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管理模式思考
時間:2022-09-19 11:59:00
導語:傳統管理模式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加強流動黨員教育管理,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黨建工作面臨的新的長期課題,也是基層黨組織需要力求攻克的重大難題。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黨員的流動性越來越強、流動黨員數量越來越多、流動范圍越來越廣、類型也越來越復雜,這給我們加強流動黨員的教育管理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建立保持流動黨員先進性長效機制,必須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和流動黨員的特點,改革流動黨員傳統管理模式。
一、流動黨員傳統管理模式的表現
管理模式,是管理活動所具有的形式,它是一定政治經濟制度、管理的傳統習慣和管理者的綜合素質的反映。所謂流動黨員傳統管理模式,它就是受計劃經濟體制下思維定勢的影響,習慣地把流動黨員當作被動的、靜態的、無個性的個體,封閉、單方面、保守地實施管理而形成的一種管理模式。這種管理模式一旦形成,就有一定的穩定性,就直接影響我們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實踐。也正因為此,改革流動黨員傳統管理模式,并非易事。其在工作實踐中常常表現為:
1、就建黨組織而言,存在一邊在辛苦建、另一邊在逐步散的現象。實際工作中,流出地建組織也好,流入地建組織也好,存在“三難”。一是落實人頭難。部分流入的黨員不愿暴露身份,部分流出的黨員不確定流向等,增加了組建組織的難度。二是穩固組織難。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建起來的組織,可能因為組織所依托單位的消亡或黨員的流動分散,而難以長期維系。三是管理組織難。本地所建黨組織,街道社區也好,職能部門也好,均多少顯得缺力量管;外地所建黨組織,本地跨長線疲于管,當地難溝通疏于管,從而存在流動黨員的組織一邊在辛苦建、另一邊在逐步散的現象。
2、就流動黨員而言,存在一邊在大力“雙找”、另一邊在失去聯系的現象。借先進性教育活動的大氣候,各地各單位大力“雙找”,取得明顯效果。但在聯系流動黨員上,仍然存在“三熱三冷”。一是黨組織和黨員積極促成“歸隊回家”,但需要社會單位配合時不盡如意,或者不愿為組織提供本單位黨員的基本情況,或者不愿為黨員回歸組織提供方便,表現為“黨內熱,社會冷”。二是組織找黨員積極,歷盡千辛萬苦加強與流動黨員的聯系,但黨員找組織不主動,主要存在幾個擔心,如擔心暴露身份后老板不支持,擔心群眾不理解,擔心耽誤務工時間,擔心當地黨員不歡迎等,部分黨員甚至千方百計地躲避組織,表現為“組織熱、個人冷”。三是黨組織對流動黨員的聯系,大多只看到流動黨員和其他黨員一樣,應該是思想境界高于一般群眾的“優秀分子”,而忽略了他們仍然是普普通通的人,是需要得到組織更多關心和幫助的人,從而把流動黨員的教育管理就當作傳統的純粹的管理,輕視甚至缺失服務,表現為“管理熱、服務冷”,從而導致了一邊在大力“雙找”流動黨員,另一邊在失去聯系。
3、就管理制度而言,存在一邊在不斷出臺、另一邊卻有章難依的現象。對流動黨員的教育管理,各地各單位已出臺了許多行之有效的制度。但實際工作中,流動黨員教育管理制度仍然有“三多三少”,即:出臺多、完善少,內容多、堅持少,要求多、宣傳少?;蛘呖浯罅鲃狱h員管理的難度,認為對流動黨員能管多少就管多少、能管到什么程度就管到什么程度,因而制度缺乏創新、管理缺乏實效;甚至有人受傳統管理模式的影響,錯誤地認為流動黨員不按時交納黨費、不按時過組織生活,不遵守紀律,是黨組織應該嚴肅清理的對象,因而在流動黨員中評先評優、樹立宣傳典型等普遍不夠,其管理制度無針對性、管理措施也不切實際。
二、對流動黨員傳統管理模式的分析
