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園林:園林景觀論文

時間:2022-11-01 06:29:00

導語:生態園林:園林景觀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態園林:園林景觀論文

摘要:對于園林及生態環境意義下的園林,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教授有過一系列論述,如1958年3月他曾發表文章“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談園林學”。初步統計,到1999年末錢老已發表各類論述園林、城市學的書稿及書信百余封,表現出老一輩科學家對中國城市。建筑、園林的關注,并指明了方向。事實上……關鍵詞:生態園林人造景觀

對于園林及生態環境意義下的園林,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教授有過一系列論述,如1958年3月他曾發表文章“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談園林學”。初步統計,到1999年末錢老已發表各類論述園林、城市學的書稿及書信百余封,表現出老一輩科學家對中國城市。建筑、園林的關注,并指明了方向。事實上,近20年來雖是中國建設的大發展時期,但也確有一系列造成破壞的事實,以人造景觀為例,人造景觀公園的開發在很大程度是起到了旅游資源的補充作用。如杭州,在“宋城”出現后,作為旅游杭州的補充內容,僅第一年就接待了近300萬游客,正是由于這些人造景觀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各地便紛紛仿效,在缺少客觀周密調查和可行性研究的情況下,一轟而上,以致于投資者苦苦經營,難以為繼,到如今已幾乎泛濫成災;總覽全國各地開發的人造景觀公園,成功率約在20%,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1)整體上的宏觀失控。當前,人造景觀的“泛濫”已成為又一個典型的投資失控。據悉曹雪芹筆下的《紅樓夢》大觀園在華東就一下子冒出了7座,吳承恩筆下的《西游記》游樂宮全國竟有近40座,各類民族文化村、宮等主題公園更是數不勝數;無錫、武漢、河北、成都、山東等地投資開發了“水泊梁山”;繼深圳之后,廣州、杭州、長沙、上海等地也投資建設“世界之窗”。而這類重復投資、重復開發、重復建設、“批量生產”的人造景點往往支撐不了多久,便門可羅雀、幾乎“全軍覆沒”;如成都的“水泊梁山藝術宮”開張不到半年便轉手開夜總會;北京動物園“西游記宮”早已被爆破拆除;福州市拆除''''西游記宮”改還綠地;開業僅8個月的海南省最大的民族人文景觀——通什海南中華民族文化村,因平均每天接待游客不足工作人員的1/5,1998年初便申請停業等等;此類人造景觀在這過程中造成驚人的浪費。更有甚者,有些城市還興建了好幾家相類似的主題公園。前一時期,北京的八達嶺游覽區及附近近10年“造宮運動”中建成的四大帝王宮一一秦始皇藝術宮、華夏帝王宮、成吉思汗行宮、蕭太后宮全部改行下馬。此外,部分地區高密度的人造景觀是宏觀失控的又一方面,如上海幾乎每個郊縣都有3~5家,在上海至無錫不過150千米長的滬寧線兩側,就有20家左右的這類主題公園,這么多的人造景觀與所服務的客源相比,顯然“供大于求”。

2)規模上的一味貪大求全。目前人造景觀的開發建設投資超過億元人民幣的占75%以上;圈地少則數公頃,多則數百公頃、有的超過1000公頃。已建成的這類主題公園投資億元、占地100公頃以上的超級項目全國有20多處;投資在億元以下、千萬元以上,占地可觀的大項目更是星羅棋布。如成都世界樂園投資2.3億元、占地33.3公頃;長沙世界之窗投資3億元、占地40公頃;山東萊陽華夏酒都投資3億元、占地80公頃。人造景觀從其功能上,只能是對自然風光和歷史古跡的補充;像現在這樣欲反客為主的投資勢頭,在當今資金有限的情況下,肯定會在幾年后留下很大的遺憾。目前僅上海的人造景觀建設工作已超過200億元,而我國近年來每年用于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經費總額不到2億元,還不及一處人造景觀的投資多。因此,一方面許多旅游資源、特別是歷史古跡得不到有效保護,有些地方還出現了大量旅游資源被浪費的現象;另一方面有些地方旅游開發又花巨資亂上項目,造成很大的浪費。

