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經濟分析會的講話

時間:2022-10-04 11:06:00

導語:民營經濟分析會的講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營經濟分析會的講話

各位來賓、各位同志,女士們、先生們,下午好:

本世紀頭五年,是我國“十五”計劃實施、經濟快速增長的五年,是中國民營經濟空前發展的五年。這一時期,民營經濟地位作用、自身素質和政策制度等方面均產生了歷史性的根本的變化。今天,在“十五”計劃將完成、“十一五”規劃將實施的歷史交替之際,我愿與各位一起回顧民營經濟的五年發展歷史,展望未來五年的發展前景。

今天主要講四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論述民營經濟五年來的歷史性變化;二是簡要回顧2005年民營經濟發展形勢;三是對未來五年民營經濟發展前景進行展望;四是對推進民營經濟發展提出六項建議。

一、“十五”民營經濟:歷史新時期、五年大發展

我準備從三個方面談民營經濟的歷史性大發展。

第一,“十五”是民營經濟地位與作用發生歷史性變化的五年。

這個歷史性變化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民營經濟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濟增長的主要來源。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進行推算:“九五”末期的2000年,我國內資民營經濟在國內生產總值(GDP)中所占比重約為42.8%,外商和港澳臺投資經濟的比重約為12.6%,二者之和約占GDP的55%。到“十五”末期的2005年,內資民營經濟在GDP中的比重約為49.7%,外商和港澳臺經濟比重約為15%-16%,兩者相加約占65%左右。

在工業方面,2005年與2000年相比,規模以上民營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5年共增長246%,年均增長28%。2005年,民營工業比重達到60%左右,比2000年提高約14個百分點。

特別要指出的是,私營工業增長更為迅猛。私營工業增加值由2000年的1318億元增長到2004年的8290億元,2005年預計將超過1萬億元,五年增長7倍多,年均增長約50%;私營工業利潤從2000年的190億元增長到2004年的1237億元,2005年將達1460億元,五年增長7.2倍,年均增長超過50%;遠高于同期全國工業增加值平均增長21%和工業利潤平均增長25%的速度。

二是民營經濟已經成為社會就業的主要渠道,社會穩定的基本因素。

“十五”期間,一方面,城鎮新增勞動力和農村轉移勞動力日益增多,另一方面,國有單位就業人數大幅度下降,就業問題對社會穩定構成了巨大挑戰。由于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形成了巨大勞動力需求,吸納了勞動力增量和存量轉移的絕大部分,明顯改善了就業結構、緩解了就業壓力。

“十五”期間,民營經濟在二、三產業的就業人數凈增7000萬人。城鎮民營經濟就業人數,凈增5700萬人。而同期城鎮就業總數之增加了4100萬人,國有單位就業減少了約1500萬人,個體私營企業就業增加了2600萬人。民營經濟在二、三產業就業的比重,已經從2000年的77.5%增加到2005年(預測)的84.1%。民營經濟占城鎮就業的比例從2000年的為65%左右增加到時2005年的75%以上。民營經濟創造的就業,不僅分擔了國企“減員增效”的后顧之憂,而且吸納了更多的新增勞動力。可以說,沒有民營經濟,就沒有就業問題的基本解決,也就沒有社會的基本穩定。

三是民營經濟已經成為國家稅收的重要來源,共同富裕的基本力量。

2000年以來,民營經濟特別是私營企業稅收明顯快于全國稅收增長速度。私營企業稅收增長率五年來一直保持在40%以上,占全國稅收的比重從2000年的3.3%提高到目前的8.7%。2005年私營企業稅收可達2000年的6.3倍。從稅收總量看,目前民營經濟稅收比重已經超過國有經濟。在不少地方,民營經濟稅收占地方財政收入的比重已經超過60%,成為地方的主體財源。

