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經濟社會打造獨具中國特色的企業文化二

時間:2022-12-13 09:45:00

導語:知識經濟社會打造獨具中國特色的企業文化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知識經濟社會打造獨具中國特色的企業文化二

第三章企業文化比較與管理差異

進入70年代,管理與文化的關系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對成功管理模型研究的結果總是表明,凡是成功的管理,都是依托于其內在特定的文化力和傳統力。既便是外來的管理,也只有在其和民族的文化印記吻合以后,才能產生績效。相反,如果去考察一些不成功的管理,都往往以兩者的不耦合為特點。

由于管理的本質是對人的管理,因此最能體現其管理文化特質的是“人本思想”,即對人的本性、本質了解的理論和思想。情、理、法三者,也是管理的文化內涵,它涉及到管理中的情感投資、目標實現和法規制度建立等問題。不同的國家和文化特質,對其有不同的偏好和處理藝術,但是只要是成功的管理,都必須是三者的統一。東西方正是通過各自不同途徑而實現三者統一。

研究管理與文化關系,其根本點歸結為管理成本的大小問題。事實表明,凡同特定文化傳統相吻合的管理模型,由于其內在的認同和整合效應好,往往能產生較高的凝聚效應,從而節省管理成本。反之,則會產生大量的交易費用,增大管理成本,管理效益也會受到很大的損失,隨著人類管理文明的發展和東西文化的融合,最有效的管理是吸收兩種文化之長,并形成一系列整合效應的管理。

第一節東西方人本思想比較

西方的人本思想發端于古希臘的人文精神。作為一個商業城邦和民族,在其自身的文化發展中,人的個體價值、自我價值得到充分展示,由此形成為人類早期文明獨特的人文精神。到近代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古希臘基于獨立人格基礎上的人文主義得以恢復并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通過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和德國古典哲學的奠基與發展,使西方人本主義對人的研究達到一個新的境界,從而推進西方社會由封建社會向資本社會的過渡。其主要內容在原有基礎上得到進一步發展,并被賦予鮮明的這個社會和時代的特點。

而作為對理發人本主義的修正,本世紀初興起的當代西方人本主義,特別是進入50、60年代,對人的本性作出了具有創新價值和意義的探索。其主體內容表現在三個方面:(1)重視非理性因素對人行為的作用,而改變過去單純認為是理性因素決定人的行為方式的觀點。人們越來越注意到非理性因素對人行為的決定意義;(2)作為獨立意義上的人已經具有了社會角色,因此人應當使自己的行為和社會要求相協調。而不是以個體排斥社會,以自我排斥他我,努力培養自己的社會角色;(3)在人和環境的關系中,不再以惟一的經濟指標為目標導向,而注重自己行為的環境價值。它強調企業向社會提供的應該是“顧客需要的,企業擅長的,又符合社會整體利益”的產品。經濟增長和社會協調相結合,人學會從他我,從社會角度來審視自己的行為。而正是這一系列進程,演化出“經濟人——社會人——決策人——文化人——現代人”的發展序列。

而人本思想,則是儒家文化的主體內容。孔子的德治思想,仁治思想,其中一個重要特點就是“重民”。“恭、寬、信、敏、惠”,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他對于“以不教民戰”,“不教而誅”,“居上不寬”等現象極為不滿,明確指出,寬則得眾,惠足以使人。他強調“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提出“使民如承大祭”,役使老百姓要像承擔重大的祭祀那樣嚴肅認真,不可輕率。而孟子則更明確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觀點,認為治理天下,老百姓的事情最為重要。由此可見,儒家文化實質上是一種人本文化,重人際關系協調,重人的價值的實現,強調群體和諧,自強不息,體己與體人相統一,并注重個體對群體的責任,奉獻和服務,所以東方人本思想帶有群體和諧特點。這種人本思想,在現代經濟發展中已經具有了新的內涵與價值,具體表現為一系列的“轉化”:

其一,重人的生存需求而轉為重人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結合。在封建牧民思想的指導下,重民實際上是重民的生存需求,希望統治者“治民要寬”,“養民要惠”。而現代管理中的人本思想則是重人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重人的個體價值,注意發揮人在管理中的積極性,從而達到優化管理的目的。

其二、由簡單地排斥和否定競爭而轉為規范競爭秩序,制定競爭規則,盡取競爭之長而避無序競爭之短。封建社會的和諧抑制競爭,抑制發展,以“平天下”為目的;而現代競爭則有新的內涵,如以“仁”為競爭規則,就是力圖把競爭對手視作朋友而不是敵人,通過競爭而實現共同進步;以“禮”作為競爭規則,強調競爭中的道義和規則,不搞損人利己的行為,注重信義,注重規則等。

其三,注重群體價值同時注重個體價值,不以群體而淹滅個體,也不以個體而否定群體,實現群體和個體統一。即有現代人特色,注重個體的價值;又有群體人特質,把個體融匯于群體之中。惟此,方能真正體現東方人格的特點,實現東方群體人格的更新和升華。

東西方人本思想和理論,雖然起點不同,發展進程不同,由此帶來各處的特性不同。但是,隨著現代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兩者卻有趨向于同一。其具體表現為:西方強調個體價值的人本理論開始注重其整體作用的發揮;而東方強調社會人價值的同時,卻注重其個體價值的突現。特別是現代企業家的特點,就必須實現其個體價值和群體價值的統一。西方注重人的理性因素的人本主義開始注重人的非理性因素,而且開創了一個管理的新時代(在現代管理階段,重視人的非理性因素成為一個顯著特點),而東方文化由于一開始就關注人的因素,關注人的情感、意志、素質對其工作的影響,但卻缺乏規則和秩序,缺乏管理的制度化,因此隨著現代管理科學化時代的到來,兩者被有機結合。西方管理的防范性、制度化特征增加引導性和教育性因素,這是向東方文化靠攏;同時,東方教育引導性管理則被賦予制度和強制特點,從而使兩者管理特征趨于同一。

