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干部工作事跡:她就像一縷陽光

時間:2022-02-21 03:06:00

導語:老干部工作事跡:她就像一縷陽光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老干部工作事跡:她就像一縷陽光

時間是歷史最好的證人,它不僅實錄著人們生命的運行軌跡,也記載了人們工作和生活的每個瞬間。寒來暑往,春去秋歸,不知不覺中,于桂榮這位貧苦牧民家庭出身、樸實無華的蒙古族后裔,已經在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老干部局和關工委工作了5年。她始終心系老干部的安危冷暖,情注青少年的學習進步,用美好的心靈彈奏著一曲動人的愛的旋律。老干部親切地叫她“好姑娘”。老百姓說她是“草原上最美麗的薩日朗”。黨和政府也給了他們很多榮譽,老干部局先后被評為黑龍江省“先進老干部之家”和“模范老干部之家”,關工委榮獲“全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單位”。

面對贊揚和榮譽,于桂榮沒有陶醉,顯得冷靜而淡然,“群眾這么喜歡我們,組織又給了我們這么高的榮譽,想起來還真有些不安。其實,我們只是做了分內的事。”采訪中,聽著那一個又一個真實感人的故事,看到那一幕又一幕周到服務的場景,我對她的印象越來越深刻了,她有著陽光一樣的品質,就像一位陽光使者,在平凡的崗位上無私無怨無悔地默默奉獻,把黨和政府的溫暖傳遞給了老干部和青少年。

她性如陽光磊落公正,以良好的作風帶動同志,

干部隊伍儼然綠蔭濃郁的敬老愛少林

于桂榮生在牧區,從小就受到了農牧民團結互助解難事、辦大事精神的熏陶,“一道籬笆三根樁,一位好漢三個幫”的道理深深地扎根在了她的心里。參加工作后,在縣委組織部她又養成了公道正派的職業品格。這些無疑都為她主持老干部局和關工委的工作奠定了堅實的思想政治基礎。

于桂榮深知,老干部是一個貢獻巨大、德高望重的群體。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為這兩代人服務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作為特殊的部門,如果干部職工沒有深厚的職業修養,就很難耐得住清貧,忍得了委曲,經得起考驗。她以身作則,根據新形勢下的工作特點和要求,加強政治修養,豐富思想工作方法;掌握老干部的心理特點和青少年的成長規律,學習文化教育、民事調解和臨終關懷等方面的業務知識,綜合素質和工作能力與日俱增。她注重建班子帶隊伍,以人為本,德育為先,內強素質,外樹形象,帶出了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風上過得硬”的干部隊伍。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于桂榮從制度層面規范干部隊伍,在服務細節上錘煉干部職工,全面提升工作水平。對老干部實施了“四必訪”、“七上門”服務制度。老干部生病住院必訪,家庭生活發生變故必訪,老干部生日必訪,重大或傳統節日必訪。同時,把思想工作做上門,學習材料送上門,巡診送醫上門,報刊雜志送上門,服務車輛接送上門,分發慰問品上門,征求意見上門。為了強化干部職工的日常工作管理,于桂榮倡導實行了首問負責、領導督辦和辦結回復等三項制度。凡是服務對象詢問、提交或委托辦理的事情,首問人員即為第一責任人,負責解答或辦理。對涉及服務對象切身利益的大事,由分管領導督促干部,在規定時間內處理。還要及時回復,凡是服務對象詢問及要求辦理的事項,把握不準或一時難以解答的,相關干部進行調查和溝通,能否解決,一周內給予明確答復,不得借故拖延或推諉,不具備辦理條件的,要解釋清楚,辦結事宜做到讓服務對象滿意。“四必訪”和“七上門”等制度的推行,轉變了干部職工的工作作風,提升了干部職工的服務水平,增進了老干部和青少年與干部職工的情誼,維護了黨和政府的形象。

