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代表干部考察創新交流
時間:2022-11-26 03:43:00
導語:三個代表干部考察創新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全面加強黨的建設注入了新的更加豐富的內容,也為我們的組織路線適應新的歷史條件和環境的深刻變化指明了方向。因此,我們必須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對原有選人用人的標準、方式方法進行變革與創新,剔除與時展、與實際工作不相適應的部分,才能真正選出德才兼備,群眾公認,實績突出的高素質干部。
一、傳統的干部考察標準與方法已不適應“三個代表”的要求,必須加以創新
近些年來,隨著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各級黨委和組織部門在干部考察的標準與方法上,進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實踐,取得一些成功經驗,干部考察工作也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規范化的軌道。但是對照“三個代表”的要求,也還有很多不適應的方面。主要表現在:
1、察人觀念不適應。過來我們在選拔考察干部時,往往受論資排輩、平衡照顧、求全責備、求穩怕亂等傳統觀念的束縛,不能用市場經濟的眼光、創新的觀念、辯證的思維來選人用人。如何確立與“三個代表”要求相適應注重實績、注重公論、競爭擇優、不拘一格選賢任能的識人用人觀念,顯得尤為迫切。
2、考察內容不適應。考察干部的內容主要是德、才兩方面,要求干部德才兼備,但過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總是患得患失,我們選干部要么走入“重德輕才”的誤區,選的干部四平八穩,無一專長,結果貽誤了一方事業,耽誤了一方百姓;要么走入“重才輕德”的誤區,選的干部,雖有一技之長,但往往缺乏黨性修養。在新的形勢下,如何充實“德”、“才”的內容,力求德才兼備,這是干部考察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
3、考察形式不適應。目前基本上采用的是基層黨委推薦,組織部門審查認可,指名確定考察對象的等額考察方法。因推薦人數少,考察對象可比性差,知人、識人渠道窄;考察者對考察的目的與結果容易形成一種思維定勢,帶著完成任務的思想去考察;被考察人容易認為自己是“內定”人選,提拔理所當然,缺乏公開競爭。考察范圍小,往往只接觸幾個骨干,有的認為考察是走過場,不愿意說真話,往往是多說好話送人情。
二、必須不斷豐富干部考察標準的具體內涵
干部考察必須繼續貫徹“四化”方針,堅持德才兼備的原則,落實德、能、勤、績、廉五項具體標準,這無疑是正確的,也是必須長期堅持的干部路線。當前,我們要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全面充實和創新干部考察標準的具體內涵。
1、創新“德”的內涵。干部的德性涵構主要有政治品質、道德品質、工作態度和心理品質等幾個方面。“三個代表”思想提出的“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就是各級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當前最大的“德”。可以說當前最大的“德”是得民心,最大的失“德”是失民心。“群眾利益”標準作為我們考察干部的首要標準,是“三個代表”思想提出的新要求,是形勢發展的迫切需要。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隨著經濟體制轉軌和經濟成分、就業渠道、分配方式多元化的出現,我們黨員干部脫離群眾的危險增加了。突出表現在有的搞利益驅動,對自己有利的就干,無利的就不干,為民服務變成為利服務,甚至為個人和小集團利益,不惜加重基層和群眾的負擔;有的為保“帽子”,對上唯唯諾諾,一味迎合,表面看來很負責任,而對下高高在上,做官當老爺,不察民情,不理民事,對群眾的疾苦視而不見,漠然置之,把對上負責與對人民群眾負責對立起來;有的丟掉了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熱衷于超前消費,超標準坐車,鋪張浪費,貪圖享受,追求奢華;有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以權謀私,以崗謀私,對群眾生冷橫硬、索拿卡要,不給好處不辦事,給了好處亂辦事,等等。這些問題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敗壞了黨和政府的形象。因此,迫切要求我們把“群眾利益標準”擺到考察干部的首要位置。人民群眾是干部德性的最有權威的評判者,德性高尚的干部是得民心、順民意、惜民力,為民謀利益的干部。當前,要把是否走群眾路線,是否履行黨的宗旨,是否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衡量干部講不講政治,有沒有“官德”的根本標準。
