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備制造十一五發展計劃
時間:2022-08-22 03:46:00
導語:裝備制造十一五發展計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實施“創業富民創新強省”總戰略,堅持走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道路,著力優化產業結構,加快發展裝備制造業。根據國務院《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國發[2006]8號)和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發展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浙委[2007]76號)以及《**省“十一五”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規劃綱要》的要求,特制訂本規劃。
一、**省裝備制造業發展現狀
(一)產業概況
裝備制造業是基礎性產業,產業關聯度高,市場需求大,資本技術密集,綜合反映出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科技水平、創新能力和制造業實力。改革開放特別是“十五”以來,我省充分發揮體制、機制的先發優勢和沿海臨港的區位優勢,著力推進裝備制造業的結構調整,裝備制造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2006年我省規模以上裝備制造企業1.71萬家,從業人員269.8萬人,分別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36.8%和36.9%;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完成工業總產值9745.5億元,出貨值3372億元,分別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的33.5%和44.2%。裝備制造業實現利潤507億元,占全國同行業利潤總額的10.4%,同比增長27.5%,增幅比規模以上工業高4.1個百分點。裝備制造業限額以上完成投資1018.38億元,占整個制造業限額以上投資的38%,比上年同期增長22%,增幅比限額以上制造業高5個百分點。為加快發展我省裝備制造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產業特點和優勢
1.裝備制造業呈加快發展趨勢,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
“十五”期間,我省裝備制造業規模以上企業工業增加值、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29%和32%,分別高于同期全部工業增長率3.2和4個百分點,裝備制造業占工業的比重從28%提高到32%,提高了4個百分點。2006年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工業總產值、出貨值分別增長28.9%和38.2%,對工業生產和出口增長的貢獻率分別達到38%和58.4%,成為推動全省工業經濟增長、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力量。一大批裝備制造業企業在競爭中迅速壯大,成為行業龍頭企業,杭州汽輪動力集團有限公司等17家企業入選2006年中國機械工業主營業務收入百強,萬向集團公司、**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和錢江集團有限公司入選2006年中國汽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前30名。從發展趨勢看,裝備制造業將是**今后相當長時期經濟快速增長的主要方向和支撐產業。
2.裝備制造業行業特色明顯,形成了一批具有競爭力的優勢產品
據統計,在裝備制造業173個小行業中,我省裝備制造業總產值占全國的比重在10%以上的有68個行業,在20%以上的有27個行業,超過30%的有14個行業。一批產品如泵、閥、風機、軸承、環保設備、儀器儀表制造的產量比重居全國第一;紡織服裝皮鞋專用設備、塑料工業專用設備的產量比重居全國第二;汽車儀器儀表、電線電纜、汽車零部件及配件、冷凍設備的產量比重居全國第三位。一批成套裝備產品如杭氧集團的空分設備、杭汽輪集團的工業汽輪機、諸暨菲達集團的電除塵設備、杭鍋廠的余熱鍋爐、寧波海天集團的塑料加工設備、杭州機床集團的平面磨床、飛躍集團的服裝縫制設備、**中控科技集團的集散控制系統等產品在國內外處領先水平,進入了國家重點裝備配套,成為我省參與國內國際競爭的優勢行業和產品。
3.裝備制造業呈集群化發展趨勢,形成了一批具有競爭優勢的“塊狀經濟”
