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發揮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生力軍作用
時間:2022-07-17 05:40:00
導語:充分發揮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生力軍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農村建設中存在思想問題、組織問題、切入點問題
同志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把農民“組織起來”放在首要位置,并把合作社運動列為十四件大事之一。你們認為“組織群眾仍然是新農村建設第一要務”的原因何在?
在一定意義上說,組織群眾,發動群眾,辦好合作社可以在新農村建設中起到“綱舉目張”的作用。從我省新農村建設實踐中可以看出,新農村建設呈現可喜的態勢,但是也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癥結所在,就是廣大農民還沒有真正組織起來。
中央連續五年出臺一號文件,把“三農問題”放到重中之重,我省各級政府積極推進新農村建設,而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主體——農民出于對過去的經驗,對現行的新農村運動心懷疑慮,大多數農民仍然處于茫然和觀望狀態;農村基層組織帶頭人除少數能夠組織發動群眾處于新農村建設前沿外,相當基層干部難以有效地組織發動群眾,處于等、靠、要狀態;農村缺少經濟增長點和相應的載體,反哺的社會力量擔心農村能否具有良好的投資環境和得到預期收益缺乏信心,一些公益性部門和個人對捐款和投資能否專項用于農民持懷疑態度。
據省工商部門2008年初統計,全省注冊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僅有419家6617人,說明農民合作組織比較弱小。
這是當前新農村建設的組織問題之一。組織問題還體現在其它兩方面:一是如何協調好“政府主導”和“農民主體”問題,避免政府包辦,農民觀望現象發生和蔓延;二是非政府組織發展滯后。市場中介組織、自律性行業組織等非政府組織發育滯緩,現代企業組織介入少,農村建設對行政組織過度依賴。
韓國新農村建設經驗是最大限度地調動了農民積極性,把新農村建設真正當作農民自己的事情。
我省也要把農民群眾最關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見效的事情作為切入點,從路、水、電等不同側面不斷讓農民群眾受益。但是,農民調動不起來,新農村建設這盤棋就“活”不起來。所以,還是要從組織農民入手。
尊重農民首創精神發揮農民主體作用
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力量已得到共識,因此,相信和依靠農民群眾,引導和激發農民開展新農村建設的熱情,尊重和突出農民的主體作用是決定新農村建設成敗的關鍵。
相信和依靠農民群眾,關鍵在于尊重農民的首創精神。中國農民自古以來具有極強的首創精神,他們首創的精耕細作至今仍然具有很強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包產到戶以來,農民首創了很多農村建設模式,如發展集體經濟模式,農戶+公司模式,農民協會和農民合作社等模式都是農民自發組織起來的有效形式。同志多次強調要“充分尊重廣大農民群眾的首創精神”。綏化市農民首創的“新農村建設中心戶”使廣大農民群眾真正成為了走向富裕、邁向文明和建設新農村這個偉大事業的價值主體和創造主體,為推動農村社會建設探索了新途徑。
你們提倡讓農民群眾組織起來,合作致富,這個合作社還是原來意義上的合作社嗎?
當前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擺脫了過去合作社代替基層政府政企不分的混亂局面,真正使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為農民自己組織起來的“農民公司”,真正代表農民自己的利益。通過深入細致的組織工作,讓單個農民通過農民合作社團結協作,共同脫貧致富,繁榮農村經濟,廣大農民的主體地位才能鞏固,“三農”問題才能從根本得以解決。
讓農民成為駕馭科技、產業和市場的生力軍
要讓農民發揮生力軍的作用,首先應該讓農民自身成熟起來。
新農村建設最基礎的工作是培養新型農民,可以從三方面抓起:一是把培育新型農民作為一項基礎性工程長抓不懈,努力培養和造就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二是選派懂技術、會管理的人才“上山下鄉”。當前,應運用市場手段和行政手段等多種形式招收高校、研究機構和企業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和農村、農民對接,促進資金、科技、信息和農村資源的有效整合;三是培養農村經紀人隊伍。目前,我省科技、工商、民政和農業等部門都在積極推進農村經濟人隊伍的發展。但是,整體上還沒有形成規模,缺少統一的扶持政策,農民和市場對接的能力還比較薄弱。因此,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培養農村經紀人隊伍,促進農民和市場的有效對接,是解決當前農民走向市場難題的有效辦法。
把農民組織起來需要一個橋梁和紐帶,誰來起這個作用?
發動農民、組織農民需要符合農村實際的組織形式。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出臺,農民專業合作社應責無旁貸地承擔起這一歷史重任。一要統籌基層農業、科技推廣、民政和工商部門指導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建立和完善;二要結合各地農村實際情況,從“一村一品”做起,培育農村經濟增長點;三是加強政府主導,農民參與力度,從政策、資金和科技等方面加大對農村合作社扶持力度。因此,各地應根據實際情況,集中資金、技術等從農民最能受益的地方作為突破口,農民才能真心實意參與到新農村建設中。
據了解,兩位都是東北農業大學新農村建設課題組的成員,有很豐富的實踐經驗。
我們課題組在幫建拜泉縣富業村兩年多的理論和實踐中,提出了“五個新”模式,即“新農民、新組織、新科技、新產業、新面貌”,其核心是在政府主導下,讓農民通過合作社與科技、產業和市場嫁接,實現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具體做法是:一是培養“新農民”。通過國內外考察和參加中韓新農村建設研討會提高村級帶頭人的領導能力和產業化水平。組織專家培訓種田能手、養豬能手和耕作能手,每年派出骨干人員外出學習培訓,選派一名博士作為科技特派員常駐村里,深入每家每戶動員組織農民,研究生產經營問題;二是建立“新組織”。組建“312”農村合作聯合體:包括大豆,生豬和毛蔥三個協會,農機合作社一個,勞務指導和苗木管理二個站。目前,全村有51%的農戶加入到合作社;三是推廣“新科技”。通過測土施肥,全面推廣科學施肥引入標準化大豆種植技術,建立大豆種子繁育基地,玉米高產栽培技術和種豬繁育技術。利用沼氣處理畜禽糞便提供新能源,利用蚯蚓處理農業廢棄物,生產有機肥;四是培植“新產業”,主要是通過培育大豆種植、生豬產業、農機服務、農村能源等形成循環經濟發展產業鏈條;五是開創“新面貌”。通過組織群眾,發動農民,強化農民在農民專業合作社中的主體作用,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按照中央“二十字方針”推進新農村建設,開創出紅紅火火建設新農村的熱潮,富業村面貌煥然一新。
- 上一篇:切實加強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 下一篇:踐行陶行知思想服務新農村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