在干部隊伍建設上,于桂榮探索出了獨具特點的“九員”培養模式:在老干部局,她率先垂范,帶動干部職工爭做模范“四員”。即貴有孝心,當好老干部的服務員;具有耐心,當好宣傳政策的講解員;懷有誠心,當好黨和政府與老干部聯系的信息員;備有熱心,當好矛盾糾紛的調解員。在關工委辦公室,她激發老干部的余熱,讓老干部老有所為,引導老人爭當優秀“五員”。即組織愛國主義報告團,推舉老干部任報告員;舉辦各種文藝演出活動,組織老干部任創編員;開展未成年人告別“三廳一室”和“網吧”工作,聘請老干部擔任義務監督員;開辟第二課堂教育陣地,發動老干部任校外輔導員;組建業余文學社團和創辦報刊,優選老干部任通訊員。

“九員”干部培養模式的建立和完善,使本來編制少、人員缺、任務重的老干部局和關工委的工作有了雄厚的人力資源依托,干部職工敬老愛少,710多名老同志人盡其才,才盡其用,仿佛生機盎然的樹林灑下濃郁的綠蔭,創造了良好的政治效益和社會效益。人們為此善意地稱她們單位是“社會局”。

她品如陽光和煦執著,用優質的服務踐

行黨的宗旨,俯仰行止無愧兩代人

采訪老干部時,他們只要談起于桂榮就會親情涌動,滔滔不絕,“那時多困難,能把工作干到這份上,這姑娘真是不容易啊!”“不容易”這3個字,在經歷了生與死的考驗、血與火的洗禮的老干部心中,分量是常人想象不到的。

2001年于桂榮上任時,正值這個國家級貧困縣的經濟恢復期,企業改制等一系列的改革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但也產生了難以避免的問題,企業離休干部管理關系混亂,導致管理服務差。再加上縣財政拮據,歷史包袱沉重,給干部職工發完工資,就沒有了開展工作的錢。當時,累計拖欠老干部的離休費和醫藥費高達百萬余元,200多個老干部家庭生活困難,無錢治病,他們的思想情緒一度十分消沉。

面對窘境,她帶領干部職工進老干部門,察老干部情,理老干部事,解老干部難。在中央辦公廳12號文件下發前,組建企業離休老干部托管中心,理順管理關系,同心譜寫了為老干部服務的“清欠”、“拉平”、“建制”、“提高”四部曲。

“清欠”時,于桂榮迎難而上,訴老干部苦衷,講老干部困難,話自治縣穩定。縣委新班子獲悉后,主要領導分擔任務,擠、挪、求、借,千方百計籌措資金300多萬元,徹底解決了歷史累欠的老干部“兩費”問題。

老干部對同為國家做貢獻,但因單位不同產生的待遇不平等問題意見大。于桂榮就積極向上級反映,并為縣委草擬了提高企業離休人員離休費的意見,得到了縣委的肯定,以文件形式下發。縣財政為老干部拿出45萬元,126名企業離休老干部的離休費得以增加。“拉平”不僅平了老干部怨氣,也拉近了老干部和縣委、縣政府的距離。

“清欠”、“拉平”后,在落實老干部政策中,于桂榮調查分析,權衡利弊,從建立長效機制落實老干部待遇的角度,及時撰寫了《改革工作機制,長效解決“兩費”問題》的調研報告,上報縣里。縣委常委會和政府聯席會專題辦公,采納了她的建議。確定了離休費、醫藥費統籌機制和財政支持機制等三項工作機制改革。在落實“三個機制”時,她又根據實際情況,提出了堅持“三項原則”、打破“兩個界限”、實行“四包”的辦法,得到縣領導的肯定。三原則帶來了三變化,離休費及時足額發放了,醫療費實報實銷了,兩費再也沒有發生新的拖欠。打破兩個界限,使城鄉老干部的待遇一致了,機關、事業、企業老干部的待遇一樣了。“四包”對工作機制的順暢運行起到了保證作用,老干部離休費財政包干,醫療費由其原單位、主管部門和縣財政合力解決,醫療由老干部衛生所包診治,醫藥費由醫保局包核銷盈虧。不僅如此,于桂榮還強化監管,對老干部所在單位的一把手實行了督查制。對第一責任人實行崗位目標責任制、一票否決制和責任追究制。定期督查,出現問題及時解決。三個機制已經成為一個比較完整的工作運行體系,為做好老干部工作探索了一條新路。

