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長期堅持的重要指導思想

時間:2022-04-05 05:44:00

導語:必須長期堅持的重要指導思想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必須長期堅持的重要指導思想

科學發展觀不僅是我們黨從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大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也是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長期堅持的重要指導思想。為把學書記提出的科學發展觀不斷引向深入,幫助讀者學習掌握科學發展觀的深刻內涵和基本要求,理論局組織編寫了《科學發展觀學習讀本》。本報(《深圳特區報》)特辟專欄,邀請我市(深圳)社科理論界部分專家學者談談他們學習《讀本》的體會。

實現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

深圳市委黨校常務副校長汪開國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深入分析我國的經濟社會現狀,正確判斷國際形勢發展的趨勢,提出并逐步確立了科學發展觀。有人認為科學發展觀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是為解決某些特定問題的應急措施。中共中央宣傳部理論局最近組織編寫的《科學發展觀學習讀本》,對這個問題有了明確論述,《讀本》認為“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從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是我們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長期堅持的重要指導思想。

關于發展問題,我們經歷了一個較為曲折的過程。新中國建立后,我們以飽滿的激情和熱情開始了社會主義建設,不僅迅速恢復了因戰爭影響瀕臨崩潰的國民經濟,而且逐步建立較為完備的國民經濟體系。但是,由于指導思想的偏離,經濟建設沒能始終作為我們工作的中心和主線,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思想曾盛行一時。特別是“”,對經濟建設造成重大沖擊,耽誤了十多年的發展時間,錯過了許多發展機遇。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糾正了過去“左”的做法,把工作的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黨的基本路線。改革開放以來的二十多年,是我國發展最快的時期,是人民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但是這個時期也開始出現過分看重GDP、過分看重經濟增長速度和經濟規模,直接導致了資源消耗過大、環境破壞嚴重、老百姓富而有憂等社會問題。這些情況說明,我國的高速發展是以資源的高消耗為代價的。我國是發展中國家,經濟需要大發展,但絕不是“掠奪”式的發展。

經過多年的實踐,特別是經過慘痛的教訓,我們對中國的發展問題逐步有了清醒的認識,這就是科學發展觀。因此,科學發展觀絕不是階段性的工作和權宜之計,而是我們要長期堅持的重要指導思想。那么,什么是科學發展觀的“發展”呢?《讀本》認為科學發展觀的深刻內涵和基本要求是堅持以人為本和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認為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這三個方面相互聯系、有機統一,其實質是實現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

指導新階段中國發展的科學理論

深圳市社科院院長樂正

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我們黨的發展視野進一步拓展,發展思想進一步深化,發展理論進一步完善,形成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的形成,是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于發展的思想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

20世紀80年代,當中國人均GDP只有300多美元的時候,社會生產力還非常落后,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相當貧乏,與世界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相差極大。在這樣的發展階段,鄧小平同志撥亂反正,果敢地提出“發展是硬道理”的英明論斷,把全黨全國的工作重點轉到改革開放、發展經濟、解放生產力上來。實踐證明,當年的這一歷史性轉折,給中國的現代化注入了無窮的動力,給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無限生機。中國經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持續發展,中國的綜合國力空前增強,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大飛躍,中國的國際地位有了舉世公認的提升。現在全世界都在關注中國的發展成就,研究中國的發展理論,贊嘆中國人的發展智慧。

但是,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的發展也面臨一系列嚴峻的問題。在推進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在一些地方,人們有意無意地忽略了社會事業的同步發展,社會公平的有效實現和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建設,使我們的發展出現明顯的非均衡態勢。具體表現在中國的經濟增長持續高速發展、綜合實力明顯增強,物質生活水平明顯改善的前提下,一些地方把“發展是硬道理”片面理解為經濟增長是硬道理,GDP是硬道理,而忽略了人民對發展的廣泛需求,忽略了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全面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結果造成一些領域出現了社會發展失衡、社會差距失控、社會公平失靈和生態環境失調的嚴峻形勢。因此,我們應該理性地分析當前的發展形勢,正視發展中出現的各種問題,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克服片面追求GDP和經濟增長速度的發展理念和政績觀,把以人為本的理念貫穿發展的各個領域,把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全面發展作為指導新階段中國發展的“硬道理”。