隨著現代管理的發展,東西方人本思想的發展并日趨一化的趨勢,將最終奠定未來管理的人本基礎和文化基礎。

第二節東西方企業文化理念比較

一、西方以“法”為重心的管理模式

比較東西文化的特質就可以發現,西方文化追求卓越,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因此在西方形成的是獨立人格。西方人文主義正是這種精神的集中體現,它強調人是宇宙中心,周邊一切皆“備于我”。人不應當貶視自己,而應當追求自身價值與幸福。在這種獨立人格基礎上形成的西方社會,只能是契約社會,即人與人之間不形成宗法倫理、等級關系,而是平等基礎上的契約。當社會發展需要把這種契約關系用某種法定形式規范下來時,西方社會就形成了法制社會。它的管理上的表現就是規范管理、制度管理和條例管理,即在管理中特別注重建立規章制度和條例,嚴格按規則辦事,追求制度效益,從而實現管理的有序化和有效化。

如果了解西方科學主義的邏輯思維特質,就會了解依靠法規、條例來進行管理,正是科學主義思維特質的基本要求,科學主義的五大原則是:精確、量化、分解、邏輯和規范,由此可見,其所制定的管理模型肯定是強調規則、秩序和邏輯程序,以制度為主體,以防范為特征。正是這種以法規為核心的管理模型,反映了科學主義的管理原則和要求。

由此可見,特定管理模式的成型,必定同其文化背景(科學主義、人文主義),歷史傳統(原罪思想和防范管理),資本結構(契約資本)等一系列基本因素有關。最后形成制度管理特點。具體表現為:條例管理、效率管理、例外管理、分層管理和邏輯管理。

在人類管理發展史上,美國式西方管理提供了科學管理的全部內容,行為科學管理中屬于“獨立人”方面的全部內容,現代管理系統中的電腦、數學模型、新科學管理方法的大部分內容,創新管理的全部內容。由于制度管理克服了傳統管理的無序狀態、放任狀態、經濟主義等方面的缺陷,因而構成為全部管理的基礎。亦即任何形式的管理,如果不能經歷科學管理階段的全部內容,建立自己的科學管理體系,其管理績效不是無效的就是低效的。

二、東方以“情”為特質的管理哲理

其一,“靜思”習俗。西方人習慣于先行動后思索,一者是由于他的邏輯思維的特點所決定的,一有行動就可取得實證分析的邏輯思維點,由此展示出全部進程;二者由他們勇于拓展的特性決定的。不斷開拓,不斷進取的特點決定他們的在尚未理清思路以前就已經行動了。而中國人則是長于思維的民族,千百年的文化傳統給他們形成了某種價值定勢,使他們的思維問題難以割斷歷史臍帶,難以違背最基本的價值準則,因而他們的行為是思索清楚了再行動。由此可推測:東方倫理型市場經濟一旦有法制約的話,其產生的罪孽將比西方少,但是每一種罪孽所表現的形式則比西方更豐富。其在管理上的表現,就是較多考慮“后果”,否認是管理者還是被管理者,都注重自己行為的價值標準,都不愿背離基本的倫理準則。因此,把這種價值準則與企業目標結合起來,員工就會把企業目標看成是自己的行為準則,由此實現的是自我管理。

其二,“家”本位。家本位是東方社會又一基本特點,因而其管理和經濟的發展,不能以犧牲家庭的“安寧”為代價,以損害社會穩定為成本。東方的社會秩序之所以比西方好,東方經濟的內在動力也比西方更厚實,其緣由就在于東方經濟以“家”為本位。孔子的“仁義禮智信,恭寬信敏惠”之所以在中國千古不衰,正是建立在以家為本位的社會倫理秩序的基礎之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能破壞這個倫理秩序,相反,正是建立在這個倫理秩序基礎之上,市場經濟才能得以迅速發展。同時,中國特色的管理也必須以“家寧”、“家興”和“家順”為特點。它不僅表現為企業本身就是“大家”、“廠家”,更重要的表現為東方管理具有更多的“情感”特色。企業成為員工情感交流和滿足需要的重要場所。

其三、“重義”網絡。市場經濟是交換經濟和網絡經濟,經濟聯系和網絡是至關重要的。這種網絡在不同國家和民族通過不同的途徑而建立,而在華人經濟圈內,如果同中國社會傳統的“重義”網絡結合起來,而往往能直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人無信不立,人無義不正。如果人的經濟行為背信棄義,就會受到社會排斥;反之,“信”、“義”兩字,構成為中國傳統社會網絡中最有價值的媒介物,構建為中國社會的經濟網絡、信息網絡和交換網絡,現代市場經濟網絡顯然應當同這個網絡接軌,從而有效地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海外華人戰后經濟發展的成功,正是依據于這樣的網絡,從而使商品、資金、人才、信息在華人經濟圈內迅速運轉。導致華族資本的急劇膨脹,構成為華族管理的基本特色。

