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動力系統探討
時間:2022-04-14 16:23:52
導語: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動力系統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經濟發展各動力要素之間的內在關系其實就是一種互利共生的狀態,彼此促進又彼此依賴,缺失其中一項其他項都難以發揮最大的效用。正如單一動力要素因其單一性的內在缺陷,缺乏整合動力要素的動力系統。而西南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基本上就是靠單一動力要素進行驅動,所以出現西南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動力不足的現狀。本文基于系統共生理論,對西南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動力不足的原因進行剖析,指出經濟發展動力轉換并形成新動力的迫切性、必然性和可行性。本文中提到的西南民族地區,主要指西藏、云南、貴州、廣西四大民族省區。
關鍵詞:西南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動力系統
一、系統共生理論
(一)系統理論
系統通常定義為若干要素以一定解耦股形式構成的具有某種功能的有機整體,由要素、結構、功能和系統四個部分組成一個整體,內在表現的是要素與要素、要素與結構、結構與功能、功能與系統、系統環境的關系。1948年L.V.貝塔朗菲發表《一般系統理論:基礎、發展和應用》不僅確定了系統論的學科地位,也奠定了其系統論的掌門人的地位。唯物辯證法中關于事物是多個方面、多種關系、多種矛盾的總和這一思想通過系統論被具體化,要素、子系統、系統之間構成一種層次遞進的關系并構成一個有序結構的整體,在這個整體空間內物質、能力和信息不斷進行交換,隨著歷史前進的車輪形成一種循環往復的更替,永遠處在一種平衡→非平衡→平衡的循環。本文借助系統理論中內部要素之間產生的動力與外部結構功能的變化之間的關系,試圖尋找一種促進西南民族地區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即系統合力[1]。
(二)共生理論
共生源于生物學研究,表明兩個個體彼此依存,缺失彼此都不能生存的一種關系。20世紀中葉以來,共生理論和方法不僅逐漸應用到醫學領域和農業領域,而且開始應用于社會科學領域,如經濟學等。中國學者曾運用共生理論研究小型經濟,得出一個結論,即共生不僅是一種生物現象,也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一種可塑狀態,更是一種科學方法[2]。運用共生理論研究經濟是因為共生體現的就是人與人之間、自然界之間及人與自然之間形成的一種相互依存、和諧、統一的命運關系,這也符合經濟發展一直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基本原則。經濟發展需要多種動力要素共同作用完成,利用共生關系將動力要素進行系統化的組合并有效地連接在一起,形成系統合力,方能使動力要素的效用發揮到最大化。圖1為系統共生理論關系圖。
二、西南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動力轉換的迫切性和必然性
(一)西南民族四省經濟發展動力轉換的迫切性
民族地區自改革開放以來發展很快,一直在努力實現經濟趕超任務,根據對2011—2020年西南民族四省(廣西、云南、貴州和西藏)的GDP數分析可知,西南民族四省GDP占比由4.44%上漲到6.53%,間接說明10年期間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很快,但民族地區總體水平仍然不高,民族地區人均發展水平與全國相比仍有差距,反映經濟實力的人均生產總值(2011—2020年)的位次表明,西南民族四省人均GDP在全國31省區中排名都在后十位,而且出現日益擴大的現象,與全國的平均水平相比還是落后,經濟趕超任務任重道遠[3]。通過數據分析不難發現,民族地區經濟的趕超除了在GDP上下功夫外,并未給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帶來質的改善,在整個中國社會保障體系尚未健全的前提下,市場化和現代化過快,必然導致西南民族地區出現更大的收入差距和利益分化,由此產生的“馬太效應”更是會加重西南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負擔,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越拉越大。西南民族地區原有的動力要素未能真正助力該地區經濟實現經濟增長和社會生活質量提升的雙重效果,因此轉換西南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動力,助力西南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是“箭在弦上”。
(二)西南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動力轉換的必然性
伴隨著我國進入經濟新常態,經濟下行較為明顯,說明原有的經濟動力(傳統的經濟發展動力主要是“三駕馬車”)要素發揮作用的余地越來越小,原有的經濟動力已經不能適應新的經濟形勢,迫切需要通過挖掘新的動力來滿足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的要求。根據中國社科院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小組根據模型分析顯示,2019年中國經濟呈現微幅平穩下滑的趨勢,如果從供給側角度看,促進經濟增長的決定性要素是勞動力、資本和全要素生產率;而從需求側角度看,投資、消費和出口則是促進經濟增長的決定性要素,即實現經濟增長需合二為一[4]。經濟學家林毅夫也認為穩定的經濟增長=有效市場+有為政府的有機結合共同作用的結果,達到這樣的效果需要在具備先決條件(即創新行業和科技創新),在此基礎上政府輔以基礎設施建設或對新經濟先行者進行激勵措施。與此同時,市場經濟必須有效激發企業家創新意識和精神,以及持續性地產業升級和稀缺資源的合理配置。對于經濟和各項資本相對落后的西南民族地區而言,經濟發展新動力的“新”,并不意味著要找出一種從未出現過的動力要素,而是根據西南民族地區的特點,把現有的能促進西南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動力要素進行篩選和揉合,在提高單一動力要素發揮作用效率的基礎上,最終形成強大的系統合力來推進西南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合力”一詞在物理學上是指作用于同一物體上多個力加在一起的矢量和。