“提高”是四部曲的善終之作,更是老干部進一步分享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成果的前奏。于桂榮不辱使命,恪盡職守,在黨和政府與老干部之間架起了一座堅固的橋梁,向老干部傳遞黨和政府的溫暖。從2004年7月起,杜爾伯特縣企業離休老干部的護理費調升到每人每月70元至100元;離休費也隨同機關、事業單位的老干部一起實行工資津貼歸并;喪葬費由500元提高到1200元,撫恤金由1000元提高到享受10個月離休費的60%;老干部遺屬補助也由原來的每月104元提高到每人每月150元。

“四部曲”是于桂榮和她的同志們的嘔心瀝血之作。融匯著她們的情愛,體現著她們的艱辛,反映了她們對黨和人民事業的忠誠。“四部曲”已經化作一縷細膩和煦的陽光,溫暖著老干部的心田。

于桂榮有個綽號“于大劃拉”。說起這個綽號的來歷,與她為老干部老有所學、老有所樂密切相關。老干部活動中心原來的地點位于縣城邊緣,地址偏僻,房屋是舊校舍,結構不合理,不利于老干部學習和娛樂。于桂榮不辭辛苦,另辟蹊徑,在縣里的支持下,通過土地置換的辦法,爭來了地處縣城中心、價值數百萬元的近2000平方米的五層綜合樓。但老干部學習、娛樂缺用具,少設施,她就多方求援拉贊助,僅學習、娛樂和辦公備品、設施就已經換了兩茬。縣里為老干部專門配置了一輛寶萊轎車。縣委書記還專程到市里求援,協調資金100多萬元,為老干部建起一座500多平方米的室內門球館。組織部長化緣給老干部大學添置了10臺名牌電腦。為了開闊老干部的思想視野,于桂榮力爭縣委支持,協調資金,組織老干部到國內外考察學習。她還把工作的觸角延伸到基層,各黨委被她的精神所感動,擴建、新建了22個老干部活動室。如今,全縣老干部活動場所舊貌換新顏,建筑面積5600多平方米,學習用具滿足了需要,娛樂門類齊全,設施基本完備。老干部學習、娛樂在舒適溫馨的環境里非常高興,創編了一首打油詩,表達內心的喜悅之情。“托管中心是我家,兩個待遇有人抓,活動場所敞亮了,老人心里樂開花。”

于桂榮對老干部及其遺屬孝愛倍至,也非常注重未成年人的成長,為他們做實事、辦好事。進入新世紀后,杜爾伯特縣在農村實行了合村并校,優化了師資配置,提高了教學質量,但也引發了中小學生輟學問題。于桂榮帶著老同志,深入到農牧民和青少年中,了解問題成因,向縣里提交了《關于解決中小學生流失問題的建議》等多篇調研報告,及時反映了農村中小學生讀書難、就餐難等問題,得到了縣里的高度重視和充分肯定。縣委、縣政府做出四項決定,實施“愛心工程”,開展助學活動。由縣財政出資200萬元資金,機關和社會捐資,籌集資金近300萬元,為上學難的學生購買75輛“愛心車”,開辟了“愛心專線”,由縣財政投入58萬元在10個鄉鎮建立44個“愛心餐點”,2500多名農村中小學生免費乘車上學和就餐;;縣財政出資80萬元,縣委出面協調180萬元,為青少年建起一座2360平方米的活動中心;建立了46萬元的貧困學生救助基金,救助了1230名貧困中小學生,圓了128名貧困學生的大學夢;實施安全飲水工程,徹底解決了326個孩子的飲水難問題。

她情如陽光真誠友善,靠美麗的心靈蕩

起愛的漣漪,老干部和青少年合力織就霞光錦

黑龍江省老干部局領導到杜爾伯特縣調研時,深為于桂榮的工作實績和職業品行所感動,褒揚她是“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的“三美”局長。5年來,于桂榮無論在單位還是社會都懷著一顆博愛之心,廣施善行。