“靜思”習俗,“家”本位,“重義”,構成東方倫理型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也構成為東方管理的基本特點。這種以“情”為紐帶的管理在現代管理中產生了極大的作用。首先表現為溝通頻率的提高而增加了內部成員的認同效應。其次表現為組織的整合功能強。第三,部門之間的協調成本和費用也會降低,并使各部門之間產生互補效應,從而有利于整個公司和企業的整體功能的發揮。由此可見,以“情”為紐帶的管理模式,由于其內部情感交流頻繁,成員之間認同效應高,往往易于采取步調一致的行動,從而大大減少相互協調成本,提高管理效益。

但是,這種管理由于偏重于人的作用和價值實現,卻忽略制度效應和條例管理,從而表現出在強調人事關系方面理性精神表現得充分,而在強調任務和規則方面,理性精神表現得不充分。因此,法規制度的不嚴,人事關系過多,理性精神不足,正是中國式管理的缺陷和不足之處。

由此可見,中國管理模式的成型,應當以理性精神為準則,納情于理,移情于法,以建立“情、理法”相統一的管理模型。實際上任何管理都應當是三者統一,無非是各自的運作機制不同,各自的管理成本不同,由此引伸出不同的管理模型和體制。

第四章知識經濟時代下建設有中國特色企業文化

第一節知識經濟時代的企業發展方略

近20年來,隨著以數字化和網絡化為特征的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人類社會正以其持續增長的加速度,由工業經濟時代邁向知識經濟時代!積極迎接知識經濟時代面臨的挑戰,正確制定企業在知識經濟時代應取的發展方略,無疑具有非常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

一、知識經濟時代的基本特征

在知識經濟時代,計算機、軟件、和網絡使地球顯得越來越小,人腦向外延伸,信息瞬時即可傳播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知識的復制成本幾近于零。高速傳遞、互動共享信息的網絡成為知識經濟的基礎設施。信息產業將逐漸與電信業、廣播電視業、金融業和娛樂業融合,呈現出一種全新的產業和經濟形態,信息產業構成知識經濟的基礎,并對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產生重大影響。

近些年來,人們親眼目睹,一場洶涌澎湃的信息化世紀風暴,正席卷著世界的每個角落;從東到西,從南至北,不分種族,不分膚色,不分信抑,不分語言,不分地域,不分國度,信息化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甚至一些處于欠發達的國家和地區,也在嘗試著大力發展現代信息事業,積極利用基于信息高技術的各種智力工具,來提高工作效率和改善生活質量,走上信息化的發展之路。

正像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需要與之相適應的基礎結構一樣,知識經濟也需要自己的基礎結構。信息基礎結構是支持知識經濟社會有效運行的基礎結構體系。其功能包括兩個基本方面:一是大規模的先進發達的信息網絡;二是保障信息網絡有效運轉的社會支持環境,信息網絡是開發,獲取、加工、再生和利用信息資源的基本技術設施體系,由采集信息的現代傳感與測量系統、處理和再生信息的高性能計算機與高級智能系統,以及傳輸信息的先進控制與顯示系統組成。社會支持環境主要包括支持信息網絡有效運轉所需要的政策法律、規章制度、道德觀念、文化教育、人才資源等等。信息基礎結構的逐步建立與不斷完善,將使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可以向任何對象傳遞任何信息,可以方便高效地獲取,處理和利用信息,從而大大改變人們傳統的工作、學習、生活和交往的方式。信息技術的發展已使全球經濟一體化成為大勢所趨。遠程采購、遠程協作、遠程聚會將為公眾普遍共享。社會的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將越來越豐富多彩,城鄉差別將日趨縮小。

二、企業在知識經濟時代面臨的挑戰

發達國家大企業正在積極通過信息化建設完成脫胎換骨的轉變,志在獲得在知識經濟時代新的競爭優勢。我國近20年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功,已不允許我國再置身于世界經濟圈外。在上一次產業革命中,中國由于種種原因,沒有抓住歷史的機遇,其結果造成了近一個世紀的落后和。現在,以網絡為核心的信息產業革命帶來了一場深刻的變革。這場變革給我國企業既帶采了巨大的機遇,也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美國未來學家阿爾溫·托夫勒指出:“電腦網絡的建立與普及將徹底地改變人類生存及生活的模式。而控制與掌握網絡的人,就是人類未來命運的主宰,誰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網絡,誰就擁有整個世界。以知識經濟的發展觀進行考慮,企業規模上去了,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未必就能形成;產品質量問題解決了,企業未必就能在國際國內市場立足。如果我國的企業對此茫然不知,毫無舉措,其思維方式仍停留于傳統工業經濟的境界,沒有看到信息經濟的巨大沖擊,我們將痛苦地看到,伴隨著規模、質量和成本目標的實現,也有可能我們新一輪的落后又開始了。

我們已錯過了文藝復興,我們也沒有趕上工業革命,現在我們決不能再和信息革命的大潮失之交臂了。

三、企業在知識經濟時代應取的發展方略

國際市場變化的速度越來越快,國際市場信息傳播的速度也越來越快。及時掌握國際市場信息,對于捕捉國際貿易商機,增強我國企業競爭力,具有非常重大的戰略意義。

國際互聯網作為信息時代的象征,已勿容置疑地成為當今和未來國際市場信息競爭的制高點。利用國際互聯網充分有效地獲取、傳送經貿信息、是企業開發新產品、拓展新市場和擴大合作最有力的手段,是企業實施名牌戰略、拓展經營途徑、創新經營方式、提高經營效益的動力,是企業實現產品增值的催化劑,是企業爭奪21世紀國際市場的重要跳板。我國企業必須高度重視充分利用這塊跳板實現名牌發展戰略,盡快適應國際市場競爭的需要,及時掌握國際經貿市場信息,注重國際經貿市場調研,確定正確的經營戰略思路和方針。

