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發展生態高效外向農業現狀分析
時間:2022-07-30 04:38:00
導語:市發展生態高效外向農業現狀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是人類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當前,我市在工業化、城市化加速推進的過程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加快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生態、高效、外向農業,推動“三農”發展跟上全市跨越發展的節奏,以促進農業持續增效、農民持續增收、農村持續發展。
生態、高效、外向是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集中體現。所謂高效,就是要體現農業有很高的土地產出率、投入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務農也能致富的要求,使農業成為能讓農民增收致富的現代產業。
所謂生態,就是要體現農業既能為社會提供綠色安全優質農產品又實現農業資源永續利用,使整個農業生產步入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軌道。把人類夢想的“青山、綠水、藍天,生產出來的都是綠色食品”變為現實。
所謂外向,就是以國際市場需求為導向,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和競爭。生產、加工、銷售的全過程都按照國際市場的需求、標準進行,把農業生產納入到國際經濟軌道之中。
發展高效、生態、外向農業,必然會引發農業思想觀念、產業結構、技術結構和經營管理體制的一系列大變革,能夠更加充分地把工業化、城市化成果應用到現代農業建設中來。因此,只有主攻高效生態外向農業,才能有效帶動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促進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全面提升,才能充分挖掘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潛力。
一、我市生態、高效、外向農業發展取得突破
近年來,我市依托沿海土地資源和生態環境優勢,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進步、機制和體制創新為動力,著力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保護農業生態條件,保障糧食生產安全;著力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扶大扶強區域優勢主導產業和重點龍頭企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增加農民收入,連云港市農業發展取得巨大成就。全年實現農業增加值102億元,增長6%。2007年糧食產量創我市歷史最高紀錄,畜牧業、漁業生產發展較快,生態、高效、外向農業發展取得新突破,農業基礎地位得到進一步加強。
(一)糧食產量穩定增長
“民以食為天”,“手中有糧,心中不慌”。隨著中央加強和支持農業政策措施的貫徹落實,連云港市始終把糧食生產放在農業的首位,高度重視糧食生產和糧食安全,深入推進農村稅費改革,加強涉農收費監管,全面取消農業稅,實行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補貼等支農政策,使農民負擔減少,自我發展能力增強。2007年全年糧食播種面積691.2萬畝,比上年增長3.3%。畝產達到438公斤,同比增長5.8%。糧食總產量首次突破300萬噸大關,達到302.7萬噸,創連云港市建市以來的最高紀錄。糧食生產繼*年連續三年獲得豐收后,今年糧食播種面積、單產水平和總產量三項均超歷史。蔬菜瓜果全年播種面積101萬畝,比上年增加3.4萬畝,增長3.5%;總產量288萬噸,同比增加19萬噸,增長7.1%。茶葉增長9.6%。
(二)畜牧業生產態勢良好
2007年全市有規模畜牧業養殖場(戶)已經達到7911個,新建養殖小區30多個。年末,全市生豬存欄120.8萬頭,牛存欄28.1萬頭,羊存欄53.4萬只,家禽存養量達到980.9萬只,豬牛羊禽肉23.6萬噸,增長21.0%。各項疫病防治工作扎實有力,抗體檢測處于全省前列,基本保持重大動物疫情清凈。
近年來,連云港市以產業規模化標準化的大舉措,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生產方式,依托溫氏、福潤等畜禽企業集團公司,打造規模化、標準化畜禽養殖示范基地。目前,全市已形成了生豬、奶業、肉鴨、肉雞、兔業、淮豬、鹿業等特色高效畜禽產業。東海縣被評為全國商品豬基地縣,2007年獲得國家級生態示范區。
(三)漁業經濟收益良好
2007年,我市抓住沿海開發的機遇,大力推進沿海現代農業發展,有序開發利用沿海灘涂,合理發展近海養殖和遠洋捕撈,提高產業化經營的組織程度,科技興漁取得良好收益。全市海淡水養殖面積達到100萬畝,海珍品養殖基地發展到5000畝,海水工廠化養殖已突破35萬平方米,位居全省首位。全年完成水產品總量55.2萬噸,較上年增長4.7%;全市實現漁業總產值較年提高了3個百分點。連云區已成為省內最大的紫菜出口加工貿易區,總出口量占全國份額的15%。贛榆墩尚泥鰍已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泥鰍養殖出口基地。實施海域使用數字化管理,在全國率先構建市、縣(區)、鄉(鎮)三級聯動結構的海域使用動態監視監測與管理體系。
(四)高效農業積極推進
