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發展五金振興計劃

時間:2022-11-02 07:04:00

導語:工業發展五金振興計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工業發展五金振興計劃

**縣是渝西經濟走廊的重要組成部分,礦產資源獨特,旅游資源豐富,農副產品優勢明顯,人力資源充足,“五金”歷史悠久,具有一定的工業基礎。

**年以來,按照黨的**大和**屆**全會精神的要求,緊緊圍繞富民興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把**建設成“國際旅游勝地,生態經濟城市”的宏偉目標,大力實施工業強縣戰略,努力改善投資環境,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增強政府服務功能,為推進新型工業化奠定了堅實基礎。

本規劃根據《**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縣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的決定》編制,主要闡述“十一五”期間全縣工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目標、任務、重點發展產業以及保障措施。規劃年限為5年(**----2010),基準為**年。

一、發展現狀與面臨的形勢

(一)發展現狀

“十五”期間,全縣工業發展迅速,重點支柱產業支撐作用明顯,在地區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不斷提高。**年,工業稅收已占財政總收入的41.7%,占工商稅收總額的65.2%。

——工業發展快速。**年,全縣工業企業達到769家,實現工業總產值79.6億元(含個體工商戶),年均增長16.5%;實現工業增加值22.6億元,年均增長15.8%;占地區生產總值的33.3%,比**年提高8.6個百分點。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85家,完成工業總產值19.1億元,年均增長20%;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到180%,多年居全市前列。

——園區建設初見成效。工業園區規劃占地總面積12平方公里,通過政府投入與引進相結合,投資2700萬元用于園區基礎設施建設,開發用地1235畝,解決了園區用地緊缺的瓶頸。目前,園區已入駐127戶企業,引進資金8億元,實際到位資金6.5億元,初步發展成為以五金、鑄鋼鑄造、汽摩機電、電鍍為主導產業的特色工業園區,增強了園區的集聚效應,并輻射帶動了棠香、智鳳、雍溪工業園(入駐企業達到45家)建設步伐。工業園區正成為我縣功能完善、增勢強勁、特色鮮明的工業經濟增長新亮點。

——五大重點支柱產業發展勢頭強勁

五金產業:傳統五金業已有十大門類,200多個品種,**多個花色,從業人員達到9.5萬余人,產值達到32億元,利稅2.6億元。汽摩配件和機電業發展迅速,有生產企業216家,從業人員4300余人,其中具有規模以上企業35家,占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41%左右,實現工業總產值13億元,利稅1億元。**年,五金產業實現工業總產值45億元,利稅3.6億元。

鍶鹽化工產業:已從單一的碳酸鍶逐步向硝酸鍶、氯化鍶、高純碳酸鍶等深加工方向發展,鍶鹽的深加工已成為工業經濟的新增長點。**年實現銷售收入4.5億元,利稅1.5億元。

農副產品和旅游商品加工業:**年,全縣農副產品加工企業179家,從業人員1**余人,實現總產值7億元,利稅0.4億元;旅游產品加工企業6家,從業人員800余人,實現總產值1億元,利稅0.1億元。**年農副產品和旅游商品加工業實現產值8億元,利稅0.5億元。

建筑建材產業:**年,全縣水泥生產企業2家、墻體材料生產企業142家,整個行業實現總產值8億元,利稅0.4億元。

新興產業:線纜、納米材料、金屬冶煉、精細化工等發展勢頭強勁。

(二)存在的問題和制約因素

“十五”期間,全縣工業雖有較大發展,但由于我縣的工業基礎相對比較薄弱,無一家中央、市屬國有企業,傳統小農意識在人們的頭腦中根深蒂固,企業發展緩慢、規模小、產品檔次低、質量差,市場競爭力弱,造成工業總量偏小,集約化程度較低,產業結構不合理,企業整體素質差,企業發展后勁嚴重不足等問題。

——區位優勢不明顯。我縣地處**市區遠郊,區位優勢不明顯,水資源缺乏;新上的項目較少,且缺少拉動作用的大型項目和龍頭骨干企業;招商引資困難重重,市“退二進三”的企業至今未有一家落戶。