“十五”以來,我省因勢利導,引導中小企業集聚發展,“塊狀經濟”在整合中進一步提升。2006年全省裝備制造業總產值在100億元以上的區塊已達到了15個,一批產業集群如溫州的高低壓電器、閥門,杭州、臺州的汽車零部件,紹興的紡織機械,寧波、舟山的塑料機械、船舶制造,臺州的工業縫紉機,已在國內具有較強的影響力和競爭力。通過拓展產業鏈和價值鏈,優化特色產業;壯大龍頭企業,加強既競爭又合作的企業聯系;構建專業化服務平臺,完善公共服務功能;這些“塊狀經濟”正加快向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發展。我省裝備制造業產業集群的發展,形成了眾多以產品品種為導向的區域性產業集聚,在相互滲透、彼此促進中,表現出技術、品牌、標準、市場銷售、服務等新的集聚優勢。這種集群經濟既是地域性產業的代表,又占有了一定的市場份額,形成了區域產品競爭力和品牌效應。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1.產品附加值不高,重大裝備少
國務院明確提出構建由重大技術裝備、高新技術產業裝備、基礎裝備、一般機械裝備組合而成的裝備制造業新格局。**裝備制造業以一般機械裝備為主,產品結構性矛盾較為突出。一般產品多,專特產品少。低加工度、低附加值產品多,高加工度、高附加值產品少。單機、零配件產品多,重大、成套產品少。據統計,我省單機或成套設備制造約占25.5%;零部件制造約占28.5%;機電基礎件制造約占46%。特色優勢行業,只有小部分屬設備制造,成套設備制造甚少,多數是輕型的機電基礎件、器具和配件。產品以中低檔次為主,總體質量、性能不高,加工精度、可靠性和自動化、成套化方面的問題明顯。一些規模較大的產業,如汽車零部件制造發展迅速,但多數產品沒有進入大型汽車制造商的配套產業鏈,而是作為修理備件和供給小型組裝車廠商。
2.技術創新能力不強,技術型人才較為缺乏
**裝備制造業,在工藝技術、基礎材料、產業組織、經營管理、售后服務等各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明顯差距。根本的是技術瓶頸突出,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較弱,始終沒有擺脫技術引進型的模仿創新模式,對國內外先進技術的依賴較大,缺乏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技術引進與消化吸收創新的投入比重是1:0.2,與工業化中期日本、韓國1:5至1:8相比差距很大。從研究開發投入來看:工業化國家制造業研究開發經費占銷售收入的比重,一般都在3%以上,高技術產業超過10%。從技術人員情況來看:目前,大專院校培養的方向雖然已經向實用技術型人才這方面轉變,但由于師資和條件所限,還是跟不上裝備制造業的發展速度,人才的缺乏將直接影響到企業產品開發、產能增加和產品質量的提高;其次裝備制造業的新產品需要技術研發人員和攻關團隊不斷實施技術改造和產品研發,人才短缺將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產品升級換代,影響到產業可持續競爭能力。
3.制造技術水平低,服務能力和成套能力有待提高
在制造技術方面,我省大量小企業的制造水平仍處于簡單機械加工為主的階段,設計手段落后,工藝裝備水平低,而發達國家已進入以計算機控制為主的柔性化、智能化、集成化為特征的自動化、集成化生產階段。目前,我省裝備制造業與美國、日本90年代中期相比,勞動生產率只有美國的十分之一和日本的十五分之一,工業增加值率只有美國、日本的一半左右。此外,我省裝備工業無論在服務意識、服務質量和服務手段上都落后于國際上制造業的服務化趨勢,高水平的服務使進口產品的競爭力更強,在國內市場國際化進程加快的形勢下,服務水平和能力的差距造成的競爭威脅,不會小于產品技術上的差距。
綜上所述,我省裝備制造業有了一定的規模,形成了一定的特色產業優勢且成長性良好,但整體水平還不高,自主創新和重大技術裝備成套能力不夠強,產品技術含量和產業組織化程度比較低,迫切需要進一步提升發展水平和做大做強。
二、裝備制造業發展背景與形勢
(一)國際裝備制造業發展趨勢
裝備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特別是重大技術裝備代表了裝備制造業的最高水平,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具體體現,縱觀世界上美、日、德、法等工業化強國,無不是以強大的機械制造業為國家發展的基礎。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深化,國際制造業升級和轉移步伐進一步加快,國際裝備制造業發展的新趨勢值得關注和借鑒。
1.國際產業轉移和跨國公司直接投資加快推進裝備制造業全球化
隨著新科技革命和高技術產業的深入發展,產業國際轉移在世界產業結構大調整過程中充當了重要的角色。面對新世紀的發展與競爭,發達國家以全球化戰略為基礎和出發點,大大加速了產業結構的調整,產業國際轉移日益深度化和廣度化。國際裝備制造業正向融資全球化、生產全球化、銷售全球化、服務全球化和研發全球化的方向發展。裝備制造企業特別是跨國公司已經把全球化戰略作為搶占世界市場的首選戰略。這種全球化戰略不再等同于過去通過異地生產或銷售來占領市場的傳統戰略,而是有效地利用全球制造資源,使制造業的資源配置由一國范圍擴大到世界范圍,生產、銷售、服務乃至研究開發等各個環節在全球范圍內展開,促進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技術流、人才流的全球優化配置和戰略轉移,實現裝備制造業全方位的全球化,建立起越來越完整的包括研發、生產、銷售和出口等在內的全球性產業鏈,以搶占世界市場,實現利潤最大化作為全球化戰略的目標。