2003年單位職工韓士軍突患腦出血,住進醫院搶救。在他家人焦急傷感之際,于桂榮來到了他們的身邊,安撫、探望、慰問。老韓的家里生活困難,10000多元的醫藥費使他家的日子雪上加霜。于桂榮想方設法解決了老韓的全部醫藥費。老韓患病期間兒子的婚期到了,于桂榮忙前顧后,盡心操持,幫著老韓的兒子成了家。老韓的兒媳遠在200多里外的他拉哈鎮教學,家里沒人照顧。于桂榮得知情況后,就領著老韓的兒子到有關單位及其領導的辦公室,講實情,訴苦處,終于把老韓的兒媳調到了縣職教中心。老韓說:“我不是本縣人,當地沒親屬,家里的日子過得挺緊巴。于局長體恤我家的難處,幫了我們的大忙。盡管困難,我還是湊了1000塊錢感謝她,可幾次送去幾次被拒絕。后來正趕上過節,我就讓兒子買了幾瓶好酒去她家,可叫門時,于局長一聽是我兒子,硬是隔著門把我兒子勸回了家。我這輩子攤上了她這么好的領導,真是有幸啊,她不是我們家的親屬,卻是我們家的貴人!”

單位干部孫秉正的父親住院治病期間,于桂榮帶著干部職工多次探望,幫著解決醫藥費和家里的困難。2005年,他的父親去世,一家人一下子手足無措了。于桂榮帶著干部職工全體上陣,處理喪事,抬送遺體,就連上香、燒紙、擺放祭品這些本該家人做的祭祀的事他們都承擔下來。事后老孫感動地說:“我老孫在杜蒙舉目無親,我又沒啥能耐,但局里的領導和干部職工是我家最親的人,要是沒有他們,就連喪事我也處理不了。”為了表示謝意,老孫給她買了一件羊毛衫,但被她婉言謝絕了。

對待老干部,于桂榮就像是他們的親生女兒一樣盡孝心。葛占鰲體弱多病,兒子和兒媳因糧食企業改制下崗,孫子上高中,只靠他一個人的離休費維持生活。她主動上門,多方奔走,尋求有關部門幫助,使老人的兒媳重新就業,使葛家三代五口人的生活困難得到了緩解。到了夏季,她又把一床薄被送到了葛家。每逢葛老的生日和傳統節日,于桂榮總會帶著禮品禮金來到葛老的家祝賀慰問。

靠山種畜場的王德良,子女多,有兩個兒子患有智障,住在解放前建的、已經快要倒塌的干打壘房子里。于桂榮看在眼里,痛在心上。她積極協調有關單位,籌措資金,給老人買了一幢寬敞明亮的磚房。見老人家里沒有電視,晚年寂寞,她來回跑了80多里路,把自家的電視機送給老人家。又請求民政局幫助,把老人的兩個兒子送到了敬老院,解除了老人的后顧之憂。感動得王德良老淚盈眼,拉著于桂榮的手,說出了掏心窩子的話,“我真老來有福,這輩子都沒有想到還能住上磚房,看上電視,還解了我最大的心事。桂榮,你比我親閨女照顧得都周到啊!”

沈志革得了直腸癌,家里沒有積蓄,無錢手術。正在為難時,于桂榮打欠條作保,及時地給老人施行了手術。手術后,他對老伴說:“我死后,你別害怕,有困難就去找于局長,她會幫助你的”。于桂榮用實際行動贏得了老干部的信任。老干部鄧福去世后,遺孀張秀芬的子女成家另過,老人孤身生活,子女們都是下崗職工,生活也入不敷出,難以照顧老人。老人又十分要強,74歲了還做些壽衣,糊牙簽盒維持生活。從來不向組織說出自己的困難,于桂榮感動之余,當起了老人的女兒。平時只要有時間就去探望老人,看看老人生活缺啥少啥。每到節日她都到老人身邊噓寒問暖,還給老人爭取了特困救濟金。老人家種了一塊小園子,柿子、辣椒、向日葵熟了,老人都把她拉上炕桌,讓她嘗一嘗。老人說:“我也沒啥好東西,這些綠色食品能讓她嘗上,就算盡了我的一份感激之情吧!”