——工業總量偏小。**年,全縣工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2.6%,比全市低2.2個百分點,比全國低13.4個百分點;人均工業增加值2562元,僅為全市的85.6%,全國的53%。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戶均總產值僅有2035萬元,產值上億元的企業3家,產值5000萬元至1億元的企業1家;利稅1000萬元以上的企業3家。

——產業結構不合理。一是從工業整體上看,原材料和基礎性工業比重大,傳統的資源型、粗加工型所占比例偏高,深加工和高技術產業比重小,資源綜合利用程度不高,產品科技含量低、高附加值產品少。二是從2004年全縣評出的“十強企業”來看,主要是以電信、電力、天然氣、煙草為主的壟斷類企業,以及以紅蝶、天礦、躍進煤礦為主的資源類企業,而無一家真正的競爭性生產企業。三是工業對鍶鹽化工業依存度太大,鍶鹽化工業分別占全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總產值、銷售收入、利稅的38%、20.8%、22.8%、54%;入庫稅金約占全縣工商稅收的25%,占財政總收入的20%。如果鍶鹽化工業一旦發生問題,將直接影響我縣工業經濟的發展和財政收入的穩定增長,從而影響到全縣經濟的健康發展。

——企業整體素質低。人才嚴重匱乏,既不能穩定本地人才又不能吸引外地人才,尤其是高素質的管理、專業技術技能等人才嚴重不足,據統計,全縣企業中擁有高、中、初級職稱人數僅占總人數的3.8%。多數企業仍是粗放式經營,現代企業制度仍不完善。目前大多數企業資金短缺,投資乏力,融資能力差、管理水平低,創新能力弱,技術裝備、工藝水平普遍落后。多數企業缺乏現代經營管理人才、技術創新人才、市場營銷人才以及資本運作人才。

——發展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我縣發展環境通過近幾年的努力有了明顯的改善,但仍然存在審批程序繁瑣,頻繁進入企業檢查的現象,影響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特別是個別的職能部門、壟斷行業收費、服務等問題較為突出。

面對新形勢,要使全縣工業發展有較大突破,必須突破傳統工業發展模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重點突出以技術創新,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信息化與工業化融為一體的新型工業化的基本特征,促進全縣重點產業的全面提升,加快產業技術升級和產業結構調整,實現工業的跨越式發展。

(三)有利條件

——發展基礎較好。近年來全縣工業增加值穩步增長,工業在保持了較快增速的同時,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連續多年位居全市前茅。產業集中度不斷提高,鍶鹽化工、五金產業的比重已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60%以上。新興產業發展、引進開始起步,信息技術、數控技術已經在各工業企業得到運用。

——發展機遇凸現。一是具有良好的政策環境;二是東部發達地區的資本正在向內地轉移;三是國家實施的西部大開發戰略;四是**市主城區實施“退二進三”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

——比較優勢明顯。一是礦產資源優勢突出??h域境內已探明有20余種礦產資源,其中天青石儲量大、品位高、可開采量大在國內外少有;煤、石英砂、石灰石等礦產資源儲量也較為豐富。二是五金發展歷史悠久。現已被國家日用五金行業生產力促進中心授予“中國西部五金之都”,為我縣工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五金專業市場、五金旅游城、廢舊金屬交易市場以及西部金屬交易城四大市場已具一定規模。三是有一定的區位優勢。位于成渝經濟走廊和渝西經濟帶,東距**80公里,西距成都260公里,成渝鐵路、成渝高速公路從郵亭經過,是連接成渝兩地的重要紐帶。四是農業特色經濟已具一定規模,五大主導產業、六大特色基地項目實施順利。五是**石刻是**市唯一的一處“世界文化遺產”,龍水湖—西山國家級森林公園正在開發建設之中,旅游資源得天獨厚;石雕、竹雕、木雕、竹編等享譽國內外,笛女酒、冬尖、調味品、苦丁茶等旅游產品市場前景廣闊。六是工業園區被列入市級特色工業園區,政府已注入1500萬元資金用于園區的開發,工業園區具一定規模。七是人力資源充足且價格較低。我縣有10萬余剩余勞動力,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僅為全國的74.7%,居全市第21位。

——投資增勢迅猛。“十五”期間,建成規模以上工業項目69個,投資11.59億元;全縣工業總投資達18.2億元,工業投資年均增長17%,基本形成了鍶鹽化工、五金、建筑建材等骨干產業和特色產業。