2.裝備制造業集群化發展成為區域參與全球競爭的主要力量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裝備制造業的集群化趨勢不斷發展,即同種產業或相關產業的制造企業在地方(地區)有機地集聚在一起,在特定領域內既競爭又合作。通過不斷創新而贏得競爭優勢。美國的硅谷和128公路的電子業群、明尼阿波利斯的醫學設備業群,德國的索林根的刀具業群、斯圖加特的機床業群、韋熱拉的光學儀器群等,都是較為典型的產業集群。隨著區域競爭不斷加劇,產業轉移已由原來單個項目、單個企業、單個產業的轉移轉向產業鏈式轉移,以形成產業的群體和網絡,提升區域競爭優勢。新一輪產業轉移的主要對象是技術、知識和資本密集型產業,載體是跨國公司。傳統產業轉移將采取梯度方式,主要著眼于勞動力優勢與區位優勢。而高技術密集型產業轉移以跨越的方式,更注重東道國的技術、人才、研發能力等綜合知識優勢與信息基礎設施、體制條件等。
3.裝備制造業新型制造模式不斷涌現
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與制造技術相融合,進一步給制造技術帶來深刻的、革命性的變化,出現了一大批高技術含量的產品和嶄新的制造技術。裝備制造業新型制造模式不斷涌現,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產品信息化數字化。將傳感技術、計算機技術、軟件技術“嵌入”制造業的產品,實現產品的信息化數字化。二是制造過程的數字化、信息化與智能化。制造過程的數字化、信息化與智能化的最終目標不僅是要快速出產品或裝備,而且要努力實現產品或零部件一次開發成功。三是制造裝備高精度、高效與智能化。信息技術的應用將大大提高制造裝備的精度與效率,并實現自動化與智能化。四是制造的網絡化與柔性化。在經濟全球化的格局下,基于網絡的制造技術將得到廣泛應用,制造裝備和制造系統的柔性與可重組成為21世紀制造技術的顯著特點。五是制造管理的信息化。迅速發展的信息化和國際化及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徹底改變了制造業的傳統觀念和生產組織方式,加速了現代管理理論的發展和創新。因此,在制造業信息化的推動下,全球正在興起“管理革新”的浪潮。
4.制造業與服務業呈現出相互促進和融合發展的態勢
當今,制造業和服務業,特別是現代生產性服務業呈現出相互促進和融合的發展態勢。一個國家的制造業的競爭力不僅是產品研發設計、制造水平和能力,還應包括從市場調研到售后服務乃至產品服務業界線越來越模糊,大型成套設備制造業已經由以制造為中心轉向以定向設計制造和全方位營銷服務為中心。近年來,制造業的網絡化和電子商務的發展充分顯示了裝備工業服務化的趨勢。國際上知名的大企業均在積極地開展與產品相關的全壽命周期內的服務,并積極推進網絡銷售、網絡承攬訂貨、網絡售后服務等。裝備制造業從“硬件(生產)”為中心的素質中脫身出來,向以“軟件(服務)”為中心的、具有綜合工程能力(產品+服務)的產業轉變。許多企業的銷售額中全球服務的比重在不斷提高,服務對公司毛利潤率、營業利潤率的提高起的作用不斷增強。如日本通過大力倡導和培植裝備工業的工程服務能力,日本的機械工程產業創造的產值已經相當于機械工業總產值的80%。專業或兼業的工程企業幾乎涉及裝備工業各個行業,形成了工業中的服務產業群。工程服務加強了裝備工業企業與用戶的結合,延伸了服務的內涵。
(二)裝備制造業發展的國內環境與機遇
我國裝備制造業經過五十余年的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形成了門類齊全、具有相當規模和一定水平的產業體系,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但我國裝備制造業的發展仍處于被動狀態,自主創新能力弱,對外依存度高,產業結構不合理,國際競爭力不強,總體素質不高,不能適應國民經濟發展與國際競爭的需要,因而振興成為進入新世紀面向“十一五”的中國裝備工業主旋律。
1.國家出臺相關政策,振興國內裝備制造業
國家已經把振興裝備制造業放在關系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的戰略地位。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大力推進窗體底端
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促進工業由大變強,振興裝備制造業,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國務院下發了《國務院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國發〔2006〕8號),財政部、國家發改委、海關總署和國稅總局等四部委聯合下發了《關于落實國務院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有關進口稅收政策的通知》(財關稅〔2007〕11號),在體制改革、機制創新、技術開發、項目建設、稅收等方面出臺了相應的優惠政策,對重點領域、重點企業和重點產品的發展將給予大力支持。國家有關部門利用國債資金,依托國家重點工程,組織實施裝備自主化工作,主要是電力裝備、冶金裝備、石油化工裝備、船舶工業、軌道交通裝備、數控機床等16個重點領域。
