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國際競爭力研究的若干問題述評
時間:2022-07-22 06:41:00
導語:產業國際競爭力研究的若干問題述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經濟全球化和激烈競爭的國際市場條件下,各國都設法在具有比較優勢的領域發展競爭優勢,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業和產品,以提升本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擴大本國產品的國際市場份額。
目前,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已越來越成為我國經濟界、企業界和廣大民眾關注的焦點,相關文獻日漸增多,產業國際競爭力的研究已經引起不少經濟學者的興趣。本文試圖對產業國際競爭力研究中的國內外研究概況、研究對象和內容、經濟分析范式、經濟發展階段等理論問題作一些初步研究和述評。
一、國內外研究概況
1、國外研究概況
國外對產業國際競爭力問題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紀人們對國際貿易問題的探索,但當時并沒有明確提出“產業國際競爭力”這一概念。從絕對成本論(AdamSmith,1776)和比較優勢論(DavidRicardo,1817)到要素稟賦論(HeckscheandOhlin,1919),再到此后的人力資本論(T.W.Schultz,1975)、技術差距論(M.Posner,1961)和產品生命周期論(R.Vernon,1966)等,本質上都是對“產業國際競爭力”問題的研究。
明確提出這一概念并對其展開研究,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期的美國,并由此帶動了學術界對產業國際競爭力問題的關注,從而促成了1980年世界經濟論壇對產業國際競爭力問題展開專門的研究和討論。經過數年努力,終于在1986年形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產業國際競爭力理論研究體系(趙彥云和李靜萍,1998)。
隨著對產業國際競爭力問題研究的深入和發展,相關理論不斷得到完善和發展,并于20世紀90年代形成了包括結構學派(MichaelPorter,1990)、能力學派(Prahalad,GaryHamel,1990)、資源學派(Barney,1991)和競爭戰略管理理論(BrownS.L.andEisenhardtK.M,1997)等在內的理論體系。其中,最具影響力的是以MichaelE.Porter為代表的競爭戰略管理理論,這一理論分別在微觀、中觀和宏觀三個層面上論述了國際競爭力問題。
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政府、產業界和學術界對這一問題也十分關注。1983年,英國政府委托“經濟社會研究理事會”對本國20多個項目進行了國際競爭力研究,并于1992年起由貿易與產業部每年提交不同主題的競爭力研究報告(潘佳,2006)。法國計劃部、德國經濟部等也分別就本國的經濟實力、產業競爭力等問題進行了研究并形成了相關的研究報告。日本通產省也對日本與美國在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影響因素(如政府作用、環境因素等)方面進行了比較分析和深入研究。
在對國際競爭力問題進行研究的過程中,許多研究機構和學者在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領域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形成了很多評價指標體系。其中,最具影響力的是總部設在日內瓦的“世界經濟論壇”(WEF)和瑞士洛桑的“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它們形成各自了獨立而成熟的國際競爭力評價理論、評價方法和評價指標體系。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變化,這兩個組織不斷調整評價理論、方法和指標,實現了與時俱進,從而對國際競爭力理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它們的研究成果在全球范圍內得到了普遍的認同和廣泛的采用。
2、國內研究概況
國內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始于1989年,當時的國家體改委與WEF和IMD合作,對中國若干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問題展開了研究。此外,狄照昂、吳明錄等人(1991)承擔的國家科委重大軟科學課題“國際競爭力研究”,首次系統地研究了國際競爭力及其評價指標和方法。此外,金碚(1995-1997)對中國工業的國際競爭力進行了研究,并從理論和實踐上對我國民族工業的國際競爭力問題作出了較為系統深入的論述。
近年來,國內關于產業國際競爭力的研究文獻極大地豐富起來,限于篇幅,下面僅舉幾例。何育靜和張光明(2007)探討了船舶工業國際競爭力的評價方法,并對長三角地區船舶工業發展水平進行動態評估與跟蹤,提出了調整長三角船舶工業發展戰略和產業政策的建議。朱永華(2007)分析比較了湖北省與全國各省市在企業競爭力的三個指標維度(規模競爭力、經營競爭力和創新競爭力)上的指標均值。彭宇文和吳林海(2007)綜述了國內外農產品國際競爭力問題的研究文獻,并提出了提高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主要對策。湯承超(2007)通過兩種比較優勢的實證分析,論證并分析了我國大豆出口競爭力下降的原因以及需要采取的對策及措施。王秀清(2007)本文通過對價格和生產成本的國際比較,分析了我國糧食國際競爭力狀況及其變化趨勢。