——發展環境不斷改善?;A設施較為完善,交通便捷,營運成本有所降低。城鎮建設步伐加快,城鎮功能不斷完善。政府各級各部門服務意識進一步增強,服務質量不斷提高,行政審批項目和收費項目逐年減少,企業負擔已減至最低,政務公開透明,市場更加規范。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屆五中全會精神,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堅定不移地走工業強縣的道路;按照新型工業化的要求,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做大做強重點產業,提升和改造傳統產業;優化工業布局,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優化發展環境、強化人才支撐作用,堅持以企業為主體,以項目為支撐,工業園區為載體,努力走出一條具有**特色的工業發展路子,推動**縣工業的快速、健康、可持續發展;為實現富民興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努力奮斗。

(二)基本原則

堅持以信息化為先導,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堅持以結構調整為主線,著力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堅持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政府積極引導、政策大力扶持;堅持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力,全力提升工業現代化水平;堅持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制度創新相結合。

(三)主要目標

“十一五”期間,通過工業發展基本實現傳統產業的改造提升,實現工業結構的合理布局和結構調整,全面完成企業改制改革,逐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工業整體競爭力明顯增強,在全市、渝西的位次逐步上升。使之成為中國西部五金生產集散出口貿易基地,全市汽摩配件業、裝備制造業、農副產品和旅游產品加工業的重要生產、配套基地。

——工業經濟總量顯著提升。按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分“三步走”的戰略部署要求,2010年,工業增加值達到47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39.2%;2020年,工業增加值達到150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53.6%以上。

——工業集中度較大提升。2010年,重點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80%,2020年達到90%。以龍水、郵亭工業園和棠香、雍溪、智鳳工業園為龍頭的大郵路、大銅路沿線為工業的集中地,工業增加值占全縣工業增加值比重2010年達到80%,2020年達到90%以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戶數年均增長10%,在2010年前力爭建成1—3個競爭力強、特色優勢突出、銷售收入2億元以上的產業集群。在2020年前力爭建成3—5個競爭力強、特色優勢突出、銷售收入5億元以上的產業集群。

——工業經濟質量較大提升。全員勞動生產率由**年的4.8萬元/人.年,提高到2010年的9.7萬元/人.年,2020年達到16萬元/人.年。工業結構不斷優化,經濟效益逐年提高,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保持在150%以上,工業產銷率保持在95%以上。到2010、2020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分別達到47.5億元、120億元;全縣工業稅收占財政收入的比重分別達到50%、55%以上。出口創匯額2010年達到1000萬美元,2020年達到1億美元??沙掷m發展能力明顯增強,萬元工業產值能耗逐步下降,工業廢水、廢氣、噪聲的治理及綜合利用率達到或優于國家同期、同類標準,固體廢棄物綜合處理率達到85%。

——科技和人才素質較大提升。政府、企業的研發經費不斷增加,企業生產、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新產品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由**年的5.7%提高到2010年的7.8%,2020年的13%。工業企業專利授權和商標注冊數有較大幅度增加。人才儲備和使用機制健全,具有相當數量和結構合理、高中低層次搭配的領導、技術、管理人才。

三、主要任務和重點產業

(一)主要任務

——優化調整工業布局。構筑“一點兩軸三區”的工業發展格局,以點帶線,以線帶面,形成重點突出、特色明顯、優勢互補、點面結合的工業經濟新格局,促進全縣工業經濟的全面發展。到2010年,力爭園區工業增加值超過10億元。

“一點”。即以工業園區為重點,大力發展園區經濟。

“兩軸”。即大郵路、大銅路沿線。是工業布局的主要區域。

“三區”。即把全縣工業劃分為核心工業經濟區、重點工業經濟區和工業發展輻射區。

核心工業經濟區。以龍水鎮、郵亭鎮為工業發展的核心區域,尤其要以龍水工業園為依托,實行項目傾斜,以做優做強傳統五金產業、壯大機械加工及制造能力為核心,重點布置五金、汽摩配件機電等生產型企業,大力發展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機械加工、電子及通訊設備制造業,著力引進醫藥化工等新技術產業,適度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等。

