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與應對調研報告
時間:2022-06-30 03:07:00
導語:金融危機與應對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尋找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推動科學發展的對策,2009年3月24日—30日,我們赴*、*、*、*等地就廣東實施“雙轉移”戰略進行了專題調研。先后實地考察了28個企業、技校和社區,召開了6場座談會,廣泛聽取了省市有關負責同志和基層一線同志的情況介紹。通過調研,我們深深感到,廣東通過積極推進“雙轉移”戰略,有效促進了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優化升級,緩解了金融危機的沖擊,促進了科學發展,為深入探討如何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實現科學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一、推進“雙轉移”戰略的意義
所謂“雙轉移”,即產業轉移和勞動力轉移,具體指珠三角的一些處于產業鏈低端的企業向粵東西北地區和內地轉移,粵東西北地區的勞動力經過培訓向珠三角轉移。廣東為什么推進“雙轉移”戰略?有哪些值得學習的經驗?我們在調研中找到了令人滿意的答案。
(一)推進“雙轉移”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廣東改革開放30年來,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3.7%,20*年達到35696億元,約占全國的1/8,相繼超過亞洲“四小龍”中的新加坡、香港和臺灣。但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積累了一系列問題,如區域發展極不平衡、產業層次總體偏低、一些地方出現了土地資源、能源水源、人口重負、環境承載等四個難以為繼的困局。近年來,廣東積極探索科學發展的有效途徑。20*年首次提出珠三角與山區共建產業轉移工業園。20*年初,省委組織全省開展以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為主題的解放思想學習討論活動,干部群眾進一步增強了轉變發展方式的緊迫感。同年5月,省委省政府出臺了《關于推動產業轉移和勞動力轉移的決定》,大規模的推進“雙轉移”戰略拉開了序幕。
(二)推進“雙轉移”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建立現代產業體系的重大舉措。國際產業發展規律表明,人均GDP達到5000—10000美元時,是現代產業體系快速發展的重要階段。20*年廣東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珠三角地區進入工業化后期,近年來初步形成了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第三產業迅速提升的產業體系,但與現代產業體系的要求仍存在不少差距,企業大多處在產業鏈末端,亟需轉型升級、“騰籠換鳥”;廣東東西北地區處于工業化初期或中期,迫切要求加快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加快推進“雙轉移”戰略,有利于優化產業布局、產業結構和勞動力資源配置,加快建設現代產業體系步伐。
(三)推進“雙轉移”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有效途徑。廣東區域發展差異系數為0.75,高于全國2007年0.67的平均水平。珠三角地區人均GDP達8992美元,而東西北地區還不到全國平均水平,與珠三角的差距達4.03倍。城鄉差距大,區域不協調是廣東率先實現現代化特別是農業現代化的重大難題。推進“雙轉移”戰略,有利于充分發揮珠三角地區輻射帶動作用,發揮東西兩翼和粵北山區的比較優勢,實現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較快提高全省人均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水平。
(四)推進“雙轉移”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迫切需要。廣東外貿依存度高達155%,金融危機對廣東的影響更直接、更嚴重。20*年廣東共關停及搬遷外向型企業4900多家,其中外商投資企業2452家。去年全省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7.8%,比上年增幅下降了12.4個百分點。嚴峻的現實,使不少企業增強了“不升級不行了”的緊迫感,外在壓力變成了內在動力,上上下下進一步形成了推進“雙轉移”的共識。全省以貫徹《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為契機,出臺了一系列調整優化結構、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政策措施,包括省財政擬投入400億元推進“雙轉移”、投入1000億元擴大內需等,促使20*年的生產總值仍然保持了10.1%的增幅。
二、推進“雙轉移”戰略的做法與成效