3)內容上過于貧乏簡單。部分人造景觀內容匾乏,缺少創意;有的背離市民意愿未能做到因地制宜。許多是在深圳“錦銹中華”等人造景觀生意紅火異常、投資回報率高的引誘下倉促上馬的。缺少對項目的選題、選址、定位、規模、經營等方面細致周密的調查,實事求是的論證;規劃中更是照抄照搬。造成了“宮”、“村”、“園”到處都有,而其藝術水平盡屬于模仿、復制、翻版階段,停留在以偏蓋全、以小喻大的加工制作層次,形似而神非,經不住時間的考驗。如上海的“民俗文化村”與“中華民族大觀園”,內容風格相仿,構思太簡單,前者借演出支撐了2個月就再也不行了,后者則無法正常開業。還有一些人造景觀格調低下,如各地有不少的“妖怪宮”、“十八層地獄”等。這些粗制濫造,期望“立竿見效”的人造景觀,因宣傳迷信及偽科學,因而常常“短命”。

(1)從法國的拉·維萊特公園到中國世博園

80年代以來,結合城市的改建,巴黎興起了一股現代城市公園的建設熱潮。從這些通過方案競賽產生的作品中,反映出法國在積極探索與20世紀的城市相適應的園林形式。其中拉·維萊特公園因其獨特的形象和深奧的理論而格外引人注目,人們對它的評價褒貶不一,爭論不休,在國際上也激起了很大的反響,這也是方案競賽組織者所希望的初衷。但人們對它的認識也有一個逐漸加深的過程,并促使建筑界對中國的現代城市園林進行反思。

城市公園出現于19世紀中葉。為了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環境,減少城市污染,人們提出了將自然引人城市、以園林彌補城市之不足的觀點。因此,19世紀的城市公園受18世紀英國自然風景園的影響,給人以建筑環境所包圍的鄉村局部的印象,也是市民們所喜愛的游樂消遣場所。在20世紀60和70年代出現了極端的“綠地”理論學說,它片面地強調了城市園林在衛生保健方面的功能而忽視了園林的形式,實際上是抹殺了園林藝術。人們已習慣于那些形式雷同。手法單調、布置著游樂及文體設施的休閑公園。更多的“綠地”退縮于建筑環境之中,成為拾遺補缺的空地或兒童游戲場。20世紀的城市園林已不再像19世紀的城市公園那樣是市民喜愛的社交場所,也失去了過去那種令人向往和供人消遣的特性,更缺乏影響人們生活方式的能力。為了適應城市改建新時代的需要,革新傳統的城市園林或“綠地”的觀念并創建符合現代城市特征的園林,便成為巴黎新型公園建設運動的主導思想。拉·維萊特公園便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之下誕生的作品。它位于巴黎東北角,是遠離城市中心區的邊緣地帶,人口稠密而且大多是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1867年在此興建了牲畜屠宰場及批發市場,鼎盛時期曾有3000名工人,在其周圍逐漸形成一個混亂不堪的聚居地。1973年10月屠宰場關閉之后,德斯坦總統提議興建一座大型的科技、文化設施,包括北面的國家科學。技術和工業展覽館及南面的音樂城和公園。密特朗總統執政時期,拉·維萊特公園才進入真正的實施階段,并列為紀念法國大革命200周年而在巴黎興建的九大“總統工程”之一。在總統的要求下,1982年4月8日開始了拉·維萊特公園國際性方案招標,這也是法國第一個為選擇城市公園的設計師而組織的國際性方案競賽。設計綱要明確指出:要將拉·維萊特公園建成具有深刻思想內涵的、廣泛及多元文化特征的新型城市公園;它將是一件在藝術表現形式上“無法歸類”的并由杰出的設計師們共同完成的作品。

方案競賽的評審會主席由世界著名的巴西風景園林師馬克斯(robertoburlemarx)擔任,評委也大多數是國外著名的設計師,以確保優勝方案的全面性和公正性。在來自37個國家的471件作品中,初選出9個最佳方案經過深化后參加第二輪評選,具有法國和瑞士雙重國籍的建筑師屈米最終成為公園的總體設計師。當時只有40歲的屈米曾先后在英國和美國教授建筑學,后來在紐約開業。他對現代城市和建筑研究頗深,或許是所有參賽者當中最有理論水平的,但是缺乏園林藝術方面的經驗,這也使他得以擺脫傳統園林的束縛而另辟蹊徑。屈米提出了一個空間上以建筑物為骨架、以人工化的自然要素為輔助,園林與建筑相互穿插的完全建筑式公園設計,在構圖上十分嚴謹和緊湊。

