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文化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0 07:35:0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學校文化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學校文化論文

學校組織文化對學校管理啟示論文

1學校組織文化對學校管理的重要作用及意義

組織文化作為一種自組織系統,往往被視為利用文化手段構建全新的文化的一種管理模式,它比傳統的經濟手段、硬性技術措施有更好的管理效果,它能協調人際關系,增強組織凝聚力,培養團隊精神,引導成員走向共同目標,在管理中具有重要意義。學校組織文化作為組織文化在教育領域的全新應用,有其獨特的作用及意義。

首先,學校本身就是傳播知識和文化的地方,學校作為社會系統中的一個組織,其區別于另一個學校的重要特征即是這個學校的組織文化。

其次,在學校的管理中,人們日益注重以人為本的管理,而不再是單純接受科層的等級和規章制度的約束,這時一種強勁的組織文化就發揮了它不可替代的軟滲透作用。

最后,學校組織文化在塑造學校形象,內化學校管理,無形操控學校實務的同時,也以一種內在的精神感染每一個處于這個學校組織中的管理者,教師及至學生,是一種潛在的教育資源,貫穿于學校組織的各各方面。

2學校組織文化的出現

查看全文

學校文化雙向滋養與民族文化論文

一、文化主體相互平等,互相學習

一般來說,師生是學校文化的主體,少數民族社區民眾是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主體。既然都是文化的主體,而且都是人,人與人理應平等,兩類主體理應平等對話、民主交流、互相學習和幫助、共同發展和共同進步,在文化教育交流、學習過程中只是兩類主體承擔的角色不同而已。如有學者所說,“跨文化教育中把每個民族的每個人都作為價值的主體,不僅含有師生之間作為一般教育學所討論的人的意義,而且還包括不同文化的存在價值意義?!蔽幕黧w之間需要交流和對話以達到相互理解。哈貝馬斯的交往理性理論強調交往雙方通過平等對話、協商達成相互理解和相互一致。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前,瑤山瑤族家長基本都沒有到過學校同老師交流孩子的學習情況,瑤族家長甚至不敢接近學校、害怕遇見老師,對老師、學校是回避和消極的,瑤族普遍認為“不怕沒文化,就怕手腳差”,瑤族群體中彌漫著讀書無用論的觀念。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瑤族逐漸改變了傳統認識,慢慢開始接觸老師,有的家長會主動和老師交流,有的家長會到學校問問孩子的學習情況,多數家長愿意參加在學校舉行的掃盲教育和家長會等等?,幾宕逭c當地學校通過多種形式、多種身份的人員進行溝通,在長期的接觸與交流中瑤族慢慢有了對學校、老師、校長、教材、教學、學生管理等方面的理解和認識,逐漸改變了對學校教育的看法和行為選擇。從瑤山及其類似少數民族地區學校教育的變遷歷程可以看出,沒有文化主體間的平等交流、溝通,就沒有文化主體間的相互認識和理解,文化與文化之間就相互隔離和封閉。因此,學校文化的主體與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主體之間應該建立起真正的相互平等、互相交往、互相學習的良性溝通、交流、理解機制,才有利于少數民族地區學校教育的發展和社會的和諧發展。

二、目標上追求發展,實現共贏

學校文化與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建立起雙向適應、雙向滋養的關系是雙方發展的共同需要,因為文化必須通過交流和溝通才能實現發展,沒有交流,文化就沒有生命力,也就難以延續下去。不追求發展的文化是沒有生命力的文化。不與其他文化合作,不吸取其他文化基因的精華,固步自封、僵化保守的文化得不到持續的發展。文化的開放性、文化的張力是文化發展的必要條件。學校文化需要適應少數民族地區的特點和實際,在教育教學方面做出相應的調整,積極吸收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成分豐富和提升自身的水平;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也需要適應時展形勢,在與學校文化的交流中逐步調整、充實、壯大自身的文化內涵,增強自身的文化生命力和文化魅力。也就是在學校文化與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雙向適應、雙向滋養中共同發展,實現“雙贏”發展目標。有專家認為,“學校在通過主流文化形成學生的共享文化的同時,應充分尊重其他民族群體文化也是整個國家文化構成的事實?!痹跇嫿ㄉ贁得褡宓貐^的學校文化與少數民族傳統文化雙向適應、雙向滋養關系的過程中,需要促使學校教育、人、自然、區域和社會的和諧共生。在發展過程中,文化與文化之間可能存在沖突和矛盾,但是文化與文化之間的發展主流是追求合和、共生、共諧、共贏過程。