重點工業經濟區。以棠香、智鳳、雍溪、古龍、玉龍等鎮為重點,大力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積極發展電力金具、機電配件、旅游商品、農產品加工和采掘業,適度發展紡織、建材、紙制品等。

工業發展輻射區。除上述區域以外的其它地區為工業發展輻射區。這些地區要積極采取措施,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加快工業經濟發展步伐。

——發展工業園區經濟。把發展園區經濟作為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的主戰場,堅持“明確重點、突出特色、著眼全局、因地制宜、立足現實、超前思維、規范管理”的工業園區指導思想。在生產要素配置和政策上予以重點支持,千方百計把園區做大、做實、做響,使之成為工業經濟的新板塊、對外開放的新窗口、城市發展的新途徑、新型工業化發展的新高地。

夯實園區發展基礎。認真實施工業園區發展規劃,合理布局園區產業;努力拓展投融資渠道,多方籌措資金,加快園區道路、水電、通訊以及綠化等基礎設施建設步伐,把工業園區建設成為基礎設施完善、廠房標準、環境優美、擁有特色的新型工業園區,工業園區的吸納能力顯著提高。

壯大園區優勢產業。整合全縣工業資源,引導企業向園區集聚;工業園區要積極改造提升傳統的五金產業、機械加工業,大力發展汽摩配件、機電、電子及其通訊設備制造業、農副產品和旅游產品加工業,以及鍶鹽深加工業。加強相關產業鏈接,加大園區招商力度,著力引進一批技術含量高、帶動作用強、經濟效益好、無環境污染的大項目和稅源項目,積極培育發展專業分工突出、協作配套緊密、規模效應顯著的產業集群,壯大園區優勢產業,增強園區綜合經濟效益。

優化園區發展機制。積極探索完善工業園區管理運作模式,建立完善統一協調的指揮機制;完善園區用地標準,提高園區入駐門檻,建立節約、集約、科學合理利用園區土地的土地利用機制;落實園區發展政策,改善園區投資環境,建立完備的政策保障機制;改變園區服務方式,跟蹤服務,上門服務,建立園區項目服務責任到人的服務機制。

到2010年,全縣工業園區平整土地8平方公里,累計總投資15億元以上,入駐企業200戶以上,實現產值38億元以上,安置就業2萬人以上。初步實現五金、鍶鹽化工、農副產品和旅游產品加工、建筑建材、新興產業等布局合理、結構優化、特色突出的現代化生態工業園區。

——全力開展招商引資。不斷加大對外開放力度,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優化資源配置,拓展發展空間,樹立借“外資、外力”促發展的觀念,全方位地開展招商引資。打造招商優良環境,創新招商引資方式,通過網上招商、招商、小分隊招商、以商招商、上市公司融資等多種辦法擴大引資引項。高度重視項目工作,把項目建設作為招商引資的突破口,切實做好項目前期工作,建好項目庫,圍繞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產業化、旅游、礦產資源轉化、傳統產業的改造提升和優勢生產力的擴張等,策劃包裝一批具有較好發展前景、較高投資回報、較低資源消耗、較少環境污染的工業項目。根據國家和**市政策支持的重點,分門別類選擇一批重大工業項目爭取國家資金支持。

——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廣泛應用先進適用技術、信息技術,提高企業的產品研制、技術開發能力,推動企業工藝流程再造,提高企業經營管理和物流信息化水平。結合實施名牌產品戰略和質量經營戰略,加強企業標準化工作,積極引導企業采用國際上通行的專業技術、工藝和質量標準。力爭2010年全縣主要工業產品采用行業標準、國家標準或國際標準的比重達到80%。

——推進工業“生態化”建設。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堅持開發節約并重、節約優先,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在資源開采、生產消耗、廢物生產、消費環節,逐步建立全社會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加強工業污染治理,嚴格執行污染物達標排放。嚴格執行項目建設環?!叭瑫r”制度,加快城鎮內污染性企業的改造、搬遷和關閉工作;以工業園區為龍頭,五金加工和廢舊金屬加工產業為核心,產業配置由加工深度高、清潔生產、污染排放少的產業組成,積極開展環境友好型企業創建活動,實施工業、企業和產品三個層次的生態管理,逐步形成工業生態鏈;加強工業項目監管,建立企業之間的物質流動和循環利用新機制,促使工業生產中的資源得到最佳配置、廢物得到有效利用、環境污染降到最低水平。

