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促體育強市建設計劃
時間:2022-04-24 03:34:00
導語:市政府促體育強市建設計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全民健身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活幸福,是建設幸福新的重要組成部分。為貫徹落實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省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11—2015年)>的通知》精神,進一步發展全市全民健身事業,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加快體育強市建設進程,制定本實施計劃。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體育事業公益性,大力倡導“人人熱愛體育,全民健身強體”理念,創新思維,強化措施,健全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保障群眾參與體育健身活動的合法權益,提高全民身體素質、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促進社會和諧和文明進步,推動幸福新建設。
二、目標任務
(一)總體目標。到2015年,初步建立符合市情、組織完善、設施齊全、活動豐富、覆蓋城鄉的基本滿足廣大人民群眾體育健身需求的全民健身服務體系;人民群眾健身意識和身體素質進一步增強,體育公共服務水平明顯提升。
(二)具體任務。
1.城鄉居民健身素養普遍增強。廣泛開展體質健康教育,群眾健身意識、健身知識和健身能力明顯提高。每周參加體育鍛煉活動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鐘,全市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比例達到35%。逐步提高老年人、殘疾人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城市居民主要體質指標普遍達到《國民體質測定標準》,在校學生普遍達到《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基本要求。
2.青少年體質進一步改善。進一步健全學校體育工作機制和督導制度,青少年體育活動和競賽豐富多彩,大力推廣陽光體育運動,保證學生每天鍛煉1小時。組織好各級中小學足球、籃球、排球、乒乓球、田徑、游泳、羽毛球等項目聯賽。積極參加全省大、中、小學生運動會。辦好各級各類體育學校、體育傳統項目學校,新建一批青少年體育俱樂部、青少年戶外健身營地。充分發揮青少年校外教育陣地作用,積極開展青少年素質拓展等活動。建立和完善學校、社區、家庭相結合的青少年體育網絡和聯動機制。
3.健身場地設施顯著增加。建立健全市、區(市)、鄉鎮(街道)、社區(行政村)四級公共體育健身場地設施網絡。到2015年,各區(市)建成相應規模的多功能體育中心,各鄉鎮(街道)規劃并逐步建設小型的全民健身活動中心,實現“一鎮街一中心”(含健身指導、體育設施、體質測試、團隊組織于一體的活動中心),在全市城鄉社區建設300個健身苑,行政村繼續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全市公辦學校體育場地開放率力爭達到50%,全市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1.8平方米。全市全民健身設施建設達到全省中上游水平。
4.全民健身組織網絡更加健全。充分發揮體育行政部門、社會團體、體育協會和基層體育組織網絡的作用。推動體育健身俱樂部、青少年體育俱樂部有較大發展,形成廣泛覆蓋的全民健身組織網絡。
5.全民健身活動深入開展。積極開展經常性、普遍性全民健身系列活動。每年定期舉辦全民健身運動會,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月、全民健身日、國民休閑匯休閑健身周等大型群眾體育活動,提高各類人群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大力組織農民體育活動,加快發展農村體育事業。
6.科學健身水平明顯提升。健全市、區(市)、鄉鎮(街道)三級科學健身指導網絡,群眾健身技能培訓實現全覆蓋。市全民健身服務指導中心每年向社會推薦健康、有益、新興的健身項目,并建立全民健身指數評價體系。健全各區(市)國民體質監測指導中心,探索建立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相結合的國民體質監測指導站。完善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上崗、考核制度,社會體育指導員人數達到本市常住人口的1.7‰。開展體質監測和健身指導等工作。
三、工作措施
(一)完善全民健身服務體系。
1.推進基層體育組織建設。區(市)應有體育總會、單項體育協會、行業體育協會和職工、農民、老年人、婦女、殘疾人、少數民族等人群體育組織,配備專職工作人員,提高規范化建設水平。各鄉鎮(街道)應建有綜合文化體育站和文化體育活動中心,發揮組織協調作用,配備專兼職人員,帶動群眾體育活動的全面開展。