三、內容上取長補短,雙向滋養

一方面學校文化要切合實際,就需要積極吸收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積極要素,使自身的內容更加豐富、更加富有“養分”,如地方性知識的融入、民族文化類校本課程的開發等就是學校文化向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取長補短、吸收“養分”的體現。另一方面,在當今多元文化的趨勢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不可能將自己封閉起來不受其他文化的影響,而需要主動面對這種文化交融的形勢,適應學校文化,并積極吸收學校文化的精髓,使自身的內容更豐富,更有地方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例如,荔波縣瑤山民族中學、瑤山民族小學都注重民族傳統文化課程資源的挖掘和利用,組織編寫了校本教材《瑤山競技陀螺》、《荔波本土歌曲》、《可愛的荔波》等;因地制宜開設了陀螺訓練特色課,在全校體育課中作為重要教學內容進行推廣;將民族藝術文化融入教學中,讓學生在學習中認識和習得民族文化;在校園文化墻中設置地方文化(尤其是瑤族文化)專欄;在校園里建立瑤族民族文化陳列室;在校園建設中注意融入民族元素。民族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有力地豐富和促進了瑤山教育的發展,另外,學校教育的持續影響也促進了瑤山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承和發展,豐富了瑤山傳統文化的形式和內容??傊?,學校文化與少數民族傳統文化需要在內容上取對方之長補自己之短,形成雙向滋養的關系。

查看全文

大學文化學校德育論文

一、學校德的道德教育

(一)德育課程,要讓學生深入探究道德教育的實際意義

在學校里開展德育課程是很必要的,在入學之初,真是學生的人生觀,價值館,道德觀,世界觀初步形成的階段,在這個時期,我們一定要注意這些觀念形成的動向。這樣做并不是要對學生進行洗腦,讓他們有相同的觀點,而是要引導學生走向道德的正規。要讓學生知道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在課程上要有鮮明對比的案例,讓學生們對其進行深入分析和探討。并對結果進行引導式的分析。這樣就可以讓學生的思路活躍起來,并且有各式各樣的思維展現在當下,而教師所要做的就是扮演一個對學生的思想進行正確引領的領路人。

(二)校園活動,組織學生開展德育趣味活動

在學校組織德育教育主題活動,例如對于被人遺失的一塊錢和一百元錢的態度;對于竊取他人科研成果,商業信息等事件的態度等等。這些活動可以以辯論會的形式出現,可以以小型社會實踐活動的形式出現,無論以哪種形式出現,其目的都是在于要對學生的道德行為進行實時掌握,并且對學生的思想動態進行適時糾正。在這里就簡單的舉個實際例子來進行一個小小的深化研究:學校可以組織一次這樣的活動,由一家公司提出一些要求,讓學生做出一個可以實行的方案,學生可以自由組合人員配備,寫出執行方案。如果有兩份一樣的方案出現,那么就要求學生說明自己的方案設想思路,和方案定稿的背景。如果有一方出現說不出思路,或者對方案沒有更好的設想,那么就可以判定這一方是屬于抄襲或者說是竊取。對于這樣的行為,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是要對其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并且對其采取處罰措施。要讓學生在大學文化的視域中,找到對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三)社會實踐,讓學生走向社會,關注道德

查看全文

學校文化中校長角色定位論文

[摘要]創建學習型學校文化,是一個觸及師生精神生命的學校文化變遷過程。在創建學習型學校文化過程中,校長的作用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但人們往往夸大校長的作用。學習型學校文化建設過程是群體精神生命的演進過程,校長是學習型學校文化建設的發現者、培育者和促進者。校長應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以學校先進的社會文化為資源。從學校的社會文化基礎出發,通過發現先進的學習者及學習型教師初級群體、培育學習型教師初級群體文化,促進學習型教師初級群體文化的累積與增值,促進學習型學校文化的生成,從而使自己真正成為學習型學校文化建設的發現者、培育者和促進者。

[關鍵詞]校長;學校文化;學校管理

創建學習型學校文化已成為近些年來基礎教育的繁榮景象,這無疑給學校帶來了生機和活力。但當我們走進校園、走進課堂、走進學生生活時,卻常會發現:一些學校校長的教育理想新穎超前,而教師的教育觀念傳統陳舊;校長的辦學目標明確,而教師的教育價值觀模糊;校長的辦學理念先進,而學生的學習方式落后。學習型學校文化建設還遠遠沒有到達文化的內核,學習型學校文化成了一種沒有根的文化。學習型學校文化建設的理想與現實為何如此懸殊?校長作為組織者,作為組織文化的核心成員,有必要反思學校文化建設的道路是否科學。

