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工作新思路

時間:2022-10-03 02:49:00

導語:人才工作新思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才工作新思路

中央政法委有關部門負責人在向記者介紹政法人才隊伍建設情況時說,我國政法人才隊伍建設雖然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也存在不少問題。主要是:

一、人才總量不足。特別是在沿海城市、大中城市等流動人口較多的地方,警力非常緊張,遠遠不能適應工作的需要。

二、高素質人才短缺。整個政法系統大學本科以上學歷的只占干警總數的16.5%左右。專業帶頭人、辦案能手短缺,相當一部分人不能適應崗位需求,部分人達不到任職條件,以致有的地方出現了“三分之一的人能干,三分之一的人跟著干,三分之一的人站著看”的說法。

三、人才結構布局不盡合理。從知識結構看,非政法專業的人多,政法專業的人少;從分布情況看,人才大多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大中城市、各級領導機關以及一些“熱點”崗位,基層特別是辦案一線崗位人才缺乏,西部地區個別縣級政法部門甚至連一個政法院校本科畢業生都沒有。

四、不合格人員清理難的問題依然突出。特別是**年前,不符合招錄條件、不按招錄程序,通過“批條子”、“走后門”進入基層政法部門的一些人員,現在很難清理出去。

五、少數政法干警職業道德水平不高,執法不公的問題嚴重。在**年全國法院、檢察院、公安系統干警違法違紀案件中,涉及執法不公的案件較多,成為社會反映強烈的熱點問題。

今后加強政法人才隊伍建設的總體思路是,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人才工作的方針政策,以人才資源能力建設為核心,以改革創新為動力,緊緊抓住培養、吸引、使用3個關鍵環節,通過觀念創新、機制創新、制度創新,著力建設政法領導人才、業務骨干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隊伍。

針對人才數量不足、高素質人才短缺、結構布局不盡合理等突出問題,首先將認真開展調研,結合實際,制定本系統、本地區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的長遠規劃和近期目標,提出相應工作措施。對政法人才隊伍建設中有關教育培訓、管理使用、監督制約、激勵保障等方面的情況,組織力量進行深入研究、論證和試點,提出系統配套、操作性強的政策性意見。

重點加強政法領導人才建設,形成強有力的政法人才骨干力量。繼續堅持政法戰線對各級領導人才的特殊要求,嚴格政治標準,按照德才兼備的原則,選好領導干部特別是主要領導干部。繼續推行領導人才任職資格考核辦法和競爭上崗制度,突出能力,用業績選人,努力形成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良好氛圍。繼續加大交流輪崗的工作力度,部分省級、少量市級政法部門的主要領導,在全國政法系統內交流,部分市級、少量縣級政法部門的主要領導,在省內交流。繼續探索中央和省一級政法機關局、處級領導干部任期制度。完善領導干部監督制約機制。探索多層次、多渠道培養鍛煉后備領導人才的途徑。

加大教育培訓力度,不斷提高政法人才的整體素質。改革培訓方式和培訓內容,重點實現從知識型培訓向能力型培訓的轉變。堅持把領導人才、業務骨干人才、專業技術人才作為培訓重點,優先予以安排。堅持創建“學習型政法機關”活動,形成全員學習、終身學習的良性機制,通過實施“百千萬”人才工程,努力培養更多的高、精、尖人才。堅持弘揚以職業道德為核心的政法文化,提高文化品位,陶冶干警情操。堅持在實踐中培養人才,通過開展輪崗鍛煉、實戰訓練和崗位練兵,培養大批業務能手和崗位標兵。堅持培訓與使用相結合,把業務培訓作為上崗、任職、晉升的必要程序。堅持加大投入,整合現有資源,改善培訓條件。

深化分類管理,建立人才隊伍優化配置機制。對分布在法院、檢察院、公安、國家安全和司法行政五大系統各專業的人才,繼續試行分類管理,積極探索各類人才的成長規律,研究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完善工作機制,促進各類人才健康發展。按照中央要求,積極推進司法體制改革,進一步明確各類人員的準入資格、崗位素質條件和職責任務,優化各類人員配置,實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完善競爭機制和監督制約機制,激發人才隊伍的活力。認真落實有關法律規定和中組部、人事部的招錄規定,嚴格準入條件和準入程序,擇優錄用人才。健全劣汰機制,依法清理不合格人員。加強分類分級考評,建立以績效為核心、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綜合考評體系,獎勤罰懶,獎優罰劣。