——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把非公有制經濟作為推進富民興縣、改善財政狀況、增加社會就業的有效途徑和現實增長點,在市場準入、金融支持、稅費征收、人才引進等方面制定和落實鼓勵措施,全力營造加快發展的寬松環境。放寬經營范圍,支持和鼓勵民間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禁止的行業和領域。認真落實扶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鼓勵民營資本參與國有企業的改組改造。按照“擴大總量、提高質量、分類指導、扶優扶強”的戰略,加快民營經濟發展,鼓勵民營企業組建產業集團。今后5年,全縣民營經濟年均增長18%以上,到2010年,民營經濟創造的生產總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65%左右,使民營經濟成為全縣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主力軍。

——推進企業服務體系和標準化建設。加快要素市場建設,構建企業融資、創業、技術、法律、質量、市場、信息、安全公共服務平臺。大力推進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鼓勵骨干企業建立技術開發機構,推進多種形式的產學研結合和技術合作交流,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先進技術推廣應用。進一步培育技術咨詢、服務、推廣等科技推廣中介組織、市場中介服務組織和各類商會、行業協會等自律性組織,完善服務功能。加強企業信息服務,建立物流交易信息網絡,構建輻射內外、聯系緊密的多層次現代物流配送體系。實施名牌戰略和質量經營戰略,重視馳名商標的培育和發展,工業企業專利授權和商標注冊數有較大幅度增加。加強質量和計量保證體系、標準化體系、環境管理體系和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認證工作。加強企業標準化工作,積極引導企業采用國際通行專業技術、工藝和質量標準。力爭2010年全縣主要工業產品采用行業、國內和國際標準的比重達到60%。

(二)重點產業五金產業。

一是引進先進的營銷理念、工藝技術、管理人才,提高**五金的裝備水平和產品質量,推出一批市場占有率高的新品、名品、精品,促進五金產業優化升級。加大宣傳力度,強化標準意識、打造名牌產品。到2010年五金產業投入項目8個,投資額達6.5億元,形成中國西部最大的五金生產銷售、出口、貿易基地。二是利用汽車、摩托車工業產業鏈長、關聯度高、帶動性強的特點,積極啟動實施一批對汽摩配件、機電業改造提升有重要意義的項目,重點培育一批在行業中具有體制優勢、技術優勢、產品優勢、市場優勢的龍頭企業。整合優化產業資源,以**市大中型汽車摩托車生產骨干企業集團為依托,進一步加強與長安公司、重汽公司等企業的合作,加快推進一批汽車配件企業的發展。摩托車配件生產企業進一步加強管理,提高質量,實現穩步快速發展。通過努力把我縣打造成為**汽摩產業的重要配套生產基地。到2010年全縣五金產業工業總產值達到82億元

——鍶鹽化工產業。進一步加大碳酸鍶產品的深度開發,積極引進企業、技術、人才,力爭建成氯化鍶、高純硝酸鍶、高純碳酸鍶、磁性材料生產、高檔摻和材料等項目,實現鍶鹽產業鏈的進一步延伸和鍶礦綜合效益的提高,把我縣建設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鍶鹽工業基地。到2010年力爭鍶鹽化工業總產值達到6億元以上,利稅達到2億元以上。

——農副產品和旅游產品深加工業。充分利用我縣農副產品資源優勢,把農副產品加工業作為農業產業化和工業化的聯接點,帶動農業規?;?、集約化經營,延伸產業鏈條。以鞏固擴大糧油、枇杷、筍竹、冬菜調味品、瘦肉型豬五大主導型產業和草食牲畜、水產、蠶桑、花椒、茶葉、花卉苗木六大特色基地建設為基礎;推廣中藥材規范化種植和加工技術,積極發展現代中醫原材料種植和加工業。完善質量標準大力培育農副產品加工流通業,鼓勵企業引進開發農產品加工、保鮮、貯藏、運輸新技術,著力開發無公害、綠色、有機保健食品和名特優新農副產品,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以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力爭到2010年農產品加工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達到12億元,形成渝西地區重要的農副產品加工基地。