拉·維萊特公園本身面積33公頃,是巴黎市區內最大的公園之一。包括公園北面的國家科學、技術和工業展覽館以及南面的鋼架玻璃大廳和音樂城,總占地面積達到55公頃。在交通上以環城公路和兩條地鐵線與巴黎相聯系。園址上有兩條開挖于19世紀初期的運河,東西向的烏爾克運河主要為巴黎的輸水和排水需要修建的,它將全園一分為二;南北向的圣德尼運河是出于水上運輸之需,從公園的西側流過。這兩條近乎直交的運河是園址上已有的最重要的景觀構成要素,而且運河本身就是人、自然與技術相結合的產物,與公園的主題十分貼切,所以參賽的許多方案都是由此作為設計的出發點。在公園的總體設計上屈米強調了變化統一的原則。雖然各體系、各建筑要素和植物要素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反差,卻完全統一在建筑式的處理手法和紅色的“游樂亭”的控制之下。而對于10個主題花園的設計卻風格各異,各自獨立,毫不重復,彼此之間有很大的差異感和斷裂感。因此,拉·維萊特公園的多樣性更多的是體現在各個主題花園的處理上,而不是公園的整體框架上。與凡爾賽中的小園林一樣,主題花園也是拉·維萊特公園中最有趣和吸引人的地方,它滿足了不同文化層次及年齡游人的需要。“鏡園”是在歐洲赤松和楓樹林中豎立著20塊整體石碑,一側貼有鏡面,鏡子內外景色相映或趣,使人難辯真假;“風園”中造型各異的游戲設施讓兒童體會微妙的動感;“水園”著重表現水的物理特性,水的霧化景觀與電腦控制的水簾、跌水或滴水景觀經過精心安排,同樣富有觀賞性,夏季又是兒童們喜愛的小游池;“葡萄園”以臺地、跌水、水渠、金屬架、葡萄苗等為素材,藝術地再現了法國南部波爾多地區的葡萄園景觀;而下沉式的“竹園”為的是形成良好的小氣候,由30多種竹子構成的竹林景觀是巴黎市民難得一見的“異國情調”;處于竹園盡端的“音響圓廳”與意大利莊園中的水劇場有異曲同工之妙;“恐怖童話園”是以音樂來喚起人們從童話中獲得的人生第一次“恐怖”經歷;“少年園”以一系列非常雕塑化和形象化的游戲設施來吸引少年們,架設在運河上的“獨木橋”讓少年們體會走鋼絲的感覺;最后,“龍園”中是以一條巨龍為造型的滑梯,吸引著兒童及成年人躍躍欲試。“鏡園”、“恐怖童話園”、“少年園”和“龍園”是由屈米設計的。

拉·維萊特公園對外開放之后,吸引了大量的游人,達到了要將成年人,尤其是工作人口吸引到公園中來的目的。其中當然也有科技館、電影城、音樂城所起到的作用。雖然從城市公園的角度看,拉·維萊特公園是一個十分特殊的實例,未必就是未來城市公園的發展方向,也很難據此就給現代城市公園下定義。而且,它無疑是一個法國式的作品,綜合反映了法國的社會狀況、科技文化、哲學思潮以及公園的周圍環境。拉·維萊特公園的設計排除了以已有的公園作為樣板的想法,它本身因而也不可能成為其他公園的樣板。但是它對我們今天仍然不無啟示。

中國''''99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的主題充分體現了世紀之交全世界共同對保護、改善和優化環境問題的關注。面對全球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沒有得到有效遏制的現實,人們更加自然而然地向往自然,從而預測下個世紀是回歸自然的世紀。大力開展植樹造林,保護生態環境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事業全面推向21世紀的偉大戰略目標。建設秀美山川和美好家園,創造人與自然完美和諧的環境正是我們園林、園藝工作者肩負的使命和責任。以下介紹四川《蜀風園》及上海《明珠苑》設計。