二、研究對象和內容
筆者認為,產業國際競爭力研究的中心問題應該是各國各產業的競爭優勢(CompetitiveAdvantage)比較。但是,競爭優勢有別于比較優勢(ComparativeAdvantage),后者涉及的主要是各國間不同產業(或產品)之間的關系,而前者涉及的則主要是各國間的同一產業的關系,或者是各國的同類產品或可替代產品間的關系。另外,在產業國際競爭力的理論研究中,可以不考慮產業分支(IndustrySegments),但在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應用研究中,產業分支的劃分往往具有重要的經濟分析意義。
在整個產業系譜(IndustrialSpectrum)中,有些產業與外國同一產業沒有競爭關系,有的經濟學家稱之為“多國內產業”(MultidomesticIndustries);而另一些產業則與外國同一產業有很強的競爭關系,被稱為“全球產業”(GlobalIndustries)。從產品的角度看,前一種產業的產品的國際貿易量很少,或者根本無法進行國際貿易,被稱為“非貿易品產業”(NontradedGoodsIndustry);后一種產業的產品的國際貿易量較大,通常被稱為“可貿易品產業”(TradeableGoodsIndustry)。產業國際競爭力研究對各不同產業集群(ClustersofIndustries)的關注程度是不同的。一般來說,主要關注的是屬于“全球產業”而且國際競爭性較強的產品和產業。
另外,認定產品和企業的“國籍”也是很重要的。各國處于國際競爭中的產業是產業國際競爭力研究的對象,而研究者觀察的具體對象則是各個產業的產品(服務)和企業。簡言之,企業是產業競爭的實體,產品(服務)是產業競爭的最終比較物。所以,認定什么產品是國貨,什么產品是洋貨;哪些產業屬民族產業,哪些產業屬外國產業,是產業國際競爭力研究的前提之一。而產品的國籍應主要取決于其生產企業的“國籍”,而不是其產地。那么,企業的“國籍”如何確定呢?與產品的生產地原則不適于確定產品的國籍一樣,以企業的注冊地來確定企業的國籍也不適合于國際競爭力研究。
確定一家企業是屬于民族產業還是外國產業的原則有兩條:第一,看企業所有權的歸屬,由本國個人、法人或政府所有或控股的企業屬于民族產業,由外國個人、法人或政府所有或控股的企業屬于外國產業;第二,看技術控制權的歸屬,無論企業的所有權結構怎樣,如果(核心)技術是由本國控制,該企業就屬于本國的民族產業,反之,就屬于外國產業。所以,由中國個人、法人或政府所有或者控股的企業,以中國技術人員可以掌握的設備和技術所生產的、零部件達到一定的國產化率、通常標有中國的品牌商標進行銷售的工業產品,是嚴格意義上的國產工業品;基本不符合上述標準的則屬于非國產工業品(外國工業品)。
三、產業國際競爭力研究的經濟分析范式
有學者認為,國家國際競爭力取決于一國利用資源(勞動和資本)的生產率(Productivity)。換言之,在國家層次上,惟一有意義的競爭力概念只能是指國家的生產力。所以,產業國際競爭力研究的中心問題應該是:“為什么特定的國家會成為特定產業中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企業的母國基地(HomeBase)?”(Porter,1990)。在Porter看來,只有在產品、企業和產業的層次上研究國際競爭力才具有實際意義。無論怎樣定義,國家的國際競爭力概念實際上仍然必須以工業品、企業和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為基礎。
國內外關于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各種定義名目繁多,盡管存在差異,但基本含義是一致的,即所謂國際競爭力是一國特定產業通過在國際市場上銷售其產品而反映出的生產力。對國際競爭力的這種理解,充分體現了當代世界處于市場經濟占主體和經濟發展處于工業社會階段這樣的時代特征?;趯Ξa業國際競爭力的上述理解,它研究的客觀觀測資料就是相關國家特定產業的產品的國際市場占有率和盈利率。這是產業國際競爭力最終的實現指標,反映了產業國際競爭的實際結果,因而是產業國際競爭力強弱的最具顯示性的檢驗標準《我國工業(品國際競爭力比較研究》課題組,1996)。筆者認為,產業國際競爭力研究的中心內容是,發現決定或影響各國特定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的因素,即尋找導致產業國際競爭實際結果及未來趨勢的原因,從而揭示和論證各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因果關系。
進一步地,給產業國際競爭力研究確定一個經濟分析的范式(Paradigm),是一個重要的學術研究課題。著名的產業國際競爭力專家,美國哈佛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Porter教授的研究結論是,一國的特定產業是否具有國際競爭力取決于六個因素:生產要素,包括人力資源、自然資源、知識資源、資本資源、基礎設施等,其中特別強調“要素創造”(FactorCreation)而不是一般的要素稟賦;需求條件,包括市場需求的量和質(需求結構、消費者的行為特點等);相關與輔助產業的狀況;企業策略、結構與競爭對手;政府行為;機遇。這六個因素構成著名的產業國際競爭力“國家菱圖”(NationalDiamond,另譯作“國家鉆石”)。波特的這一分析范式對產業國際競爭力研究作出了非常有價值的貢獻。當然,波特教授的范式也不是完美無缺的。而且,對于不同的國家和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分析范式也未必一成不變。所以,對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分析范式和理論模型的研究,至今仍是產業國際競爭力研究的基礎性課題之一。