通過“雙向選擇”、“末位淘汰”和任職資格考試考核等措施,增強人才管理機制的活力。加強保障機制建設,積極改善政法干警的工作、生活環境和裝備條件,增加政法事業對各類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加強監督制約機制建設,在提高人才隊伍職業道德水平的同時,完善內部制約和外部監督體系,嚴格落實執法責任制和錯案追究制,嚴肅查處違法違紀行為。

進一步提高對人才工作的認識,加強領導,努力形成促進人才工作大發展的良好氛圍。繼續在廣大干警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中,加大做好政法人才隊伍建設的宣傳力度,用黨的十六大關于人才工作的方針政策統一思想,牢固樹立“政法要發展,人才是關鍵”的觀念。繼續推行領導責任制的落實,切實把政法人才工作擺到應有位置,列入議事日程,搞好組織推動。繼續堅持不懈地狠抓落實,改進作風,克服形式主義,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各司其職,相互協調,整體推進。

中央統戰部:“黨外人才”概念變化很大拓寬視野積極培養黨外高層次政治人才

本報記者肖英

“同過去相比,‘黨外人才’這個概念已發生了很大變化,內容有了很大擴展,我們的工作視野也比過去更寬了。”中共中央統戰部有關部門負責人對記者說。

他說,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利益多元化和思想意識、價值觀念多樣化呈發展的趨勢,新的社會階層黨外人才大量增加,因此,我們不僅要在行政機關里選拔、物色黨外人才,而且還要在教科文衛等企事業單位選拔、物色黨外人才;不僅要從公有制經濟組織中,也要從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及其他社會組織中,從海外留學歸國創業的人員中,物色、考察、推薦黨外代表人士。

改革開放以來,黨外人才隊伍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中央提出了“培養人才、用好人才、吸引人才”的知識分子政策。黨外知識分子是愛國統一戰線各個領域代表性人物的“源頭”。抓好“源頭”,就可以源源不斷地為黨外代表人士隊伍輸送人才。黨和國家制定了一系列培養、吸引和使用黨外人才的政策措施。一大批黨外高層人才在各級人大、政府和司法機關、政協任職。據統計,2003年黨外人士擔任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有40多萬人;有220多名黨外人士在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政協領導班子中任職;有1萬多名黨外干部在各級政府和司法機關縣以上工作崗位任職,其中副司局級以上的黨外干部達600多名。尤為可喜的是,在上述這些黨外人士中,有很多是優秀的青年人才,他們在各個領域都發揮了重要的骨干作用。“成績是顯著的,但與新世紀新階段統戰工作的需要相比,還面臨著一些問題。”這位負責人說,要認真學習貫徹全國人才工作會議精神,緊密結合統一戰線工作實際,進一步做好黨外人才的培養、吸引和使用工作,把黨外各類人才集聚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事業中來。

首先,要增強對黨外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認識。黨外人才在我國人才隊伍總數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加強隊伍建設,是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需要。

其次,要積極培養黨外高層次政治人才。不斷鞏固我國的共產黨領導、多黨派合作的基本政治格局,堅持貫徹黨同黨外人士長期合作共事的基本方針,需要培養和造就一支高素質的黨外代表人士隊伍。要把培養和使用有機地結合起來,拓寬培養渠道,給黨外人才提供鍛煉的平臺、施展才干的機會。如組織他們到社會主義學院學習理論,到國外考察學習;從欠發達地區到發達地區掛職鍛煉;從發達地區到欠發達地區掛職鍛煉;或從下級機關到上級機關掛職鍛煉,盡快提高年輕的黨外人才素質。

三要繼續加大在各級政府和法院、檢察院安排黨外干部的力度。要把黨外干部的培養、選拔和使用,納入各級政府和司法機關領導班子建設的總體規劃,統一管理。要按照中央的政策規定,積極選拔黨外優秀人才擔任政府和司法機關領導職務。保證擔任政府和司法機關領導職務的黨外高層干部有職有權,能充分發揮作用。

培養新一代的黨外優秀人才,是我們下一步的工作重點。積極選拔培養黨外各類人才,中央有明確的政策和要求,要切實落實好這些政策和要求,通過積極探索,逐步建立一個科學的工作機制,使高素質的新一代黨外人才脫穎而出。

