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促進農民收入穩定增長
時間:2022-02-11 11:20:00
導語:大力促進農民收入穩定增長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央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重點、難點主要在增加農民收入。農民收入穩定增長,是鞏固農業基礎地位、保障糧食等基本農產品供給的必然要求,是農村穩定、繁榮和社會進步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近兩年,河北省農民收入扭轉連續七年徘徊局面,呈現較快增長勢頭,2004年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1.1%,增幅比上年提高了近5個百分點,高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長2.4個百分點。但從“十五”以來總體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擴大。根據河北省制定的農村小康社會建設規劃,到2020年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要達到7000元,年均遞增5%以上。實現農村小康目標,建設和諧河北,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遵循規律,加強統籌,加快農民增收步伐。
農民增收制約的多重性,要求促進農民收入穩定增長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注重農民全面發展
從河北情況看,當前農民數量多、資源占有率低、受教育程度低、享受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低是農民增收的直接制約。深層次的因素在于“三個不協調”和“三個不同步”。一是產業結構調整與就業結構調整不協調,農業占GDP比重與農業勞動力所占比重下降不同步。2004年河北農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下降為15.5%,而農業從業人員占從業人員總量的比重仍高達45.9%,導致農民參與GDP分配系數由五十年代的0.6降至0.3。二是工業化進程與城鎮化進程不協調,工業比重提高與城鎮人口增長不同步。2004年全省生產總值中第二產業占比重為53.2%,而總人口中城鎮人口僅占34.5%,城鎮化滯后直接制約了第三產業發展和農民進入城鎮就業步伐。三是生產要素與國民收入在城鄉之間分配不協調,城鄉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不同步,農村各項社會事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明顯滯后于城市,制約著農民全面發展。河北省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79%,常年農村富余勞動力達1000萬人以上,農民人均耕地不足1.5畝;農村人口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僅占15.5%,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占26.4%。
實現農民收入穩定增長,必須綜合考慮制約農民增收的各種因素,立足于充分發揮農民的人力資源優勢,抓住提高農民素質這個根本,統籌治理,重點突破。要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理念,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要在重視經濟增長、重視效率、重視物質成果的同時,更加注重社會事業發展、注重公平、注重改善人民生活,把人的發展放在突出位置,為促進農民全面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大力提高農民文化科技知識和市場意識。如果廣大農民不能較快提高文化科技素質、掌握市場經濟知識、增強市場競爭意識,那么,農民增收的領域就很難拓寬、增收的波動性就難以避免、增收的步伐就難以加快。只有實現農民全面發展,才能加快農村由人口優勢向人力資源優勢轉變,提升農業農村經濟競爭力,增強農民開拓增收新領域的能力,構建農村經濟增長、社會進步、人的全面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相互促進的新格局。
近年來,河北省在農村工作中堅持把追求經濟社會發展綜合指標,滿足農民生存、安全、健康、民主和全面發展需要作為目標,以文明生態村建設為重要載體,把農村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生活改善和農民素質提高緊密結合起來,努力構建農村經濟增長、精神文明、環境優美協調發展新格局,充分發揮了農民在增收中的主動性和創造力。在各級黨委、政府的組織引導下,廣大農民積極走提高農業競爭力、發展效益農業增收的路子,在發展糧食生產的前提下,大力發展特色優勢農產品,壯大以奶牛為重點的畜牧業,推進優勢農產品基地建設,延伸農業產業鏈條,推廣農業良種和增產增效技術,提高農產品產量和質量,挖掘了農業內部增收潛力。農民市場意識增強,以發展民營企業和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為突破口,推動農村非農產業發展進入快車道,加快了農民勞務輸出步伐,使農民收入呈現出多年來沒有的農業內部增收勢頭強勁、非農收入和工資性收入快速增長的局面。