2、創新“能”的內涵。能否始終代表先進生產力,能否始終站在時代的最前列發展生產力,是干部中能者、平者、庸者、劣者最根本的分界線。政治掛帥、消極守攤的干部;唯穩而穩、不思進取的干部;畏難壓頭、無所作為的干部;疑新戀舊、思想僵化的干部;理論巨人、行動矮子的干部,都是與“三個代表”要求不相適應的。因此,我們要調整對“能”認識的視角,考察一個領導干部有無能力,首先要看他是否有強烈的創新觀念。在當今時代,任何傳統的思維定勢,任何不適應時代要求的觀念積淀,任何過時扭曲的政治觀點,都是制約干部能力發揮的瓶頸,而每一次觀念的更新、思想瓶頸的突破,必然帶來生產力一次大飛躍、大發展。因此,只有具有積極的進取意識、科學的冒險精神和堅韌的頑強斗志,善于突破舊觀念、開辟新思路、啟發新思維的人,才有可能成為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其次,看他是否具有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的實際能力。包括是否具有審時度勢、通觀全局的戰略把握能力;是否具有打破陳規、開拓進取的創新能力,是否具有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施政能力等等。第三,要看他是否具有工作“潛能”。由于年齡、資歷和崗位的限制,有些年輕的“雙高”干部的潛能很容易被人忽視,對這部分干部,我們不能簡單地用政績評判其能力,而要看到在經濟知識化的當今,“雙高”干部所蘊藏的潛能是不可限量的。
3、創新“勤”的內涵。“勤”既是一個努力工作的概念,又是一個效率優化的概念,更是一個貴在創造的概念。以往那種老老實實、規規矩矩待在辦公室,所謂的“聽話”干部,或是僅僅具有吃苦精神、兢兢業業干事,但無思想、無作為的干部,他們的工作往往只是前人經驗的重復,甚至是一種盲目、無序的重復。我們要根據“三個代表”思想,賦予“勤”新的內涵。考察干部的勤,一是要看“勤”是否有效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瞬息萬變,信息傳遞加快,機遇稍縱即逝,“時間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錢。”這就要求我們的干部無論在處理日常事務中,還是在實施重大決策時,都要冷靜清醒,忙而不亂,善于科學、合理、靈活地利用時間,善于整體謀劃、統籌安排,做到勤而有效,勤而有績,那種用繁忙掩蓋智慧,用數量掩蓋質量的“忙”不是“勤”。二是要看“勤”是否有創造。因循守舊、固步自封,只能應付性的完成日常工作的“勤”不能視為真正的勤。動手、動腿是“勤”,善于動腦更是“勤”。一個人能夠創造性的開展工作,在平凡工作中能夠弄出新特點,求得新突破;善于激發人的潛力,工作舉重若輕,才是更高層次的“勤”。
4、創新“績”的內涵。我們應當把“政績”的大小作為考察干部的重要標準,但在新時期我們必須對“政績”的認定賦予新的內涵。首先,政績必須是“實績”。考察一個人的“政績”,不能只看表面,必須看這種政績是利國利民,還是利己為名,積累政治“資本”;是利在長遠,還是急功近利;是對全局都有利,還是僅僅對局部、對少數人有利;是局限于經濟利益,還是經濟與社會利益相得益彰。凡是靠破壞環境、浪費資源或是不惜民力創出的“政績”,都是破壞生產力發展的“政績”。我們看干部的“政績”,關鍵是要看這種“政績”是否合符全局利益、長遠利益、群眾利益和可持續發展原則,否則就是“劣績”。其次,堅持“顯績”標準與“潛績”標準并重。判斷政績,既要看得見、摸得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成績作為考察標準,又要善于把暫時效益不明顯,但具有戰略意義和長遠價值的成績作為標準考察。對潛在的、前期的、有效益的基礎工作必須予以認定,充分肯定。
5、創新“廉”的內涵。黨風廉政建設是關系我們黨和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黨的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的廉政建設更要賦予新的內涵。不僅要注重八小時以內工作的“廉”,更要注重八小時以外“生活圈”、“社交圈”的“廉”;既要注重干部本身的“廉”,也要注重干部家屬子女的“廉”;既要注重經濟工作上的“廉”,更要注重干部任用上的“廉”。
三、必須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創新干部考察的工作方法
“三個代表”思想對干部素質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我們用新的、更好的辦法考察、識別干部。從理論上深入研究,從實踐上積極探索,積極轉變干部考察方法,建立起科學完備的干部考察方法體系。具體講,當前干部考察方法要實現這么“五個轉變”:一是要實現由單一方式向多種方式的轉變。在堅持傳統的民意測驗、民主推薦、個別談話方式的基礎上,引入回訪考察、暗訪考察、跟蹤考察等多種的方法來考察干部。二是要實現由等額考察方式向差額考察方式的轉變。干部考察要擴大考察對象范圍,采用基層黨委推薦、主管部門推薦、群眾民主推薦、單位領導推薦、個人自薦相結合,多座標焦點式推薦干部方法確定合理的考察比例。三是要實現由被動考察方式向主動考察方式轉變。注意運用屆前、屆中和年度考察結果,注重發揮后備干部人才庫作用,經常對干部進行考察,及時掌握干部的情況,轉變那種班子出現缺額才去考察了解、物色人選的補救性考察辦法;要平時跟蹤考察,多下去走訪,了解干部的行為動態,察覺身邊人不便說、不愿說、不敢說的情況。四是要實現干部考察由封閉式向開放式轉變。考察前將推薦職務、任職條件、推薦范圍、目的要求向群眾公開,進行考察預告。同時,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多方位、多層次、多渠道地推薦人選,去掉神秘色彩,增強透明度。五是實現干部考察內容由定性方式向定性與定量相結合方式轉變。根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瞬息萬變的復雜性,堅持按照新的標準,制定出不同部門、不同層次、不同職務、不同崗位干部量化考察指標,重點搞好政績的量化考察。
- 上一篇:群眾參與反腐敗調研報告
- 下一篇:五突出干部選舉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