積極利用我縣豐富的旅游資源,發揮旅游關聯帶動作用,大力發展石雕、竹雕、竹編等旅游藝術品,積極申報**石刻質量標準;進一步深度開發笛女酒、苦丁茶、荷葉茶等旅游產品;積極發展五金旅游新品種,逐步發展壯大一批新的旅游產品加工企業;整合旅游資源,培育發展工業旅游等新興旅游項目,提高旅游產品生產企業整體素質和競爭力。到2010年力爭旅游產品加工業實現工業總產值5億元。

——建筑建材產業。加大對石灰石的開發和利用,結合今后發展,力爭在雍溪至萬古間布局一個年產60—200萬噸的干法水泥生產廠;積極發展新型墻體材料;加強對機磚行業、碎石加工、采沙業的管理,實行行業管理,組建企業集團,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產品質量,實現資源的合理、保護開采。到2010年建筑建材產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7億元。

——新興產業。充分利用我縣資源優勢、完善的基礎設施條件,采取加強與大專院校、科研機構聯姻,與大企業配套等方式,積極推進新興產業的發展,大力發展線纜、納米材料、精細及醫藥化工、電子信息、生物工程和生態環保項目,逐步形成新興產業。到2010年前建成一批具有一定規模的新興企業,力爭產值達到6億元。

——其他產業。因地制宜發展相關產業,加大對煤炭業的監管力度,嚴禁私挖亂采,加大安全設施的投入,消除安全隱患,合理有序開采資源。大力實施長河煤礦30萬噸煤炭技改項目;加快推進煤礦類企業的國債技改工程;積極推進現有一批煤炭企業的技改,力爭在“十一五”期末,組建一個煤炭企業集團,到2010年實現年采煤能力100萬噸以上。加大對石英砂的勘探、開發力度,充分利用其價值,積極開發高檔玻璃、陶瓷以及其他新型材料,提高石英砂的綜合效益。

四、五金振興

五金產業具有悠久的歷史基礎和深厚的歷史內涵,是我縣最具有特色和傳統的區域優勢產業,也是未來最具潛力的經濟增長點,其發展的前景可觀,在縣域經濟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在“十一五”期間,將舉全縣之力,加大力度振興五金工業,把五金產業做大做強做優,使之成為**縣經濟增長的一個亮點。

(一)主要指標

“十一五”期間,努力把五金產業做強做優,各項指標得到大幅度提升。工業總產值從**年的45億元發展到2010年的68億元,創利稅從**年的3.6億元發展到5億元,出口創匯從現在的300萬美元發展到800萬美元。

(二)五金品種

新發展廚房設備、吸油煙機、燃氣設備、拉鏈等五金門類,重點開發高檔刀具、工具等,通過3—5年的努力五金類產品的質量有較大的提升。

(三)企業規模

整合資源,實施龍頭帶動戰略,引進或組建3-5個資金、技術雄厚的大型五金生產銷售企業,到2010年力爭培育10個年產銷超過**萬元的企業,10個年產銷超5000萬元的企業,5個年產銷超過億元的企業。

(四)發展方向

五金產業在科學發展觀的引導下,充分挖掘特色產品,積極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提升產品檔次,擴大生產規模;結合**石刻,大力開發五金旅游紀念品;積極發展家具五金、鍍膜五金、農用五金及其他高新五金產品;培育一批有較高素養、懂管理、敬業的企業家,促進**五金的可持續發展。通過努力,到2010年力爭創國家級名牌1-2個,**市名牌4-6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采用行業、國內和國際標準的企業達到80%以上。