流動黨員是伴隨著改革開放,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出現的黨內新群體,他們的思想、觀念、生存方式、生活環境等與計劃經濟時代的黨員已大相徑庭。如果繼續沿用計劃經濟時代形成的黨員管理模式來應對流動黨員,自然會出現前文所述等現象。改革流動黨員傳統管理模式,必須找準其問題癥結所在。綜合起來,主要如下:
1、管理力量未跟上。面對高度開放的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員流動迅速而頻繁的現實,在流動黨員的管理力量上,實際工作中并未相應跟上。一是機構設置“依然老套”。大多沒有從事流動黨員教育管理的專門機構,零星設置的流動黨員管理站(點)等,也多是形式上掛靠于條塊式的原有機構,仍然采取的是“你來我管”的模式,很少主動聯系、主動服務,缺乏吸引力;站(點)標識也不醒目,連本地人都不一定知道如何與流動黨員管理站(點)取得聯系,更何況一個外地黨員突然置身于完全陌生的城市,方向都摸不清楚,還談什么主動與當地黨組織取得聯系?二是編制人員“相對減少”。在計劃經濟條件下,黨員相對固定,一個人可能可以“管住”幾十名黨員。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流動黨員流向不定、速度不一、情況多樣,還指望沿用以前封閉的管理模式,把流動黨員“管住”、“管死”,顯然已經不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而且在實際工作中,流動黨員在不斷增加,但從事流動黨員管理的人員因為機構改革等原因反而在減少,突出表現為管理人員數量不足。三是思想意識“普遍落后”。在本來為數不多的流動黨員管理者中,不少人定勢于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管理模式,更多地看到流動黨員管理的難度,把流動黨員看作“包袱”,而看不到流動黨員敢于置身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浪潮之中,要么有知識,要么有技術,要么有信息、要么有社會關系,最起碼也有膽量,他們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是一種人才資源,普遍沒有樹立流動黨員是人才資源的意識和為流動黨員服務的意識,突出表現為現代管理意識不足。
2、管理內容未更新。改革開放20余年,在長期的實踐總結之中,各地各單位紛紛出臺了不少管理制度。但由于整個管理模式仍然是建立在計劃經濟的假設之下,因而在對流動黨員的教育管理內容上沒有太大突破。一是內容項目不變。如對流動黨員同樣要求的“”的制度、“按時交納黨費”的制度、民主評議黨員的制度、層層接轉組織關系的制度等,理想化地希望像計劃經濟時代的黨員,黨組織一召喚,流動黨員們就自然集聚起來,一起響應、一起學習、一起突擊。殊不知,對迫于生計忙于奔波、因各種原因居無定所的流動黨員來說,讓他為一次組織生活、一月的黨費從千里之外奔波回來已越來越不現實;即使少數覺悟很高的流動黨員,有意識地規范地接轉組織關系,但按照當前“縣以上單位對接”、“憑組織關系層層接轉”的原則,從所在黨支部轉到基層黨委,再轉到區(縣)黨委組織部,至少接轉三次,再落到對方的黨支部,又至少是三次,要是還遇到幾次手續不順利,恐怕僅有的熱情都被消磨殆盡。二是標準要求不變。在原有的內容項目框架上,對流動黨員的要求也普遍缺乏針對性。如對流動黨員的黨費收繳,雖然各種制度明確規定“按時交納黨費”,但實際工作中大多早已突破這樣的規定,或交納黨費間隔期限太長、或不定期,尤其是在先進性教育活動“雙找”工作中,甚至找出幾年都未交黨費的,“無正當理由”也不好把握。相應的規定,在流動黨員這里已顯得失去意義;又如對流動黨員的民主評議,大家甚至可能互相都不認識,更談不上了解,評什么?怎么評?難道就憑每名黨員“自吹自擂”?實在難以具體操作。三是權利義務不變。《黨章》統一規定的權利義務,是對每一名黨員的最一般要求,正是因為太一般而缺乏針對性,對流動黨員而言無從著手難以履行,無從對照難以檢驗,無從考核難以獎懲,因而原黨組織疏于管理和監督;而外地黨組織,即使是重視流入黨員教育管理的,也常常因為流動黨員在外地多多少少有“外來戶”、“寄人籬下”的感覺,很難融入當地主流社會,也難以管理和監督,從而導致部分流動黨員權利無保障、義務無落實。
