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社區建設講話
時間:2022-10-23 03:16:00
導語:和諧社區建設講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下城區地處**市核心位置,行政建制數度變遷,現有城區面積31.46平方公里,轄8個街、71個社區,常住人口37.9萬。近來年,我區社區建設工作在中共**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領導,在省民政廳、市民政局的具體指導下,按照國家民政部提出的“一手抓推進、一手抓研究”的要求,緊密結合下城工作的實際,逐步形成了“351”(五位一體、五力合一、五型并舉、三評互動)社區建設經驗模式,并在社區居民自治建設實踐中,以提增自治能力為重點,加以創意、創實、創新,從經驗模式深化發展到自治能力模式,有效推進了新時期和諧社區建設的發展。先后被授予全國社區建設實驗區、全國社區建設示范區、全國民政工作先進區、全國社區教育示范區、全國社區衛生服務示范區、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區、全國社區殘疾人工作示范區、全國婚姻登記工作先進城區等各種榮譽稱號,并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社區教育資源中心。2007年7月28日,總書記繼2001年5月視察我區燈芯巷社區后,再次來到我區王馬社區視察社區建設工作,對我區在加強社區黨建、推進居民自治、完善社區服務等方面的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
一、強化理解與認知,推開和諧社區居民自治能力的綜合性建設
我區歷來高度重視社區建設,始終堅持把社區建設作為城區工作的永恒主題,并經過在體制、機制、模式等方面地不斷探索實踐與理論提升,有效地推動了全區和諧社區建設的整體水平。特別是總書記視察我區社區建設工作以來,全區進一步強化在和諧社區建設中對推進居民自治能力建設的理解與認識,搶抓機遇、狠抓落實、乘勢而上、興勢而起,有效推開了居民自治能力的綜合性建設,并在實踐中不斷提高對社區居民自治的認識。
1、社區居民自治是社區建設的方向。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其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管理基層公共事物和公共事業,保障其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是人民當家作主最有效最廣泛的途徑。因此,全區將擴大基層民主,實行居民自治,作為社區建設的根本目標和方向,作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礎工程,重點推進。
2、社區居民自治是黨領導下的有序自治。推進社區居民自治要始終堅持黨對社區工作的領導,不斷創新社區黨的建設模式。2002年我區在全國首創并建立了樓道黨支部和單元黨小組,為社區居民自治起到重要的政治保證作用,今年以來,又堅持在樓道黨支部、單元黨小組的領導下,首創建立了樓宇居民自治會和單元居民自治小組,實現了社區黨組織領導下的居民有序自治。
3、社區居民自治是服務實踐過程中的自治,需要不斷提增自治的能力。隨著社會民主政治建設的深入和居民需求的豐富,社區居民自治的能力問題越來越成為堅持“四個自我”,深化自治建設的核心問題。全區在實現居民自治過程中,不僅培育居民自我的自治能力,而且動員、組織政府、社會、市場、社區等方方面面的力量,強化服務供給,全面提升和諧社區自治能力。
4、現階段的社區居民自治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自治,需要政府的推動。全區在尊重社區居民依法自治權力的基礎上,通過行政權利下放社區、行政事物有限準入、公共服務輸入和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等,健全基層社會管理體制,實現政府依法行政和社區依法自治有效銜接。將政府的行政權和社區的自治權、初審權、協管權、監督權等嚴格區分開來,改變將社區居委會作為行政派出機構的做法,引導、支持社區居委會充分發揮自治功能。
