分工協作度不高,一些企業沿路發展,“成串”布點,自由聚集,缺乏依托,降低了工業區應有的聚集和規模效益,也加大了今后規范、治理的成本和難度。另一方面,部分區內水電等基礎設施配套缺乏超前性與前瞻性,功能分區與功能分布較為零亂。此外,部分工業區建設與城鎮發展不協調、不統一,表現在注重即期開發,忽視遠期建設,注重企業數量,忽視產業對接,不僅影響園區后續開發潛力,也使園區難以提升產業層次。

(2)工業區平均規模偏小,重復建設問題突出。各類鎮級工業集中區普遍存在著規模小、分布廣且積聚弱的特點。許多鎮工業區未達到適度規模,且存在重復建設現象,不僅分散了土地、資金和項目,加大了管理難度,也降低了資源利用的集約度,工業生產產生的廢水、廢氣、廢物處理不到位。在企業入園標準上,部分工業區缺乏有效的管理與控制,同時對入園企業,在產業結構升級、技術改造等方面仍缺乏必要的引導和扶持。

(3)工業區產業層次較低,企業創新能力不足。由于各鎮工業區建區條件和基礎不同,發展的規模、水平也不平衡。部分工業區的產業結構仍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不強,知識密集型產業尚未形成規模。工業區企業產品科技含量和裝備現代化程度不高,技術開發投入不足,克隆、模仿、引進多,研發創新少,企業尚未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

(4)工業區受資源要素制約,再發展遭遇瓶頸。各鎮工業區用地不平衡現象較為突出,一方面用地指標嚴重不足,有項目無土地,企業排隊入園;另一方面由于各鎮規劃調整等因素,部分工業區開發進程緩慢,甚至出現土地征而不用、圈而不建的現象。此外,市場化運作開發模式尚未全面形成,各鎮工業區投資主體仍相對單一,投資成本過高,滾動開發缺乏動力。

三、關于*“十一五”期間發展特色工業園區的幾點思考

根據《*市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市未來五年在沿蘇、沿滬、沿浙、沿湖四大經濟片區中,要圍繞各自的優勢產業和優勢資源,進一步突出開發重點,強化區域中心對周邊地區的集聚和輻射功能,特別是要“繼續推進*經濟開發區、臨滬經濟區、盛澤紡織科技園及各鎮工業集中區建設”。為此,借鑒浙江特色工業園區的發展過程,我們認為,“十一五”期間發展*特色工業園區的著力點在于:

(一)統一規劃,分步實施

1、抓緊編制特色工業園區發展規劃。按照總體規劃的思路,“十一五”期間要更加注重產業在空間上的積聚和在重點領域的做強做精。因此,當前應著眼長遠,選擇最具自然優勢、經濟優勢和發展潛力的區域,抓緊編制與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等相協調的特色工業園區發展規劃,繼續以片區開發指導經濟發展,打破行政和地域分割,按照經濟合理原則進行設置、重組或整合,充分發揮產業的集聚作用。

2、注重規劃銜接。注重與“十一五”總規及各專項規劃的銜接,充分考慮*的資源稟賦優勢及區位交通條件。如在考慮園區用地布局時,要根據產業集群用地的集約性、兼容性、擴展性等特點,結合城市用地規劃,為產業集群發展預留足夠空間。

3、制定總體發展規劃和分步實施規劃。按照“統一規劃,分步實施”的思路,制定總體發展規劃與分步實施計劃,總體發展規劃要以“資源共享、產業集群、集約發展”為指導思想,提出特色園區發展的總體框架,包括體系規劃、布局規劃、管理規劃、融資規劃、資源配置規劃等內容。分步實施規劃則應當依托有潛力的特色產業,科學合理選擇區位,根據不同產業特性,制定不同特色園區的發展定位、遠景規劃、績效目標、用地規劃、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服務體系、招商引資等內容,有序引導,分步實施。如沿湖片區未來可發展光電纜特色產業園、縫紉機特色產業園等。同時,結合專業市場共謀發展,加大羊毛衫市場的改造力度,發展羊毛衫特色產業園等。