教育部:加大對創新人才的支持力度逐步授予課題負責人自主招收博士生等權利

本報記者肖英

教育部有關部門負責人對記者說,黨的十五大以來,隨著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我國的高等教育進入了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新時期,高等學校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這些顯著成效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

一、通過實施重點人才計劃,有力加大了高校高層次人才的吸引和培養力度。“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實施5年來,已有74所高校聘任了537位特聘教授、講座教授,直接吸引200多位海外優秀學者回國工作,有12位“長江學者”當選為兩院院士。這一項目也帶動了各地政府和高校實施相應的人才計劃。“高校青年教師獎”**年以來共投入兩億元,獲獎的429名優秀青年教師平均年齡38歲。“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1993年以來共投入1.5億元,使922名優秀青年教師受益。

二、通過采取積極的措施,為高校優秀人才改善工作條件,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充分發揮高層次人才的作用。國家“九五”期間的“211工程”共投入109億元,大大地改善了高校辦學的基本條件;積極鼓勵和支持高層次人才申請承擔國家科學基金項目,以及其他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已有10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建在高校。為進一步創造良好的人才成長制度環境,中組部、人事部、教育部于2000年聯合制定了《關于深化高等學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促進了高校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目前,一個吸引、穩定、集聚高層次人才和充分發揮他們作用的制度環境正在高校逐步形成。

三、在加強培養造就一批優秀拔尖人才的同時,注重創新學術團隊的建設。2000年在“高等學校骨干教師資助計劃”中設立專項經費,每位特聘教授可自主遴選5名骨干教師組成團隊,開展學科前沿的探索研究和高技術研究。此舉,對高校創新學術團隊的建設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

近年來,高校的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也面臨著困難和問題。一是高校高層次人才數量不足、結構不夠合理的矛盾還比較突出。比如,具有研究生學歷的教師比例偏低,一些經濟建設急需的學科和前沿性的基礎學科人才短缺,一些傳統學科人才相對過剩。高校人才隊伍的創新能力與國外高水平的大學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尤其缺乏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學術大師和學科帶頭人。二是促進高校高層次人才脫穎而出和充分發揮作用的機制還不夠完善。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引進海外人才制度和配套措施,博士生導師資格制度,研究生招生制度等,都還需要進一步改革和完善。三是高等教育資源配置和投入結構不夠合理。目前大部分投入用于解決硬件設施上,用在人才隊伍建設上的經費相對不足;在科研和教學中團隊作用發揮不夠。

根據國家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的總體部署,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全國人才工作會議精神,教育部就進一步加強高校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提出了6項具體的對策和措施。

一、明確高校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的總體思路。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思想,認真貫徹落實“四個尊重”的重要方針,堅持黨管人才的原則,大力推進“人才強校”的戰略。

二、加大對優秀拔尖創新人才的支持力度,吸引、培養一批高水平學科帶頭人。一方面,要繼續實施“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面向海內外吸引、遴選一批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學科帶頭人,支持他們圍繞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開展高新技術和前沿基礎科學研究,建設國家、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科研基地,進行重大科研攻關。繼續實施“春暉計劃”,積極吸引優秀留學人員回國工作,支持海外知名學者短期回國進行合作研究和學術交流。另一方面,立足國內高校,設立專項經費,遴選一批學術基礎扎實、具有創新潛力的優秀青年人才予以重點扶持,培養一大批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和學術骨干。另外,要進一步加大對高校教師的培養力度,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實施高校教師“學歷提升工程”、“高等學校訪問學者計劃”等。

三、加強創新團隊建設,積極探索“學科帶頭人+創新團隊”的學科隊伍匯聚模式。要充分發揮多學科優勢,以科研基地或重大科研項目為載體,打破人才所在部門和單位之間的行政壁壘,構建并重點支持一批創新學術團隊,使其承擔關鍵領域的前沿科學研究和國家重大科研項目。鼓勵高校積極探索人才組織新模式,逐步建立以學術帶頭人為核心凝聚學術隊伍的機制。

