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組織本位到黨員主體

時間:2022-06-20 03:23:00

導語:從組織本位到黨員主體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從組織本位到黨員主體

“要尊重黨員的主體地位”。這不僅表明黨員主體問題已經日益受到我們黨的高度重視,更表明黨員主體問題作為一個重要的理論創新,將日益成為黨的建設實踐活動的一個重要的理論指導。

*多年來,在黨內機制運行中,黨員實際上主要是作為被教育、被管理的對象而存在的,這使黨的建設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領導本位”的誤區

多年來,在黨內體制及黨的建設的若干具體機制的運行中,黨員實際上主要是作為被教育、被管理的對象即黨內客體而存在的,很少以黨的主人身份即作為黨的建設的能動主體出現,在黨內高度集中的體制以及相應的一系列制度下,黨員尤其是非領導干部的普通黨員很難找到和認同自己的主體地位。在對待黨員權利、義務的關系上,黨內長期存在著片面強調黨員“應盡的義務”、忽視黨員“應有的權利”的傾向;在黨內監督上,往往片面強調黨員是被監督的對象,而忽視黨員是黨內監督的主體;在黨內管理上,往往只把黨員作為被管理的對象,而漠視黨員有一律平等地參與黨內管理的權利;在黨的決策上,往往只強調黨員無條件地貫徹黨的決策的義務,而忽視黨員以多種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參與黨的決策的權利;在黨的思想建設上,往往只把黨員作為教育的對象,對黨員的認識能力和創造能力缺乏足夠的信任與尊重,很少鼓勵黨員進行獨立的思考;在黨的制度建設上,黨規黨法的制定仍然囿于少數人參與,廣大黨員往往只有貫徹制度法規的義務,而缺乏廣泛參與的有效途徑,等等。在這種狀況下,長期以來,黨的建設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組織本位”、“領導本位”的誤區,與“黨員主體”、“黨員主體地位”的根本要求漸行漸遠。

與多年來黨建實踐中黨員主體地位缺失及黨員主體意識匱乏相伴而生的,就是在黨建理論研究中“組織本位”占據了主導地位,而對“黨員主體”的研究卻處于缺位的狀態。以往的黨建學科體系主要著眼于“組織”的建設,即主要研究組織的性質、綱領、路線、結構、制度、干部、作風、紀律等內容。這些研究當然是必要的,但如果因此而忽視對黨員主體地位的研究,就容易在實踐中片面強化忽視黨員權利的組織本位。

*按照“組織本位”路徑來發展黨內民主,容易出現只強調組織的權威而不注重黨員應有的主體地位的偏向

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發展黨內民主是黨確立的堅定不移的方向。問題在于,在這個方向下,應當選擇什么樣的具體路徑呢?從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和現實來看,發展黨內民主曾多年實行“組織本位”(亦可稱“領導本位”)。這就是把發展黨內民主的工作重點放在增強黨的領導機關、領導干部的民主素質、民主作風上,包括著眼于在黨的領導機關及各級領導班子中建立和完善相應的民主制度,強調民主是“集中指導下的民主”。其蘊含的價值取向及思維邏輯是:發展黨內民主的基本目的是要發揮廣大黨員的積極性,那么,靠誰去“發揮”黨員的積極性呢?只能靠黨的組織、黨的領導機關及領導干部。因此,著重把黨的領導機關、領導干部自身的民主搞好,著重于他們的民主素質、民主作風、民主制度的建設,就能放心地靠他們去“發揮”廣大黨員的積極性,從而達到發展黨內民主的目的。

多年來,黨內民主建設大體上是沿著這個軌跡行進的:在思想建設上,不斷呼喚和諄諄勸導領導干部要讓人講話、要兼聽則明、要正確對待黨內不同意見和反對意見、要尊重黨員的權利、要善于集中正確的意見等等;在組織和制度建設上,一直以很強的聲音、從不懈怠地強調在領導班子中建立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的各項制度,包括民主議事、民主表決、民主監督、民主生活會制度等等;在黨的作風建設上,則大力強調領導機關、領導干部的民主作風建設,要求他們要在發揚黨內民主中起表率作用,反對家長制、一言堂、欺上瞞下的作風,反對以集體領導的名義掩蓋個人專斷實質的作風,反對對有不同意見的黨員打擊報復的作風等等。這些,應當說都是正確的和必要的。但問題還有另一面,就是在發展黨內民主上只強調組織的權威而不注重黨員應有的主體地位。對黨員就是強調“應盡的義務”大大勝過“應有的權利”;就是一味要求黨員服從而少有尊重黨員意志;就是只強調黨員發揮作用而不注重黨員真實地全面地參與黨內生活及黨內管理。這種“組織本位”的路徑,在發展黨內民主中的局限性是很突出的。

*“黨員主體”(亦可稱“黨員本位”)是發展黨內民主的一個新的路徑選擇

我們黨在發展黨內民主上的另一種路徑選擇,就是“黨員主體”(亦可稱“黨員本位”)。這就是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的,發展黨內民主“要以保障黨員民主權利為基礎,以完善黨的代表大會制度為重點,從改革機制入手,建立健全充分反映黨員和黨組織意愿的黨內民主制度”。無論是在發展黨內民主的基礎、重點上,還是在建立黨內民主制度的途徑、目標上,黨的十六大報告都第一次突出地強調了黨員主體。這可以說是黨的十六大在發展黨內民主上的一個重大改革和突破,是在如何發展黨內民主的基本思路上由傳統的組織本位、領導本位向黨員本位、黨員主體的調整和完善。這實際上是發展黨內民主的一個新的路徑選擇,是從傳統的以“組織本位”為主導的路徑依賴,調整為兩種路徑并行。

*“黨員主體”的路徑更具有根本性,更符合民主的一般的規律和根本的價值取向

可以說,以上兩種關于發展黨內民主的路徑選擇的思路,都各有其合理性及必要性。問題是,在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及黨內民主越來越向縱深發展的新的時代條件下,我們不能把發展黨內民主的希望都寄托于此。兩種路徑相比較,“黨員主體”的路徑更具有根本性,更符合民主的一般的規律和根本的價值取向。盡管由于黨的歷史習慣、黨內生活環境、黨的制度的不完善及黨員主體素質等方面原因,目前在對黨員主體的認同及黨員主體機制的建設上還存在不小的差距,但它畢竟是我們真實地發展黨內民主的主要希望之所在。按照以“黨員主體”作為主導的發展黨內民主的路徑選擇,在繼續重視領導機關、領導干部自身民主建設的同時,就要把發展黨內民主的重點放在大力增強全黨的“黨員主體”意識,在黨內真實確立黨員的主體地位、充分保障黨員主體的各項權利上。這就包括建立健全切實有效的黨員權利保障機制、黨員廣泛地參與黨內生活的制度機制、黨員能夠有力地監督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包括黨的領袖人物在內的制度機制等等。可以說,什么時候在黨內真正確立了黨員主體地位,什么時候我們才可以有充分的理由認為黨內民主達到了應有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