3、管理方式不切實際。在對流動黨員的教育管理方式上,也由于傳統管理模式的原因,顯得不切黨員流動、生活、需求等實際。一是重程序管理輕思想管理。由于傳統管理模式的影響,對流動黨員的教育管理也常??粗氐氖前床烤桶嗟亟粵]交黨費、過沒過組織生活、作沒作思想匯報等程序性的內容,至于交黨費是否主動、學習是否切實、言行是否一致等未作太多反思。但對流動黨員而言,遠離組織的關照,能否堅定理想信念,從而發揮他作為一名黨員的作用,恰恰是對他們進行管理的真義所在。二是重被動管理輕主動管理。科學有效的管理應該是讓被管理者從被動地接受管理轉變為主動地接受管理。對流動黨員而言,他們更容易游離于組織之外,因此更需要他們自發的主動管理。但實際工作中,我們常常潛意識地把流動黨員當作靜態的對象,認為在黨組織的管理之下,他們應像以前的單位人一樣,離開時請假,到外地時向對方報到,回來時銷假――這種看似主動地接受管理,其實是當時體制下的被動地接受管理。對約束越來越少的流動黨員而言,想繼續沿用這樣的被動管理也越來越難奏效了。三是重傳統手段的管理輕現代手段的管理。對流動黨員建檔設卡,在極短的時間內掌握了流動黨員的信息,但由于手段的傳統性,常常是信息更新不及時,遠遠跟不上流動黨員的流動速度;即使是形式上借助電子計算機建立了流動黨員信息庫,也只不過是將紙質檔案變成磁盤文件而已,與傳統的靜態的檔案管理沒什么本質區別。另一方面,在流動黨員的學習教育上,傳統的手段也遠遠滿足不了流動黨員多元化的需要。因此,對流動黨員的管理,必須借助現代網絡、通訊、信息等手段,從而不斷提高流動黨員管理的實效。
三、對流動黨員傳統管理模式的改革
改革流動黨員傳統管理模式,勢必要建立一個流動黨員新的管理模式。何為流動黨員新的管理模式?根據國外對管理模式的研究,無論是美國俄亥俄州大學的“管理行為四分模式”、德克薩斯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布萊克和莫頓的“管理方格理論”、美國學者雷丁的“管理效率模式”,還是以美國戴維斯為代表的管理學者把管理劃分為“專制獨裁模式、監護模式和支持模式”、以邁爾斯為代表的管理學者將管理劃分為“傳統模式、人際關系模式和人力資源模式”等,均把是否看重被管理者的需求、價值、積極性等作為衡量管理模式好壞的重要標準。現在回過頭來看流動黨員傳統管理模式,它恰恰是把流動黨員當作被動的、靜態的、無個性的個體,而對他們實施封閉的、單方面的、保守的管理,流動黨員毫無價值、自由可言,因此是一種亟待被改革的管理模式。
所謂流動黨員新的管理模式,它就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把流動黨員當作主動的、動態的、有個性的個體,開放地、互動地、與時俱進地實施管理而形成的一種管理模式。要建立流動黨員新的管理模式,在工作中應作如下努力:
1、大力創新組織設置。為流動黨員“安好家”,使流動黨員“有家可回”,須從流動黨員新的管理模式出發,樹立人本觀念、與時俱進觀念、系統觀念,以高待動,提升黨組織組建的層次。一是就流出黨員而言,要盡可能跳出基層黨組織“抓到黨員就建”的思維,而是整合全區(縣)之力,如建立重慶市江北區紅巖(安溪)流動黨支部、××省××縣建筑工程(廣州)流動黨支部,將全區(縣)流動到該地的黨員全部納入管理服務范圍,這樣,既便于穩固黨組織,也便于節約資源。還可以賦予駐外地辦事處管理流動黨員的職能,這樣既加強了對流動黨員的管理、服務,也利于駐外地辦事處豐富工作載體、拓展工作空間、提高工作實效。二是就流入黨員而言,盡可能避免在規模小、業態活的單位“見子打子”式建組織的方法,而是提升到整個商務樓宇、各類市場、工業園、商業街、小區等更高層次建組織。如探索“樓建統管”型組建模式,把黨組織建在商務樓里,把支部建在樓層上,把黨組織的工作開展到每一個非公有制經濟組織,依托街道黨工委進行集中管理;探索“社建社管”型組建模式,社區集中建立非公企業黨支部,納入社區黨委進行管理,從而應對“流水的黨員”打造“鐵打的支部”;探索“企建社管”、“企建街管”型組建模式,即對規模較大、業態較穩的非公有制企業,由企業建黨組織,或納入社區或納入街道進行管理。