四、深化改革,進一步營造高校高層次人才建設的制度環境。按照“按需設崗、公開招聘、擇優聘任、合同管理”的原則,加快推進教師聘任制,探索“按勞分配”與“知識要素參與分配”相結合的新方式和新途徑,全面推行“以崗定薪、優勞優酬”的分配制度。堅持以能力和業績為重點,創新并完善有利于尊重和保護創新思想的學術評價制度,由過程管理向目標管理轉變,由單純的數量評價向更加注重質量評價轉變。提高經費使用中用于人員聘任和人才支持、獎勵費用的比例。逐步授予課題負責人自主招收博士生、招聘博士后及其他輔助人員的權利。

五、加強西部地區高校人才隊伍建設。設立“西部高校人才基金”,支持西部高校面向國內外聘任中青年優秀學術帶頭人,鼓勵人才向西部高校流動和進行合作研究。在國家留學基金中實施“西部地區人才培養特別項目”,加快西部高校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在繼續實施“對口支援西部地區高等學校計劃”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國家重點建設高校對西部地區高校人才隊伍建設的支持力度。發揮政府在人才配置中的政策調節作用。

六、加強領導,統籌規劃,提高使用效益,把高校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工作放在事關發展全局的戰略位置來抓。認真貫徹黨管人才的原則,切實加強對高層次人才工作的領導。教育部成立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加強戰略規劃、領導決策和綜合協調,大力推進“人才強校”戰略。各高校要把這一工作列入學校“一把手”工程。構建科學合理的優秀人才培養和支持體系,促進優秀人才的可持續發展。根據人才成長規律,構建定位明確、層次清晰和支持方向相互銜接、相互促進的優秀拔尖人才培養和支持體系。

國家外國專家局: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政府不越位重點引進高新技術及人文社科等緊缺人才

本報記者王堯

“世界上只有我國設有專門負責引進外國人才的政府機構,這說明我國政府對這項工作的重視。”國家外國專家局法規司的有關負責人對記者說。

外國專家局所在的北京友誼賓館,從上個世紀50年代開始,就是供外國專家居住的地方。只不過最早住的只是蘇聯專家,而現在專家們來自五大洲的80多個國家。據統計,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引進外國人才的規模已達到每年22萬人,加上來自港、澳、臺的各類人才,每年引進人才的總規模已近45萬人次。

在這次全國人才工作會議上,外國專家局提交了《引進海外人才工作的情況和建議》。這份文件在總結成績的同時,也指出了當前我國引進海外人才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高層次人才引進數量不足。據統計,2001年,在我國工作6個月以上的外國人才共16.5萬多人,除外商投資企業派來的高級管理人員和隨技術引進來華從事技術服務的人才外,真正由我國企事業單位聘請的外國人才僅兩萬多人。而同期僅持工作簽證(不包括移民)到美國工作的外國人才就達20萬人,有9萬多外國人才在新加坡工作。

二、引進海外人才的結構不盡合理。引進總量有一定的規模,但退休專家、掌握實用技術的專家較多,而我國緊缺的在職的高層次、從事基礎和創新研發的人才較少。

三、海外人才的作用發揮不夠充分。一是短期聘請或從事顧問工作的多,長期或直接參與技術和管理工作的少,擔任高級職務的更少;二是雖然聘請海外人才擔任一定的職務,但不敢放手使用較普遍;三是政府和社會中介機構針對海外人才及其家庭成員的服務不到位,海外人才的后顧之憂難以解除。

這位負責人指出,面對日趨激烈的全球性人才競爭,我們要樹立“尊重國際人才流動規律,以人為本”的理念,要意識到,國際國內兩種人才資源、國內國外兩個人才市場,都可以為我所用。

他介紹說,外國專家局在《引進海外人才工作的情況和建議》中建議:

一、要有重點地引進高新技術、金融、法律服務、貿易、管理方面的高級人才,以及基礎研究和其他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緊缺人才。

二、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政府不能越位。政府出面聘請,國家支持,這在過去是必要的,但在今后,請外國人才是用人單位自主的行為,企業自己核算成本。要改變過去“請過來不用,反正政府補貼”的做法,讓企業做主。

政府明確定位后,要對國內對海外人才的需求做出預測,制定海外人才的認定標準,建立科學的海外人才分類統計制度和測評體系,向用人單位和海外人才提供人才市場的供求信息。

三、完善海外人才的使用和激勵機制。尊重國際人才的流動規律,按照市場原則,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以富有吸引力的待遇,良好的工作、生活條件,以及廣闊的創業空間吸引海外高層次人才。