國際市場競爭突出表現為信息競爭,信息傳播效益直接影響經貿效益。國際互聯網作為一個全新的媒體,網上用戶正呈現激增勢頭,我國企業應高度重視這個國際市場信息傳播戰略制高點。例如,由國家經貿委主管、中國企業管理協會、中國企業家協會主辦的中國企業信息網,作為國際互聯網的一部分,它以北京為中心,在全國20多個大中城市建立了工作站,用戶覆蓋全國各地。設在北京的主系統廣泛采集國內外最新政策法規、經濟動態,科學技術、市場行情,商貿機會等信息,每日可向網員單位提供4卷24類50萬字以上的各種經濟信息,它不僅能夠提供電子郵件(EMAIL)、全球信息檢索(WWW)、Internet服務、Homepage主頁制作等網上服務還能為國內的企事業單位提供獨特的適合中國國情的國內網絡漫游、高效業務展系統、電子商情綜合系統、網上貿易等十一項獨特的商業增殖服務,其獨特的專業性、廣泛的覆蓋面、權威的影響力,正日益引起國內外關注,已成為世界了望中國企業的窗口中國企業通向世界的橋梁。

在知識經濟時代的國際化競爭中,我國企業應當抓住機遇,充分運用這些有利條件,不失時機地躍上信息高速公路快車道,奪取當今和未來國際市場信息競爭制勝的戰略高點。

四、面向知識經濟的企業管理

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的轉變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特別是滾滾而來的信息化浪潮正在以巨大的力量改變著人類社會。在這股浪潮的推動下,國際上不斷出現新的管理經驗和管理理論,反映了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管理的發展趨勢和新特點。我們要積極主動地迎接知識經濟的挑戰,及時革新原有的管理思想和調整管理方式,以適應知識經濟發展的要求。

(一)企業重建:企業管理的又一次革命

企業重建運動是從研究傳統分工開始,針對過細的專業分工中將管理重點放在單個作業效率的提高,而忽視整體業務流程功效的問題,從根本上對原有的基本信念和業務流程進行重新考慮和重新設計,以期徹底拋棄原有的作業流程,針對顧客需求,再造一個或幾個新的業務流程,使品質、效率、成本、服務等經營目標獲得驚人的改善。

由于信息網絡覆蓋了企業內部各個部門、各個崗位,大大節省了指令、報表、數據等在不同職能部門和作業流程之間的流轉與延誤,縮短了生產周期,精簡了管理機構和人員,使專業分工所產生的金字塔組織逐漸轉變為扁平式的團隊組織,經理人員主要由監督與控制轉變為指導與激勵,每個職工能夠在自己的崗位上了解全局、關心全局。企業重建是一項智慧、科技與藝術的結晶,它透過創新流程來革新企業,更能適應以顧客為主導、競爭激烈、變化快速為特征的現代企業經營環境。

(二)顧客驅動:企業經營的第一要則

在知識經濟時代,顧客的消費需求日趨個性化。為此,企業必須自覺地以滿足顧客需求為指導,與組織機構,產品和服務、激勵和獎懲制度等緊密結合起來,采用顧客管理系統實現消費者與決策者、生產者的聯系。這個系統主要包括:(l)顧客意見征詢系統;

(2)營銷服務系統,設計規范化的服務流程;(3)顧客溝通系統;(4)顧客滿意度評價系統。

(三)研究與開發:企業的命脈

知識經濟發展所導致的企業之間的競爭,歸根到底是知識的生產、占有和利用的競爭。

要提高競爭力,企業必須提高獲取知識與應用知識的能力,而研究與開發是獲得這種能力的基本途徑,它左右著企業的命運。所以,管理者必須把目光投向國際信息網絡所創造出來的信息市場,進行信息的收集、綜合、提練、創新并形成自己的獨特優勢。在此基礎上,堅持不懈地進行科技和新產品的研究與開發,加大研究與開發的投資,加快技術和產品創新的步伐,通過研究與開發,把企業已有的知識資源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同時又生產出新的知識資源,進一步促進研究與開發。這是無數優秀企業的成功之道,是企業活力的源泉,也是企業品位高低的重要標志。美國的微軟公司是這樣,中國的北大方正也是這樣。

(四)發展戰略:全球化經營

知識經濟是世界經濟一體化條件下的經濟。企業管理者必須面向全球,積極參與國際分工與協作,依據不同國家或地區的經濟、技術發展水平和優勢,不同利稅水平和金融風險開發與配置資源,實現跨國經營;利用國際信息網絡,建立信息交流機制,提高信息共享程度;充分利用自己的智力資源,按照比較優勢原則,“有所為有所不為”,力爭在世界大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成為世界經濟一體化中被人承認、受到重視的一員。

(五)知識價值:價格和收入分配的重要因素

知識價值是由包含在產品和服務中的知識含量(或智力密集程度)決定的。知識能大大增多產品和服務的價值,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主要來自知識價值。企業除了物質資本以外,還有比物質資本更重要的知識(或智力)資本,掌握這類知識資本的智力型勞動者的產出增加,除得到更多的報酬外,還應當分享企業的經營成果,把知識作為收入分配的重要因素。管理者有了這樣的認識,才能善于調動和利用企業的智力資源,把“知識就是力量”變為現實。