調整農業經濟結構,立足我市資源特色、企業條件、發展潛力,建設了“平原-海域-山區”不同的特色農業產業帶。以優質稻米和特色蔬菜為重點的中部平原主導產業帶;以海淡水育苗、養殖、加工業為重點的沿海灘涂特色產業帶;西部丘陵山區生態農業帶;沿東隴海線特色產業帶等。科學規劃,合理布局,逐漸形成農業高效綜合開發的新局面。全市高效農業面積達到126萬畝,占總面積的22.5%。其中千畝以上高效農業示范園區已有30個。2007年全市新增高效農業面積17.1萬畝,比去年增長17.4%。其中:蔬菜播種面積73.7萬畝,新增12.2萬畝。花卉2.9萬畝,新增1.7萬畝。茶葉0.9萬畝,新增0.2萬畝。食用菌0.8萬畝,新增0.1萬畝。蠶桑2.2萬畝,新增0.3萬畝。立體種養5.4萬畝,新增1.9萬畝。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初步形成,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建設初具規模。形成以平明稻米、榆城養殖、西墅紫菜、山左口板栗園、石梁河葡萄園、黃川草莓、沙河反季節大棚蔬菜、雙店花卉、山區有機果品等一批特色農業、品牌農業、高效農業、綠色生態觀光農業帶。灌云、東海兩縣分別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和全省高效農業規模化先進縣。
(五)外向農業大力推進
2007年我市進一步完善外向型農業的發展規劃,大力開展農業招商引資,組織出口企業開展境外促銷,加快建設洋蔥、草莓、大蒜、蘆筍、黑莓、淺水藕、紅線椒等20個重點農產品出口生產基地,農產品出口貿易有望實現全省“穩座第二名”的奮斗目標。市里相關部門進一步優化出口環境,在質量認證、基地建設和出口通關等方面為企業提供周到及時的高效服務,對重點出口生產基地、重點龍頭企業和重點品牌產品在項目資金安排、信息技術服務和市場開拓引導等方面給予傾斜和支持,推動農產品出口。
(六)生態農業廣泛推廣
大力開展測土配方施肥,實施病蟲草害綜合防治,通過推廣減量化、精準化的施肥用藥技術,減少化肥、農藥用量,努力減輕農業生產對生態環境的污染。積極爭取農業部沼氣國債項目,開展清潔水源、家園、田園“三清”工程,今年已爭取農村能源項目資金1082.5萬元,建設戶用沼氣6250處,秸稈氣化集中供氣工程2處,規模畜禽場沼氣治理工程16處。共完成“一池三改”戶用沼氣10000多戶。贛榆縣通過省級生態農業縣驗收;推廣“豬-沼-菜(花)”等循環農業模式,已建成2000多處。
二、發展生態高效外向農業存在的不足和重要意義
近年來,全市上下立足市情實際,發揮特色優勢,狠抓結構調整,高效農業發展勢頭強勁,外向農業實現長足進步,生態農業建設步伐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勢頭良好,取得了明顯的階段性成效,但高效農業規模不大、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農產品品牌創建和認證力度偏弱、農業投入不足、縣區之間發展不平衡等問題依然存在。一是對生態高效外向農業認識不足。少數領導和部門沒有站在國民經濟發展的全局,真正把生態農業建設作為新形勢下加強農業基礎建設、改善農業生態環境、保障農業持續發展的戰略措施,給予充分重視,列入議事日程,切實加強領導。二是農村勞動力素質和基層干部群眾的生態環境意識還需要進一步提高。三是人多地少資源缺乏。四是農產品質量不高、商品率較低,與農民脫貧致富聯系不緊密。五是生態農業的建設需要一定的時間和資金投入。
對此我們要以戰略的眼光,充分認識加快發展生態高效外向農業的重要意義。我市作為傳統農業大市,在加速推進國際性海濱城市建設的進程中,重視發展生態、高效、外向農業,是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重要途徑,是順應國內外市場變化的必然選擇,是統籌城鄉同步跨越發展的內在要求,是發揮我市資源環境優勢的有效載體。全市各級各部門務必要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努力開創生態高效外向農業發展的新局面。
三、如何做好高效生態外向農業的發展
重視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是我們黨的一貫戰略思想。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要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首要任務。特別是市委十屆五次全會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生態高效外向農業。針對當前我市農業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必須把大力發展生態高效外向農業作為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重要任務和戰略取向。著力發展生態農業,堅持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著力發展高效農業,堅持與科技的和諧統一;著力發展外向農業,堅持與市場的和諧統一,以便有效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的發展。
(一)著力發展生態農業,堅持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萬物土中生”,土地是農業生產的基礎,也是不可再生的農業資源。珍惜土地是一項基本國策,中央十分重視。地方要下大力氣強化農田水利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裝備條件,減少農業對環境的污染,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增強現代農業發展后勁。發展生態農業,簡單一點的概括就是基本上沒有“生產垃圾”出現。“桑基魚塘型”、“豬-沼-菜(花)型”在農村很符合農業綜合發展和環保發展。農民利用生物互生互養的原理,建立起農業自身生態系統,形成一個閉合的生態鏈環,在這個食物鏈中,物質在其中周而復始地循環,生生不息,廢物得到全面的利用。這種生產模式,就其特點來說,是符合現代生態農業精神的。
