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經信局都市型現代農業建設意見
時間:2022-05-15 09:25:00
導語:區經信局都市型現代農業建設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更好地服務省會深度開發和拓展農業的新功能,促進城鄉一體化進程,構建和諧社會,全面推動全區都市型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特制定本意見。
一、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的意義
都市型現代農業是順應城市建設要求和農業發展水平提升而產生的一種新型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它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不斷滿足城鄉居民要求為目標,以現代科技和裝備為支撐,以現代產業體系和經營模式為載體,融生產、生活、生態、示范、休閑、觀光等多種功能為一體,具有優良生態、優美景觀、優勢產業、優質產品的顯著特性。目前,市農業正處在由城郊型農業向都市型現代農業轉型的重要時期,作為市區的有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得天獨厚條件,加快推進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已成為我區現代農業發展方向的必然選擇。
都市型現代農業不僅能夠拓展農業發展的生產、生態、生活功能、而且可以通過提供食物安全、勞動就業、生態保障、休閑娛樂和科技示范等多個平臺實現和提升省會城市的輻射帶動能力。特別是隨著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和質量新鮮安全營養的基礎上,對農業觀光、休閑、體驗、教育等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加快推進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對推動省會現代農業提升,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培養現代新型農民,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和長遠意義。
二、指導思想、發展目標和原則
㈠指導思想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服務城市、繁榮農村、提升農業和富裕農民為目標,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科技為支撐,以建設各具特色的園區為抓手,以加快農業結構升級轉型為核心,深度開發和拓展農業新功能,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優化產業布局結構,延長產業鏈條,實施產業互動發展和產業融合,提高農業發展的整體效益和競爭力,促進省會城市農業創新與升級,輻射帶動全區農業發展,逐步構建都市現代農業發展框架。
㈡發展目標
1、進一步提高農業的生產功能。結合區域優勢,確定區域布局主導產業,通過規劃和調整,提高農業產業的規模化和專業化水平;通過完善基礎設施和加大科技支撐,提高農業生產的現代化裝備水平和產出水平;通過推行標準化生產、質量體系和產品認證以及監督檢測,建立起相對完善的農產品安全生產體系,提高農產品的安全無害化水平;通過發展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提高農業的產業化經營水平。以名、特、優、新為重點,培育出一批滿足多層次和個性化需求的唯一性特色產品,提高農業市場化服務水平。
2、進一步開發和保護農業的生態功能。加強農業環境保護和農業生態建設,開發和推廣應用相關農業生態的技術和設備,初步建立起涵養能力較強、生態景觀優美、空氣水源清潔、高效節能節水和農業廢棄物得到有效治理利用、生態服務價值較高的農業生態體系。
3、進一步拓展農業的生活功能。以服務城市為導向,面向消費市場日益多樣化,特別是高端消費市場的新需求,使農業在滿足消費者物質需求的同時,不斷滿足消費者的精神需求。加快開發以旅游休閑觀光和農產品展示交易為主的生活功能,建設一批基礎設施完善、生活功能相對齊備、經營模式多樣、服務水平較高的農業休閑觀光園區。
經過五年的努力,到2014年全力構建起集生態、觀光、休閑、餐飲、文化“五位一體”,“生產、生活、生態”統一的都市現代農業體系,全面提高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為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率先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實現小麥、玉米主要糧食作物高產穩產田穩定在30萬畝;林果種植面積達到20萬畝;花卉苗木面積達到5萬畝;蔬菜面積達到15萬畝;畜牧小區總數達到160個;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1.5萬畝;茶葉種植面積達到1萬畝。
㈢發展原則
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把實現好、發展好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都市型現代農業建設的基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努力增加農民收入。
堅持城鄉互動原則。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加大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投入力度,充分發揮工業對農業、城市對農村的支持和帶動作用,積極引導城市的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向農村擴散、滲透和輻射。