四、做好西部地區、東北老工業基地和非公有制單位的人才引進工作。為非公有制單位引進人才提供服務,鼓勵非公有制單位自籌資金、自主引進人才。

五、建立引進海外人才的多元化投入機制,貫徹誰引進、誰受益、誰投入的原則。

六、加強引進海外人才工作的法制建設。制定符合國際慣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引進海外人才法規,廢除過時的、不利于引進海外人才的政策規定。研究制定聘用海外高層次人才從事公務工作的具體辦法。

七、對引進的海外人才的社會保障、醫療、稅收以及出入境和居留等問題,政府各部門需協調合作。

農業部:三大要素制約人才成長要在土地、資金、技術上加大扶持力度

本報記者嚴樺

農業部人事勞動司司長梁田庚告訴記者,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一批基層農技推廣人員、種養能手、能工巧匠、農村經紀人、農民企業家以及服務于農村教育、文化、衛生等方面的“土專家”、“田秀才”,在市場經濟大潮中嶄露頭角。他們長年奔波在田間地頭,在農業生產第一線摸爬滾打,帶領當地農民致富奔小康,是推動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實用人才和新型農民。

但目前我國農村實用人才數量嚴重不足,全國農村勞動力中受過專業訓練的僅占9.1%,大多數農村實用人才沒受過系統全面的教育,知識面比較窄,視野不夠開闊,總體素質不高,發展后勁不足。此外,農村實用人才分布不均勻,結構也不盡合理。在農村實用人才隊伍中,技術型人才相對較多,經營管理型人才相對較少,特別是創業型人才嚴重匱乏;有一技之長的人才相對較多,復合型人才相對較少;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人才相對較多,面向流通、服務領域的人才相對較少。從地區分布看,70%以上的農村實用人才集中在東部地區,其他地區所占比例不到30%,西部地區農村實用人才所占的比例更小。不僅如此,不少農村實用人才還找不到施展才能的舞臺,有的甚至處在半閑置狀態,人才浪費現象比較突出。這些問題已經成為制約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的“瓶頸”。

在這次全國人才工作會議上,農業部向大會提交了《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參閱材料,對我國農村實用人才隊伍的建設情況和面臨的主要問題進行了全面的總結,特別是對今后加強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提出了一系列建議。

梁田庚說,從比較普遍的情況來看,環境和資源是影響農村實用人才成長的主要因素。相對來說,創業條件仍是一種制約因素,特別是土地、資金、技術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人才的成長。為此,農業部將在這3個要素上加大扶持力度。在土地使用方面,認真貫徹落實《農村土地承包法》,長期穩定土地承包關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引導土地有序流轉和向種養大戶集中,提高土地規模化經營水平;在資金方面,繼續加大農村實用人才教育培訓的投入,對已經實施的綠色證書、跨世紀青年農民科技培訓、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等工程項目,爭取逐年增加投資。通過進一步加大對農村實用人才的培訓力度,切實改善辦學條件,完善農民遠程教育培訓網絡,拓展信息傳遞渠道。可考慮籌集專項資金,用于農村實用人才的開發。按照投資、收益和承擔風險相結合的原則,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機制,鼓勵、支持和帶動農村實用人才在創業中發揮作用。對農村實用人才的培訓要以擴大數量和提高素質為核心,繼續加大工作力度。

總的想法,一是整合培訓資源,創新培訓形式,優化結構,把農業大中專院校作為高素質農村實用人才的教育培訓基地,把農村各類職業學校和農業廣播學校作為向種養能手、能工巧匠、農商業者傳播技術、傳授技能的培訓基地,把農業科技示范場、科技園區作為農村實用人才的實踐基地,使這些基地成為培養各類農村實用人才的搖籃。二是豐富培訓內容,提高培訓效果。緊密結合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突出重點,注重實效,改變單純傳播知識和技能的做法,從傳授單一技術、技能擴展到市場經濟、現代農業科技等多個領域,使農村實用人才培訓真正切合當地經濟發展需要,做到學為所需、學以致用、通俗易懂、注重實效。三是制定繼續教育培訓規劃,特別是對基層農技推廣人員要加強培訓,加快他們知識更新的步伐。四是暢通渠道,及時把各類項目和先進技術優先傳遞給農村實用人才,扶持農村實用人才優先參與由政府資金支持的農業項目。此外,還將逐步開展農民技術員、鄉鎮企業技術員等專業技術職稱評定工作,國家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評聘工作也要繼續向基層傾斜。繼續做好東西部人才智力對口扶貧工作。