民營經濟不僅為國家提供了大量稅收,而且成為中國社會走向共同富裕的基本力量。首先,近2500萬家個體工商戶,戶均注冊資金近2.5萬元,涉及家庭人口達7500多萬人,多數人基本上過上了小康生活。其次,430多萬家私營企業,戶均注冊資金近150萬元,絕大多數為中小企業,涉及投資者超過1000萬人,家庭人口超過3000萬人,這些家庭多數是富裕家庭;企業的中高層管理人員,數量高于投資者人數,涉及的家庭人口更多,他們基本上屬中等收入者,部分屬富裕階層。第三,在個體私營企業就業的人數達1億至2億人,他們因有了工作獲得生活保障,其中多數人過上了溫飽和小康生活。

四是民營經濟已經成為對外貿易的新興主力,企業“走出去”的生力軍。

“十五”期間,民營經濟出口總額從2000年的1328億美元增加到2005年6043億美元(預計),增長3.6倍,年均增速35%。進出口總額占全國的比重從2000年的53.3%提高到2005年的77.4%,5年間提高了24.1個百分點。特別要指出的是,隨著進出口權的放開,私營企業現已成為我國對外貿易的“生力軍”。私營經濟出口五年來年年翻番,五年增長48倍,在外貿出口中的比例由2000年僅占1%提高到今年1-9月份的14.6%。

第二,“十五”是民營企業自身素質得到根本性提高的五年。

這一根本性提高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

一是逐步進入重化工業和基礎產業,產品質量檔次大幅提高。

長期以來,民營特別是私營企業主要分布在市場競爭比較充分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中。隨著市場準入的放寬以及企業自身實力的增強,越來越多的私人資本進入到資金密集和技術密集的重化工業與基礎產業中。例如,從全國工商聯上規模民營企業調研數據來看,黑色、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是增長最快的產業之一,2004年的營業收入總額和稅后凈利潤總額躍居各個行業首位。

“十五”期間,民營企業品牌意識不斷增強,質量檔次大幅度提高,較好地滿足了人民生活的多樣化需求,為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為中國產品占領世界市場做出了巨大貢獻。

民營企業還是技術創新的重要來源。據統計,自改革開放以來,大約70%的技術創新來自中小企業,約65%國內發明專利來自中小企業,80%以上的新產品由中小企業開發。

二是企業資本規模明顯擴大,產權結構日益多元化。

“十五”期間,個體、私營企業數量和資本規模大幅增加。到2005年9月,我國私營企業已達419萬戶,注冊資金總額為58157億元,分別是2000年底的2.4倍和4.4倍;戶均注冊資金2000年為75萬元,今年底的可達近150萬元,增加了近一倍。

另據國家統計局12月6日公布的中國普查數據公告第一號中的數據,到2004年底,我國共有私營企業法人單位198.2萬家,占全國企業法人單位總數325家的61%;各類企業法人實收資本總額為18.2萬億元,其中個人資本為5.1萬億元,占全國的28%,外資資本2.9萬億,占全國的13%。另外,全國有個體經營戶3921.6萬個,從業人員9422萬人,占全部第二、三產業就業人員的30.5%。

“十五”期間,我國民營企業在做大做強方面也是成績卓著。根據全國工商聯上規模民營企業調研數據,2004年民營企業500家(上規模民營企業中銷售收入前500名)的入門門檻為9.7億元,比2002年的4.0億元提高了2.4倍。2000-2004年,民營企業500家銷售收入總額的年均增長率為47.4%,比中國企業500家高26個百分點。目前,我國已經成長起來一批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大型民營企業。

同時,私營企業產權結構也日益多元化,從以個人、家族企業為主,向股權多元化的公司制發展。根據2004年《中國私營企業調查》中的數據顯示,1993-2003年的10年間,私營企業中獨資企業比例由63.8%下降為22.5%,有限責任公司比例由16.5%上升至62.9%。

民營企業的上市公司近年也發展迅速。據有關方面統計,在滬深證券交易所上市的私營企業有336家,在香港有119家,在美國有66家,在新加坡有50家。

三是管理人員素質提升,治理結構走向規范。

“十五”期間民營企業家整體素質有了較大提高。根據《中國私營企業調查》數據,私營企業家的文化素質逐年提高,擁有大專以上學歷的私營企業主比例1993年為17.2%,2000年為38.4%,2004年達到51.8%。而且私營企業家的政治素質和領導素質也有所加強,2004年私營企業主中共產黨員的比例上升至33.9%。