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既解決當前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問題,又著眼于農業的長遠發展,有效利用、配置、保護農業資源,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實現農業發展與資源開發、環境保護的有效統一。堅持生態優先,大力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在生態環境建設中保護、發展生產力,保持農業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
堅持科技先導的原則。充分借助省城的科技優勢,加強農業科研與應用,增強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加速農業實用技術和高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努力轉變農業生產經營方式,提高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和農業技術裝備水平,發揮科技在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中的先導作用。
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從我區農村生產力發展水平、資源狀況、城鄉一體化進程、城市功能拓展的實際出發,正確處理好當前和長遠的關系,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無所作為,堅持先易后難,梯度推進。
三、發展布局和主要模式
㈠發展布局
根據我區不同地域的資源狀況和功能特點,構建“一區、一帶、三線、70個都市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的“1137”都市型現代農業區域經濟布局新框架。“一區”即園博都市農業開發區,在經濟開發區、農業高新區、主城區、大學科技園、旅游度假區及其周圍著力培植都市型現代農業區;“一帶”即沿我區境內東岸著力打造濱河都市農業風情帶;“三線”即突出抓好國道104線“設施農業、林果、茶葉”產業帶;省道104線“中藥材、畜牧、林果”產業帶;國道220線“精品蔬菜、花卉苗木”產業帶。
㈡主要模式
1、生態景觀型農業。以構筑生態良性循環系統,維護生態平衡,防止環境污染,優化、美化、凈化城市環境為主要功能,為市民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環境,優美的田園風光,清新的空氣和舒適的休閑、觀光場所,促進人與自然、農村與城市和諧發展。
2、體驗參與型農業。融現代農業、鄉土風情、娛樂休閑、文化教育和農事體驗于一體,讓市民和游客在接觸自然、體驗農藝中調節身心健康,享受田園之樂,豐富精神文化生活。
3、高科技設施型農業。應用工程技術、生物技術、信息技術以及農產品的保鮮、儲藏、加工等現代科技與先進的農藝技術,建設資本、技術、設施高度密集的現代化、智能化、精準化高科技設施農業,實現農業生產的標準化、可控化和工業化,展示現代高科技農業風采。
4、旅游度假型農業。依托自然山水、田園風光,建設一批集度假、餐飲、觀賞、娛樂為一體的多功能特色農藝園,實現農業與旅游業的緊密結合,滿足與適應市民走出城市、回歸自然,享受寧靜安逸生活的心理和多層次、多元化的消費需求。
5、特色精品型農業。按照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食品)生產技術規程(標準),從生產、加工、包裝、運輸到銷售實行全程質量控制,組織生產富有地域特色的安全、營養、優質、鮮活農副產品,適應人民生活對食品消費要求不斷提高的需要。
6、物流會展型農業。以服務城市為中心,大力發展城市近城區的物流中心和流通網絡,通過運輸、加工、包裝、倉儲、配送等環節,使農產品創造更大的增值空間;通過農業會展這個有效載體,擴大農產品知名度、美譽度,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促進都市現代農業產業化發展,幫助農民增收。
四、建設重點
(一)強力提升六大主導產業,提供安全、優質、營養的特色農產品,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板塊。按照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布局,實施產業聚集,打造規模效應,做大做強蔬菜、林果、畜牧、苗木花卉、傳統農業、生態旅游六大產業。
(二)大力推進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經濟組織建設。堅持農業龍頭企業,標準化生產基地,中介組織和農產品批發市場“四位一體”協調推進的產業化工作思路。重點培植農業龍頭企業。
一要做強做精主導產業,提高企業產業化、規模化水平;
二要堅持科技創新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
三要實施品牌戰略,提高產品質量和市場知名度。
大力扶持各類新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規范發展,提高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突出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建設,完善配套設施,規范交易行為,提高知名度,增強影響力和輻射帶動力。
(三)加強生態體系建設,為市場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屏障。在推進新農村建設中,以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保護農村飲用水源,改善農村能源結構,加強村鎮環境綜合治理為重點,著力解決農村臟、亂、差的面貌,切實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提高農民生活質量。
