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創新理念發散科學發展觀
時間:2022-12-14 10:38:00
導語:運用創新理念發散科學發展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要深化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認識,從制度上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學發展的宏觀調控體系?!碑斍?,解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迫切需要加強制度建設和制度創新。制度創新是推動科學發展的長期任務,有效的制度建設和制度創新,能夠為實現科學發展提供可預期的、穩定的機制,使科學發展的優勢日益顯現出來、發揮出來。
制度創新是推動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
實現科學發展,是關系國家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思想與戰略目標。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社會和諧和科學發展,制度是不能缺失的。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人財物流動性很強,社會關系多種多樣,沒有制度保證,人們的物質利益、各種權利不可能得到有效承認和保護,社會也不可能達到有序狀態。
在當今世界,市場經濟仍然是一種發展中的體制形態,所謂“完善的市場經濟”和“成熟的市場經濟”都只是相對的。科技革命的重大突破,帶來新的技術和市場需求的同時,也引起了投資方式、市場交易方式、企業組織和政府管理方式的變革。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使各國經濟更為廣泛而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原有的管理經濟的方式、體制和政策正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傳統市場經濟國家也存在著體制機制落后和僵化的問題,也要尋求變革和創新。
實現科學發展,需要良好的制度基礎。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體制的深刻變革、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動、利益格局的深刻調整、思想觀念的深刻變化,深層次矛盾逐步顯現。在這個階段,改革的難度加大了。我們既要繼續推進改革,解決體制上的一些亟須攻克的難題,又要維護公平正義,保持社會穩定,兩者不可偏廢。如果不能繼續深化改革,就會導致經濟徘徊不前,積累更多的社會問題;如果只關注改革的推進,忽視社會矛盾的化解,又可能影響社會穩定。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由利益調整引發的社會矛盾比過去大大增多。群眾關注的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主要集中在下崗失業、房屋拆遷、貧富差距、環境保護、醫療服務、社會保障等問題。這些問題處理得不好,極易損害群眾利益,損害黨和政府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形象。因而,如何著力解決影響實現社會和諧與科學發展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乃是當前直至今后一個時期內的重要戰略任務。我們應當正視現實,化解矛盾,尤其是要通過加強制度建設建立化解社會矛盾、實現科學發展的長效機制。因此,制度創新是科學發展的基礎。
推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需要制度建設開道。黨中央提出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升華了我們黨的治國理政思想,也為社會和諧與科學發展提供了新的理論指導。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是內在統一的。沒有科學發展就沒有社會和諧,沒有社會和諧也難以實現科學發展。”和諧社會應當是充滿活力的科學發展的社會。科學發展則要求實現經濟發展、環境保護與社會穩定,也就是能夠實現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F階段,發展不平衡的問題、社會事業發展滯后的問題都亟待解決。在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區域協調發展、發展和諧勞動關系,促進教育公平、加強醫療衛生服務、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加強環境治理保護等方面,制度建設和創新的力度都還需要大大加強。
制度創新貫穿科學發展全過程
制度創新將貫穿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和各個層面。這主要表現在:首先,在政府職能轉變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中,如何改進政績考核指標體系和機制,使政府在GDP指標之外更多地關注社會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其次,在財稅體制的改革中,如何與干部的政績考核方式的改進相適應,比如,要求某個區域更多地關注生態保護,應當在財稅政策上形成怎樣的必要補償機制。再次,在當前和今后一個很長的時期內,我國的工業化進程仍將面對資源約束增強、要素成本上升、總量規模擴大等新特點,如何在互利共贏的基礎上既立足于本地資源供給,又更好地利用國際資源。第四,面對大量農民進入非農產業就業和城鎮生活,怎樣合理分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成果,既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又是工業化、現代化進程中的主要任務?;就瓿蛇@一任務,至少還需要二三十年的時間。在這段時期,如何從國民經濟全局出發,積極推動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為農民進入非農產業創造盡可能多的機會;如何平穩而有序地引導農民進入城鎮,逐步融入城市生活,避免國際上曾經出現過的城市兩極分化現象;如何在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保護而不是損害農民利益,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新機制,逐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等等。這些問題的解決,都需要我們在實踐中努力探索,形成一系列立足國情的制度和政策。
制度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制度是人制定出來的,它的優劣,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對制度所要調整的社會關系的認識。真正能夠充分發揮效應的制度,應當是與社會現實相契合的。對于要調整的對象認識得是否清楚,關系到所制定的制度能否達到預期的效果和實現預期的目標。對制度所要調整的對象認識得全面、清楚,制度設計就會比較有效。但是,正確的認識需要經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賴于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有賴于改革的深化。制度的實現,需要物質基礎,也需要社會有接受該項制度的社會基礎。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改革開放進一步推進,將為制度的實現提供更多的物質和社會條件。因此,必須認識制度建設的長期性,要通過繼續進行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等的改革和創新,及時推進社會體制改革和創新。
社會體制的改革是多方面的,包括保障人民權益、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強化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推進社區建設、健全社會組織、完善人民內部矛盾處理機制、加強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等等。所有這些改革和創新,都將為科學發展創造條件、提供基礎。但是,制度創新和完善的本身也是一項系統工程。當前,社會面臨的問題多,矛盾交織在一起,諸多矛盾的解決不可能只靠某一方面的制度“單打一”,而應當發揮制度系統的綜合效應。這就要求制度之間應當協調一致、不相沖突。為此,就要準確把握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律,精心地、持之以恒地進行制度建設和創新,以使我們的各項具體制度日趨完善。
以制度創新促進科學發展
在這方面,我們需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要堅持以人為本,營造有利于提高科學發展能力的環境氛圍。要按照十七大的要求,通過解放思想,以求真務實的態度推動制度建設和創新。制度建設和創新既要有“小環境”的試點工作,又要以滿腔熱情尊重基層和人民群眾特別是地方的改革創新實踐。
二是要深化改革,正確處理制度創新和規范制度的關系,激發科學發展的活力。在實踐中,凡是被證明有效的制度創新,我們都要加以肯定;凡有推廣價值的制度建設和創新,我們都應盡可能地以法律、規章和政策的形式固定下來,讓其發揮應有的作用。
三是努力提高人的素質。從現代化發展的歷程來看,現代人類文明是在人的發展、制度創新和科學進步三大力量推動下展開的。對于現代文明社會條件下的科學發展來說,這三大力量的推動是有機統一的,但就其內在邏輯關系來說,在科學發展的不同歷史時期,起決定作用的力量是不同的。國內外的發展經驗表明,在當今社會的科學發展中,人的素質越來越重要,越來越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十七大報告指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帶來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資源能源緊缺的問題日益突出,污染排放問題日益突出,環境壓力問題日益突出。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社會,要求必須把發展的重點放在人的素質的提高和科技進步上,這也是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因此,我們要把發展的眼光從外部回歸到人自身,向人的智力、知識、素質要生產力的解放,要發展的空間,要發展的速度,要發展的效益。
- 上一篇:弱勢群體法律保護的涵義及現狀論文
- 下一篇:個體間知識轉移研究綜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