在推進“雙轉移”戰略的過程中,廣東初步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經驗,主要是做到“五個結合”:
(一)政府引導與遵循市場規律相結合。“雙轉移”戰略從決策到實踐都充分發揮了政府和市場兩個方面的作用。政府著力加強服務能力建設,在宏觀上指導和推動“雙轉移”工作。省政府出臺了包括規劃產業轉移區域布局、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對口幫扶、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以及土地、環保、電力供給等一系列優惠政策,并采取競爭式扶持辦法,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提升產業轉移園區生產、生活配套能力,形成成本洼地,引導資金和各項生產要素向產業轉移園集聚。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企業是否轉移、向哪里轉移、資金和勞動力如何配置,由市場主體根據市場需求決定。看得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聯動互補,從而有效地促進了“雙轉移”戰略的實施。
(二)產業轉移與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相結合。在實踐中,珠三角各地堅持以高端產業轉入促進低端產業轉出,以增量引入帶動存量調整。通過提高企業準入門檻和產業用地、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標準,加快引進、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如深圳市在實施產業轉移的同時,堅決關停高耗能、高污染企業262家。去年全市三次產業結構為0.1:49.0:50.9,第三產業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高新技術產品產值提高到60%。東西北地區不僅積極引入珠三角的項目和資金,而且注重引入先進技術和管理,促進產業在轉移過程中的升級優化。
(三)產業轉移與產業集聚發展相結合。廣東通過推進產業轉移,有針對性地進行招商引資,注重發展配套經濟和特色經濟,促使產業轉入地形成新的產業集群。按照園區已建成項目統計,廣東多數產業轉移工業園主導產業投資額超過園區總投資的50%,主導產業產值超過園區工業總產值的55%,部分園區兩項指標可達到80%以上。以河源市為例,通過加快推進本市中山(河源)等4個產業轉移園建設,逐步形成了以手機、模具、鐘表、電子電器、電子信息等為主導產業的產業集群,20*年總產值達105.2億元、稅收5.05億元,產業集聚發展初具規模。
(四)勞動力轉移與提高勞動者素質相結合。廣東緊緊抓住技能培訓這個重點,全面實施“全民職業技能提升”、“一戶一技能”和“農民工技能提升培訓”三大計劃,構建覆蓋城鄉的技能培訓網絡,已建成勞動力定點培訓機構651個,去年培訓各類勞動者達600萬人次;突出技工院校技能培訓主陣地作用,大力開展校企合作及定單定崗定向培訓,技校在校生達53.5萬人;率先推行高技能人才評價制度改革和工業設計師評定活動,去年全省培養高技能人才23.5萬人,首次評選出10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高技能人才和61名工業設計師。勞動者素質的提高有效地促進了企業質量效益的提高。
(五)勞動力轉移與扶貧開發相結合。在推進“雙轉移”戰略的過程中,廣東努力通過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實現脫貧致富。一是建立農村貧困家庭子女免費技能教育制度。對農村人均年純收入低于1500元貧困家庭的應屆初中畢業生,由財政按每人每年3500元標準資助三年學雜費,按每人每年1500元標準資助2年生活費,實現“培訓一人、轉移一人、脫貧一家”。20*年共資助了2.4萬人。二是創新對口勞務幫扶方式,由過去的以資金幫扶為主向轉移就業為主轉變。廣州市分別與14個欠發達市簽訂勞務合作協議,深圳市也分別與粵東西北地區共建農村勞動力轉移平臺,以此實現勞動力資源開發的長效幫扶,互利雙贏。三是創新轉移就業模式。如東莞市、中山市積極推廣“社區車間”、“村民車間”模式,促進農村勞動力就地靈活就業。
調研中我們發現,廣東推進“雙轉移”戰略已初見成效。一是產業轉移工業園建設工作進展迅速。目前全省已認定省產業轉移工業園32個,并通過公開競爭方式評選出了9個省示范性產業轉移工業園。二是經濟效益初步顯現。20*年底,省產業轉移工業園入園項目973個,總投資額1156億元,已動工建設項目611個,投資額542.2億元。實現工業總產值302.66億元,利稅27.72億元。園區用工約16.42萬人,其中吸納本地勞動力9.96萬人,占60.66%。三是全省勞動力技能素質和就業結構明顯優化。20*年全省組織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58.5萬人,新增轉移就業勞動力106.4萬人,在城鎮就業的本省農村勞動力新增99.1萬人,增長14.1%。四是有效促進了城鄉和區域協調發展。據不完全統計,全省農村勞動力從事非農產業的年務工收入達到1300多億元,非農收入占農民收入總額達71%。20*年,全省近50萬戶貧困家庭通過勞動力培訓就業實現增收脫貧,初步形成了“轉一個,富一家,轉一批,富一方”的可喜局面。20*年,粵北山區GDP增長19.7%,高于珠三角地區5.4個百分點,一般預算收入增幅達25.3%,高于珠三角地區6.3個百分點。
三、啟示與建議
