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農村文化建設的實踐與思考

時間:2022-06-07 06:51:00

導語:我市農村文化建設的實踐與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市農村文化建設的實踐與思考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指出,要“加大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逐步解決農村文化產品和服務相對缺乏的問題,豐富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進程中,山東省文登市按照既鼓農民“錢袋”又富農民“腦袋”的思路,重視維護農民的文化權益,尊重農民的精神追求,致力解決農民的“文化溫飽”,有力地加強了農村文化建設

一、構建文化體系,發展農村文化事業

從根本上說,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就是要不斷滿足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文登市立足農村文化建設的實際,從完善體制機制入手,大力構筑農村文化體系。

構建農村文化網絡體系。文登市將農村文化建設納入農村社會總體發展規劃,成立了由市主要領導任主任的社會文化工作委員會,協調指導全市的農村文化工作,發揮宣傳、文化、科技、教育、婦聯、團委等市直部門和群眾團體的職能作用,實行上下聯動,齊抓共促;鎮級成立文體站,建立文化活動中心,配備工作人員和基層文化輔導員,組織和指導農村開展文化活動;健全村級群眾團體和各種組織,建設農村文化大院。經過這樣的努力,全市形成了市、鎮、村三級文化網絡體系,為農村文化建設提供了組織保證。

建立農村文化責任體系。文登市將農村文化建設的任務細化、量化,作為市、鎮領導任期責任目標和干部考核的重要內容,做到獎懲兌現。各鎮、村把農村文化工作同農村干部的工資、獎金掛鉤,實行文化工作與經濟工作一起布置、一起檢查、一起考核、一起驗收,為推動農村文化建設提供了制度保證。

健全農村文化投入機制。發展農村文化事業,投入是難點,也是關鍵。為此,文登市堅持兩條腿走路,一方面建立了以政府投入為主的投資保障機制,每年從財政預算中劃撥專項資金用于農村文化設施建設和活動經費支出,確保農村文化建設資金不低于當年財政總支出的2%;另一方面,積極探索市場化運作、多元化投入的新模式,鼓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農村文化建設,為農村文化建設提供物質保障。

二、堅持三級聯動,搭建農村文化載體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文化設施落后、文化陣地匱乏,是農村文化單調乏味的主要原因。文登市堅持市、鎮、村三級聯動,為農民參加文化活動提供場所、搭建載體。

市級發揮輻射帶動作用,重點抓好一批龍頭。近幾年,文登市投資2億多元,先后建起了市中文化廣場、召文臺公園、抱龍河公園等一批現代化文化設施。投資3000多萬元興建的市中文化廣場,占地5萬平方米,月月有安排,周周有活動,節日不閑場,被山東省委宣傳部評為“優秀文化廣場”。2004年,市財政投資40余萬元,建成山東省第一家縣市級電子閱覽室,購置48000冊電子圖書,并加入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市圖書館每年接待讀者20余萬人次,連續三屆被評為“全國一級館”。

鎮級強化示范引導職能,重點建好“一個中心”。文登市結合小城鎮建設,按照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則,要求每一個鎮規劃建設一處包括影劇院、圖書館、農民夜校和各類游藝室在內的綜合性文化活動場所。現在,全市14個鎮全部建起了鎮文化中心,11個鎮建起了文化廣場,7個鎮建起了投資300萬元以上的農民文化宮。高村鎮自籌資金70萬元,修建了集休閑、娛樂、健身于一體的青龍河公園。開園當天,20多個村自發組成文藝演出隊前來助陣演出,像過節一樣熱鬧。