(四)加強旅游資源和項目開發建設,為市場提供觀光、休閑、體驗農業的場所和保存保護農村傳統文化的有效載體,著力構建生態旅游板塊。
(五)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抓好農業綜合開發;大力實施土地整理和破損山體治理項目;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與管護,全面提升水利設施的質量標準;加快道路交通建設。
五、保障措施
㈠健全組織管理體系
1、加強組織領導。區政府成立區都市現代農業建設領導小組,全面負責規劃實施過程中的決策、指揮和組織協調等工作。各級各有關部門必須站在統籌城鄉發展的全局高度,切實落實好規劃,全面加強指導,并組織廣大干部群眾扎扎實實地把各項工作落在實處。各有關部門要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動全區都市現代農業持續健康穩定發展。
2、明確責任,分工負責。區都市現代農業建設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要細化工作措施,搞好跟蹤服務,切實履行好工作職責。區農業局要牽頭做好規劃制訂、工作協調、重點項目的組織實施;區農辦負責研究制定相關的政策措施;區林業局負責林業工程項目的組織實施和林果、花卉苗木產業技術指導;區水務局負責農業農村水利工程項目及現代水利工程技術和方法的引進和推廣;區發改委負責將都市農業發展列入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總計劃,加強指導服務,并會同區財政每年安排一批農業重點項目和資金;區財政局負責資金的籌集和管理,對各部門提出的農業項目進行匯總、審核,平衡項目和資金安排;區科技局負責相關科技項目的立項;區交通運輸局負責區鄉道路勘察設計,并多方籌措資金,加強鄉村主干道路和產業片區生產道路建設;區環保局負責對產業基地的治理和生態環境保護;區旅游局負責指導旅游設施建設和旅游品牌經營,幫助組織客源、開拓市場。
㈡強化政策扶持,創新發展機制
1、進一步加快土地確權,完善土地流轉制度,為推進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創造有利條件。
2、整合項目和資金,實行部門包村、扶貧包村、產業包村,重點打造“一區、一帶、三線”內的重點項目。
3、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制定獎勵政策直接扶持,實行產業貼息政策。
4、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完善農業多元化投融資辦法。堅持園區運營企業化,充分吸引社會資金投資都市農業,形成政府、農民和社會共同投資的格局,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
5、進一步加大農產品品牌推進力度。強化品牌意識,把品牌作為開拓市場、鞏固市場的金鑰匙;加快農產品商標注冊,加大有機、綠色、無公害和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的認證進程;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市場影響力;規范銷售行為,在完善農產品標識上求突破;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增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㈢強化農業科技支撐體系建設
1、圍繞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加強基礎性研究和實用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加大人才引進和培訓的力度,發揮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作用,加快農業技術創新和推廣體系建設。積極鼓勵農業龍頭企業和個人以多種形式參與農業科研開發,加快培育農業科技創新的新主體;大力推進農業科技產業化,加快培育一批有強大競爭力的農業科技企業。
2、加強科技培訓體系建設。逐步建立起政府指導和市場引導相結合、公益服務和有償服務相結合的多層次的科技技能培訓體系;大力開展農民創業培訓、實用技術培訓和技能拓展培訓,提高農民創業就業能力,為都市農業發展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撐。
㈣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
1、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提高農產品質量。重點加快農產品產地環境、生產技術規范和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的制定與完善配套;切實加強國內外農業安全信息的情報工作,積極引進和采用國際標準,逐步與國際接軌,指導全區綠色和有機農業、外向型農業的發展。
2、進一步完善“區有檢測中心、園區有檢測點”的農產品質量檢測網絡;建立完善的檢測制度,配齊必要的儀器設備,提升檢測手段,提高檢測能力;定期進行產品檢測,及時公開監測結果,以指導生產、引導消費。
3、積極開展農業投入品監督檢查、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抽查、農產品產地環境定點監測等工作。重點加強禁用、限用農業投入品的監督管理,加強質量安全執法監督,逐步推行市場準入制度,加快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預警系統,全面實施“從土地到餐桌”的全過程質量安全監控制。
- 上一篇:黨校領導培訓學習工作體會
- 下一篇:擴大房產稅物業稅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