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制約農村改革發展的突出問題
時間:2022-07-17 04:53:00
導語:當前制約農村改革發展的突出問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農村改革發展走過了三十年的光輝歷程,取得了輝煌成就,積累了寶貴經驗。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和村民自治法的頒布實施,農村改革發展面臨著許多新的問題和挑戰。因此,必須對農村三十改革發展進行認真總結和深刻反思,從中找出規律,以指導今后的實踐,使我國的“三農”工作更好地適應形勢的發展變化,確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實現。
一、三十年來韶關市農村改革發展的主要成效
韶關市歷屆黨委、政府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一系列“三農”政策,高度重視“三農”工作,以增加農民收入、發展農村經濟、保持農村穩定為目的,出臺了一系列加快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政策措施,推動了農村經濟的持續增長和社會事業的不斷繁榮。
1、發展了農村生產力。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落實,“以工促農,以城帶鄉”機制的建立和先進實用農科技術的普及推廣,激發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營造了良好的農業發展環境。一是糧食生產能力持續增強。全市糧食總產量從1978年的73.18萬噸提高到*年的107.8萬噸。二是農業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培育出省、市級農業龍頭企業34個。*年,34個農業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24億元,帶動緊密型農戶17.92萬戶,占全市農戶總數37%,使戶均增收2988元。培育出農民專業合作組織59個,形成“一鄉一品”專業鎮(村)100個,涌現出種養專業大戶2萬多戶。建立了5個省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有102個農產品獲得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認證,其中6個被評為省農業名牌產品。乳源縣和新豐縣分別被評為全國和廣東省創建綠色食品示范縣。三是農村經濟保持較快增長。主要指標年均增長10%,*年,農業總產值達124.6億元。
2、提高了農民生活水平。全面取消了農業稅、牧業稅、農業特產稅、屠宰稅,落實了糧食直補、農機購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等惠農政策,初步建立起農民增收減負的有效機制。在全面消除絕對貧困人口的基礎上,*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4306元;相對貧困人口從*年37.19萬人減少到28.49萬人。全市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和寄宿制學校建設基本完成,“兩免一補”政策得到全面落實,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全部免除。96%農村人口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啟動。計劃生育率穩步提高,人口自然增長率持續下降。
3、改善了農村生產生活環境。多渠道增加農業投入,僅*年以來,各級財政投入24.43億元用于農村生產生活設施的改造和建設,大大改善了農村住房、交通、通訊、用水、電力、廣播電視等方面的條件。*年完成鎮通村道路硬底化建設后,全市行政村實現了“四通”(通路、通電、通訊和廣播電視“村村通”)。同時,在幫助1.37萬戶農戶完成住房改造,使60%的農戶入住樓房或紅磚瓦房的基礎上,基本完成了“五改”(改廁、改水、改灶、改圈、改路)任務,并有13.1萬戶57萬農民用上沼氣,美化了村容村貌、優化了環境衛生、改善了基礎設施。
4、增強了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執政能力。通過深入開展“三級聯創”、“支部加協會”、“民情日記”、“民憂檔案”、“十百千萬”干部下基層、住農村等一系列活動,黨的農村基層組織進一步健全,基層組織的戰斗力和號召力不斷增強。全面開展以“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為基本內容的村民自治,一大批熱心為村民服務的致富能手當選村“兩委”干部,進一步完善了農村基層民主管理制度,融洽了黨群干群關系,農村社會更加和諧穩定。
韶關市農村三十年改革與發展充分證明,改革開放條件下做好“三農”工作必須做到“四個堅持”:即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堅持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堅持把農業作為弱質產業繼續加大扶持力度;堅持黨在農村的領導核心地位。
二、農村改革發展的突出問題
(一)農業抵御市場風險和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弱。在全球經濟日趨一體化的今天,現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條件下分散經營的千家萬戶的小農經濟直接面對千變萬化的國際大市場和產業組織化程度極高的國際農業企業以及其優質農產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于明顯劣勢地位。另一方面,由于長期以來對農業投入的歷史欠賬較多,加上土地承包后的分散經營方式加大了農業基礎設施投入的難度,導致農田水利設施老化、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下降,難以應對由于全球氣候變暖所引發的高頻率自然災害。
(二)土地資源的配置效率和農業生產效益低下。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和規模效益,是我國農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根本出路。但家庭承包經營不利于組織農業規模經營和社會化生產。雖然國家先后制定了農村土地承包法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但由于要遵循自愿原則且承包戶全家遷入小城鎮落戶的,要保留其土地承包經營權,使通過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提高農村人均土地資源占有的設想難以實現。部分農戶因擔心風險而不愿意流轉承包經營權,部分已經轉移出去的農村勞動力由于無法獲得與城鎮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務也不肯放棄土地承包經營權,因而形成了生產業余化、農村“空心化”、勞動力老齡化和土地丟荒現象,土地經營權難以向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村種養大戶流轉、適度規模經營難于開展的狀況比較普遍。至*年底,韶關市耕地經營權流轉面積為7.3萬畝,僅占耕地總面積的4.1%。土地資源配置的低效率,直接導致農業產出的低效益。如韶關市去年每畝水稻平均收入768元,成本585元,利潤僅183元。其最終結果是農民收入難以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呈拉大趨勢。如2000年和*年,韶關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為2793元、3976元,同期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為7209元、12039元,兩者之比為1:2.58變化為1:3.03,對比差距拉大17.4個百分點。
(三)黨在農村基層的領導核心作用弱化。主要表現是,少數村委會主任片面理解村民自治,拒絕接受黨支部的領導;一些村在選舉中受到宗族和家族勢力影響,出現拉幫結派、操縱選舉現象;有的村干部作風不民主,辦事不公道,以權謀私;有些黨員干部致富能力不強,群眾威信低,削弱了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協調力;少數村的社會治安差,黑惡勢力有所抬頭,封建迷信泛濫等,致使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不能正常發揮。
