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選的重大意義
時間:2022-09-22 10:37:00
導語:論文選的重大意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文選》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出版了。這是黨和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進程中的一件大事。
黨中央作出《關于學習〈文選〉的決定》,中共中央總書記同志在學習《文選》報告會上發表重要講話,號召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學好用好《文選》。
同志強調,《文選》生動記錄了以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的歷史進程,科學總結了我們黨領導人民戰勝各種艱難險阻、全面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寶貴經驗,集中反映了我們黨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征相結合創造性地提出的新的重大理論成果,為我們更深入地學習領會“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更好地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繼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和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提供了最好的教材。
一、《文選》匯集了同志具有代表性和獨創性的重要著作,是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最好的教材,是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最有力的思想武器
黨的發展,黨和人民事業的發展,總是與黨的理論發展聯系在一起的。
重視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重視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重視用發展著的理論武裝全黨、指導實踐,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中國共產黨能夠與時展同步伐、始終保持先進性的根本體現。
中國共產黨先后形成了以同志、鄧小平同志、同志為核心的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他們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取得了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的三大理論成果,這就是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黨的七大,確立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同志重要著作各類選編本特別是《選集》的出版,對指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探索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正確道路,發揮了強大思想威力。
黨的十五大,在黨的十四大的基礎上,確立鄧小平理論為黨的指導思想。《鄧小平文選》等重要著作的出版,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新的歷史時期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
黨的十六大,確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提出了深入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提高全黨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的戰略任務。
黨的十六大以后,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此進行了全面部署:一是在全黨興起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二是在全黨開展以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主要內容的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三是決定編輯出版《文選》。
同志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創立者。深入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最好的教材就是同志的著作。
2001年以來,已經出版了《論科學技術》、《論“三個代表”》、《論黨的建設》、《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專題摘編)、《論加強和改進執政黨建設》(專題摘編)、《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等專題著作。現在,《文選》出版發行了,必將有力地推動“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學習和貫徹,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進一步發展。
《文選》收入了同志從1980年8月特別是從1989年6月至2004年9月這段時間內的重要著作。
《文選》分為3卷,共收入各類著作203篇,這是從同志兩千多篇、上千萬字的文稿中精選出來的。內容涉及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各個方面。
《文選》是由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輯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和同志親自領導了編輯工作,對編選工作原則和編選工作進展等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中共中央政治局全體同志認真閱讀了文選收入的全部著作,對編選工作提出了重要建議。
同志審定了收入文選的全部著作。
《文選》,是同志嘔心瀝血之力作,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之結晶。
這是一份屬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
這是一部經過實踐檢驗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
《文選》的出版,對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高舉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科學總結歷史、正確把握現實、勝利開創未來,有著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二、全面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是以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肩負的莊嚴歷史使命。《文選》生動記錄了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的歷史進程
事非經過不知難。
同志挑起中國共產黨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核心的重任,正值國際國內風云變幻之際,可以說是受命于危難之時。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內發生嚴重政治風波,世界社會主義出現嚴重曲折,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面臨空前巨大的困難和壓力,我們黨和國家處在決定前途命運的重大歷史關頭。
同志擔任黨和國家主要領導職務的13年里,來自政治、經濟領域和自然界的困難和風險接連不斷:東歐劇變、蘇聯解體,海灣戰爭,華東水災,“臺獨”分裂勢力猖狂挑釁,亞洲金融危機,長江和嫩江、松花江流域嚴重洪澇災害,美國用導彈襲擊我國駐南聯盟大使館,中美撞機事件,“9?11”事件,阿富汗戰爭,等等。
這些關系我國主權、安全和改革發展穩定大局的重大事件,使黨和國家面臨一次又一次嚴峻考驗。
去歲不遠,記憶猶新。在關系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重大歷史關頭和一系列重大事件面前,以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緊緊依靠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審時度勢,運籌帷幄,奮力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航船沿著正確航向破浪前進。
1989年6月,同志在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上的講話擲地有聲:“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和基本政策沒有變,必須繼續貫徹執行。在這個最基本的問題上,我要十分明確地講兩句話:一句是堅定不移,毫不動搖;一句是全面執行,一以貫之。”
1997年2月,敬愛的鄧小平同志與世長辭,國內國外、黨內黨外都很關注我們黨和國家的發展方向。
同志在鄧小平同志追悼大會上堅定地表示:更高地舉起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偉大旗幟,更好地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是我們黨中央領導集體堅定不移的決心和信念。
這是中國共產黨面對嚴峻考驗、面對巨大困難作出的鮮明回答。
這個回答概括起來說,就是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理論、路線和基本政策不動搖,抓住機遇,加快經濟發展,推動社會全面進步。一句話,就是要全面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
在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不懈奮斗的威武雄壯的活劇中,“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應運而生。
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順應了時展的潮流和我國社會發展進步的要求,反映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抓住了新形勢下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完成黨的執政使命的根本。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產生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實踐,也是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開創新局面的強大思想武器。
評價一種理論,歸根到底要看實踐,看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事實勝于雄辯。