(六)知識主管:功能廣泛的新職位

美國的“高速信息公路”行動計劃使美國經濟駛入了知識經濟的快車道:我國的“863計劃”使我國經濟緊跟著知識經濟發展的步伐,這是宏觀經濟決策與管知識化的典型例證。同樣,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企業也“需要一位善于思考的人把人力資源的不同方面、信息技術乃至戰略等協調統一起來”。于是,發達國家的不少公司中出現了一批新式高級經理,他們的頭銜為“知識主管”、“學習主管”、“智力資本主管”等等,其職能是“創造、使用、保存并轉讓知識”,包括科技研究與開發,職工教育、技能訓練、市場分析等幾乎所有的工作,一句話,就是從事知識經營。

知識主管及知識經營的產生是企業管理發展史上的一次具有深刻意義的變革。長期以來,許多企業把眼光僅僅盯在生產設備和經營利潤上,忽視人才、知識等無形資產的投入。知識經營降為一種全新的經營形態,第一次使企業有可能隆脫物質資本或自然資源有限的制約,利用知識主產和消費的可持續性,獲得真正的可持續發展。

(七)綠色管理;企業社會責任的充分體現

里約熱內盧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之后,走可待續發展之路已成為世界各國政府和人民的共裁,人們的價值觀念、生產方式與消費方式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出現了崇尚自然、重視環保、追求健康的新時尚。

知識經濟已經把有益于環境的高新技術和產品,即環保產業和“綠色產品”,列為自己的產業領域。可以肯定地講,環保產業和“綠色產品”將成為企業競爭的重要內容,綠色營銷將是國際市場營銷的重點。對此,各發達國家都非常重視,賠其為‘潮陽工業”和最有希望的“輸出產業”,給;保護和扶持。目前,綠色管理的思想已開始變成廣泛的實踐,綠色將是企業向社會舉起的旗幟如果因生產經營活動而危害環境,這樣的企業必定為社會所淘汰。

(八)企業文化:跨國多元化融合

企業文化是管理活動與不同民族、不同區域的文化相結合所形成的管理哲學和管理風格。自歷年代提出企業文化管理理論以來,更加強調“以人為中心”的管理。但是,不同的國家在對人的理解上卻有很大的差別,有的主要是指單個的人,因此,在管理工作中,管理者把激勵的理論和方法重點是分散運用到單個對象上;有的主要是指集體的人,因此,在管理工作中,強調“人和”效應、團隊精神、追求整體優勢。在管理方法上,有的注重制度和紀律的強制;有的重視共同意識的形成和在其感受下的自覺行動。

在管理的目的性上,有的是利用人,追求功利;有的是為了人,實現人的價值。如此等等,各有其合理性,體現了不同的企業文化內涵,但是隨著人自身的全面發展和經濟全球化的進展,在企業管理文化上相互借鑒、取長補短、相互融合,形成更具綜合性的管理內容和藝術技巧,則是必然的趨勢。

總之,上述企業管理的發展趨勢和特點表明,知識經濟時代的管理是知識化的管理,管理者必須具有較高的科學素養,廣闊的價值判斷視野,才能順應時代潮流,抓住機遇,發展自己。

第二節有中國特色的企業文化的特

我國的企業文化是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現代化的產物。它自覺地吸收國外企業文化理論的積極成果,從我國企業的實際出發建立起來的企業文化,是有中國特色的企業文化。

一、理論的科學性和現實的真實性相統一

理論基礎的科學性。社會主義企業文化建設的理論基礎是馬列主義、思想。馬列主義、思想是科學的理論,它不僅對我國整個社會主義建設有指導作用,而且為我國現代企業文化建設提供了理論依據。實踐證明,只有用馬列主義、思想這個強大的思想武器來教育職工群眾,武裝職工群眾,才能提高職工的政治思想素質,同時社會主義企業文化所包涵的企業物質生產過程理論、價值觀念、經營宗旨、管理信念等內容,也只有以馬列主義、思想為指導,才能使其真正體現社會主義的性質。

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是馬列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最新成果,是對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我國企業文化建設也必須以這一理論為指導。

二、制度的優越性和實踐自覺性相統一

一定社會制度下的文化,必然要反映一定社會制度的基本特性。我國要建設的企業文化是有中國特色的企業文化,它與社會主義企業的基本制度、運作機制緊密結合融為一體,具體地表現在與特殊的所有制結構、特殊的物質財富分配、特殊的生產經營目的、特殊的企業責任、特殊的社會環境、特殊的企業領導制度、特殊的人際關系、特殊的企業精神文明建設、特殊的企業管理性質、特殊的發展動力源泉相關系、相作用。優越的社會制度為企業文化的開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在我國優越的社會制度下開展的企業文化建設實踐,不是個別企業的被迫的個別行為,而是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在黨和政府的支持和幫助下,遵循客觀規律、有積極效應的自覺而又全面地推進社會主義企業文化建設的實踐探索活動,是制度的優越性與實踐的自覺性相統一。

三、主體的集體性和主觀能動性相統一

“歷史上的活動和思想都是‘群眾’的活動和思想”,職工群眾是企業文化的創造者,現代企業文化的主體是企業全體干部和職工,培育和發展社會主義企業文化的一個基本任務就是通過企業文化的作用,將企業成員個體作用力的方向導向一個共同目標,從而發揮群體動力的作用,要讓企業的每個員工明白,企業發展的動力是全體職工聯合的群體動力,必須樹立集體觀念,把個人的力量融匯于集體力量之中,使企業職工為實現共同的目標和利益而奮斗,產生整體效應,推動企業的發展。