四川古稱蜀,乃天府之國。其地域遼闊,地形復雜,氣候多樣、資源豐實,文化悠久,擁有眾多獨具特色的風景名勝。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九寨溝和黃龍寺可謂天下神奇……蜀中園林幽秀清曠,樸實自然的風格蓋源于此。蜀中自古多名人,有生于斯、長于斯者,有流寓過蜀者,也有在此建功立業者。秦時蜀郡守李冰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成都地區水渠縱橫,沃野千里,人民富足。三國時的諸葛孔明為酬蜀漢昭烈帝劉備三顧之情而相蜀,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后人出于對他們的懷念,分別為其修建了二王廟和武侯祠,莊嚴的廟祠佐以茂林修竹、森森古柏,存傳至今。類似祠園共融、文聯同韻的名園還有杜甫草堂、望江樓。我國歷史上的偉大詩人杜甫晚唐時流寓成都營建的茅屋,后經歷代修繕,使工部鳳詩史堂相山水林木融為一園,古樸典雅,確是“草堂留后世,詩圣著千秋”。望江樓系清代人為懷念唐代女詩人薛濤而建,樓建錦江邊,既麗且崇,植竹萬竿,漫步修篁中,境畫意詩情。該園園門楹聯曰:少陵茅屋、諸葛祠堂、并此鼎足而三……是說杜甫草堂、武侯祠和望江樓是成都齊名的三大名園。名人留名園,在蜀中尚有多處。新繁東湖系唐代名相李德裕任縣令時所鑿,至今依然保留初建格局,玲瓏別致,飄逸自然,是中國有遺跡可考的兩處唐代古典園林之一。崇州城內有座初建于宋代的畫池,其名既有文彩內涵,又描繪了其遮掩覆蔽風光如畫的園池景色。位于新都縣城的桂湖,乃明代狀元楊升庵年青時讀書之處,湖中種荷,堤岸植桂。古人云:君子愛蓮,才人摘桂。升庵留桂湖,遺愛在人間。類似的名人留名園,還有三蘇鳳文君井、古甕園等。

四川園林文風濃郁又均以崇尚自然為本,在四川園林中以杜甫草堂最為著名。《蜀風園》的設計立意,圍繞“人與自然——自邁向21世紀”的主題,突出表現四川自然風景和園林的特色。其設計構思,借鑒四川優秀傳統園林特點,兼采杜甫草堂園林的經典園景,濃縮重組再創作,力求在有限的空間營造無限的意境,再現四川園林幽秀清曠,樸實自然,文風濃郁,融史、詩、書、畫、景于一園的特色。《蜀風園》以石書、楹聯、字畫等多種形式體現了這一特色。杜甫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詩人,有“詩圣”之譽,由于“詩圣”的崇高地位,杜詩深受后人的高度重視,杜詩書法、詩意畫亦是歷代著名書法家、畫家作品的題材,可謂名作薈萃。《蜀風園》是借鑒杜甫草堂的經典園景而設計,園內的碑刻、楹聯、書畫自然是以杜詩為題材而制作,詩史堂陳列的板刻和字畫是選用杜詩“堂成”等杰作,選宋、明、清及近現代大家蘇東坡、祝允明、鄭板橋、章炳麟、于右任、李濟深、郭沫若等人的佳作,以及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董必武等人的墨寶,杜甫詩意畫則選張大千“杜陵烷溪行吟圖”。置于烷花溪畔以假山疊石為基座的石書景壁,內容是杜甫詩的代表作“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書法是著名書法家謝無量的,刻于四川特有的大型黑色頁巖上,形如石書,別有一番意蘊和獨具的景觀。杜甫的詩賦、古今名人的書法、繪畫和與園林融為一體的設計,可謂是《蜀風園》中文化設計的三絕。從而使整個園林充滿了詩情畫意,展現出中國園林深厚的文化意蘊。