(二)發掘優勢,有序整合

1、充分發揮現有開發區的優勢。一是要進一步優化三大主戰場的發展功能,完善配套設施,不斷提高區域發展的承載能力。二是在現有開發區已具備一定基礎和規模的基礎上,吸引產業鏈的上下游項目,包括技術改造、研發平臺等項目入駐,從而形成專業化分工協作更加良好的產業基地。三是利用現有開發區的基礎設施和產業環境優勢,考慮建設“園中園”或“區中園”,降低開發成本,推動園區建設。如可在*經濟開發區內建設光電產業園,在盛澤經濟開發區內建設服裝工業加工園等。

2、整合現有工業集中區。整合部分規模偏小、基礎設施不配套、產業布局不合理的工業集中區。一是對一些特色產業關聯度不高的企業進行“騰籠換鳥”。二是通過制定相應優惠政策,積極引導產業集群企業向工業區聚集,并建設相應的服務配套設施,形成專業化產業區。同時,三是著力引進相關類型的重大企業和配套服務機構,以此帶動園區產業的規模發展,提升規模與質量。

3、積極培育新的產業集聚園區。一是培育現有成長型產業集群。如現有臨滬經濟區內的電梯、日化、汽車配件等產業發展勢頭良好,有著較強生命力,可積極培育為新的產業集聚園區。二是加大高新技術產業重大項目的招商力度,引進相關行業中的龍頭企業,從而發揮其帶動與吸附作用,形成新的優勢產業群。三是要注重園區發展方向和策略調整,謹防園區內部因過度競爭,而導致富有效率的企業走向低效率或者衰亡。

(三)健全功能,完善配套

1、強化園區開發功能。要遵循“政府引導,業主開發,市場運作”的原則,樹立起經營園區的理念,通過成立股份制投資公司或開發公司,承擔經營性服務職能,實現特色工業園區開發的市場化運作。園區發展、招商引資、基礎設施建設等由投資公司統一規劃、統一管理、統一配置,建設資金實行封閉運行。

2、完善公共設施配套。要按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充分發揮園區基礎設施聯建共享的優勢,集中建設公共設施,通過完善生產區、技術開發區、交易區、物流區、生活區以及水、電、道路、通訊、環境美化和污染物集中治理等相關公共設施,提供高質量的生活、交通、衛生、文化等“公共產品”,使產業化鏈條中的每個企業能共同分擔市場開發成本,提高技術創新的機會與效率,增強特色工業園區對同類企業的吸引力。

3、建立配套服務體系。要多方位建立并完善配套服務體系,進而實現園區的生產基地功能、形象展示功能、產品市場功能、技術創新功能和企業孵化功能,加速優勢產業集聚。包括培育與市場經濟相適應、與國際慣例相銜接、權責利相統一的行業協會和中介組織;培育園區創新服務體系和以產學研等相結合的產業化開發體系,完善包括資源、技術、人才和信息在內的生產要素市場等等。通過優良的配套服務,為創業者提供多層次、多渠道、多功能的社會化服務。

(四)探索政策,加快發展

當前,省內鼓勵發展特色工業園區的政策性文件尚未出臺,但是勿庸置疑,特色工業園區作為加快城市化進程、促進產業升級和區域經濟發展、實現經濟從量的擴張向質的提高轉變的重要載體,將成為今后招商引資和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前沿陣地。對此,一方面要繼續加大向上爭取力度,另一方面也應當積極探索加快資源聚集整合和特色工業園區發展的政策途徑。

1、加大政策爭取力度。在現有2個省級開發區的基礎上繼續加大對上爭取力度,爭取盛澤絲綢紡織星火密集區享受省級或國家級開發區待遇;同時,按照不同優勢產業的多樣性特點,努力向上爭取發展特色產業的優惠政策。

2、積極探索政策保障途徑。積極探尋發展特色工業園區的政策保障措施和扶持途徑。一是資源配置政策。如怎樣根據園區特色,優化配置土地等自然資源和水、電、氣等能源,實施集中整治,吸引分散但成長性強的企業向特色園區集聚。二是分類扶持政策。如怎樣在一定區域內進行園區產業重組,并根據不同園區、不同產業、不同特色實行不同扶持政策。三是特殊優惠政策。如怎樣集中專項資金用于特色工業園區建設,加大財政資金扶持力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