2.裝備制造業市場前景廣闊,潛力巨大
“十一五”乃至今后更長一段時期,我國將建設一大批重點工程項目,這些項目將給我國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帶來良好的機遇:依托南水北調工程,開發大型跨流域調水工程裝備;依托西氣東輸工程,開發天然氣管道輸送裝備;依托西電東送工程,開發大型水電樞紐工程及潔凈煤發電設備和超高壓輸變電工程裝備;依托城市軌道交通項目,開發城市軌道交通設備及城市地下建筑施工設備;結合乙烯改擴建及合資新建項目,開發大型煉油廠(1000萬噸/年)、大型乙烯裝備(45萬~90萬噸/年)及下游合成產品所需的重大裝備;結合鋼鐵冶金企業改擴建項目,開發薄板坯連鑄連軋成套裝備、大型冷連軋裝備、高質量的冶煉技術與裝備;結合國家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的項目,開發空氣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固體廢棄物處理、噪聲與振動控制以及環境監測技術與裝備;隨著傳統制造業不斷改造升級,需要大量先進設備配套。我國裝備制造業將會從重大項目建設和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中獲得長足發展,并且在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將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支柱產業。
3.經濟發達省份把率先發展裝備制造業作為一項重要戰略
裝備制造業是一個資金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相結合的產業,產業呈現出高盈利性和高成長性兩大鮮明特點。經濟發達省份民間資本充裕,資本和融資能力較高,民間資本存量巨大且投資傾向明顯,有利于支撐裝備制造業的加速發展。因此,經濟發達省份發展裝備制造業具有先發優勢。在未來一段時期,國際產業轉移的結構層次正不斷向高端演進,隨著我國制造業規模的擴大,基礎裝備制造業將會成為國際產業轉移的重點,如工業設備與裝備制造及零部件產業、化工、冶金及環保裝備產業、工程機械和交通運輸設備產業、高科技通訊產業、電子元件、醫療器械與設備、飛機制造及零部件制造等。由于經濟發達省份具有區位優勢、產業基礎優勢、產業集聚優勢和扶持政策優勢,因此可以率先承接裝備制造業國際產業轉移。同時,經濟發達省份由于受到土地等資源要素制約、環保和節能減排等因素影響,迫使其“騰籠換鳥”,率先淘汰一些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產業,加快發展具有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特性的裝備制造業等高新技術產業。
總之,當前有利的宏觀環境將給我省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提供新的機遇,當前我省經濟發展受能源、環境、市場、效益的約束不斷加劇,發展裝備制造業我省既有良好的基礎,而且裝備制造業還具有技術含量高、產業關聯量大、帶動能力強、資源消耗低的優勢,應作為我省發展的重中之重。通過這一突破口,來提高我省自主創新能力,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產業層次,增強國際競爭力。
三、總體發展思路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實施省委、省政府“創業富民創新強省”總戰略,按照“市場導向、政府推動、自主創新、重點突破”的原則,以提高產業層次和國際競爭力為核心,著力突破一批關鍵共性技術,著力培育一批重點企業和重點產品,著力打造一批具有特色優勢的產業集群,促進裝備制造業向技術自主化、制造集約化、設備成套化、服務網絡化發展,不斷提高裝備制造業在全省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建設國際先進制造業基地,實現制造大省向創造強省的跨躍,為全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基本原則
根據上述指導思想,裝備制造業發展應堅持如下原則:
1.堅持市場導向與政府推動相結合
突出企業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市場在優化配置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加強政府的宏觀指導和政策扶持,形成合力推進的機制和格局。
2.堅持自主創新與技術引進相結合
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中心環節,鼓勵企業著眼于前沿領域,加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大力實施品牌戰略、知識產權戰略和標準化戰略。
