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論民生新聞優勢體現

時間:2022-06-27 08:59:15

導語:談論民生新聞優勢體現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談論民生新聞優勢體現

隨著民生新聞形式的興起,民生新聞形態的深入人心,民生新聞的傳播媒介不斷增多,諸如網絡、手機、廣播、報紙等。特別是網絡的普及使電視新聞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因為網絡的傳播快,電視新聞不再作為受眾得到第一手新聞的最佳途徑,而且網絡的涉及面寬,表達更為自由,人們互動交流的空間也更大。縱然網絡如此強大,電視民生新聞仍舊有其長期生存并發展的優勢。

一、電視民生新聞的形式更易與受眾拉近距離,更能體現民生之以民為本的內涵

以遼寧廣播電視臺都市頻道《新北方》為例,大部分的新聞并非生硬的以第三人稱為主的報道,而是以采訪的形式體現,將老百姓的聲音直接引入到節目中來,真正實現公眾的話語權。幾乎所有的民生新聞都增加了與觀眾互動的板塊,使觀眾真正感覺到自己就是節目的主體。電視民生新聞也更多提倡讓老百姓手中的手機、DV作為雖不專業但可能記錄第一手現場畫面的工具,從而吸收了非專業的老百姓作為第一傳播者,百姓的參與意識得到提升。而百姓的表達必然不同于職業的新聞廣播者,這種日常話語的直接進入,觀眾就會覺得親近,沒有距離感,表達觀眾心聲的同時也更能體現致力民生的民生新聞內涵。在電視民生新聞中關注國家法律法規政策性的大事是一種趨勢,目前也已被大多數地方民生新聞媒體作為欄目的一個重要部分。在談及嚴肅性話題的時候,電視民生新聞以老百姓自己的話語將國家的大事情講出來,就明顯深入淺出,使受眾覺得與自己的生活距離更近,接受起來更為容易。這種表達形式是電視民生新聞所特有的,因此電視民生新聞具備了生存下去的更堅強的群眾支撐。

二、社會生活需要民生新聞來反映,電視民生新聞更能體現出實現媒體社會服務的功能

現階段人們的維權意識得到增強,而民眾遇到困難時,更愿意找到電視媒體,因此民生欄目的電話永遠火熱,在大眾心目中,似乎事件得到曝光就能推進事情的解決,因此電視媒體更多的在體現輿論監督的職能。而真正能體現出電視民生新聞優勢的應是其輿論引導職能,而非單純的批評、表揚等直接曝光。現在更多的民生新聞媒體記者往往被老百姓當做救火隊員,去報道哪家供暖公司供暖不好、哪個行政部門辦事不力等等。通過報道和溝通,媒體記者可以幫助解決某人遇到的某件事,卻不可能做到包打天下,為老百姓解決所有的事情。而這些事情又是老百姓經常會遇到的,所以就會有更多的人求助于媒體記者,于是電視民生新聞中便經常出現對瑣碎的新聞事件的簡單重復。長此以往,觀眾也會覺得欄目內容沒有新意,不過是為民排憂解難的工具,使電視媒體的輿論引導職能嚴重偏離正軌。電視民生新聞要做的是幫助普通民眾樹立正確的媒體使用意識,報道老百姓的態度、視野和情懷,增強民生新聞的公共意識和公共因素,幫助人們參與到社會的公共事務中去,自主地行使作為一個公民的權利。這樣,才能不斷地增加電視民生新聞的厚度與可看性,也才能真正地長期吸引觀眾的目光。電視民生新聞在報道時既要做到還原事情的真相,更應力圖做到給觀眾指明解決類似問題的步驟和途徑,而非媒體記者事必躬親,這才是電視民生新聞實現社會服務功能的體現,也是電視民生新聞的優勢所在。網上的信息缺少整合,電視媒體卻可以在制作民生新聞時,對相關的職能部門進行采訪,引導觀眾按正確的流程處理事情,規避可能發生的風險。電視民生新聞應努力實現社會告知功能,要讓觀眾更多地通過法律、行政等可行渠道去解難維權,唯有這樣,我們這個社會才能真正實現民主、安定與和諧。

三、電視民生新聞可以摒棄媒體一味追求做第一傳播者的舊觀念,重在對新聞事件的剖析及制作、整合,更易提升節目品位

歐陽明先生曾說過:“報道什么不一定就特別關鍵,還必須考慮對這些信息如何處理。若能柳暗花明,燭照出大徹大悟的人生智慧,給人們以后如何處理生活中的類似問題以啟迪,用真情代替煽情,用理性的思考代替簡單的情感宣泄,這才是制作出好節目的王道。”按照歐陽明先生的理論,報道什么并不一定特別關鍵,這便是電視民生新聞巨大的比較優勢,無須時時爭做第一傳播者。既然什么都能報道,就不能粗制濫造,要精耕細作,將關注點定位于百姓的生活狀態而非僅僅是正常生活,深入報道,充實節目的內涵,同時拓寬視野和角度,展現兼顧天下的胸懷和氣魄。進行深度的報道就要對事件進行嚴密分析,查詢積累相關資料,將追蹤報道進行到底,同時將觀眾的言論作以整合。而在畫面制作上,可以將關聯新聞做成蒙太奇的組合方式,以增強縱深感及節目厚度。在此基礎上,如果能有積極大膽的設想和不同的觀點立場,發出媒體自己的聲音,引領輿論導向,必能讓觀眾觀看后仍覺回味無窮。

綜上,筆者認為,民生新聞從興起至今確已進入瓶頸期,但是電視與其他媒體的民生新聞相比,有其不可替代的優勢。電視民生新聞應充分利用其優勢,以其獨特的形式和視角,呈現給觀眾不同的畫面,傳達給觀眾更多的信息,提升節目品格,讓電視民生新聞形式長期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