全國人才工作會議為加強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提供了極好的契機。農業部將認真貫徹這次會議精神,按照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根據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要求,把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納入農業和農村經濟整體工作中。與以往相比,今后農業部在加強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上,要體現“四新”:一是觀念要新,要不遺余力地培養農村實用人才,不拘一格地使用農村實用人才,努力營造有利于農村實用人才脫穎而出的環境,提高全社會對農村實用人才的認識;二是方法要新,要不斷創新培養農村實用人才的新途徑,進一步整合農村教育培訓資源,優化培訓結構,提高培訓效果,使有限的教育資源發揮出最大的作用;三是政策要新,要認真研究和制定扶持農村實用人才的優惠政策,使農村實用人才創業、發展的政策環境越來越寬松;四是機制要新,要建立并完善有利于培養、選拔、使用農村實用人才的各種機制,努力激勵農村實用人才健康成長。

今后,廣大農民在成長和發展過程中,許多觀念性、要素性障礙將逐步消除。通過開展農民技術比武、農業知識競賽、科技推廣項目的招標、新技術的普及推廣、致富能手評選等多種形式,越來越多的農村實用人才將嶄露頭角。廣大農村實用人才在帶領農民致富的道路上,可以找準適合自己發展的切入點,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盡情揮灑自己的聰明才智。

國務院扶貧辦:從人才基礎建設入手對農村中學階段教育體制進行改革

本報記者蔣韡薇

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呂飛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貧困地區面臨的共同問題是生產生活條件惡劣,人才奇缺。而條件惡劣、經濟狀況差、社會發展滯后,導致人才外流;人才外流又造成新的落后,形成惡性循環。因此,要改變貧困地區的面貌,必須加強貧困地區的人才隊伍建設。

根據《**~2005年全國人才隊伍建設規劃綱要》和《西部地區人才開發十年規劃》,西部扶貧工作重點縣要堅持以本地人才的培養和使用為主,同時加大引進和交流力度的原則,以更新觀念為先導,以深化改革為動力,以提高人才素質為中心,以建設創新人才機制和優化人才環境為重點,在未來5~10年要逐步建立起能夠適應扶貧開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求的人才隊伍。它包括政治堅定、作風過硬、結構優化、成分合理的黨政領導干部隊伍;以當地人才為主,適應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專業人才隊伍;具有現代管理理念和職業經理人素質的經營管理人才隊伍。

圍繞扶貧開發計劃,下一步將采取以下5個方面的措施:

一、要完善用人機制和環境,充分發揮現有人才的作用。要加快西部扶貧工作重點縣人才管理體制改革的步伐,確保在扶貧重點縣形成人人爭作貢獻、大家都能成才的良好氛圍。

在黨政領導干部隊伍建設方面,要加大領導干部公開選拔和競爭上崗的力度,將*得住、有本事、群眾基礎好的干部選拔到領導崗位上;要全面推行領導干部任期制、試用期制和任前公示制,推進領導干部能上能下,形成正常的更新交替機制;鼓勵青年干部到鄉鎮任職、掛職,并制定相應的具體措施。

在經營管理人才隊伍建設方面,要積極推進國有企業人事制度改革,把組織的考核推薦同引入市場機制、公開向社會招聘結合起來;要努力為民營企業創造良好的用人環境提供相應的服務。

在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方面,要加快事業單位用人制度改革,落實事業單位用人自主權,創新用人機制,建立專業技術人員準入制度;對于進入事業單位技術工作崗位的人員,要考核其專業背景、工作經歷和業務能力;要逐步推廣向社會公開招聘專業技術人員的辦法,解決大量非專業人員擠占專業技術崗位的問題。

要緊密結合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圍繞基礎設施、能源電力、特色農業、生態旅游、退耕還林還草等重點建設項目,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和第三產業,為優秀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員提供用武之地。要努力改善經營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的工作條件和生活待遇,注意解決他們在住房、醫療衛生、工資、獎金、子女和配偶就業、科研開發經費等方面的問題。