5、讓群眾滿意是社區居民自治的目標。居民群眾是社區的主體,全區始終把“為群眾服務、靠群眾參與、讓群眾滿意”作為社區居民自治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開展“滿意社區”評選,積極發動居民參加社區事務管理,發揮他們在和諧社區建設中的主體作用。
二、優化理念和思路,推動和諧社區居民自治能力的結構性調整
在總結和諧社區建設經驗、創立和諧社區建設模式的基礎上,全區不斷完善“五位一體”、“五力合一”、“五型并舉”、“三評互動”等“351”和諧社區建設模式,并把社區居民自治能力提升作為這一模式中的核心部分和引領環節,用于指導和推動全區和諧社區建設,從各個角度和層面綜合支持居民自治能力創新。
1、堅持把居民自治作為社區發展的重要內涵,完善并確立了“五位一體”的社區建設目標體系。全區堅持科學規劃先行,建立了自治型社區、服務型社區、生態型社區、學習型社區、平安型社區“五位一體”的目標體系,將居民對社區服務的滿意度、社區自治能力(包括社區黨組織的核心作用)和社區的和諧度作為核心指標,堅持以人為本,突出社區自治結構,依法保證社區居民群眾“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權利,有效地增強了社區的凝聚力。
2、堅持把黨委核心力作為推進社區居民自治發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完善并確立了“五力合一”的社區建設運作機制。全區在構建和諧社區發展中,堅持以黨的領導為核心,正確處理政府推動與居民自治的關系、市場運作與社會參與的關系,通過加強和完善社區組織、管理、評價、投入等政策的科學化和規范化調控,形成了黨委核心力、政府推動力、社會參與力、市場運作力、社區自治力“五力合一”的運作機制,推進現代和諧社區建設平衡、有序、健康發展。
3、堅持把分類指導方法作為社區居民自治建設的重要手段,完善并確立了“五型并舉”的社區建設推進方略。針對全區存在的社區類型、社區組織、利益主體、居住形式、隊伍構成等五個方面的多元化趨勢,分別提出了五種形式的分類指導方法。——適應社區類型多元化趨勢,明確將全區社區劃分為舊有小區型、高檔商住型、撤村建居型等三種基本類型,并分別采取鄰里互動和樓宇自治、精英帶動和公共參與、文化推動和城鄉一體等三種社區建設發展型模式。——適應社區組織多元化趨勢,在堅持加強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發揮社區主體組織作用的同時,提出要正確處理好全區社區主體組織分別與社區民間組織和志愿服務組織、物業管理公司和業主委員會、轄區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等三種社區其它組織的關系,分別建立引導與培育、管理與服務、合作與促進等三種社區組織發展型模式。——適應利益主體多元化趨勢,針對社區內失業人員與在職人員、困難家庭與富裕群體、老年人與青年人、殘疾人與健全人、外來務工人員和本地居民等五類不同利益群體之間不斷凸現的矛盾,分別提出面向失業群體的再就業援助、面向困難家庭的“春風常駐”社會救助,面向老年人的“365”居家養老金暉行動,面向殘疾人的“三百萬”工程,面向外來務工人員的“牽手”工程等五種社區保障發展型模式。——適應居住形式多元化趨勢,將社區居民按居住形式分為人戶一致、人戶分離(包括人在戶不在和戶在人不在)和外來暫住等三種類型,并分別提出了網格式、定向式和賓館式等三種社區服務發展型模式。——適應隊伍構成多元化趨勢,將社區工作隊伍分為社區專職工作者、專項社會工作者、社區志愿者等三種類型,并分別提出注冊準入、項目導入、招聘帶入等三種形式的社區工作隊伍發展型模式。
4、堅持以群眾滿意為目標,完善并確立了“三評互動”的社區建設評價體系。全區以群眾公認和滿意度為核心,通過互動式的星級社區評估、滿意社區評選、先進單位評議,將群眾評選、社區評議、政府評估三者有機結合,形成較為系統的現代和諧社區“三評互動”的評價體系。通過社區居民參與評選活動,極大地調動了居民參與社區建設的熱情和積極性,促使政府各部門以及社區工作的著力點放到維護、實現和發展好社區居民的利益上。
三、深化實踐與探索,推進和諧社區居民自治能力的供給性服務