經濟因素是整個社會發展變化的原動力,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是決定性的,但不是唯一性的,不能否認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它們相互作用并對經濟基礎產生作用。社會是具備一定組織形態的系統結構,要使系統結構發揮其最大的功能與效用,組合形成系統合力當仁不讓。西南民族地區經濟發展需要新動力——系統合力,系統合力對于驅動西南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到底有何優勢?形成系統合力,政策制度、科技創新、市場經濟、文化動力、產業結構之間相互聯系、彼此作用,形成一個整體,形成系統合力使之成為西南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發動機”和“助推器”,是西南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大勢所趨。
三、西南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動力轉換的可行性
(一)各動力要素之間的內在關聯
宏觀上講,西南民族地區經濟屬于一個復雜適應性系統,微觀上系統中各動力要素獨立存在但又相互影響,每一個外在要素及系統內部的變化反饋,都會造成整個地區經濟發展的波動。我們延續前期調查方向主要從政策、市場、科技、文化、產業等幾個方面討論其內部的關聯性。圖2為西南民族地區各動力要素之間內在關系圖。根據圖2可知,西南民族地區因擁有豐富的資源,可以形成當地的優勢產業或特色產業(一般稱之為資源型產業),通常國家大方向的政策方針會因這些資源對該地區的經濟形成一定的政策傾斜,也為該地區產業經濟發展提供了一定的指導和開發環境。而產業經濟中潛在的資源優勢要轉換為現實的經濟優勢,離不開科技創新和相關技術條件的支持。技術支撐帶來產業結構的變更,能更好促使合理利用資源,提高資源經濟的效用。西南民族地區先天科技優勢不足導致科技對于政策的訴求增大;地區文化層次和程度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對新興事物的接收和創新意識的運用,也成為西南民族地區追求科技進步的必要條件;因西南民族地區本身文化層次和水平的限制,想要提高就需要政府政策的鼓勵和引導,政策的影響力度又直接受到當地人文生態是否失調的刺激;西南民族地區優越的自然人文是造就地區特色文化的基礎,歷史的積淀往往也是地區自然資源變遷和資源型產業發展的很好印證。[5]無論是政策、科技、文化還是產業相互之間的作用與被作用,都應市場機制(競爭機制、價格機制和供求機制)而出現,又作用于市場,共同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各動力要素之間形成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連環效應,保護并充分利用各動力要素的優勢才能更好地激發整個動力系統功能的發揮形成有效的系統合力促進西南民族地區經濟的持續發展。[6]
(二)各動力要素作用的層次性和系統性
根據上述對圖2的分析不難發現,正是由于各動力要素之間的密切關聯性和相互作用,才使得西南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成為一個有效的系統結構,系統中各動力要素保持獨立性的同時又相互依賴、相互連接,聚集并不斷發生耦合,共同促進,以此實現合動力的網絡結構。圖3為各動力要素的系統結構關系。需要注意的是各動力之間的關聯耦合并非毫無規律地偶然堆積,往往是出于實現某種經濟目的被人為安排或自發組合形成一個整體,可以是某幾個各動力要素之間的有機結合,也可以是某幾個動力要素組成的子系統之間的排列組合,逐漸形成要素—子系統—系統的層次性和整體性。[7]
四、結束語
西南民族地區經濟是我國民族地區經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民族地區經濟又是我國整體國民經濟不能分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于西南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而言,本身既是獨立的一個個體又與國民經濟其他部分密切相關。西南民族地區地處西南,又是多民族地區,經濟想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然離不開釋放政策與激發內生潛力的雙向修煉,無論是其內在訴求還是外在經濟形勢的刺激,形成系統合力使之成為西南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新動力是必須的、不可阻擋的,也是可行的。
參考文獻
[1]何林.論西部民族地區科學發展的利益機制[J].廣西社會科學,2015(3):152-156.
[2]李俊杰.民族經濟政策與民族地區發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
[3]鐘山,沈新祥.民族區域經濟發展的經濟因素分析[J].現代商業,2017(12):61-62
[4]王延中.民族發展藍皮書:中國民族發展報告(2017)[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
[5]謝珺怡.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差異及影響因素分析[J].現代工業經濟和信息化,2016,6(12):16-17.
[6]張英捷.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因素分析[J].現代營銷(下旬刊),2015(1):69-70.
[7]顧文兵.非正式制度視域中西北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困境及動力系統探析[J].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49(1):43-49.
作者:謝夢琴
- 上一篇:和諧社會環境及人事檔案安全管理研究
- 下一篇: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改進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