私營企業治理結構已逐漸走向規范。許多私營企業進行了股份制改造,建立了股東大會、董事會和監事會,股權結構和管理模式向現代企業制度靠攏。許多家族制企業聘請職業經理人參與企業管理和運作,使企業更加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的要求。根據2004年《中國私營企業調查》數據,私營企業中74.3%的企業設有董事會,56.7%的企業設有股東大會,50.5%的企業設有工會,內部組織的逐步完善對規范企業治理結構起到有力的支撐作用。

四是誠信守法漸成趨勢,勞動關系走向和諧。

過去,不少私營企業給人們的印象是假冒偽劣、唯利是圖、破壞市場秩序。隨著國家對誠信守法的大力倡導,市場經濟秩序的不斷整頓,以及私營企業規模的逐漸擴大,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誠信守法是企業的生存之本,企業信譽意識日益增強,信用水平不斷提高。

勞動關系和諧是整個社會和諧的十分重要的方面。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大對勞動執法監督的力度,政府和社會輿論對和諧勞動關系的大力倡導,越來越多的私營企業日益認識到“關愛員工,實現雙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許多企業越來越重視維護員工合法權益,重視員工勞動安全、工資福利和教育培訓,尊重員工的人格和自我價值實現,企業勞動關系正日益走向和諧。

五是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大力奉獻公益事業。

“十五”期間,民營企業在承擔社會責任方面的表現也取得很大進步,在依法納稅、提供就業、保護環境、資助教育、救災扶貧、支持西部大開發等方面發揮著日益重要作用。

以私營企業為主要參與者的中國光彩事業實施11年以來,參與的私營企業家和港澳臺僑工商界人士達1.65萬人,興辦光彩事業項目約1.2萬個,投入資金800多億元,安排就業277萬人,捐資辦學和資助其他公益事業97億元,幫助538萬貧困人口解決了溫飽問題,為中國貧困落后地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第三,“十五”是民營經濟政策和制度改革取得實質性突破的五年。

這是民營經濟發展進入歷史新時期的又一重要標志,可從四個方面來說明。

一是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理論認識取得了重大突破。

從十五大之后特別是十六大以來,黨和國家對非公有制經濟的理論認識取得了重大突破。主要有四個方面:其一,確認“非公有制經濟是促進我國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力量”;其二,確認“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三,明確宣告國有、集體、個體私營和外資等“各種所有制經濟完全可以在市場競爭中發揮各自優勢,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其四,明確宣告“各類私營經濟、外資經濟的企業主、管理人員、從業人員等社會階層,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這些理論認識的突破,是又一次思想大解放,它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對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價值判斷。

二是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基本方針已經形成。

黨的十五大之后特別是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和國務院明確提出了要“毫不動搖的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的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重要方針;并明確要求“要正確處理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和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關系”,使“各種所有制完全可以在市場競爭中發揮各自優勢,相互促進、共同發展”。這一方針的形成,給中國深化改革開放、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指明了重要的前進方向。

三是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根本制度得以確立。

1999年和2004年的憲法修正案,以國家最高法律的形式明確了非公有制經濟在中國社會制度中的法律地位、權利和作用:“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國家保護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的合法的權利與利益。國家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并對非公有制經依法實行監督和管理”;“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國家依照法律規定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權和繼承權”。作為中國根本大法的憲法,明確闡述了這些重要法律規定,為中國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從根本上掃除了制度障礙。

四是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體系框架基本建立。

十五大特別是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和國務院明確提出了一系列“大力發展和積極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政策要求:“清理和修訂限制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消除體制性障礙。放寬市場準入,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禁入的基礎設施、公用事業及其他行業和領域。非公有制企業在投融資、稅收、土地使用和對外貿易等方面,與其他企業享受同等待遇”;“要從多方面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創造條件,為非公有制經濟創造平等競爭、一視同仁的法制環境、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