農民增收與國民經濟的關聯性,要求促進農民收入穩定增長必須堅持統籌城鄉發展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下快速推進工業化,農業為工業體系的建立提供了積累,農民為國民經濟的發展做出了貢獻。長期城鄉分割的二元經濟體制,也延緩了社會轉型進程,導致了城市化發展嚴重滯后,制約了農業發展、農村繁榮、農民增收。1997—2003年七年間,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僅增加695.9元,不到城鎮居民收入增量的1/5。農民增收困難,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農民消費水平低,成為制約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瓶頸”。
近年來我國人均GDP已超過1000美元。根據國際經驗,我國已經進入工業化中期和城市化快速發展時期,也是調整城鄉關系的關鍵時期。縱觀世界上一些國家的成功經驗和挫折教訓,在現階段,加強城鄉統籌,促進工農、城鄉互動協調發展,不僅是立足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也是遵循社會發展規律,妥善解決新階段各種矛盾和問題的重大方針。當前,促進農民收入穩定增長,就要加大城鄉統籌力度,促進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農村邁出實質性步伐,充分發揮工業化、城鎮化對農民增收的帶動作用。
統籌城鄉發展,應切實做到在整個國民經濟循環中促進農業發展,在整個社會進步中促進農村繁榮,在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中謀求農民增收。從根本上講是建立起促進城鄉之間產業密切關聯、經濟互補互促、生產要素優化配置的互動發展機制。途徑是統籌城鄉生產力布局,打通城鄉生產要素合理流動的市場渠道,促進農村的勞動力、土地和城市的人才、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雙向流動和優化組合;統籌城鄉產業結構,使城市的產業布局與農村二三產業的發展合理分工,形成緊密的產業互動鏈條,帶動農村二三產業加快發展,推動城市產業升級。近年來,河北省重新審視農業和農村發展優勢,立足全省國民經濟發展分工,大力發展優勢農產品生產與加工基地,以民營經濟帶動為城市配套服務的農村二三產業發展,推進了全省縣域經濟優勢產業的培育建設。建成了京廣、京山鐵路沿線兩大優質高產糧食主產區,京津周圍和壩上等六大優質特色蔬菜生產與加工基地,黑龍港地區和冀中、冀東肉羊、奶牛養殖與加工基地,冀中、冀南、冀東蛋肉雞養殖與加工基地,太行山和燕山區優質干鮮果品生產加工基地,沿渤海優質水產養殖加工基地,并開始形成以基地為依托、以龍頭企業為帶動的優勢產業集群,有效擴大了當地農民就業和增收。“十五”以來,全省以民營經濟為重點的農村二三產業增加值年均遞增13.7%,高于全省生產總值年均增速。
農民增收因素的多元性,要求促進農民收入穩定增長必須多措并舉、標本兼治
促進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是一項長期任務。隨著經濟社會結構的轉型和工業化、城市化的推進,農民收入構成和增收來源會發生不斷變化。要立足全局,綜合施治,敢于突破,在動態中把握重點,促進農民多元增收。
(一)近幾年河北省在戶籍制度、就業制度改革上邁出了較大步伐,減少了對農民進城就業的限制,改善了農民創業務工環境,促進了農民就業增收。2004年底,全省到城鎮就業定居農民達到393.6萬人,占農村勞動力的14.2%。在此基礎上,下一步要深化戶籍制度、就業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落實農民工各種保障措施。土地制度改革,應針對征地補償嚴重不足、失地農民就業無保障等問題,盡快建立失地農民就業保障機制和養老保險制度,為被征地農民提供多渠道就業,把失地農民納入當地最低生活保障和養老保險金社會統籌范圍。
(二)結合河北實際,我們要通過“三化一勞務”————產業化、工業化、城鎮化,勞務輸出,促進農民和農村富余勞動力數量不斷減少。即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培育發展龍頭企業,增加農業附加值和農民就業崗位;用先進技術對農村經濟進行根本改造,推進農村工業化進程,增強農村非農產業吸納農民就業能力;加快發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鎮,促進第三產業發展,發揮城鎮產業聚集和人口聚集效應,帶動城鄉人口布局調整;大力實施農民培訓“陽光”工程,搞好農民技能培訓,加強組織和信息服務,擴大農村勞務輸出規模。近年來,河北省通過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以產業聚集帶動城鎮發展、拓寬農民外出務工渠道,農民轉入非農產業就業達1170多萬人,使農村富余勞動力增加的速度有所放緩。