從1989年到2002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從16992億元增長到120333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1519元增長到9398元,國家財政收入從2665億元增長到18904億元。
從1989年到2002年,我國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從601元增長到2476元,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374元增長到7703元。
從1989年到2002年,我國進出口總額從1117億美元增長到6208億美元,國家外匯儲備從56億美元增長到2864億美元。
在這13年中,我國人民生活總體上實現了由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
在這13年中,香港、澳門順利回歸祖國,“一國兩制”由科學構想變為生動現實。兩岸經濟交流合作擴大,兩岸同胞交往加深,維護了臺海和平,促進了祖國統一大業。
人們公認,這13年是我國綜合國力大幅度躍升、人民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是我國社會長期保持安定團結、政通人和的時期,是我國國際影響顯著擴大、民族凝聚力極大增強的時期。
這是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偉大勝利。
這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
“滄海橫流,方顯出英雄本色。”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際敵對勢力曾張狂地揚言要在世界上“埋葬共產主義”,妄言中國將會步蘇聯和東歐國家的后塵。然而,在國際風云的急劇變幻中,社會主義的紅旗在中國不僅沒有倒,而且更高地飄揚起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顯示出更加蓬勃的生機和更加旺盛的活力。
三、“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緊緊圍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題,以13年的艱辛探索和理論創新,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最鮮明的特點和最突出的貢獻,在于用一系列緊密聯系、相互貫通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深化了我們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同志緊緊抓住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深刻揭示社會主義的本質,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新的科學水平。
黨的十五大報告指出,新時期的思想解放,關鍵就是在這個問題上的思想解放。我國社會主義在改革開放前所經歷的曲折和失誤,改革開放以來在前進中遇到的一些困惑,歸根到底都在于對這個問題沒有完全搞清楚。撥亂反正,全面改革,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封閉半封閉到改革開放,從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近20年的歷史性轉變,就是逐漸搞清楚這個根本問題的進程。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緊密結合時展的新形勢、我國廣大人民群眾的新要求、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實踐,在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上形成了富有獨創性的理論成果。
深化對這個根本問題的認識,首先要科學認識中國共產黨人的遠大理想和現實奮斗的關系。“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對這個問題作出了科學回答。
一個政黨的綱領就是一面旗幟。
同志強調,中國共產黨的最高理想是實現共產主義,我們堅信馬克思主義關于人類社會必然走向共產主義這一基本原理,同時必須看到,共產主義只有在社會主義社會充分發展和高度發達的基礎上才能實現。忘記遠大理想而只顧眼前,就會失去前進方向;離開現實工作而空談遠大理想,就會脫離實際。我國現在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既要樹立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堅定信念,以高尚的思想道德要求和鞭策自己,更要腳踏實地地為實現黨在現階段的基本綱領而不懈努力,扎扎實實地做好現階段的每一項工作,把最低綱領與最高綱領統一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緊密結合當代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實踐,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國防和軍隊建設等方面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進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和創新。
――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必須高度重視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解決中國的所有問題最根本的要靠發展;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財大才能氣粗,落后就要挨打;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推進所有制結構調整、國有經濟布局戰略性調整、國有企業改革;高度重視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思想;促進經濟社會全面進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全面擴大內需,實施“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開放戰略……
――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實施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保證人民充分行使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權利;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著重加強制度建設,實現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尊重和保障人權,擴大基層民主;推進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的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大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不斷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大力發展科學事業,推進科技創新,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
――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把不斷改善人民生活作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的重要結合點,充分調動各個方面的積極性,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真心誠意維護群眾利益、關心群眾疾苦,切實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千方百計擴大就業,促進再就業,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正確處理新形勢下的人民內部矛盾,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
――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按照政治合格、軍事過硬、作風優良、紀律嚴明、保障有力的總要求,著眼于打得贏、不變質,積極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加強軍隊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貫徹落實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把軍事斗爭準備的基點由應付一般條件下的局部戰爭轉到打贏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上來;完成機械化和信息化建設的雙重歷史任務,實現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的戰略目標;實施科技強軍戰略,加強質量建設;依法治軍,從嚴治軍;堅持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方針,走出一條投入較少、效益較高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的路子……
這些都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行實踐和理論探索取得的重大認識,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
這個回答,滲透在整部《文選》的字里行間。
這個回答,體現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學體系之中。
四、國際國內環境的深刻變化,突出地把在長期執政的歷史條件下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擺在了中國共產黨人面前。能否作出正確回答,關系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
當今中國的事情辦得怎么樣,關鍵在于中國共產黨。
在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的生動實踐中,“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創造性地回答了在長期執政的歷史條件下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深化了我們對新的歷史條件下開展黨的建設規律的認識。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在以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領導下,中國共產黨以改革的精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
歷史的演進令人警醒,發人深思。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來,國際上發生了一系列政權更迭、政黨衰亡的重大事件。為什么一些長期執政的大黨、老黨會喪失政權,有的政黨甚至一夜之間土崩瓦解?原因是復雜多樣的。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馬克思主義政黨要經得起長期執政的考驗,必須不斷加強自身建設。