3.堅持國家產業導向與發揮特色優勢相結合
按照國家產業導向的總體要求,加強與國家重大專項、重大工程的銜接配套,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立足我省裝備制造業的產業基礎,進一步形成新的特色和優勢。
4.堅持重點突破與整體提升相結合
著力培育一批重點產品、重點企業和重點集群,努力在產業升級影響大、關聯度高、帶動性強的專用裝備、成套裝備和重大裝備領域取得突破,帶動基礎零部件、基礎材料等相關配套產業的整體提升。
(三)發展目標
總體目標是:按照建設創新型省份要求,到2020年,掌握一批裝備制造業的核心技術,培育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開發一批技術水平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的重點產品,提升一批具有特色和知名品牌的產業集群,形成特色產品優勢突出、專業化協作分工合理、配套較為完備的產業發展格局,成為國家重要的裝備制造業基地。
到2010年,主要目標如下:
——裝備制造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4000億元左右,占全省工業的35%以上,年均增長20%以上,優勢行業的規模和水平位居全國前列。
——形成100個以上具有自主設計和自主制造能力的國家級、省級企業研發機構(國家級、省級技術中心),重點骨干企業的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重達到2%以上,新產品產值率力爭達到40%,主導產品升級換代,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產品大幅增加,自主創新能力在若干領域取得標志性突破,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培育100家裝備制造業優勢企業及較強成套能力的工程公司,形成一批集工程設計、產品開發、設備制造、工程成套和技術服務為一體、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以及技術創新能力、市場占有率在同行業領先的“小巨人”企業。
——依托區域優勢,突出地方特色,培育10個左右創新能力、市場占有率全國領先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形成特色產品優勢突出、專業化協作分工合理、配套較為完備的產業發展格局。
四、重點任務
(一)突出發展重點,扶持一批裝備制造業重點領域和產品
圍繞國家確定的關鍵領域,立足**的比較優勢,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我省裝備制造業的重點產品分以下四個層次:
1.積極參與國家重大技術裝備產品的開發、生產和配套,根據國家確定的十六個重大技術裝備及關鍵領域,進一步提高我省具有相對優勢的空分設備、工業汽輪機、余熱鍋爐、除塵脫硫等成套設備的設計、制造及集成能力,提升我省在全國重大裝備制造業中的地位。
2.大力發展我省特色優勢產品,重點發展新型紡織機械、輕工塑料機械、汽車關鍵零部件、船舶制造、數控機床、儀器儀表、電氣機械等產品,進一步提升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力。
3.要積極拓展新興的、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的產業領域,重點發展高效節能、新能源關鍵設備、醫療設備、環保設備、核電、軌道交通等領域的設備及關鍵部件,努力培育裝備制造業發展的新優勢。
4.圍繞我省裝備制造業中的成套產品配套發展相關基礎件和通用件,如新型液壓、氣動元器件,精密軸承、精密模具、特種泵閥、新型密封件等。通過提高基礎材質和工藝水平,提升產品檔次和質量水平,從而帶動我省成套產品整體質量的提高。(**省加快發展裝備制造業重點領域及產品詳見附件一)
(二)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掌握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
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著力提高企業研發能力,加快建立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加強企業技術中心建設,以我省裝備制造業國家級、省級企業技術中心為重點,進一步加大研發投入,提高企業技術中心的研發水平。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努力掌握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鼓勵企業推行開放式自主創新,通過自主開發、引進技術消化吸收以及國際合作、聯合制造、參股、并購國外先進企業等多種方式,掌握核心技術。要堅持自主創新與引進消化吸收相結合,加大技術專利、專門人才和先進裝備的引進力度,通過合作研發和收購國外公司等形式積極獲取技術專利和技術訣竅,加快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努力形成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牌、核心技術和標準體系,增強核心競爭力。(**省裝備制造業關鍵技術技術攻關及產業化導向目錄詳見附件二)