(三)據專家測算,文盲、小學、中學文化程度的勞動者,其勞動生產率之比為1∶1.43∶2.08。提高農民素質,開發農村人力資源,應加快發展農村教育,進一步加大對農村基礎教育的投入力度,實行城鄉教育對口支援,盡快扭轉農村教育資源不足狀況,多措并舉解決好農村中小學生輟學問題,大幅度提高農村人口受教育程度;加強農民科技和生產技能培訓,多形式發展農民夜校,開展文化補習,提高農民運用科技的能力;結合實施“金農工程”和“電波入戶”,完善農業信息體系,提高農民獲取和運用市場信息的本領,增強農民發展市場經濟的能力,逐步成為成熟的市場經濟主體。同時,加快農村文化設施建設,豐富廣大農民精神文化生活,培育農民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
(四)提高農民享受基本公共服務和權益保障水平,能夠有效降低農民生存、發展成本。應通過擴大公共財政對農村的覆蓋,增加財政對農村的支出份額,提高農村公共衛生、社會治安、最低生活保障及五保戶保障等基礎性公共產品的供給能力,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公路、通訊與電力設施、自來水、衛生防疫設施、文化娛樂設施等),改善農民生產生活環境和條件。特別要積極推進新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加快城市社會保障體系向農村延伸,提高廣大農民醫療保健水平和社會保障水平。
(五)近年來,河北省從實際出發,制定了關于加強農業支持保護體系建設的意見,加大對“三農”扶持力度,每年省級財政支農投入增幅都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使農民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帶動了農民增收。當前,重要的是加強督導檢查,把中央制定的各項支農惠農政策不折不扣落到實處,讓農民真正得到實惠。還應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政府補貼機制、投入增長機制、穩定農資價格機制、金融支持機制,為農民增收提供有力支撐。
(六)近年來,河北省積極引導工商資本投入農業,依法完善土地流轉機制,促進各類農業企業發展;狠抓了種養業良種體系、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動植物保護體系、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市場信息體系、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等六大農業保障、服務體系建設,有效幫助農民解決了生產經營中諸如品種改良、采用先進種養技術、防治動物疫病和植物病蟲害等各種困難,為農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后全方位服務,帶動了農戶生產經營節本增效,促進了農戶生產與大市場對接。目前,全省參與產業化經營的農戶已達650多萬戶,占農戶總數的近50%;主要糧食和經濟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5%以上;投資1.5億元于2003年底建成了全省農業信息網絡,利用市場信息引導農民生產經營收到良好成效。
農民增收的艱巨性,要求在做好農民增收工作中必須用實招、求實效
確保農民收入穩定增長是“三農”問題的核心,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難點。農業是基礎產業,又是弱質產業。在市場競爭條件下,農民增收面臨著多方面的困難。實現農民收入穩定增長,需要廣大農民堅決克服“等靠要”小陳老師工作室版權所有
思想,勇敢地闖市場,開拓生產門路,增加收入;需要社會各界加大支農扶農力度,為鞏固農業基礎產業,促進國民經濟協調健康發展做出貢獻;更需要加強宏觀調控,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快城鄉二元體制轉變。農民增收任務的艱巨性、長期性,要求做好農民增收工作必須求真務實、真抓實干、務求實效。要解放思想,敢于探索,勇于實踐;要深化改革,堅持用改革的辦法解放農村生產力、開拓農民增收渠道、推進城鄉統籌、破除制約農民增收的體制弊端。總之,我們要把解決“三農”問題、促進農民增收作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進一步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加強“三農”工作的決策和部署上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把各項支農政策真正落到實處,把促進農民增收的各項工作進一步抓緊做實,以卓有成效的工作,促進農民收入持續、穩定、較快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