四、領導的身體力行與職工群眾的積極參與相統一

企業文化理論是現代管理科學發展的產物,它不是自發形成的,必須經過人的自覺努力才能逐步培育。企業領導是企業文化的第一倡導者、創立者和實踐者,由于他們在企業中處于核心地位,總攬全局,在如何發揮企業優勢,有效地調動職工積極性方面起著重要作用,企業文化建設由他們親臨其境、切實重視、首先參與,就能使企業的上上下下高度重視企業文化建設這項工作,而且有利于使企業文化建設與工廠的經營管理緊密地結合起來,便于充分發揮企業文化在企業發展中的作用。作為企業領導,不但要懂得企業文化的基本理論,而且還要運用企業文化去調動企業職工的積極性和增強企業的凝聚力。企業文化的開展需要企業領導身體力行、以身作則,起到帶頭作用、示范作用。

五、效應的企業性與整體的社會性相統一

社會主義企業文化建設,由于與整個社會發展有密切聯系,因而在取得企業效應的同時,也具有相應的社會效應,是效應的企業性與整體的社會性相統一。

第三節以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營造全新的企業文化

案例:"光威"企業文化的建構

(一)

企業文化是企業在長期生產經營活動中形成的具有企業特色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包括企業的宗旨和目標,共同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精神風貌、行為習慣、規章制度以及它的外在表現-企業的形象等諸多方面。企業文化的出現標志著企業管理從物質的、制度的表面層次向更深的文化層次即心理層次發展,要體現在價值取向、思維方式、道德情操等精神成果方面。現代企業文化通常是融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政治文化與經濟文化、世界文化與民族文化的融合點,具有鮮明的民族、地區和時代特點。在當今這個經濟全球化的信息時代,一個企業文化的形成決不是孤立的。首先,它離不開本國或本民族的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在企業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具有積極和消極的兩重性。就其代表中華民族特點的精華而言,它是我們智慧和力量的源泉,是企業走向現代化的精神支柱。如果我們拋棄了它,無異于離開了我們腳下的黃土,也就失去了民族文化的根基。同時,還要利用新經濟特別是信息網絡經濟給我們帶來的信息共享的機遇,不斷學習、吸收世界最先進的經營管理思想,博采眾長,兼容并蓄,這樣才能營造出具有現代意義的全新的中國企業文化。山東省威海市光威集團公司(以下簡稱"光威")的企業文化,就是以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為主體,學習、吸收國內外先進管理理論和方法,結合自身獨特的創業實踐而逐步形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全新的企業文化。

(二)

"光威"企業文化是"光威"的創始人、董事長兼總經理、高級經濟師陳光威先生帶領全廠廣大職工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不斷開拓、不斷創新而逐步形成和發展的。因此,在闡述"光威"企業文化的建構時,就不得不研究陳光威總經理的人生哲學和創業實踐,特別是反映其理論思維水平的心理狀態、思維方式、價值取向等人生哲理方面。

陳總的前半生,經歷了許多坎坷和磨難,艱難曲折的人生之路,磨煉了他的意志,改變了他的人生觀。他最大的愛好就是看書學習,特別喜歡研讀傳統文化中的經典著作,從中吸取營養,接受薰陶和激勵,并不斷地酌磨人生哲理。中國傳統文化對人的教育主要是"識己教育",即認識自己,完善自己,不斷地追求和實現圓滿人生。陳總在逆境中,倔犟而不浮躁,忍辱而不屈服。就像"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史記·太史公自序》)等歷史記載一樣,反映了中華民族愈是遭受挫折,愈是發奮圖強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意志。由于陳總的勤奮好學,使他具有一個不平凡的腦袋和非同一般的悟性,并在他的創業實踐中表現出非凡的膽識和科學的創新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是以人心和人生為關照,以"趨善求治"為典型特征的倫理政治型文化。它主張積極入世和強調身體力行,具有鮮明的實踐精神,并形成了一整套的"內修外治"學說,即內求諸己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和外志于道的"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學》)。因此,從內在動力和外在表現上看,其基本精神是以人文精神為內核的。這種文化精神就是中華民族在精神形態上的基本特點。它基本上凝結于《周易大傳》的兩句名言之中,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也正是"光威"企業文化的基本精神與特征。

(三)

《周易大傳》講:"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意思是說:天體按照自身的法則運行,剛健有為,周而復始,永遠處于日新月異、變動不居的變化過程之中,從而創造出琳瑯滿目、朝氣蓬勃的萬事萬物,也顯示了自身卓越超凡的偉大創造力和不朽的生命力。所以,"周易大傳"認為,人應該效法天的勁動不息的剛健性格,在這有限的一生中,自強不息,奮力拼搏,創造出無限美好的圓滿人生。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思想,充滿了人文精神,而這一精神的本質是對人的價值的充分肯定,特別是人的個體價值、生存價值和超越價,尊重人的人格尊嚴、天賦潛能和無限創造力。而這一思想也正是陳總的人生哲學和行為準則。

1987年11月,陳光威先生擔任原威海市田村鎮石化科研器材廠廠長。這是一個只有35名員工、連年虧損達70萬元的小廠,倉庫里堆放著幾萬米玻璃纖維布,職工半年多沒發工資。陳光威以"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孟子·公孫丑下》)的強烈使命感,以改造世界為己任的精神,挑起了這副重擔。他到任后和職工一起同甘共苦,想方設法調整產品結構,在短短的5個月里,就把一個瀕臨倒閉的小廠起死回生,由虧損變為盈利3萬元。可以說這是以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精神為內在動力,"上下同欲"結出的碩果。