高度重視和不斷加強自身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從小到大、由弱到強,從挫折中奮起、在戰勝困難中不斷成熟的一大*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用好這個法寶,關鍵是要科學判斷黨的歷史方位、準確把握時代特點和黨的使命。
深刻變化的國際局勢,對外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環境,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執政并長期執政,必然會對黨的建設提出嚴峻考驗和新的問題。
面對嚴峻考驗,面對新的問題,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引起以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長期深入的思考。
同志說:“中央要求領導干部要有憂患意識,要憂黨憂國憂民。首先要憂黨。如果不這樣認識和提出問題,如果聽任各種不正之風侵蝕黨的肌體、惡化黨群關系和干群關系,那就難免出現杜牧所說的‘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的局面。”
同志還說:“如果長期執政以后我們的干部喪失了當年奪取政權和建設初期那樣一種蓬勃朝氣,那樣一種昂揚銳氣,那樣一種浩然正氣,而變得明哲保身,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嚴重,以至濫用權力,使黨和人民的利益受到損害,那么,我們最后必然失去最廣大人民的擁護和支持。這是歷史興亡的規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對這個問題,各級領導干部一定要警醒。”
這些話振聾發聵,體現了同志對這個問題思考的思想深度。
“我們黨要始終成為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成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
馬克思主義政黨要立于不敗之地,首先必須明確和堅持自己的性質,為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奠定堅實階級基礎。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確定自己是中國工人階級的政黨。中國工人階級始終是推動中國先進生產力發展的基本力量。無論黨的地位、環境和歷史任務如何變化,黨的中國工人階級先鋒隊性質不能改變,堅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的根本方針不能動搖。
中國共產黨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莊嚴使命,忠誠地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而奮斗。這是中國共產黨最為深厚的群眾基礎、最為深厚的力量源泉。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
同志強調,要堅持黨的領導,必須改善黨的領導,使中國共產黨在世界形勢深刻變化的歷史進程中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在應對國內外各種風險考驗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全國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堅強的領導核心。
“始終做到‘三個代表’,是中國共產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
同志強調,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鍵在堅持與時俱進,核心在堅持黨的先進性,本質在堅持執政為民。時代在發展,形勢在變化,昨天先進,今天未必仍然先進。黨的先進性是具體的、歷史的,必須放到推動當代中國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發展中去考察,放到維護和實現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奮斗中去考察,歸根到底要看黨在推動歷史前進中的作用。
堅持黨的先進性,就要用時展的要求審視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強和完善自己。凡是符合“三個代表”要求的,就毫不動搖地堅持,凡是不符合“三個代表”要求的,就勇于實事求是地糾正。
黨的建設必須按照黨的政治路線來進行,圍繞黨的中心任務來展開,朝著黨的建設總目標來加強,不斷提高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關鍵要著力解決好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能力這兩大歷史性課題,抓緊解決存在的突出問題。
以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堅持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大力加強思想建設,堅持把加強黨的思想理論建設放在首位,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征相結合,大力推進理論創新。大力加強組織建設,堅持民主集中制,抓住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這個關鍵,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領導體制和工作制度,以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大力培養忠誠于馬克思主義、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會治黨治國的政治家,要求領導干部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大力加強作風建設,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堅決反對和防止腐敗。大力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明確要求不斷提高科學判斷形勢的能力、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應對復雜局面的能力、依法執政的能力、總攬全局的能力。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從黨的性質和宗旨、黨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從新形勢下全面加強黨的思想、組織、作風和制度建設,從黨在推動歷史前進中的作用等方面,進一步回答了在長期執政的歷史條件下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這個重大問題。
這是在新的歷史時期對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的最根本的堅持和最重要的發展。
五、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是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發展作出的歷史性貢獻
全面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必須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改革。以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堅持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堅定不移地把改革開放推向前進。
同志說,改革開放是新時期中國最鮮明的特征。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不管遇到什么問題和干擾,都要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
我們的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覺調整和改革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筑同經濟基礎不相適應的方面和環節,促進生產力發展和各項事業全面進步,目的是更好地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改革的這個方向和這種性質,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明確確定并始終堅持的。深刻認識和正確把握好社會主義改革的性質和方向,對于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順利發展和最終取得完全成功,是極端重要的。
同志深刻總結國內外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指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確定什么樣的目標模式,是關系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一個重大問題。這個問題的核心,是正確認識和處理計劃與市場的關系。”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隨著改革的深入,中國共產黨人不斷深化對計劃和市場及其相互關系的認識。鄧小平同志在南方談話中指出,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這個精辟論斷,使中國共產黨人在計劃和市場關系問題上的認識有了新的重大突破。
一個重大的戰略決策,逐漸醞釀成熟。
1992年10月12日,同志在黨的十四大上宣告:“實踐的發展和認識的深化,要求我們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利于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這個重大戰略決策,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建設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是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創造性發展。
其重大意義,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顯示出來。
從黨的十四大到黨的十六大,是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的10年。
圍繞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我國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中進行了全方位、深層次、大跨度的體制改革和政策調整,實現了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性突破,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社會發展體制的基本格局,打開了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通途。
這是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的輝煌成果,是中國共產黨人偉大的制度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