(五)發展重點

依托現有的五金企業,引進先進的技術、工藝,改造提升傳統的生產方式、方法,積極主動采用行業、國內和國際標準進行規范生產,加大各企業的專業化協作程度,努力提高五金產品的包裝的檔次;同時,大力引進、開發、發展一批具有帶動性的項目。一是加快刀剪行業的整合,發展3—5個有帶動性的企業,實現刀剪行業質的飛躍;二是大力開發不銹鋼制品生產項目,提高不銹鋼制品的質量,擴大規模,提高競爭力,走出中國、走向世界;三是加快引進和研發家具五金產品,提高現有品種的規模和檔次,使我縣成為成渝兩地重要的家具五金生產地;四是加快引進高檔鍍膜五金,利用電鍍小區列為**市“十一五”期間的四個規劃電鍍小區,積極引導現有電鍍企業提高科技含量,提高質量,加大環保治理,提升電鍍業的競爭實力;五是加大船錨生產項目的技術改造擴建項目,力爭到2010年使我縣的船錨加工業年產3萬噸以上;六是加大鐵路車輛配件的技改擴產力度,新上鐵路機車B級鋼搖枕生產項目,形成西南地區鐵路車輛的重要配套基地之一;七是整合縣內鋼球、鑄造企業,整體推進鑄鋼鑄造業的發展;八是加快建筑類五金的發展,積極發展管件、鋼模板、扣件、電力金夾具等建筑類五金的發展;九是加快工具類五金產品的開發,積極研制適用家庭生活類組裝工具,電動系列工具,電動木工刨刀等,進一步豐富工具類五金品種;十是加大廚房設備、吸油煙機、燃氣、拉鏈類等新型五金的引進和開發力度;十一是多方籌集資金,加強五金信息平臺建設,為五金業的發展提供政策、產業、市場、技術、人才等信息;十二是積極籌建五金標準化中心,統一五金行業標準,打擊假冒偽劣產品,全面提高**五金產品質量,增強五金產品市場競爭力;十三是加大市場物流體系建設,提升龍水五金交易城、廢舊金屬交易市場的規模和檔次,加快五金旅游城、西部金屬交易市場的發展,努力建成設施完備,現代物流配送等服務功能完善的貿易體系。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縣推進新型工業化領導小組和五金振興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制定“十一五”工業發展和五金振興的有關政策措施,組織協調重點項目的實施,縣推進新型工業化領導小組辦公室和五金振興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具體組織實施。各級各部門,要將推進新型工業化擺在重要位置,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整合有關行政資源,加強工作協調。把“十一五”工業發展和五金振興擺到經濟工作的突出位置,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嚴格檢查考核,按照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原則,建立“十一五”工業發展重點鎮鄉與其它鎮鄉的考核體系。

(二)建立政策扶持體系

加快建立新型投融資體制,不斷完善出資人自主決策機制,引導企業改善資本結構,充分利用金融機構的融資作用,積極爭取授信貸款。

加快建立融資信用擔保體系,建立和完善民營企業的信用擔保風險補償機制,引導企業提高信用等級,增強融資能力。

繼續執行鼓勵新產品開發的政策。縣財政每年預算一定的工業發展資金,支持工業的發展。

嚴格按建設規劃安排工業項目用地;堅持節約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對新型工業化重點產業投入產出效益好的項目用地,依法予以積極支持。

大力支持發展循環經濟。支持企業采用資源利用率高、污染物少以及有利于回收利用的技術和工藝,積極推進廢棄物的回收和各種資源循環利用。

(三)實施品牌帶動戰略

加強品牌意識,著力打造精品,以品牌帶動企業、市場的發展。利用我縣的石刻、五金等資源優勢,通過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全市、全國、乃至世界級知名品牌,來提高企業質量意識、科技創新意識,提升企業的整體素質,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全面提升工業的整體實力。

加大政府鼓勵力度。每年評選出“工業十強”,進行表彰獎勵。每年在全縣范圍內評選“十大五金品牌”,安排專項資金給予獎勵,鼓勵企業爭創品牌。

(四)加強市場體系建設

大力進行三大市場體系建設。一是協作體系建設。我縣企業要注重各自產業群體的發展,實現整體參加市場競爭,各企業間要相互支持,相互協調,市場要相互密切配合,分工協作。重點是加強龍水五金市場和五金旅游城的協作,實現分工不分家的整體戰略思路,為五金業的振興提供良好的市場平臺。二是服務體系建設。大力發展餐飲業、住宿業、倉儲貨運業、廣告業、金融業等服務業,建立電子信息網絡,開展電子商務,開展物流配送。三是信用體系的建設。企業、市場要誠實守信,建立不同的專業協會自律規范;廣泛開展依法經營、誠實守信活動,提高企業在全國的整體形象。

