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召開演講稿
時間:2022-03-24 11:29:00
導語:兩會召開演講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們經過一年多艱苦努力,在全球金融危機的風雨中,中國經濟又迎來一個關鍵時刻。如果說,2009年實現“保八”是中國在世界“反危機”戰場上的一個局部勝利,那么,在2010年應對更大的挑戰已是刻不容緩。
2010年2月3日,總書記在省部級領導干部研討班上發表重要講話時,特別強調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它是2010年最根本、最艱巨的任務。從2009年的“保增長”到2010年的“促轉變”,中國經濟能否在新形勢下平穩較快發展,將成為今年兩會最重要的話題。
促轉變的戰略重點是調整經濟結構。這不是來自書本的教條,而是來自應對危機的“血與火的戰場”。金融危機沖擊到來時,我國沿海地區中小加工企業的慘重損失一度讓人心驚。不少昔日機器轟鳴的廠子冷清了,不少以外銷為主的企業產銷量下降超過50%。經濟學家們反思說,中國經濟正患著“外需依賴癥”。
當今世界,在國際分工的產業鏈中,以低端加工為主的制造環節利潤最微薄,而前期的研發、設計,后期的營銷和品牌管理,才是真正蘊含巨大利潤的環節。這就是經濟學中著名的“微笑理論”。在深圳,危機中最先倒掉的,正是那些對外依賴性過強的中小企業。它們一沒技術,二沒品牌,三無營銷渠道,危機當頭,想“轉型”也來不及。“外向型經濟”一失算,就可能滑向“依附型經濟”。如果說,前者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成果,后者就是中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腫瘤。
心甘情愿給跨國公司打工,資源向外輸出,利潤讓別人拿去,自己僅僅掙了份工錢,維持著溫飽型的“勞動力簡單再生產”,卻還被人不斷往頭上扣“低價傾銷”的帽子。這種“慘痛的經驗”,呼喚我們要為生存和發展而戰,要把“中國制造”轉變為“中國智造”,再轉變為“中國創造”,將“madeinchina”廉價、粗加工、少附加值的形象改頭換面,成為“madeforworld”的高品質、高技術、贏得尊重的響當當的品牌。
“調結構”也是中國社會轉型的迫切要求。身處國際分工低端位置,利潤回流不足,資源輸出過度,不但使得中國的勞動力無法變得“昂貴“起來,更導致“內需”長期不足,經濟增長動力疲軟,促進社會事業和改善“民生”有心無力。
很顯然,把過于注重外資和出口拉動,轉變為實施遏制兩極分化、工業反哺農業、加速提升內需的戰略,把過于關注gdp增幅的“數字經濟”和“脂肪經濟”轉變為自主創新、推崇科技進步和環保的內涵型發展道路,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戰略,它決定著中國將最終發展成為創新型經濟強國,而不是大而不強的“肥大國家”。
經過金融危機的洗禮,我們更加看清了當下的歷史任務。一方面,中國經濟能否持續發展,核心在于“基干企業”和新興戰略性產業能否挺起胸膛,并與前端的消費品、輕工業建立起密切的上下游聯系,將中國經濟整合成一個產業鏈完備、上下游暢通、產融結合順暢的有機整體。中國經濟只有走這條路,才能去掉肥肉,長出肌肉,血脈貫通,氣力生長,從一個瘦弱青年,磨礪成為精干壯年。另一方面,通過“擴內需”、“促民生”的社會轉型,培育和激發廣大群眾的潛在消費需求,把中國潛在市場資源和潛在購買力的“蛋糕”做大,給中國企業和中國經濟持續生長提供肥沃的土壤。
經過一輪刺激性的經濟復蘇之后,中國經濟必須強身健骨!唯其如此,在下一輪世界經濟復蘇周期到來時,中國才能在實體產業振興基礎上,消除經濟泡沫、扶助“三農”、增強社保、促進民生,最終實現讓絕大多數人民滿意,由“少數人先富”發展為“共同富裕”。
- 上一篇:住房消費信貸發展制約因素
- 下一篇:小額信貸的國際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