(三)提升塊狀經濟,發展一批創新型產業集群
充分發展**的區域特色優勢產業,依托塊狀經濟,以開發區、工業園區和工業功能區為載體,培育一批產業特色突出、專業分工合理、協作配套完善、創新能力較強的創新型裝備制造業產業集群。結合裝備制造業發展,科學規劃和統一協調各類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總體布局、發展規模、產業導向、功能區塊、生態環保及配套設施建設,提升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產業層次和管理服務水平。鼓勵大企業、大項目及其他配套產業向開發區和工業園區集聚發展。加快工業園區(開發區)建設和改造提升,以產業規劃和空間規劃為指導,以產業鏈為紐帶,著力建立和完善區域服務體系,促進資金、技術和人才等要素向優勢區域集中,鼓勵企業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加強配套產業發展,支持企業間分工協作,形成**裝備制造業的產業集群新優勢。重點培育汽車及關鍵零部件,船舶修造,電氣機械,儀器儀表,紡織機械,環保設備,塑料機械,服裝機械,電子及通訊設備,電機、軸承、閥門等基礎件產業集群十大產業集群(**省裝備制造業發展重點培育產業集群詳見附件三)。
(四)突出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大企業大集團
培育一批主業突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核心競爭力強的大企業大集團,使其在產品開發、技術創新、市場開拓和經營管理上逐步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發揮對裝備制造業發展的龍頭帶動作用。引導企業集中力量做強做大主業,提高市場競爭力和持續發展能力。鼓勵大企業大集團采取聯合、購并、控股等方式實施企業間、企業與科研院所間的資產重組。支持大企業大集團通過直接投資、參股并購等方式在境外設立原材料基地、研發基地、制造基地、運營中心和營銷網絡,加快向跨國公司發展。積極引進跨國公司、中央屬企業和省外大型民營企業等大企業大集團來我省設立生產、研發和營銷基地,促進我省裝備制造業的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支持中小企業與大企業建立以市場配置資源為基礎、穩定的原材料供應、生產、銷售、技術開發和技術改造等方面的協作關系,引導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形成一批以技術、品牌、出口、零部件為主導的成長型中小企業。
五、政策措施
(一)大力扶持裝備制造業重點領域首臺(套)產品的研發和產業化
把裝備制造業重點領域首臺(套)產品的研發和產業化作為提升裝備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的突破口,鼓勵和支持企業依托國家或省內重點工程、重點項目以及替代進口,通過技術攻關研發一批裝備制造業國內、省內首臺(套)產品。對于裝備制造業重點領域首臺(套)產品的研發和產業化取得重大突破的企業予以一定的獎勵。降低選用國產首臺(套)設備的風險,引導項目業主、裝備制造和保險公司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重大技術裝備保險機制,鼓勵項目業主和裝備制造企業對國產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投保。進一步規范工程項目的招投標秩序,加強對設備采購的引導和監督,政府投資項目和重點基礎設施建設都要按照“同等優先”的原則,擴大國產裝備的使用,在政府投資的重點工程中,國產設備采購比例一般不得低于總價值的60%。
(二)推動裝備制造現代服務業發展,提高設備成套能力
裝備制造業向服務化延伸是國際裝備制造業發展的趨勢,是提高裝備制造業市場競爭力的重要措施。要大力提升大企業大集團的裝備成套生產能力。根據企業產品特征,延伸產業鏈,為用戶提供成套技術和工程服務。鼓勵企業以產品的全生命周期服務為目標,加強客戶咨詢、產品設計、售后服務等,提高產品競爭力和附加值。發展市場調查、工業設計、軟件開發、信息咨詢、會展物流、設備租賃、維修檢測等中介服務公司。鼓勵和引導以大型裝備制造企業為主體,聯合國內外相關企業或機構組建形成集系統設計、系統集成和工程總承包于一體的大型工程公司和系統成套公司,提高裝備產業的總承包總集成能力,支持取得工程和設備總承包資質,提高總承包總集成業務占銷售收入的比例。推動裝備制造業向現代服務業延伸和融合發展。
(三)推進信息技術與裝備制造業發展融合,推廣應用先進制造模式