鑒于我國關于產業國際競爭力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筆者認為,研究的視野應集中于因果關系比較清晰的領域,首先可以從對工業品的國際競爭力研究開始。因為目前我國大多數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關鍵之一是必須能生產出為市場所接受的產品,所以,從國產工業品的市場占有率和盈利狀況及其直接和間接決定因素的分析入手,逐步建立起適合我國產業發展具體情況、并易于進行更深入國際比較研究的經濟分析范式,是我國產業國際競爭力研究的一條可行之路。
例如,林云華和張德進(2005)通過測算1997-2002年的MS(國際市場占有率)指數、RCA(“顯示”比較優勢)指數、TC(貿易專業化)指數和MI(Michaely)指數,對我國造紙業的國際競爭力進行了評估和實證分析,得出了我國造紙業出口缺乏競爭力的結論,這是一種比較成熟的分析范式。湯承超(2007)通過MS指數和RCA指數的實證分析,論證并分析了我國大豆出口競爭力下降的原因以及需要采取的對策及措施。隋福受(2007)運用TC指數,定量地分析了小麥、大米、棉花、大豆等主要農產品在中國入世前后貿易競爭力的變化及原因,并提出了提升我國農產品競爭力的一系列對策建議。
在分析各個特定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的基礎上,還可以綜合研究一國產業總體的國際競爭力。一國產業總體的國際競爭力不僅取決于各產業的國際競爭力,而且取決于一國產業結構是否體現其國際比較優勢。換句話說,一國產業總體的國際競爭力是其比較優勢與競爭優勢的綜合反映。因此,一國產業總體的國際競爭力并不只是其各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的簡單相加,它不僅涉及各國同類產業之間的比較生產力關系,而且涉及各國產業結構之間的比較關系。因此,雖然產業國際競爭力研究和一國產業總體的國際競爭力研究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但兩者的研究領域和方法是有很大差別的。
四、經濟發展階段和產業國際競爭階段
任何國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產業國際競爭會經歷具有不同特征的發展階段。波特教授研究了許多國家特定產業發展和參與國際競爭的歷史,認為一國產業參與國際競爭的過程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要素驅動(Factor-driven),第二階段是投資驅動(Investment-driven),第三階段是創新驅動(Innovation-driven),第四階段是財富驅動(Wealth-driven)。前三個階段是產業國際競爭力增長時期,第四個階段則是產業國際競爭力下降時期。
在產業國際競爭的不同階段,一國不同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及其決定因素會發生顯著的變化,整個國家的產業結構也會發生重大變化。產業國際競爭的階段演進,不僅會在特定產業的國際競爭態勢中表現出來,也會反映在一國各產業群以至產業總體的國際競爭態勢中。全球產業競爭的歷史演進,也會對參與國際競爭的各國產業競爭態勢產生重要影響。例如,上世紀60到70年代,全球產業競爭處于比較寬松的時期,一些國家和地區,例如亞洲四小龍,當時參與國際競爭的壓力較小。而我國真正參與國際產業競爭是從80年代開始,此時的全球產業競爭形勢已經變得空前激烈,因此,我國產業面臨的國際競爭壓力非常大,產品生命周期大為縮短,歷史留給我國產業發展的時間十分有限,因而我國產業國際競爭的發展,表現出具有階段演變較快的特點。
近年來,我國產業面臨的國際競爭形勢的另一個突出現象是:外國資本大舉進入,形成與我國民族工業之間的資本競爭態勢。外國資本以收購、兼并、在與我國企業合資中獲取控股地位等方式,將一些民族工業企業轉變為外資(或外商控股的)企業。在過去完全由我國民族工業占據國內市場的某些行業中,外國資本已形成很大的競爭優勢,有的甚至已居主導地位。以資本實力上的競爭優勢對我國民族工業展開攻勢,爭奪市場份額,以至形成使其產品(包括由其控股的中外合資企業生產的產品)大范圍占領我國市場的態勢,已成為一些外國大公司進入我國市場的一種引人注目的競爭戰略。我國民族工業企業在這方面的競爭劣勢正越來越突出地顯現出來,但也有一些企業或企業集團意識到運用資本市場(或產權市場),進行規模競爭,并開始實施大企業、大集團戰略。這是我國一些產業的國際競爭已開始進入第三階段,即資本實力競爭時期的顯著標志之一。
認識產業國際競爭所處的階段,對特定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因為,理論模型的構建、競爭力因素的選擇以及各種因素權重的確定、競爭條件的研究等,都與特定產業國際競爭的發展階段有直接關系。例如,在產業國際競爭的第一階段,要素成本的高低特別重要;在第二階段,企業規模、品牌和營銷手段以及資金融通的重要性大大提高;在第三階段,資本實力、資本運作(資本市場)、企業制度(產權運作)越來越具有戰略意義;而在第四階段,研究開發、人才競爭以至技術進步,成為更關鍵的因素。
上文初步探討了產業國際競爭力研究的對象和內容、經濟分析范式、經濟發展階段等理論問題。其實,還涉及到經濟福利評價。在分析福利問題時,值得注意的是:第一,產業國際競爭力分析具有特殊的福利經濟學內涵,它應該引入與“國籍”有關的國家(民族)利益這一特殊的福利因素;第二,與國際貿易理論相比,國際競爭力研究也許包含著更強的福利經濟分析以至價值判斷因素。這些都有待于學者們今后進一步的研究。
- 上一篇: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可行性的博弈分析
- 下一篇:論產業集群工業園區與區域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