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是在深刻分析并把握我國現階段發展特征,科學總結我國發展實踐,理性判斷當前世界發展趨勢,積極汲取各國發展的經驗教訓,借鑒國外發展理論有益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它深刻反映了全黨對中國發展問題的新認識、新思考和新要求。科學發展觀把發展作為第一要義、把以人為本作為發展的核心,把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作為發展的基本要求,糾正了一些人對發展的認識偏差,進一步完整地回答了什么是發展,為什么發展和怎樣發展的問題。對于一個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來說,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回答了人們對未來中國的發展之路該如何走的大是大非問題。因此,科學發展觀不僅是我們黨從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大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而且也是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長期堅持的重要指導思想。

最近出版的《科學發展觀學習讀本》,為我們學習理解科學發展觀的意義、內涵和實踐方向提供了一個極好的輔導材料,我們應該認真研讀,細心領會,把學習掌握科學發展觀作為當前全黨理論建設的重要內容。富有創新精神的特區人,更要以此為動力,用科學發展觀武裝頭腦,用發展創新的眼光,把科學發展觀落實到特區發展的各個領域,使之成為推進特區創新事業的指導思想和強大動力。新近成立的深圳市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研究中心,將積極推進科學發展觀在深圳經濟特區的學習研究和宣傳,用科學發展觀指導分析特區發展中面臨的各種問題,克服“四個難以為繼”的發展瓶頸,樹立新資源觀,提出解決發展難題的思路和辦法。我們將圍繞和諧深圳、效益深圳和國際化城市建設的目標,圍繞推進自主創新、發展循環經濟的“十一五”規劃要求,努力探索特區在緊約束條件下發展的新模式新思路,把經濟特區的創新發展事業繼續推向前進。

人的主體地位的彰顯

深圳市委宣傳部黃發玉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就是堅持人民群眾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的主體地位。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既是一種歷史觀,也是一種價值觀,它使人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的肯定。這是科學發展觀與傳統的、非科學的發展觀的本質區別所在。

作為一種歷史觀,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充分肯定了人民群眾的實踐主體地位,它所回答的是發展動力和機制問題。經濟社會活動,本質上是一種實踐活動,誰是活動的實踐主體?是人民群眾。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人民群眾是生產力中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因此,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營造充分發揮人民群眾聰明才智的社會環境;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尊重個體差異,尊重個人權利,促進社會公平。只有這樣,人民群眾的創造力才能迸發出來,社會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才會涌現出來,經濟社會的發展才會保持生生不息的活力。科學發展觀強調以人為本,強調發展要依靠人民,從根本上解決了發展的動力和機制問題。

作為一種價值觀,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充分肯定了人民群眾的價值主體地位,它所回答的是發展的目的和意義問題。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是一種以價值理性為主導的發展模式、文明模式,它把人民群眾作為最高的價值主體,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謀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追求,把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最高道德理想。于是,人成為發展的目的,而不是手段,人的價值得到尊重,人的主體地位得到彰顯。正因為人是發展的目的和意義所在,因此必須根據人的需要來決定經濟社會的發展。人的需要是全方位的、多層次的,經濟社會必須全面發展和全面進步,這樣才能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前提和條件;沒有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的發展,沒有建立起一個和諧社會,人的全面發展也就失去了基礎和保障。經濟社會的發展既著眼于滿足人民群眾現實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充分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權益;又著眼于促進人的素質的提高、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以此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最終目的。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正確地回答了發展的目標和意義問題,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目標與發展手段、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社會理想與社會現實的辯證統一。

歷史觀與價值觀在本質上是一致的。承認人民群眾的實踐主體地位,就是承認人民群眾作為歷史創造者、作為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創造者的主體地位,實際上也就肯定了人民群眾的價值主體地位;同樣,承認人民群眾的價值主體地位,就是承認人民群眾而不僅僅是少數人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享受者,也就體現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群眾史觀,也就是肯定了人民群眾的實踐主體地位。如果發展不是依靠人民群眾(作為發展的實踐主體),發展就失去了動力,發展就失去了源泉;如果發展不是為了人民群眾(作為發展的價值主體),發展的成果沒有或很少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享受,那么發展依靠人民群眾也就失去了基礎,發展本身也就失去了意義。

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對“靠誰發展”和“為誰發展”作出了新的科學回答,是對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和價值觀的豐富與發展,它使人的主體性得到了升華與高揚,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的人道主義和人文關懷,同時也為我國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指明了前進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