2、大力創新管理體制。從開放的、互動的、與時俱進的管理出發,對流動黨員的管理需要建立分級全覆蓋管理體制。一是營造“全國一盤棋”的大黨建環境,建立以流出地管理為主、流入地管理為輔的雙向管理體制。就像木桶原理一樣,對流動黨員教育管理需要全國各地互動起來,做到流入地和流出地黨組織雙向聯系、雙向溝通、雙向管理。在全國各地的車站碼頭機場等處明確標識,讓初來乍到的流動黨員都能清楚地知道在哪里可以聯系上黨組織;充分利用信息平臺和網絡技術手段,研發全國通用的共產黨員教育管理網站和共產黨員IC卡,使該卡成為流動黨員的身份證、履職記錄證、黨費繳納證、關系接轉證,憑卡在任何一個能上網的地方,通過點擊“上情專線”、“黨建時訊”、“教育快車”、“探索在線”、“示點之窗”等網頁,都能接受黨組織的教育管理。二是增加各地流動黨員管理的力量。調整或充實從事流動黨員教育管理的專門機構,如設立“兩新”組織黨工委,配以專門的編制,賦予專門的職能;同時強化已有的各行業黨工委加強流動黨員管理的職能,增加管理人員編制,加強管理人員的培訓,用新的管理觀念和思想去武裝他們,從而構建起區(縣)委組織部的流動黨員管理中心-各社區、部門、市場、工地、工業園的流動黨員接待站(處)-基層黨支部的流動黨員聯絡員的管理網絡。同時,建立地區黨建工作指導組,通過面向社會公開招聘一批專職黨建工作指導員、在經驗豐富的退休干部和精力充沛的后備干部中選派一批兼職黨建工作指導員,分地區建立黨建工作指導組,采取有分有合的工作的方式,加強流動黨員的教育管理。
3、大力創新管理制度。建立并完善流動黨員管理制度,要堅持繼承與發展相結合、柔性與鋼性相結合、管理與服務相結合。一是流出地黨組織要創新學習教育制度。針對知識水平較高的流動黨員,建立網上學習制度。針對年老體弱、行動不便的流動黨員,建立遠程交流制度,定期通過信函、電話等方式,交流學習心得和思想。針對務工返鄉的流動黨員,建立節假日返鄉補課制度,如通過組織一期夜校,補學習教育課,學習“三個代表”等重要理論,增強他們的政治意識、黨員意識和宗旨意識;通過組織一次組織生活會和聯誼活動,補交心談心課,讓他們明確努力方向,永葆先進性;通過召開一次外出務工人員座談會,補建言獻策課,讓他們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為家鄉的發展做貢獻;通過組織家鄉一日游活動,補鄉俗鄉貌課,激發他們熱愛家鄉的感情,吸引一批回鄉創業;通過開展一次訪貧問苦活動,補鄉情親情課,樹立黨員形象,融合黨群關系。二是流入地黨組織要創新主題活動制度。分類創設活動載體,如圍繞企業的生產經營,廣泛開展“當愛崗敬業的模范,做‘三個代表’的標兵”活動,號召黨員致富不忘黨、經商不忘民、經營不忘守法,積極投入到企業的經營活動中去做生產能手、技術能手、管理能手、營銷能手;針對市場的窗口特點,積極開展爭創“黨員示范攤位”、“黨員示范窗口”活動,重點過好四個黨日,即:元旦、春節開展“致富思源,真心回報社會”活動,“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開展“文明經商,守法經營”競賽活動,“7.1”黨的生日以“人民在我心中”為主題開展形式多樣的黨員志愿者服務活動,國慶節結合“祖國在發展,市場怎么辦”,開展“我為市場獻一策”活動;結合社區的建設與服務,廣泛開展各種類型的“黨員志愿者”服務活動,要求外來黨員做到“三帶一爭”,即帶好家庭、帶好鄰居、帶好樓道,爭做社區好黨員,下崗黨員做到“兩要兩不”,即要自立自強,不自暴自棄,要自尋門路,不等待依賴;離退休黨員做到“三不”,即離崗不離黨、退休不褪色、退位不退志,鼓勵引導他們積極參加社區黨員志愿者服務隊,讓他們走到任何地方都不忘自己的黨員身份、義務和作用。三是雙邊黨組織要創新雙向服務制度。要求流動黨員努力發揮共產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積極服務于當地、服務于家鄉,如分別為當地和為家鄉做好“四個一”,為當地辦一件實事,獻一份愛心,做一份貢獻,爭一分榮譽;為家鄉出一個點子,帶一名黨員外出務工,培養聯系一名入黨積極分子,引進一個發展項目,從而將黨員的義務和作用具體化,使流動黨員的教育管理取得實效。
- 上一篇:黨內監督局面措施
- 下一篇:黨員工作新機制管理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