更具有標志意義的是,2005年2月,國務院制定了《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人們簡稱“國務院非公經濟36條”),明確提出了推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7個方面36條的重要政策措施。之后,幾十個部門、三十二個省市區紛紛著手制定配套政策和實施意見。預示著我國推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體系框架已經基本建立,并將逐步完善。

二、2005年:三十六條新政策、民營經濟新起點

2005年的經濟政策對民營經濟發展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國務院制定了“非公經濟36條”。這是我國第一部關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全面、系統的政策性文件。文件充分反映了黨的十五大、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和憲法修正案的精神,對民營經濟的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成為民營經濟發展的新起點。

“非公經濟36條”明確了有關非公經濟發展的七個方面重要政策,強調要放寬市場準入,加大財稅金融支持,完善社會服務,維護企業和職工合法權益,引導企業提高自身素質,改進政府監管,加強發展指導和政策協調。

“非公經濟36條”的一個顯著特別是在市場準入方面的重大突破。對非公有制經濟,第一次正式提出貫徹平等準入、公平待遇原則,第一次明確了進入壟斷行業,并可進入自然壟斷行業,第一次明確提出可平等取得礦產資源的探礦權、采礦權和商業性勘查開發,第一次明確了允許進入國防科技工業領域。

文件頒布之后,30多家政府部門和32個省市區分別制定配套措施與實施意見。目前已有10多家政府部門出臺了配套的實施辦法。已有20來個省市區出臺了配套實施意見。與此同時相關法律法規的修改和完善正在進行。

在“非公經濟36條”政策的推動下,2005年民營經濟繼續保持了快速穩定發展態勢。預計民營經濟創造的增加值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65%左右。民營經濟占全部城鎮就業的比重2004年為74.7%,2005年約為75.8%。民營工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從2004年的57.6%提高至2005年1-9月的59.8%。私營工業增加值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2004年為15.1%,2005年1-9月份為17.0%,提高1.9個百分點。

2005年1-9月全社會稅收收入的增長率為20.8%,其中民營經濟的稅收增長率為23.4%,國有經濟的稅收增長率為12.6%。民營經濟稅收占全社會的比重2004年為32.1%,2005年1-9月為32.5%。私營企業稅收1970億元,增長37.2%,占全國稅收的比重為8.7%,比去年又提高1個百分點。加上個體經濟,目前私營經濟占全國稅收的比重為13.1%。

2005年,民營經濟投資維持高增長速度。1-9月份,民營經濟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從上年同期的57.9%提高到61.6%。其中私營經濟的投資占全社會投資的比重從2004年為11%,2005年1-9月份是13.3%。

2005年,民營經濟出口增長速度繼續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004年民營經濟占全社會出口總額的比重為74.1%,2005年將達到76.9%。其中私營企業出口增長迅速,占全國出口的比重可達14.6%,比去年再提高約3個百分點。

三、“十一五”民營經濟:新的增長,質的提高

根據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展望未來五年,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的前景更加樂觀。

“十一五”期間,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取得重要階段性進展。預計我國GDP年均增長8%,實現201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

“十一五”期間,黨和國家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遵循六個必須的原則要求,完成六個方面的主要任務,采取七大改革開放措施。這七大措施是:著力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推進財政稅收體制改革,加快金融體制改革,推進現代市場體系建設,加快轉變對外貿易增長方式,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在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方面,中央明確提出了要引導個體、私營企業制度創新,加強和改進對非公有制企業的服務和監管,要為非公有制企業健康發展創造公平競爭的法治環境、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

在這樣的宏觀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深化的大好形勢下,展望未來五年,中國民營經濟、特別是私營經濟發展將呈現五個方面變化趨勢。

變化趨勢之一:發展速度繼續保持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占GDP的比重進一步提高。私營企業數量占全國企業總數的比例達到60%以上;個體私營經濟增長率將高于全國平均速度的50%左右,占全國GDP的比重將達到40%以上,全部民營經濟將達到3/4左右。