三、加快農村改革發展的目標和主要任務
韶關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農村改革發展的目標是,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全面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以保障糧食和農產品安全、增加農民收入、加快農村社會各項事業發展為重點,認真總結農村改革發展的經驗教訓,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有效破解制約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突出問題,推動農村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力爭全市農業增加值保持年均增長5%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保持年均增長7%左右,到2020年基本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
實現上述目標,必須努力破解“四個難題”。
(一)破解農業集約規模經營與土地分散經營相矛盾的難題,催生現代產業。培育和引進現代農業產業,提高農業的組織化程度,從而大幅度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產出效益,從根本上解決土地丟荒和產出效益低下問題,增強農業產業競爭力。一是不斷創新土地配置政策,以土地的集約經營催生現代農業產業。圍繞優化土地資源配置,促進土地經營權流轉、提高土地資源配置效率,進一步完善土地承包經營制度。在貫徹落實農村土地承包法,保護農民土地承包權益的基礎上,加強土地資源管理,通過大力發展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組織、專業協會等形式,開展多種形式的產業化經營,提高土地經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二是加快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取消對農民進城就業的一切限制性規定,逐步建立進城務工農民與城鎮居民同等的國民教育、勞動就業、社會保障體系。三是積極探索新形勢下土地使用管理的新途徑新辦法。推進農村土地征地制度改革,大膽探索村民委員會以貨幣補償、技能培訓、就業安置、社會保險、財產經營等多種補償安置方式,向承包戶征用土地用于農業規模經營的辦法。四是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引導農民以土地經營權入股的方式參與經濟合作組織的規模經營,提高農業的組織化程度和規模效益。五是完善農村土地承包糾紛調處和仲裁,健全調解、信訪、仲裁、司法等糾紛調處長效機制,切實維護農業生產經營者的合法權益。
(二)破解農村基層黨支部與村委會工作不協調的難題,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進一步加強黨在農村的領導核心地位,不斷完善村民自治,推進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是新時期加強和改進黨對農村工作領導、保持農村社會穩定的根本保證。村民自治是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內容,必須在黨的統一領導下依法有序進行。一是依法確立村黨支部和村委會的主要職責和法律地位。村黨支部是農村各種組織和各項工作的政治領導者,村委會是具體村務的主要管理者。二是加強對村委會選舉工作的領導,嚴格執行《村民自治法》,充分發揚民主,防止宗族勢力和地方惡勢力操縱選舉,保證基層組織依法民主選舉,使守法律、有文化、素質高、致富能力強的能人進入村級領導成員。三是加強制度建設,健全運行機制。建立議事決策機制,實現村務民主決策。完善財務監督制度、人事監督制度,實現人財物民主化管理。完善村務公開制度,促進村務工作民主化。四是抓好農村基層干部的培訓教育。五是加強對農民的民主法制教育。
(三)破解農民就業創業技能不高的難題,促進農民增收。使廣大農民更快富裕起來,是農村改革發展的目的。要不斷探索拓寬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的渠道。一是生產增收。大力調整優化農業結構,發展現代農業,形成一批銷售收入超10億元的特色產業,走規模化、集約化生產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使之成為農民持續增收的主渠道。二是就業增收。加快農村勞動力就業培訓和人力資源配置,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農副產品加工業和農村服務業,讓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從事非農產業,不斷增加工資性收入。三是創業增收。加大農村創業人才培訓,全面啟動新型農民創業培訓工程,不斷提高農民的生產經營能力和創業能力。特別是要抓緊實施韶關市去年頒布的《關于促進全民創業的實施意見》,鼓勵農村優秀青年和外出返鄉人員創辦各類經濟實體,以創業帶就業,以就業促增收。四是財產增收。認真貫徹物權法和黨的十七大精神,切實保護農民對山林土地的經營收入和房屋等不動產的增值收入,不斷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五是政策增收。健全農民增收減負的長效機制,把各項支農、惠農、強農、護農政策及各項補貼措施法制化、規范化、制度化,有效防止農民負擔反彈。六是社保增收。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完善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擴大參保覆蓋面,減輕農民醫療負擔。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斷提高農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工傷、生育、失業等勞動保險制度,逐步健全包括社會救助、社會保險、社會福利在內的較完善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四)破解“三農”服務體系不健全的難題,增強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農村的可持續發展是國家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部分。要不斷加大對“三農”的投入力度。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把解決“三農”問題擺到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中的優先位置。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的支持與保護力度,逐步把縣以下的中小型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納入政府投資的范圍。要健全以工哺農、以城帶鄉的農業投入長效機制,引導更多的社會資金投向農村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要充分利用世貿組織的“綠箱”政策,增加農業科研和推廣、質量安全和檢驗檢測、農產品流通設施、農民培訓等方面的投入,努力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要增加對農業、農村的金融和科技支持。建立健全包括農業保險、農業標準化建設、農技推廣等在內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增強農業抵御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的能力。深化鄉鎮機構改革和行業管理體制改革,扎實抓好與農民生產發展密切相關的基層農業推廣服務體系改革和建設,構建公益性農業推廣體系,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 上一篇:先進黨支部材料
- 下一篇:深入做好農民工轉移培訓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