2.推進國民體質監測工作。進一步完善全民健身現狀調查、市民健康狀況研究、市民體質監測制度,《國民體質測定標準》合格率保持在90%以上,優秀率達到15%。定期公布國民體質和全民健身活動現狀調查結果。
3.推進體育健身活動。市、區(市)要定期舉辦全民健身運動會,設置群眾喜歡、廣泛參與的比賽項目,動員吸引廣大市民積極參加體育健身活動。各區(市)在“一區(市)一品牌”的基礎上,達到80%的鄉鎮(街道)“一鎮街一品牌”。各級各類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定期舉辦健身競賽活動。
4.推進體育場地向公眾開放。繼續探索多種形式的開放管理模式,完善促進開放的政策和機制,實現學校體育場地向公眾開放和公共體育場地向學生開放。探索建設區域性學生體育活動中心和完善體育場地開放的新途徑,力爭50%學校場地向公眾開放,并進一步增加開放時間。
5.推進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建設。完善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體系,獲得社會體育指導員技術等級證書的人數達到6600人以上,其中獲得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的人數達到60人以上。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組織化程度明顯提高,基本建立起志愿服務長效機制,經常服務的社會體育指導員人數大幅提高。
6.大力發展全民健身服務業。充分調動全社會興辦全民健身事業的積極性,拓寬社會資源進入全民健身事業的途徑,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捐資、出資興辦全民健身事業。大力培育以健身科技服務和健身技能指導為主要內容的體育健身服務市場主體。扶持建設一批社會體育、社區健身俱樂部,體育主管部門要會同工商等部門加強對高危險性體育健身項目經營的審批和監管。對社會力量興辦體育類民辦非企業單位,民政、體育主管部門要在注冊登記、工作指導等方面提供支持和保障。社會力量通過公益性社會團體或區(市)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門用于全民健身事業的公益性捐贈,符合稅法有關規定的部分,可在計算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時從其應納稅額中扣除。
(二)實施全民健身工程。
1.全民健身設施工程。依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將公共體育設施建設納入城鄉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在新建居住區和新型農村社區中同步規劃建設健身設施。市、區(市)、鄉鎮(街道)全面完成三級全民健身活動中心、城市社區(居委會)和農村社區(中心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并逐步覆蓋到居住組團和行政村。有條件的城市公園、廣場和綠地要規劃配置公共體育設施。充分利用山、河、湖等自然資源,建設公共體育設施及戶外運動設施。推進城鄉公共體育設施服務均等化。
2.全民健身示范工程。大力培育全民健身典型示范,推動社會各界全民健身向縱深發展。到2015年,建成2—3個國家級青少年戶外健身營地,培育國家級、省級健身示范基地6個,鄉鎮(街道)體育生活化示范基地10個,學校場地開放示范校5所,青少年體育示范俱樂部3個,社區體育示范俱樂部3個,社會體育指導員社區指導示范站6個;建設健身步道、健身綠道100公里,登山步道6條;建設特色健身項目基地6個。
3.全民健身信息工程。完善體育網站服務平臺,方便市民查詢體育健身信息;建立全民健身基礎數據統計體系,提高全民健身公共信息服務能力。各區(市)建立全民健身網絡服務體系,豐富全民健身活動信息內容。
4.全民健身培訓工程。加強全民健身專業技術和素質培訓,建立2個全民健身技能培訓中心,為各類人群和社會體育指導員提供健身技能培訓。
5.全民健身活動工程。抓好每年“全民健身月”和“全民健身日”活動。遵循“因地制宜、業余自愿、小型多樣、就近方便”的原則,結合節假日和重要體育文化活動等策劃組織大型健身活動。組織開展以傳統武術運動、健身秧歌、體育舞蹈、龍舟大賽、舞龍舞獅、清明登山、元旦長跑、婦女健身展示等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動。不斷創新活動形式和內容,重點打造海峽兩岸體育交流基地,龍舟基地和賽車基地。各區(市)要充分利用區域特點和重要時間節點,打造精品賽事,開展各具特色的群眾體育活動。
(三)推動城鄉體育、人群體育協調發展。
1.大力發展社區體育。各區(市)政府要將城市社區體育工作作為社區建設的基本內容,統籌規劃,加大投入,以社區公共體育設施建設為重點,不斷改善社區居民體育健身環境和條件。各街道辦事處要發揮組織協調作用,建立完善體育健身指導站、老年體協、體育健身俱樂部等體育組織,整合轄區單位、學校體育設施資源,舉辦形式多樣、廣泛經常的社區體育健身活動。
2.大力發展農村體育。各區(市)政府要將農村體育工作納入當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促進城鄉體育資源均衡配置,逐步建立城鄉一體化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增強農村基層體育公共服務能力。鄉鎮政府要組織建設集中居住社區和分散居住社區中心村的體育場地設施,建立完善農民體協、老年體協等體育組織。在傳統節日和農閑季節廣泛組織農民體育活動。