變化趨勢之二:企業規模繼續明顯擴大,一批在國內外市場上有競爭力大公司大集團將形成。私營企業平均注冊資金規模將增長60%以上,達到戶均250萬元左右;將有更多的民營企業進入全國大型工業企業,進入最大1000家工業企業,進入全國500強企業,可能有幾家民營企業進入世界500強。

變化趨勢之三: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并向重化工業和基礎設施領域更大拓展,技術不斷升級、產品檔次更加提高。民營企業繼續在輕紡商貿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占主體地位;在重化工業和基礎設施產業領域的份額將進一步提高,在其中的部分中小類行業將占主體地位。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高,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與產品將出現。

變化趨勢之四:企業治理結構不斷規范與完善,人才結構和員工素質進一步提升。私營企業中的公司制企業比例和海內外上市公司中的私營企業比例進一步提高;私營企業中的家族與專家結合型管理進一步發展,企業治理結構更加走規范、合理和現代;一大批專業人才和技術工人進入私營企業,管理人員素質明顯提升,普通員工素質進一步提高。

變化趨勢之五:承擔更多社會責任,為和諧社會建設做出更大貢獻。在國家的倡導和社會輿論的宣傳監督下,民營企業對社會責任的自覺意識進一步提高、管理制度的相應建立和社會責任行為的具體履行。這一切,將推動民營企業進一步成為社會責任的重要承擔者,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力量。

四、民營經濟發展建議:全面落實國家政策,大力提升自身素質

在看到國家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大好形勢和民營經濟發展良好前景的同時,我們也應看到,民營經濟的發展還面臨著很多體制環境方面的障礙和自身素質方面的問題。如:私人財產權保護相關立法的滯后,行政執法和司法監督中的不公平,市場準入實際管理中各種或明或暗的限制,財稅金融土地技術和社會等方面服務的不完善甚至歧視,社會中介組織發展的嚴重落后,私營企業自身素質方面仍有種種局限。這些問題是今后制約民營經濟發展的重大障礙,必須采取積極和切實措施加以解決。為此,我們提出以下六項政策性建議:

第一項建議:加快配套立法進程,完善保護私人產權法律體系。為此,要加快憲法中有關公民合法財產保護的有關配套立法進程,清理與此相悖有關法規條款,完善保護私人產權法律體系,為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奠定堅實的法律制度基礎。

第二項建議:改善行政執法改進司法監督,營造更加公正的法治環境。為此,要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減少行政審批,規范行政執法和司法行為,加強和改進司法監督,促進司法公正,為民營經濟營造真正公正和有序的法治環境。

第三項建議:完善行業準入配套政策,創造更加公平的市場環境。為此,要加快制定和完善行業準入配套政策,切實貫徹“平等準入、公平待遇”原則,進一步打破行政壟斷及基于行政的經濟壟斷,推進行業準入政策與管理的公開化、公平化、程序化、規范化,為民營經濟創造真正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第四項建議:改革財稅金融管理制度,構造更加良好的發展環境。為此,要加快金融體制和財稅體制改革步伐,建立適合和滿足各類企業需要的信貸政策體系,特別是建立和完善多層次的資本市場,統一各類企業稅收制度,對創業型、就業型、科技型、服務型中小企業實行稅費扶持政策,規范各類行政事業收費,切實制止攤派,為民營企業創造更加良好的發展環境。

第五項建議: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充分發揮商會協會的重要作用。為此,要加快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加速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步伐,徹底改革行業協會管理體制和運行方式,真正使其市場化、民間化和自立自主,賦予民間行業商會在市場中正常生存和發展的平等權利,逐步形成行業商會、協會公平競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格局。

第六項建議:健全治理規范行為,大力提升民營企業的整體素質。為此,要加強和改進對民營企業的監管,積極引導企業轉變增長方式、推進產品技術和制度創新、完善企業治理結構、規范企業經營行為、強化員工技能水平培訓、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承擔更大社會責任,努力提高民營企業整體素質,樹立企業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