于景云的家人和好友至今還清楚地記得,他臨終前的動人情景。那時,老人已經雙眼緊閉,水米不進了,于桂榮帶著干部和老干部托管中心黨總支副書記王偉來到老人床前探望。于桂榮坐到他的身邊,輕聲地呼喚著老人家。聽到她的聲音,老人睜開雙眼,精神一下子好了許多,執意地坐起來,于桂榮喂他吃飯,老人堅持著吃了幾口,緊握著她的手說:“這飯我得吃,姑娘,我可想你了,你對我們老干部太好了!”。于桂榮不僅給老干部臨終關懷,她還為110多名老干部去世送終。

吳夜明家住齊齊哈爾,她2003年的3800多元醫藥費,由于報銷期限已過,她老伴跑了幾次也沒能報銷。就在老人家已經不抱希望的時候,于桂榮慰問她時知道了這個情況,在她的幫助下老人的問題解決了。老人在寄給老干部局的新年賀卡上寫下了自己的心聲:“您對離休老同志的關懷愛護,深深地感動了我們。謝謝!您是‘三個代表’的優秀楷模。”

在扶貧濟困中,于桂榮也做了許多被百姓稱道的積德善事。下崗職工唱艷杰丈夫有病,兩個孩子上學,缺少經濟來源,于桂榮就幫她找到報刊發行工作,使她家每月有了比較穩定的生活收入。韋愛香的家可謂多災多難,她的丈夫開“港田”三輪車養家糊口,供著女兒焦偉讀書。誰也沒料到他突發心臟病死在了車上。于桂榮經常開導母女二人,并鼓勵焦偉讀書上進。在她的支持下,焦偉考上了齊齊哈爾大學英語系。她又到大慶給焦偉找了一個助學捐助人,為焦偉減輕了學費負擔。焦偉想課余時間靠家教掙錢,她就為焦偉創造條件,把自己的手機送給了她。

于桂榮的善舉義德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猶如激活了溶溶春水,蕩起了一圈又一圈愛的漣漪。老干部合唱“夕陽紅”,青少年和聲“朝暉頌”,夕陽與朝暉交織成杜爾伯特草原上一幅絢爛多彩的霞光錦。

老干部離崗不離志,他們廣泛開展適合青少年特點的多主題、多形式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動。組織愛國主義報告團,編寫10個主題報告,創作道德歌謠30多首,文字總量12萬多字,宣講報告245場,受眾18000多人次;深入城鄉,舉辦文藝演出活動,創編文藝節目,演出120場,近6萬名未成年人受到教育;參與家庭才藝展示大賽,8個家庭進入決賽,4個家庭獲演出優勝獎,還走進了中央電視臺神州大舞臺表演節目;他們輔導特長生,培訓20多名初、高中落榜生,包晨香演奏笛子,在國家文化部舉辦的“蒲公英”杯新人選拔賽黑龍江賽區獲金獎,在北京參加決賽又獲得國家級金獎;他們創辦綠茵校外輔導站,開設了語文、數學、書法、英語、棋類等課程,培養中小學生近百名;組建“原野文學社”,辦起了《蘆笛報》,出刊74期,發表作品3100多篇,有力地宣傳了縣域經濟發展和各條戰線涌現出來的優秀人物;成立大慶市小作家協會杜爾伯特分會,發展中小學生會員1350多名。在大慶市《小作家》雜志上刊登作品253篇,在省《晚霞》刊物上發表11篇。老干部帶起的600多人太極拳隊在全國比賽中獲金獎。5年來,已有2000多名學生考入各類大專院校,6000多名青少年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生力軍,為杜爾伯特縣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貢獻著智慧和力量。

一連幾天的采訪,于桂榮身肩雙職、服務兩代人的先進事跡可謂巾幗不讓須眉。但令人感動的還有她那女人的淚水,老干部困難時,她流的是同情的淚,淚水更映射著她執著的事業信念;有些中小學生輟學時,她流的是慚愧的淚,那淚水分明寫著期許與無奈;對母親難盡孝道、對女兒無法照顧時,她流的是負疚的淚,淚水融入她永遠不能釋懷的愛;老干部待遇提高、青少年茁壯成長時,她流的是喜興的淚,淚水是她享受工作幸福的最美展示。她的淚像陽光一樣明麗澄澈,女兒是她最好的讀者,“媽媽是公家的人,她的心就要放在社會上。我為有這樣的媽媽而自豪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