生態模型要切實根據生態學原理組織農業生產,充分利用當地自然資源,利用動物、植物、微生物之間相互依存關系,實行無廢物生產,提供盡可能多的清潔產品,既有效地利用機械設備、化肥、農藥,又盡量減少其污染影響,也充分吸收傳統農業的經驗,力爭實現綠色植被最大、生物產量最高、光合作用最合理、經濟效益最好、生態平衡最佳等目標。做到山、水、田綜合利用,在施肥上看重有機肥料,在病蟲防治上注意生物防治和綜合防治,減少農藥的污染。所以我國大多數農業科學工作者認為,我國農業現代化只有走生態農業的道路,才能避免“化肥農業”的一系列問題,在產出大量優質產品的同時,也可望建立起一個優美宜人的環境。
(二)著力發展高效農業,堅持與科技的和諧統一
鄧小平指出:“農業的發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學。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作用是無窮無盡的。”他指出了我國農業發展的正確道路。
第一,要依靠黨的政策。政策,主要是解決調動農民積極性的問題。要長期穩定和完善家庭承包責任制和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這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一項基本制度。同時,要制定有利于農民的政策,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切實減輕農民負擔,使廣大農民從黨在農村的各項政策和工作中得到實惠,以繼續調動和發揮廣大農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政策穩,人心才能穩,農業才能穩”。
第二,關鍵是靠農業科技。農產品產量和質量的提高要靠科技,降低消耗,提高效益也要靠科技。科技進步靠人才,人才培養依然要靠教育。只有把農業、科技、教育三者結合,才能推動農業的現代化。所以,我們必須大力發展農業科技。
發展農業,農民苦于“無技術”。農民的文化素質不高,需要政府從源頭做起,需要從項目篩選、研究和試驗、農產品標準的制訂、農資的生產、農業布局及農民培訓、農業基地建設等一系列的工作做起,幾乎是對一個農民、農業的全流程整合。要做到“四個統一”⑴統一種源。統一供應植物種子、種苗等,種豬、種雞、仔豬、仔雞等符合綠色農業生產條件的優良種源。⑵統一生產資料。配套供應有機農業種植用肥料、農藥,養殖用飼料及獸藥、疫苗等。⑶統一生產標準。行業生產標準通過技術培訓的形式傳達給每個生產者。如:《草莓產業化技術開發》、《奶牛產業化技術開發》等技術。⑷統一技術指導。農業技術人員隨時到農戶生產場地進行現場指導,及時解決生產中所遇到的技術難題,并檢查和監控生產標準的執行情況。同時技術人員還可以利用電腦等遠程教育系統,實現對農民及時的技術輔導和信息服務。這樣的工作不只是為農民架設通向技術的橋梁,更是架設通向市場的橋梁,是在為農民開源增流,尋找更多的能夠過“橋”上“路”的產品。
(三)著力發展外向農業,堅持與市場的和諧統一
我市農業與先進地區相比,最大的差距在產業化經營上,最大的薄弱環節在龍頭企業上。因此,抓住市場,抓住產業化經營和龍頭企業,就抓住了發展外向農業的牛鼻子和突破口。要圍繞優勢農產品產業化發展規劃,按照“誰有能力發展誰、誰有本事誰牽頭、誰當龍頭扶持誰”的要求,從資金、稅收、技術等方面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
一是努力實施企業戰略。加快發展一批骨干型、創匯型、成長型重點龍頭企業,提高農產品加工企業對當地農產品資源的加工消化能力、對農戶的帶動能力以及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能力。年內,新增市級以上龍頭企業5家,省級以上龍頭企業銷售收入增長16%。要鼓勵和扶持農民在生產服務、產品流通、儲藏加工、市場銷售等環節,組建多種形式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發展的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生產經營的組織化程度。年內,新增“四有”農民專業合作組織30家。
二是努力實施品牌戰略。進一步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知名度和競爭力,努力使我市農產品暢銷全省、全國甚至海外。年內,新創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品牌50個,省、部級名牌農產品品牌2個。
三是努力實施外向帶動戰略。外向型農業是我市農業發展的一大亮點,也是優勢所在。要大力實施外向帶動戰略,堅持吸引外來資本、引進外來技術、開拓國際市場、利用國外資源“四外并舉”,走出一條具有我市特色的外向型農業發展之路。要發揮我市獨特的區位優勢,組織實施農產品出口振興行動計劃,圍繞重點產業、重點企業、重點地區,提升農產品國際競爭力和農業國際化水平。年內,發展壯大農產品出口基地20個,新增出口農產品基地面積3.5萬畝;農產品出口額增長15%,總額達到3億美元,繼續保持農產品出口額全省第一。
四是努力實施農業招商引資戰略。要不斷優化農業投資環境,加大農業招商引資力度,進一步擴大與境內外農業的交流與合作,吸引境外資本投資開發我市農業。年內,重點扶持發展順福食品、有利農業等20家農產品出口龍頭企業,爭取農業利用外資突破7000萬美元,內資30億元,繼續保持蘇北領先。
只有主攻高效生態外向農業,才能有效帶動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促進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全面提升,這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在黨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開拓創新、求真務實、埋頭苦干,努力促進農業持續增效、農村持續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為早日實現“全面奔小康、重振連云港”宏偉目標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 上一篇:學習五本書的心得體會
- 下一篇:淺談企業執行力與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