以企業信息化為突破口,促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支持裝備制造業企業根據本企業實際,采用計算機輔助制造、柔性制造系統、先進控制技術等信息技術改造工藝技術和裝備,提高制造過程的自動化、智能化水平。大力推進管理信息系統在企業財務、物流、營銷、人力資源等管理環節的應用,實現管理的集成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積極應用嵌入式系統等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品,促進信息技術與裝備制造業的融合。引導和大力推廣和應用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精益生產、清潔生產模式、虛擬制造模式等先進制造模式,嘗試應用并行工程和協同制造、網絡化制造等下一代生產和制造模式。
(四)擴大國內外合作,提高裝備制造業對外開放水平
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緊緊抓住國際裝備制造業加快向長三角轉移的有利時機,加大利用外資的力度,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工作,突出招商選資,重點引進世界500強企業、大型跨國公司、中央大企業大集團、行業龍頭企業、吸引更多實力雄厚、帶動力強的大型跨國企業參與我省重大成套裝備的開發生產。裝備制造企業招商引資要堅持以我為主,切實維護國家經濟安全,注重引進先進技術、人才、品牌和管理經驗。鼓勵企業“走出去”,到省外、境外設立研發機構,積極開展合作研發、聯合設計、聯合制造,以及采取并購參股等方式,積極融入國際產業體系,掌握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鼓勵裝備制造企業到國外承包工程,開拓國際裝備制造市場,提升我省重大成套裝備的出口比重,加快我省裝備制造業發展步伐。
(五)加強創新型人才隊伍建設,構筑裝備制造業發展的人才支撐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努力造就一批裝備工業的高級科技人才、高級管理人才和高級技工,為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撐。依托大專院校、技工學校和其他社會力量聯合辦學,建立多層次的裝備制造業研發設計和管理人才培養體系,加快培養裝備制造業適用的高級技術人才和技工;鼓勵企業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勵機制,吸引國內外高水平專業技術人才,進一步加強對企業經營管理者特別是民營企業家的培訓,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質和適應國際競爭需要的企業家隊伍。制定各種吸引人才的優惠政策和激勵機制,創造吸引人才的良好氛圍,鼓勵各種人才脫穎而出,留住人才。
(六)加大對裝備制造業的財稅支持力度
認真落實國務院下發的《國務院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國發〔2006〕8號)和財政部、國家發改委、海關總署和國稅總局等四部委聯合下發的《關于落實國務院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有關進口稅收政策的通知》(財關稅〔2007〕11號)文件精神,積極爭取國家有關扶持資金給我省裝備制造業項目以支持。省有關部門支持科技創新、品牌建設等專項資金要向裝備制造業傾斜,各地也要相應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根據國家專項進口稅收政策,對列入國家重點的重大技術裝備和產品,國內生產企業為開發、制造這些裝備而進口的部分關鍵配套部件和原材料實行稅收優惠。積極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允許企業當年實際發生的技術開發費用按規定100%扣除的基礎上,再按當年實際發生額的50%在企業所得稅稅前加計扣除。實際發生的技術開發費用當年抵扣不足部分,可按稅法規定在5年內結轉抵扣。
(七)加強組織領導,營造促進裝備制造業發展的良好環境
各級政府要充分認識加快發展裝備制造業的戰略意義,建立和健全發展裝備制造業的工作機制,及時研究解決發展裝備制造業中所出現的各種問題,各級經貿、發改和其他有關部門要做好發展裝備制造業的指導和協調工作。要在全面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加強宏觀調控和規劃引導。研究制定裝備制造業重點領域專項規劃,定期產業導向目錄,協調落實重大政策措施。有條件發展裝備制造業的地區,要根據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發展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制定實施辦法。要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橋梁作用,完善行業自律機制,幫助企業協調解決發展中的問題,努力營造發展裝備制造業的環境。
- 上一篇:外商投資稀土管理制度
- 下一篇:調整進口稅收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