3.大力發展青少年體育。全面實施《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深入開展“青少年陽光體育運動”,保證學生每天鍛煉1小時,把學生體質狀況和參加鍛煉情況納入各類招生考試之中。積極開展課余體育訓練,推進多種體育項目進校園。組織舉辦全市中、小學生運動會和中小學足球、籃球、排球、乒乓球、田徑等項目聯賽。充分發揮各級青少年宮、活動中心、營地等青少年校外教育陣地作用,積極開展青少年拓展訓練等活動,與學校體育教學和訓練相互銜接,努力增強青少年身體素質。建立和完善學校、社區、家庭相結合的青少年體育網絡和聯動機制。
4.大力發展少數民族體育。建立健全基層少數民族體育協會。重視培養少數民族體育教師、社會體育指導員和各類體育人才。組織開展以民族優秀體育項目為主要內容的體育競賽和活動。
5.大力發展老年人體育。建立健全各級老年人體育協會,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老年人體育活動。不斷創新適合老年人特點的體育健身項目和方法。加強老年體育健身教練員、輔導員、裁判員和骨干隊伍建設,重點扶持一批在全國、全省有影響、有特色、有水平的老年體育健身團隊。公共體育設施對老年人提供便利和優惠。鼓勵、支持社會組織和個人興辦老年人體育服務機構,建設體育健身設施。
6.大力發展殘疾人體育。建立健全殘疾人體育組織。堅持把殘疾人體育納入特殊教育內容,加快培養為殘疾人服務的體育教師和社會體育指導員。實施“助殘健身工程”,為殘疾人建設就近方便的體育健身設施。研發推廣適合各類殘疾人特點和需要的健身康復體育項目。體育場館設施建設改造要嚴格執行國家無障礙標準。各級各類學校要創造條件組織殘疾學生參加適合其特點的日常體育活動。
7.大力發展職工體育。充分發揮各級行業體育協會、職工體育協會作用,以職工體育示范基地創建為載體,組織開展符合單位特點、職工喜聞樂見的體育健身活動。鼓勵有條件的單位建設職工體育設施,成立職工體育俱樂部,組織開展國家體育鍛煉標準達標測驗和體質測試活動,每年舉辦職工健身運動會。舉辦好全市職工運動會。積極創新職工體育發展模式、基層職工體育組織形式和活動方式,完善職工體育與社區體育互補機制。
四、組織實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級政府是全民健身事業的責任主體,要把全民健身工作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并成立全民健身工作領導小組,研究制定全民健身公共服務保障措施,督促檢查全民健身實施計劃的落實,統籌推動全民健身事業發展。要把全民健身工作列入議事日程,根據本計劃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及時研究解決工作中的困難和問題,落實政策保障、人員配備、資金投入、監督獎勵等措施。各有關部門要明確各自職責和任務,貫徹執行各項政策措施,推動本計劃落實。各級工會、共青團、婦聯、殘聯和各行業體協等要結合自身特點和優勢,充分發揮作用,形成政府主導、部門推進、社會支持、全民參與的良好格局。
(二)加大經費投入。市、區(市)要將全民健身工作所需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并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逐步增加對全民健身的投入。按照國家有關彩票公益金的分配政策,體育彩票公益金應重點用于全民健身事業,財政和審計部門要加強監督管理。鼓勵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個人捐贈支持實施全民健身計劃。
(三)整合體育資源。各級要按照國家有關公共體育設施用地定額指標規定,將城鄉公共體育健身設施建設納入城鄉建設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新建居住區要按照國家有關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標準,建設體育健身設施,重點建設中小型、專項型、適用性強的體育場地設施。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現有公共體育場館的利用率。充分利用公園綠地等開辟健身場地。完善學校體育場地向公眾開放制度。機關、企事業單位也要騰出或開辟體育場地,為職工參加體育鍛煉創造條件。
(四)營造良好氛圍。組織實施市民體質監測,逐步實現體質測定數據與市民健康檔案數據共享。充分發揮廣播、電視臺、報刊和互聯網等媒體宣傳作用,借助全民健身日、全民健身月和各級各類體育賽事、體育活動,不斷加大全民健身、科學健身的宣傳力度,提高全民健身科學素養。大力發展體育旅游業,鼓勵和引導市民體育消費,規范、提高體育健身服務水平。
(五)實施考核評估。各區(市)體育部門每年要將全民健身計劃實施情況及評估結果報告區(市)人民政府和市體育局。市體育部門每年要對各區(市)、各部門單位落實全民健身實施計劃情況進行檢查評估,并不定期進行檢查指導;同時每年向市政府報告本計劃年度實施情況,重點工作情況要在全市進行通報。要建立激勵機制,把全民健身工作作為建設幸福新、精神文明建設、社會事業發展評價體系等各類評比、表彰活動的重要指標;對為全民健身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要根據有關規定予以表彰。
- 上一篇:經濟局經濟發展工作意見
- 下一篇:巖土工程勘探基礎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