廣東推進“雙轉移”戰略的實踐與探索,不僅為廣東新一輪大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也為全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實現科學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啟示。
(一)要正確把握推進“雙轉移”與保增長保就業保穩定的關系。“雙轉移”戰略提出不久,國際金融危機大規模爆發。圍繞要不要推進“雙轉移”,如何推進“雙轉移”,有的同志曾出現一些疑慮和誤區,認為當務之急是保增長、保就業、保穩定,“雙轉移”工作應暫緩實施。省委省政府認為,國際金融危機既是傳統發展模式之危,又是科學發展之機。不能把“雙轉移”與保增長對立起來,而要有機統一起來。在實施過程中,廣東注意區分輕重緩急,把握節奏,分門別類,適度推進。對能耗高污染大甚至侵害群眾利益的企業,堅決關閉;對就業容量大但技術水平低的企業,則著眼于改造提升,能不關則不關;對新增項目則著眼于優化升級。20*年廣東共注銷企業9萬余戶,新增13萬余戶;春節前農民工返鄉1025萬人,返回960萬人;沒有發生大規模的企業“倒閉潮”和農民工“還鄉潮”。廣東的實踐說明,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的發展,產業梯度轉移是規律使然。把握這一規律,有序推進產業轉移,調整優化結構,才能從根本上應對各類風險,實現保增長、保就業、保穩定的目標。
(二)要緊緊抓住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這個中心環節。從廣東的實踐看,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重點不是三次產業比例的調整升級,而是各次產業內部的優化升級。各次產業內部結構優化升級了,三大產業結構的優化必然水到渠成。實施“雙轉移”戰略,從微觀看,不是簡單地轉移廠房設備,而是在轉移中提高設備、工藝及產品的技術含量,從而提高市場競爭力和經濟效益。從宏觀看,就是要通過推進“雙轉移”戰略,既使珠三角地區實現“騰籠換鳥”,為發展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留出發展空間;也為東西北地區有選擇地承接珠三角產業轉移,提升產業層次創造條件,最終實現全省產業結構的整體優化。可以說,廣東推進的“雙轉移”是通過自身內部資源的優化配置來推動結構調整優化的,沒有走通過大投入促進結構優化的老路,也避免了因調整造成的經濟和社會震蕩。這就為廣東發展相似的地區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提供了有益借鑒。
(三)要不失時機地把產業轉移的觸角伸進國際市場。由于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廣東對外出口遇到了極大困難。但是,在調研中我們也發現,有的企業逆市飄紅,出口贏得了大幅增長。深圳華為對南美、南非的出口增長了80%左右。東莞的以純服裝出口增長了20%,預計今年增長50%。究其原因,一是開拓新興市場;二是把分公司、專賣店辦到出口對象國去。由此得到啟示,金融危機沖擊的主要是金融機構,由于金融機構喪失了存貸功能,殃及企業及實體經濟。社會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尤其是個人的消費需求仍然存在,潛在的市場依然龐大。因此,我們在著力擴大內需的同時,應大力開拓新興國際市場。尤其要注重轉變出口方式,把出口轉變為直接到對象國設立銷售網點,甚至把工廠轉移到對象國去,由“產地銷”變為“銷地產”。實踐證明,這種做法可以鞏固和擴大國際市場,拉動經濟增長。
(四)要始終堅持把人力資源優化配置作為“雙轉移”戰略的重要任務。人是推動生產力發展的決定因素。要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首先要實現人的素質升級。廣東在推進“雙轉移”過程中,堅持把培養和引進高素質的人才作為一項奠基工程。一方面,堅持技工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兩個輪子一起轉,加快農村勞動力培訓;另一方面,下大力氣引進高層次人才,到美國等國家和地區招聘高科技領軍人物。同時,設立“南粵功勛獎”,花巨資重獎有突出貢獻的科技人才。此外,積極穩步推進鼓勵優秀農民工入戶城鎮的工作。這些政策為促進人力資源優化配置和產業升級發揮了積極作用,值得借鑒。
廣東推進“雙轉移”戰略,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有益探索,是國家推進科學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國其他地區尤其是東部地區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為此,我們建議:首先,國家和有關部委對廣東實施“雙轉移”戰略予以支持,加強指導,并在一定范圍推廣廣東的做法。其次,“雙轉移”不僅是向省內轉移,也要向全國的中西部地區轉移。建議中西部有關地區積極創造條件,承接產業轉移,促進協調發展。最后,勞動力轉移培訓是全國的共同任務。建議勞動力輸入地和輸出地共同做好培訓工作,以提高勞動者素質,促進產業升級。
- 上一篇:灌區防滲工程技術管理論文
- 下一篇:水力發電廠工程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