上海園則是另一風格,如應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文化內涵,賦以設計創意,使綠化與現代文化相結合。上海屹立東海之濱,被喻為“東方明珠”,而光彩奪目的上海東方明珠電視塔已成為上海的標志性建筑和上海的象征。上海園設計方案經過一再競標,最后以明珠為主題的《明珠苑》脫穎而出。《明珠苑》設計布局以圓形《圓珠形》為設計母題,平面構圖以大圓(d=25米)為中心,大小圓相切,大圓中部契合弧形軒廊,小園區設明珠島和主景大花球。大圓的上部為水池,下部為具強烈現代氣息的流線形草花花壇構成下沉式花園。花園周邊均為綠化帶,北西兩邊為高密度樹林,東南為疏林和低矮灌木,構成由綠化圍護、中心下沉的花園,形成構圖簡潔、緊湊、外高內低、別有洞天式的半封閉空間。

《明珠苑》以明珠為創意主題,園內高處的明珠島上設立花園主景——大花球,盆栽花卉栽植在花球的不銹鋼球架中,并通過滴灌輸送水分和養分。球直徑為3米,球高5.4米,栽植數百株盆花。在花園環路周邊設一座座漢白玉立柱的球燈,大花壇周邊設雪白的石球。另有滾動的“幸運球”,植物配置中配上10多株龍柏球、瓜子黃楊球等,園內諸多的石球、燈球、花球、幸運球……形如各類“珍珠”百余顆,玲瓏可愛,饒有趣味,藉以創造“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意境。每當華燈初上,園中的石桿燈、地下燈、水下燈燈火璀璨,珠光閃爍。大花球、大花壇色彩繽紛,鮮艷奪目。具有獨特風格的上海派園林《明珠苑》力圖讓游人感受到清新、活潑、酣暢的現代都市情調。《明珠苑》內建筑設計力求創建生態建筑,建筑僅是為園林綠化的展示提供一個骨架。建筑內側立面則采用現代材料的境面玻璃幕墻,既能產生強烈的現代氣息,又取得極佳的境面效果,使借景這一中國傳統園林手法得到新生。大花球、大花壇、瀑布、跳泉、花流、水流、人流等映人鏡面,虛實相映,產生流動的空間效果,頗有情趣。建筑外側復土約3米,形成半地下建筑,土坡上滿植“綠浪”地被月季、黃馨等灌木和棕櫚樹叢。建筑內側各立面設置懸掛花缽、墻面花格,種植綠蘿、常春藤和油麻藤,屋面設花槽、花缽、屋檐草坪構成屋頂花園,形成上爬下懸的垂直綠化。整座建筑完全沉浸在綠色中,僅在中間留有一排高窗,寓意人在自然中,同自然和諧共存。

用現代科技武裝園林,設計者竭盡所能提高《明珠苑》的科技含量,引用或開發諸多新技術、新材料武裝《明珠苑》。因為現代的都市花園為游客提供的不應該僅僅是觀景的功能,而應該運用新技術創造讓游人能參與活動的新內容。《明珠苑》的入口拱形花架下設置紅外線探測問候儀,每當游人進出便會聽到“歡迎光臨,謝謝光臨”的問候語。在水池汀步中設踏泉,這是為《明珠苑》特別研制的產品,游客腳踏即會噴水,饒有情趣。而跳泉設在小園水池的周圍,一段段水柱有節奏的從一個花缽跳人另一個花缽。在水池一側的“幸運球”是一滾動石珠,游客可以隨意改變滾動方向。與其對稱的另一側是一個陶制花缽,由名人運用高技術制作,壁薄聲脆。花缽傾覆在綠地高處,五彩的花帶從花缽中“流溢”而出,曲折地流滿整個花壇。而建筑內的電子魔燈會因游客的手在魔燈上移動而產生奇幻的效果。《明珠苑》的路燈采用了節能、抗老化、防爆的聚碳酸酯球形燈,光線柔和,造型別致。屋頂花缽中的水晶花泥和園路表面采用的強化水泥仿真地坪路面均為造園的新興材料。《明珠苑》力圖運用新建材、新科技來證明:園林不僅可以采用粉墻黛瓦建設,同樣也可以運用玻璃和不銹鋼等現代材料來表現。