(五)加快科技創新體系建設

引導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鼓勵企業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加強合作,共建各種類型的研發機構(中心),研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專利權的產品。引導企業加大科技投入,鼓勵科技人才技術入股、專利入股,推動產業技術升級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加快建設科技企業孵化器,依托工業園區,積極支持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吸引高科技人才、企業、項目入駐孵化,整合科技資源,促進科技成果轉換,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積極開展各種類型的科技交流與合作,加強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成果推廣或技術轉讓機構的聯系,加強信息溝通,促進先進適用技術成果在我縣的轉化,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科技中介服務體系建設,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積極鼓勵和支持縣外科技中介服務機構來我縣創業,積極鼓勵和支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廣大科技人員和其他社會力量創辦科技中介服務機構。成立科技中介行業協會、學會,以縣生產力促進中心為重點,扶持一批專業化服務水平高、組織協調能力強的骨干科技中介服務機構,規范運行,建立具有**特色的科技中介服務體系。

(六)實施人才強工戰略

強化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實施人才強工戰略。把握好培養、引進和使用三個環節,營造人才創新、創業的體制和政策環境,建立有利于人才脫穎而出的選拔任用機制。按照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的原則,完善分配激勵機制和獎勵機制。搞好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培養和造就一支愛崗敬業,熟悉現代企業管理、具有較高決策水平、管理水平和創新能力的優秀企業家隊伍。建立健全人才投入、創業、評價、激勵等機制。改善辦學條件,根據工業發展的需要合理調整專業結構。建立在崗人員培訓機制,培養具有較強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具有較高技術素質和良好職業道德的技術工人隊伍。吸引和鼓勵優秀人才依托項目和園區創業,匯聚一批高層次科技人才和復合型人才。

(七)建立工業服務體系

——加強宏觀指導,優化發展環境。創新行政管理機制,切實轉變政府職能,依法規范行政審批范圍和審批程序,提高行政效能。加強行業發展規劃和產業政策指導,建立政府部門與園區、重點項目負責人聯系制度。建立政府、企業和個人的誠信制度,健全和完善信用監督和失信懲戒制度;整頓規范市場秩序,加強質量技術監督,打擊制售假冒偽劣商品行為,努力營造投資創業和發展的良好環境。

——搞好微觀服務,提高發展水平。通過整合社會資源和政府資源,努力推進服務平臺建設,為企業發展提供優質服務。

建立創業服務平臺,改善創業環境。以培訓中心為基礎,利用社會各種資源,組織創業指導和創業培訓,對創業者和創辦企業提供全程服務。

建立培訓服務平臺。按照人才強縣戰略,進一步加強對人才的培育、培訓和引進工作,營造人才創新、創業的體制和政策環境。結合國家實施的《銀河培訓工程》,按照專門的教材培訓一定數量的企業經營者和管理人員,同時幫助企業引進一定數量的專業人才,強化職工技能培訓。

建立信息服務平臺。在現有的基礎上,積極爭取上級有關部門的支持,建立和完善企業信息網絡,為企業發展提供及時、快捷、準確的人才、技術、市場、投融資等信息,以及政策的導向。

建立法律服務平臺。建立企業維權投訴中心,及時受理企業的投訴和法律咨詢,配合有關部門加大企業治亂減負和侵犯企業合法權益的查處力度,為企業發展營造良好的法制環境。

建立質量服務平臺。積極幫助和指導企業建立和完善產品質量監督監測管理體系,強化行業標準、國家標準、ISO質量保證體系的建設和人員培訓。

建立市場服務平臺。按照縣委、縣府“走出去、引進來”開放發展的總要求,幫助企業與國內外企業和經濟組織建立廣泛的合作關系,為企業開展東西合作、擴大對外開放,進一步拓展市場空間服務。

建立融資服務平臺。一是充分利用我縣與開發銀行已搭建的授信貸款平臺,積極推薦有發展潛力的企業,爭取更多的企業得到國家開發銀行的支持。二是抓住目前國家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各有關銀行如農業發開銀行、工商行等也將對中小企業的貸款逐步放開,進一步加強與金融機構的銜接,爭取得到更多銀行的支持。三是積極向各中小企業擔保機構推薦項目和企業,爭取得到支持。四是大力鼓勵民間投資,實現投資多元化。五是加強與上級部門的信息溝通,積極推薦國家鼓勵支持的產業項目,爭取上級資金和項目的支持,努力解決企業融資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