1988年4月,他看到市場上釣魚竿俏銷,經過慎重考慮和論證后,毅然決定轉產漁竿。一個企業轉產是企業的二次創業,是關乎企業命運的重大決策,具有一定的風險性。但陳總敢于根據市場的變化作出決定,表現出一個優秀企家的遠見卓識和雄才偉略。眾所周知,生產漁竿需要引進專用設備。陳總經過千辛萬苦在中國銀行爭取到40萬元的外匯指標,但由于在威海找不到擔保而成為泡影。但他沒有走非從國外引進專用設備不可的老路,而是決定走自己動手研制漁竿設備的創新之路。他打開了自己不平凡的腦袋,把自己的智慧和潛力發揮出來。他找到了相關的書籍,請來了懂設備的老朋友共同進行分析研究,憑著自已的鉆勁和百折不撓的韌勁,苦干了150天,終于把國產化的漁具專用設備流水線攻克下耒,填補了國內空白。這項成果于1989年10月,榮獲了山東省星火計劃獎。事隔不久,他還開發出"超細長錐度模芯"并達到了國際同類產品的先進水平。此后,他還相繼開發出碳纖維漁竿、漁竿導眼、二節式、三節式插竿等新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為振興中國的釣具業,做出了功不可沒的重大貢獻。全公司共完成國家專利項目10項,而陳總本人就占了5項,令有關專家、教授刮目相看。

企業的轉產成功以及緊隨其后的一系列新產品開發和產品結構調整,是一個跨越式的發展。它是以"自強不息"精神作為內在動力,奮力拼搏,不斷開拓,不斷創新的結果。這一飛躍發展導致了企業的轉型。伴隨而來的是企業的興業宗旨、經營理念和管理方式的轉型,從而也促成"光威"企業文化從觀念到內質的變化。光威人在經營管理上堅持走"企業集團化、生產專業化、結構多元化、管理規范化、產品系列化、標準國際化"的新型企業之路。自創業以來,始終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拼搏、追求卓越"的企業精神和"科技進步、質量萬歲、勇于超前、爭創一流"的興業宗旨。這些無一不閃爍著"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精神的光輝。同時,也體現了陳總本人的"自任以天下之重。"(《孟子·萬章下》)和"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泰伯》)的偉大實踐精神。

1990年前后,正逢漁竿外貿出口處于低谷時期,由于外銷價格太低,國內許多漁具廠家都不愿意生產出口漁竿。而陳總卻反其道而行之,他意識到欲振興和發展中國的漁具業,不打入國際市場以至占領國際市場是沒有前途的,必須抓住機遇,迎難而上,并以保本經營的戰略構想安排生產了檔次高、品質好、花色多的出口產品。與此同時,他還南下北上尋找"知音",攻克口岸,搜集信息,歷盡艱辛,先后開通了威海、煙臺、青島、濟南、天津、北京等口岸。并與山東工業大學、長沙國防科技大學、北京玻璃鋼研究院、哈爾濱工業大學等搞起了聯合艦隊闖市場。當年就有日本、韓國、法國、波蘭等國外客商登門與光威公司搞合資合作或簽訂供貨合同。目前,光威品牌系列漁具己銷往世界五大洲、68個國家和地區,國內外漁具客商都稱頌"光威"是在困境中崛起的"釣具之星"。這再一次表明陳總的超前意識和準確的判斷力。現代企業要求領導者應是先導者,即思維先導、市場意識先導、管理先導,而陳總正是這樣一位先導者。他始終以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精神激勵自己,"見幾而作",積極進取,以堅持不懈的執著追求賦予人生以永恒的意義。他建構的"光威"企業文化所反映出的精神風貌、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等精神成果,是企業的巨大精神財富,這一精神財富必將決定企業未來的命運。

(四)

《周易大傳》講:"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地載萬物而成其廣,海納百川而成其大。人也應效法大地、海洋的雍容大度,虛懷若谷,無所不容和匯通萬物的精神。《周易大傳》啟示我們,要"厚德載物”、"容民蓄眾"、"仁厚愛人"。要善于以自己虛懷若谷的博大胸懷,博采天地萬物之長,兼容整個宇宙的創造力于一身,以達到理想的人生。一方面要學習、吸收別人(包括其它國家和民族)的長處以充實自己,另一方面還要學習、吸收宇宙萬事萬物的長處以完善自己。"厚德載物"體現了大地具有的胸懷博大、陰柔寬厚的美德,包含著尊重人的價值和人格尊嚴,尊重人才和人的創造力以及重視培養人才的容人、育人的偉大思想。而這些也正是"光威"企業文化的另一主要特征之一。

陳總非常重視人的價值,他常說:"職工是企業的主體,是財富的創造者。"他引用"惟天地,萬物之母;惟人,萬物之靈。"(《尚書·泰誓》),只有人能與天地并立為"三才",只有人能"贊天地之化育"(《中庸》)等思想來教育企業的干部,要尊重職工,愛戴職工。現在光威公司有3000名員工,其中70%以上是來自全國16個省市的打工娃和打工妹。這支運離父母和親人的打工族,受到了企業無微不至的關心和照顧。

1993年,為了解決職工住宿、吃飯問題,在資金特別緊張的情況下,一次投資500多萬元,建起了高檔次的職工公寓、家屬樓和賓館化的職工食堂,職工住房不收房租,集體公寓的用具免費提供。職工的伙食標準每天4元多,但每人只交1.4元。另外,還為成家的職工開設了食品自選店,凈菜入店,一律享受批發價。僅職工就餐補助和辦自選店兩項,公司每年補貼100多萬元。為了職工的幼兒入托方便,還建起了一流的托兒所,并按排了兩名保育員和兩輛專車接送幼兒。如今,職工們無憂無慮地奮戰在生產第一線,以實際行動回報企業對他們無微不至的關懷。