村級突出經濟實用原則,重點管好“兩網、一院、一室”。“兩網”是指有線電視網和遠程教育網。文登市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地建設有線電視網,全市有線電視進村率達到100%,入戶率達到96%,成為全國第一個采用光纜遠距離傳輸、村村通有線電視的縣級市。市電視臺還專門開辦了農科頻道,定期播放政策、農技、衛生保健等方面的節目。另外,充分利用遠程教育網,在全市872個村(居)全部建起遠程教育設施,實現資源共享、一網多用。“一院”是指在全市農村開展創建文化大院的活動。一到農閑季節,人們就自發地聚集到大院中來,看戲跳舞,打球下棋,吹拉彈唱。戲迷們都說:“過去一聽到麻將響,手就癢癢;現在一聽胡琴響,嗓子就癢癢。”目前,全市已有200多個村建起了較高檔次的文化大院。龍山路街道辦事處西樓居委會投資1000多萬元,建起了可容納1400多人的大劇場,成為農村文化建設的一大亮點。“一室”是指建立農村圖書室,旨在倡導全民讀書活動,設立家庭圖書角,培養知識型農民,鼓勵群眾“少抽一盒煙,少喝一瓶酒,多買一本書,多學一點科學文化知識”。如今,全市農村藏書超過5000冊的圖書室40個,藏書500冊以上的圖書室426個,總藏書量達220萬冊。澤庫鎮地處沿海,漁民長期出海打魚,生活乏味。針對這種實際,鎮黨委、政府積極引導各村建立“海上圖書室”,漁船出海前送上一個流動圖書箱,一箱50冊書,一個航次一更換。捕撈之余,搖慣了櫓、撒慣了網的漁家漢子捧起了書本,既排遣了寂寞,又增長了知識。

三、開展文化活動,豐富農村文化生活

為了滿足群眾日趨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文登市還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激發農民參與農村文化建設的熱情。

以組織大型文化活動為抓手。文登市定期舉辦群眾文化節、農民文藝匯演、農民運動會等大型文體活動,文化、婦聯、體育等部門經常組織民間藝術展、家庭文化展、棋類比賽、“十佳文化大院”、“十佳圖書館”、“十佳藏書家”等系列創建活動。近幾年,在我們組織的活動中,有500多個單位參與,2000多個節目上演,5000多名演員登臺。

發動市直機關為農民送文化。文登市根據“三下鄉”要求,常年組織文化下鄉活動,通過舉辦培訓、現場咨詢、發放資料、組織演出等形式,為農民送去科學技術、衛生知識和文藝節目。近十年來,共向農民送書3萬多冊,送戲、送電影2000多場次,送普法材料10萬余份,送藥品、醫療器械折合人民幣50多萬元,為農民患者診治3萬余人次。市藝術團被稱為“莊戶劇團”,平均每年為農民送戲180場次以上,并對農村文藝骨干進行傳幫帶,培養了一批“鄉土藝術家”。文登市還組織2000多名機關干部與2000多個貧困戶結成對子,在幫資金、幫技術帶領農民致富的同時,也把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送到了家家戶戶。

鼓勵農民自編自演。文登市注重讓群眾登臺唱主角、當明星。全市活躍在農村的文藝隊伍有365個,常年參加各種文化活動的群眾達到8000多人,涌現出“夕陽紅文藝隊”、“春曉文藝隊”等一批水平高、陣容強的業余演出團體,在當地產生了廣泛影響。僅在高村鎮,登記在冊的農村文藝隊伍就有36支,農民文藝骨干400多人。天福路街道辦事處30多名農民還自發組成了京劇社,每周活動兩次,并到市中廣場搭起戲臺,舉辦京劇演出周,連續七晚演出傳統京劇折子戲和現代京劇選段,豐富了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

四、挖掘人文資源,打造農村特色文化

文登市歷史悠久。近年來,通過積極發掘民間優秀文化藝術,形成了“文登學”和魯繡工藝兩大極富特色的地域文化品牌。

光大“文登學”,弘揚傳統文化。文登是一座具有深厚歷史積淀的文化古城。千百年來,文風濃郁,人才輩出,素有“文登學”的美譽。文登市把光大“文登學”融入農村文化建設之中,大力培養熱愛鄉土的文化氛圍,出版了《文登學人》,推出了大型人文專題欄目《話說文登》,并在秦始皇東巡的遺址上建起了召文臺公園,使崇尚文化的傳統得以發揚光大。

傳承魯繡藝術,弘揚民間文化。文登是“魯繡之鄉”,刺繡技藝在民間廣為流傳,幾乎遍及所有鄉村。為把這一民間工藝保護好,文登市把它作為一個產業來培植,發揮云龍、藝達等五大紡織集團的輻射帶動作用,發動千家萬戶大搞刺繡加工,增收致富,形成了“鋪天蓋地”的發展格局。目前,全市繡工已達10萬多人,其中涌現出以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王殿太為代表的設計高手、工藝能手1000多人,先后開發出填補國內空白的新產品、新針法、新工藝130多項,獲得國家專利109項,連續兩次榮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杯獎,銷售收入突破100億元,產品遍及世界6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代表作品成為饋贈國際友人的藝術珍品。文登因此成為聞名全國的“中國工藝家紡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