在“351”和諧社區建設模式指導下的我區居民自治的實踐中,把增強供給性服務擺在了提升社區居民自治能力的重要議事日程,通過加快基層民主進程促進居民群眾基本生產生活問題的解決,通過改善保障民生問題促進居民自治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并在探索中不斷創新完善理論內涵,在社區演繹并詮釋了一場民主與民生良性互動、公平與效率有效對接、傳承與創新無縫交融的和諧篇章。全區整合了71個社區為民服務的先進經驗和做法,集約了其中30個優秀為民服務項目,創新提出了“66810”為民服務工作法,為社區居民提供“六必到”、“六必訪”、“八必報”、“十條為民服務線”的供給性服務,并在全區全面推開,取得了明顯成效,贏得了居民群眾的認可和滿意,得到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市推廣。
1、確立并落實“六必訪”的個性服務。社區黨委、社區居委會有效整合轄區內專職與兼職、政府與社會、國有與民辦等多方力量與資源,重點做好對困難群眾、獨居(空巢)老人、殘疾人員、失業人員、外來人員及其他需要重點幫扶等六類人員的上門走訪工作,為他們提供個性化服務,做好協調、溝通、聯絡工作。特別是今年以來我區以社區居民自治三級組織為平臺,全面啟動實施面向困難家庭的1+X亮居工程,為全區所有低保、困難家庭解決家庭住房基礎裝修、基本家具家電配置,加大困難群眾實物救助力度,切實提高他們的日常生活水平。對困難老人全面實施“金暉送到家、養老不離家”的金靈通、金筷子、金保健、金管家、金港灣為主要內容的“五金”計劃,為他們安裝求救求助呼叫器;落實家庭責任醫生,建立健康檔案,落實社區助老員開展“每天見一面、每天記一筆、每天做一件”的助老服務。
2、確立并落實“六必到”的幫扶服務。在樓道黨支部的領導下,樓道居民自治會會長組織協調并具體聯絡單元居民自治小組長,做到居民身患重大疾病必到、產生情緒波動必到、面臨就業困難必到、突遇生活困難必到、發生相互糾紛必到、與群體利益沖突必到,使居民群眾的困難、問題能在樓道單元的第一時間發現,增強了社區為民服務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3、確立并落實“八必報”的預警服務。通過單元小組長承擔本單位樓道的政策文件宣傳員、民情信息報告員、鄰里關系協調員、安全衛生維護員、社區服務監督員等五大員的工作,及時向社區報告公共設施損壞、公共場所不潔、公共衛生危險、公共安全隱患、公共秩序混亂、公共權益侵害、公共服務不周、公共道路不暢等八大類問題,形成了社區最靈敏、最迅速的各類矛盾反映末梢,使社區工作者能在第一時間掌握、處置。
4、確立并落實“十條線”的專業服務。全區在社區黨委、樓道黨支部、單元黨小組的領導下,創造性地成立了社區居委會、樓宇居民自治會、單位居民自治小組等三級居民自治網絡,有效地延伸了社區工作者的手臂,擴大了社區工作者的耳目,提增了居民自治的基層力量。其中,社區居委會的專職委員和專職社工按照職責分工,在街道黨工委的領導和辦事處的指導下,承擔落實黨員先鋒服務線、公共危機服務線、平安秩序服務線、環境美化服務線、醫療計生服務線、文體教育服務線、幫扶救助服務線、就業指導服務線、居家養老服務線、助殘扶殘服務線等十方面工作;樓宇居民自治會、單元居民自治小組按照各自職責做好相關聯絡服務工作,形成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服務網絡平臺。
四、規化機制與體制,推進和諧社區居民自治能力的保障性發展
健全制度,創新體系,形成一整套切實可行、運轉靈活的和諧社區居民自治能力的保障機制,是推進居民自治、構建和諧社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
1、切實有力的領導機制。區委、區政府把推進居民自治能力建設的目標、實施計劃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區、街道兩級成立專門領導小組,區級相關部門主動關心社區、支持社區,形成了上下聯動、區域聯動、社會聯動的互動共融良好格局。全區按照政事分開、政社分離、責權配套的原則,對組織機構、工作任務、考核評比進社區實行準入制度,明確和尊重社區具有8項社區居民自治的基本職權,將社區原74項任務減少到現在39項,原社區初步理順了社區內外的關系。通過實行社區準入制,進一步明確社區職責,促使社區工作者將更多精力投入到社區內部工作上,減輕社區的負擔和壓力。同時,按照《市級部門行政事務社區蓋章項目表》的有關要求,對**市明確的32個由社區行使初審權和知情權的蓋章項目進行了規范和指導。