(2)生態園林的概念

生態園林是中國園林工作者創建的跨世紀城市園林理論,是制訂城市綠化方針和政策的重要依據。運用生態園林觀點,重新認識園林綠化的三個效益,是一門園林經濟學,是具中國特色的城市園林模式。建國以來,中國的城市園林建設與管理,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50年代是國民經濟恢復階段,在這個時期的城市園林基本上屬于保護、整修和維持原狀;60年代是我國經受三年自然災害后,進入一個較快發展時期,城市園林工作者不失時機以“見縫插綠”精神,擠人社會主義建設行列;70年代末,城市園林工作者總結教訓,意識到要保護城市綠色生命,必須連片成團,提出點、線、面相結合的綠化方針;80年代,我國老一代園林工作者,系統地總結建國30多年來,城市園林建設的經驗和教訓,北方以天津為代表提出大環境綠化,南方以上海為代表提出生態園林。1991年歷史跨入第八個五年計劃,上海市人民政府便決定將“生態園林規劃與實施”列入“八五”科技攻關項目之一。這意味著中國城市園林建設已邁入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研究城市園林諸因素及其關系的生態園林,其以生態學為原理的園林學說,研究的對象是按生態學的原理為依據建立起來的自然環境或游憩境域。城市園林不能墨守傳統管理方式,被動地進行養護管理,應以生態學重新認識組成園林諸因素的作用,認識園林植物的作用,特別是處理好人與園林植物的主體——樹木間的關系,進一步加深園林綠化三效益的認識。以人與樹木共榮為原則。

城市園林的社會效益,不僅僅是開展各項有益的社會文體活動,以吸引游客為主,更重要的是按照生態園林綠地的觀點,把園林辦成人們走向自然的第一課堂,以其獨特的教育方式,啟迪人們與樹木共存。創建知識型植物群落,讓人們認識大自然的另一個大家庭;組建保健型植物群落,則讓人們同植物和睦相處;生產型植物群落告訴人們綠色植物是生存之本;景觀植物群落將激發人們愛護自然、愛美的自然本性。

城市綠化是城市重要的基礎設施,是城市市政公用事業和環境建設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現代化城市的象征和文明標志。城市綠化能達到以下幾個目的: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美化城市工作和生活環境,創造新的城市景觀,提高城市規劃的布局質量,保護風景名勝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生物多樣性,吸引投資,促進旅游事業的發展。人們對城市綠化的要求不僅要求城市綠地面積數量有很大的增加,而城市綠地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作用是通過園林植物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所產生的生態效益來實現的。生態效益的大小取決于綠量,而綠量的大小則取決于園林植物總葉面積的大小。改善城市綠地的植物配植和空間結構,堅持以喬木為主體,喬灌草結構合理,提高綠地的空間利用率,增加城市的綠量,使有限的城市綠地發揮最大的生態效益和景觀效益。樹木,特別是大規格的喬木,產生的生態效益遠遠大于灌木和草坪等產生的生態效益。據測算資料,每公頃樹木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16噸,產生氧氣12噸,可吸收二氧化硫300千克;滯塵量可達0.9噸,蓄水1500立方米,蒸騰水分4500~7500噸。成片樹林在調節氣溫方面,夏季比空曠地低3℃~5℃,冬季高2℃~4℃,降低噪音26—43分貝,削弱風速40%~60%;空氣中的含菌量減少29%~65%。樹木,特別是大規格的喬木在城市綠化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城市綠化的骨架,直接關系到城市綠化的景觀效果。在上海現有的城市綠地中,部分綠地的喬木、灌木、地被(草坪)的比例不甚合理,沒有達到綠化景觀所要求的喬木應占的比例。按“大樹引人城市”計劃的要求,喬、灌、地被(草)的平均比例為4:3:3,上海現有城市綠地離這一要求有一定差距。

據有關分析,喬木與草坪或“大色塊”的投資比例約為豆:10,而產生的生態效益之比則為30:1。實施“大樹引人城市”計劃,縮短樹木在城市中由小苗到大樹的生長年限,讓城市居民提早享受到大規格喬木帶來的生態效益和景觀效益,同時優化城市綠地的植物配植和空間結構,最大限度地發揮城市綠地的生態效益和景觀效益,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明顯。為確保“大樹引入城市”計劃的順利實施,必須做好樹種選擇工作。總的原則是:堅持以生態平衡為指導思想,以生物多樣性為基礎,地帶性植被為特征,適地適樹,常綠樹種與落葉樹種比例合理,速生樹種與慢生樹種相結合,提倡科技興綠,最終實現以喬木為主體、喬灌草合理配植的,能發揮最大生態效益和景觀效益的城市綠地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