二、要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全面提高人才素質。要從人才基礎建設入手,對農村中學階段教育體制進行改革試點。要調整教學內容,針對目前普通初、高中畢業生回鄉后難以適應農村生產實際的問題,在農村普通中等教育中增加一部分農業技術的課程;要調整高中階段的教育結構,適當減少普通教育的比例,增加職業高中和農業技術學校的比例,或在普通中學開設農業技術專業班;要制定急需人才的專門培訓計劃,每年在高考接近錄取分數線的高中畢業生中選擇優秀者,定向到大專院校和科研單位學習發展縣域經濟急需的專業,學成后回縣服務,其費用由財政和個人按一定比例分別負擔。

此外,要加大對西部扶貧工作重點縣黨政干部和科技、管理人員的培訓力度。針對目前干部繼續教育中存在的以取得學歷和通過資格考試為主要目的的問題,根據扶貧工作重點縣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加強對貧困地區人才的培訓力度,分層次、分類型、分重點地安排培訓計劃。黨政干部培訓要以提高政治素質和指導經濟發展能力為重點;專業技術人員培訓要以更新知識、提高為經濟建設服務能力為重點;經營管理人員培訓要以提高經營管理和市場開拓能力為重點。要增加西部重點縣干部培訓經費,擴大培訓規模,重點增加中高級科技和管理人員的培訓;要適當安排西部扶貧工作重點縣黨政主要領導和較高層次的經營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出國(境)培訓;中央國家機關和東、中部地區要積極支持西部扶貧工作重點縣的人才培訓工作,面向西部扶貧工作重點縣的培訓,應適當減免費用。

三、要進一步加大中央國家機關,東、中部地區與西部地區人才交流的力度,提高針對性。首先要加強干部交流前的需求調查,充分了解扶貧工作重點縣對骨干人才的需求,做到按需選派。其次要調整交流干部的結構,在選派黨政干部的同時,加大經營管理、外經外貿、財政金融、科技信息等西部短缺人才交流的規模和力度。三要適當延長干部交流的年限,以保證工作的連續性,進一步強化效果。四要引導和鼓勵各類群眾團體和非政府組織發揮各自優勢,組織動員東部的各類人才到西部地區開展培訓、咨詢、技術服務等活動,補充當地專門人才不足的問題。五要積極開展西部地區省內的人才交流工作,重點加強貧困鄉鎮干部和人才的交流。六要有計劃地選派一些西部扶貧工作重點縣干部到中央國家機關和東部省市掛職鍛煉,更新觀念,提高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

四、要加大引進人才的力度,打通人才進入基層工作的通道。在人才引進方面,對自愿到西部扶貧工作重點縣工作的各類急需人才,有關部門要做好人事和社會保險費用征繳、管理的銜接工作;對自愿轉業到西部扶貧工作重點縣工作的軍隊干部,在職務安排、隨調配偶工作、子女就學等方面給予照顧;對使用國家助學貸款的大學本科畢業生,自愿到西部扶貧工作重點縣工作一定年限以上的,中央財政支持免除其助學金本息;對到西部扶貧工作重點縣工作的外籍技術和管理人員,提供出入境便利。

為解決鄉鎮和生產一線人才缺乏的問題,要完善艱苦邊遠地區工作的津貼制度,適當提高在鄉鎮和生產一線工作人員的補助標準;要鼓勵大學本科以上畢業生到西部扶貧工作重點縣基層工作,在職稱評聘、工作條件和生活待遇等方面給予一定的傾斜,對在生產一線工作的管理和技術人員,在職稱晉升時實行同等優先的原則;重視發揮鄉土人才的作用,對于那些學歷不高,但在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經驗、確實能為當地經濟發展和農民群眾服務的鄉土人才,各省可參照國家專業技術職務評審標準,制定省內認同的技術等級,使他們在省內享受與國家標準相近的待遇。

五、要加大宣傳力度,營造積極的輿論環境。在西部扶貧工作重點縣工作的各類人才,工作條件比較艱苦,收入和生活待遇比較低。對于那些兢兢業業、任勞任怨、長期堅持在貧困地區工作并取得突出成績的優秀人才,要給予大力宣傳和表彰。要通過他們的先進事跡和高尚精神,激勵更多的人投身到西部扶貧工作重點縣的扶貧開發中,為貧困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