2、穩步增長的投入機制。區、街道設立了社區居民自治建設專項資金,加大了對社區居民自治工作的資金保障,按常住居民每戶每年30元、暫住人口每人每年10元的標準,明確了社區居民自治工作經費。區財政每年安排不少于30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包括居民自治在內的和諧社區建設,按照社區“有人干事、有錢辦事、有房做事、有章理事”的“四有”要求,落實社區服務和居民自治的基礎保障,通過開展專項督查,督促街道、部門落實居民自治的相關要求。
3、積極有序的參與機制。積極暢通民意民情的收集、反映和解決通道,進一步健全完善“四會”(民情懇談會、民事協調會、民情聽證會、民主評議會)制度,推出以“聽民聲、察民意、知民情、解民憂”為主題的民情溝通活動,對涉及社區建設、公共事務、幫扶救助等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重要問題,采取聽證會、懇談會等形式,讓居民群眾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達意見和利益要求,搭建黨委、政府與居民群眾溝通的橋梁,提高黨和政府的公信力和執行力。
4、公開公正的監督機制。全區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深化社區居務公開工作的實施意見(試行)》和《關于加強社區居委會財務管理的實施意見(試行)》。積極推行社區事務公開辦事制度,深化黨務公開,明確黨務公開內容,規范黨務公開方式,健全群眾意見收集處理反饋制度;推行居務公開,將居民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和涉及全體居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務,及時向居民公開,并通過召開居民會議,聽取居民意見,接受群眾監督。在各社區積極推行“一門式辦公,一站式服務”的工作模式,并通過設立“民情民意回訪制度”、“居民監督舉報電話”、“來訪來信投訴點”以及聘請“績效評估員”等,進一步加強民主監督。長慶街道王馬社區還結合落實推進66810為民服務,創新推出了社區為民服務的監督機制,社區設立了服務回訪組,將社區工作者處理的事務工作和為民服務的情況通過電腦與服務回訪組聯接,由回訪組對社工的服務和工作落實情況進行實地走訪、實情征詢、實效評估、實時監督,促進社區工作者更好地服務居民。
5、科學有效的激勵機制。全區專門印發了《關于進一步發揮社區黨組織作用深入推進社區居民自治全面落實“66810”為民服務工作的意見》,用以綜合指導、整體協調推進居民自治建設。并配套出臺了北部地區社區發展規劃、提升社區工作者專業化水平規劃、貫徹落實“66810”為民服務工作實施意見、加快社區民間組織培育發展實施意見、應對公共突發事件加強社區應急管理工作實施意見、社區工作者為民服務工作制度、社區“兩委”負責人后備人才管理制度等規范性文件,修改完善了《下城區和諧社區建設指標體系》,進一步發揮“351”和諧社區模式在實現社區居民自治的引領、推進作用,引導社區成員主動參與社區建設,引導社區工作主動落實在為民服務上。區委、區政府先后命名表彰了“五星級社區”18個、“四星級社區”29個、“三星級社區”13個。特別是去年以來,我們積極探索在滿意社區評選過程中,發揮社區成員的主體地位,改變了以往由機關干部上門發放選票的方式,采取街道統籌指導、社區黨委紀委具體領導、居民群眾發放回收統計監督、區社建辦指導監督抽查的方式等,將評選的組織、實施、監督放權于民。
雖然我們在推進現代和諧社區建設、提增居民自治能力的探索和實踐中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與上級黨委、政府的要求,與廣大人民群眾的企盼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同各兄弟城區相比,還有許多要學習的地方。我們將以這次研討會為新的起點,以總書記視察我區王馬社區重要指示精神為指導和動力,牢固樹立科學的發展觀,立足新起點,再創新佳績,帶領全區廣大干部群眾進一步解放思想,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真抓實干,不斷加大對和諧社區建設、居民自治能力建設的探索和實踐力度,為實現構建全國一流現代和諧城區,爭創“生活品質之城”示范區目標而努力奮斗!
- 上一篇:民生保障治理工作匯報
- 下一篇:完善社會志愿服務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