由于光威公司步入知識、技術密集型企業,于是需要裁減員工1000多人,為了保住這一大批職工的飯碗,陳總毅然決定保留低檔的玻璃鋼漁竿生產線,讓這1000多人無憂無慮地留在廠里工作。這與日本一些企業在經濟危機中不裁員的做法極其相似,它充分反映了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差異,也充分體現了"光威"企業文化中"厚德載物"、"容民畜眾"以及"以人為本"、"仁者愛人"的偉大思想。它使企業產生了強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這種精神力量將無堅而不摧,無往而不勝。公務員之家

陳總非常尊重科、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公司現有員工3000人,其中具有中高級職稱的工程技術人員460人。這支技術隊伍素質較高,結構合理,配置得當。在科技開發上不斷推出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高精尖產品,從而為滿足國內外市場需求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目前,光威牌系列漁具己創出了中國名牌產品。

在創業初期,陳總便在廠內辦起了技術培訓中心和職工夜校,為適應企業發展的需要,不惜重金加大人才培訓力度。全公司有近200人次先后到經濟發達國家和國內有關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及知名企業學習。全公司用于員工培訓和文化建設方面的投資達300多萬元。他還省吃儉用,把剛畢業不久的長子送到日本留學,隨后又把次子送往美國勤工儉學。陳總自創業以耒,始終把注意力放在人才建設上,他不僅看重個人的高素質,而且還要求形成人才團隊、人才集體,使其成為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強大力量。這也是他在人才建設上,思維先導的一種表現。

中國傳統文化認為,人為萬物之靈,"才"為人中精英。因此,"尚賢任能"是傳統人才觀的集中體現。墨子指出:"尚賢者,政之本也。"(《墨子·尚賢上》)孟子認為:"不信仁賢,則國空虛。"(《孟子·盡心下》)荀子也認為:"尊圣者王,貴賢者霸,敬賢者存,慢賢者亡,古今一也。"(《荀子·君子》)中國的先賢把"尚賢任能"提高到為政之本和關乎國家存亡的高度。"尚賢任能"對一個企業來說也是關乎興亡盛衰的大事。

陳總的用人之道也體現了中國傳統的人才觀。他規定對待人才"不看文憑看水平,不講資歷講能力,對人不準分等級;看人要看其心,用人要用其長;不論男女老少,不分正常人和殘疾人,只要有才、有智、有能力,一律大膽啟用。"在"光威"就有這樣的事例:有位年過半百的殘疾人畢吉敏,他勤奮好學,為人耿直,對財會業務有獨到的見解。于是他被安排擔任分管財務工作的副總經理。還有一位年近花甲的殘疾人戚務均,因他既有縫紉技術又有一定的領導能力,所以被安排到碳素漁竿廠服裝車間擔任車間主任。

陳總在治廠的實踐中,始終遵循傳統的"趨善求治"或者說是"內求外治"的學說行事,即先"修身"而后"齊家、治國、平天下。"他本人就是一個注重修身和不斷完善自我的典范。他廉潔奉公,幾十年來無論在哪里,都始終堅持"堂堂正正、清清白白地做人,勤勤懇懇、認認真真地做事",他經常教育大家要認真學習,勤奮工作,注重修身養性,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他的生活非常儉樸清淡,不抽煙、不飲酒、不打撲克、不玩麻將、不跳舞;出差從來不住高級賓館,不吃高級飯店,出國自帶方便面和咸菜疙瘩。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經常用"集腋成裘"、"堆砂成山"和"成由勤儉敗于奢"等古訓來教育干部職工。他強調所有"光威人"都要養成勤儉節約、廉潔奉公、潔身自愛的好作風、好習慣。幾年來,他堅持抵制吃喝風,據不完全統計,每年節省的招待費、吃喝費可達百萬元之上。另外,光威公司所有的干部都不配專車,上下班和職工一起乘班車,出差辦事由公司車隊派車,僅此一項,每年可節省50多萬元。從以上所述不難看出,陳總不僅自已注重修身并具有高尚的修養,同時他還教育"光威人"注重修身養性,潔身自愛,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正如孔子所言:"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其意思是說:自己需要達到的境界,也幫助別人達到。這就是陳總在建構"光威"企業文化時所做出的偉大貢獻。

光威公司9位副總和9個工廠〔公司〕的廠長、經理,為陳總特制了一面"天道酬勤"的金匾,以表達全體干部、職工對他的深深感激之情,同時,也是對他辛勤創業的褒揚。多年來,他以"自強不息"的精神為動力,充分肯定人的價值,尊重人的天賦和潛能,注重發揮人的無限創造力,注重自我價值的實現;他剛健有為,勇于拼搏,不斷開拓,不斷創新,使企業實現了跨躍式的發展。他發揚"厚德載物"的精神,以博大的胸懷,虛心學習他人之長以完善自我。他尊重人的價值和人格尊嚴,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尚賢任能,注重人才團隊的建設。他以人為本,容民蓄眾,仁者愛人,使企業產生了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他以"已欲達而達人"的教育方式,引導和培育廣大職工,體現出容人、育人的偉大精神。總之,陳光威總經理在推動光威集團公司發展的同時,與光威公司全體職工一起建構了"光威"企業文化。他是"光威人"的杰出代表,也是"光威人"的驕傲,在他身上體現出的"自強不息"和"厚德載物"精神,則是"光威"企業文化的基本精神與外在表現的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