事實上,有較多的校長沿襲了中國傳統的文化變遷動因觀,“把文化建設僅僅歸結為學校某些當權者的政治行為,則忽視了文化變遷過程中的社會力量以及隱藏在這種力量背后的文化哲學法則”,注重了辦學理念的自上而下的演繹與歸納,而缺乏自下而上的繼承與創新,忽視了文化的發生學意義。文化建設是在原有文化基礎上累積而成的,是極其緩慢的,欲速則不達。從文化本體論的意義上講,學校文化與群體相依相隨,“文化是群體的共同意向”,“文化的主體是人”,是群體的人,每一個體都是文化建設的力量。學校文化建設過程是一個旅程,是群體精神生命的演進過程,校長作為群體一員,是學校文化建設的發現者、培育者和促進者,而不是獨創者。

一、學習型教師初級群體的發現者

學習者不是獨立存在的,總是生活在某種特定的群體之中。正如學習型組織的集大成者彼得·圣吉所說:“在某種程度上,所有的組織都是學習型組織。真正的區別在于學習型組織程度的深淺和快慢。一個學習型組織的特點是專注、熱情與能量、關系的質量、思想的質量。”學習者是客觀存在的,學習型組織也是客觀存在的,是學習型學校文化的資源,更是學習型學校文化本源性的生長點。校長首要的任務就是及早發現學習者與學習型初級組織。

查看全文

學校文化建設對策分析論文

[摘要]當前,很多學校的學校文化建設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對學校文化建設認識不足,意識不強;對學校文化建設的內涵理解片面;過分注重形式,忽視內涵;缺乏規劃,不能持之以恒。進行學校文化建設研究,需要學校在行動層面上的探索和實踐,教育理論界的專家學者在理論層面上的探索研究以及國家政策的支持和規范。

[關鍵詞]中小學;學校文化;教育管理

學校文化建設是目前基礎教育領域內的一個熱門話題。不少學校近年來大張旗鼓地開展“文化建設運動”,有的還不惜重金聘請大學教授為其“策劃”“包裝”;也有一些學?!疤巵y不驚”,默默地追尋著教育的文化真諦,深耕細作,把校園經營得“沉香四溢”“景深意遠”。毋庸諱言,中小學校追求“文化建設”是一件好事,說明我們的一些校長對教育的認識開始嬗變,渴望品嘗教育的“味道”,我們的基礎教育正在向著“真質”的方向發展,實乃大幸!然而,我們也需要在這“熱火朝天”的追逐中保持一份清醒的頭腦。當前中小學學校文化建設的主要問題是什么?我們應該采取哪些對策來解決這些問題?筆者近期進行了一些針對性調研,提出以下粗淺認識和建議。

一、認識不足,意識不強

筆者在調研中發現,多數中小學對建設學校文化的認識不足,意識不強。這種狀況在農村中小學比較普遍。農村中小學學校管理理念和方式大多停留在20世紀70~80年代的水平,以經驗型管理為主,主要是應付日常性工作,或按照上面的要求上傳下達,重形式,輕內涵,缺少獨立思考和個性創新。此外,近幾年中小學布局調整,新建中小學數量較多,特別是城鎮新建中小學數量較多。新建學校的“硬件”建設堪稱一流,但“軟件”建設特別是學校文化建設十分薄弱。中小學校為什么要進行文化建設?筆者在調研中常常向部分“重視”文化建設的學校校長提出這一問題。多數回答是“為使學校更有特色,更有影響,辦成名?!保卮稹耙恍┯忻膶W校在搞,我們覺得很好,學著搞”的也不在少數??梢?,多數中小學對學校文化建設的意義缺少深刻和全面的理解,有的甚至人云亦云,沒有從深層次上樹立起自覺進行學校文化建設的意識。

教育部《關于大力加強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的通知》指出:“校園文化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是展現校長教育理念、學校特色的重要平臺,是規范辦學的重要體現,也是德育體系中亟待加強的重要方面。”中小學校園文化通過校風教風學風、多種形式的校園文化活動、人文和自然的校園環境等給學生帶來潛移默化而深刻的影響。良好的校園文化以鮮明正確的導向引導、鼓舞學生,以內在的力量凝聚、激勵學生,以獨特的氛圍影響、規范學生。大力加強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對于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實施引導青少年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這一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所以,對建設學校文化不能停留在一般性認識上,更不能停留在追求形式上的“花拳繡腿”上,而是要提高到豐富學校教育內涵、真正進行素質教育和培養四有新人的根本措施的高度來認識,提高到是為了追求教育真諦的高度來認識。

查看全文

校園文化學校管理論文

一、構建和諧的學校文化

1.賦予校園設施硬件以生命

硬件在這里是指學校的設備設施。學校要充分利用文化資源的教育優勢,讓高尚文化體現到校容校貌上,讓學校的每一個地方、每一處建筑都會“說話”,成為學校的教育之源。如學校的校門有文化感,學校的教室有育人感。在教學樓內有天井,植樹種花,搭建葡萄架,增設拉近人的心理距離的半圓形條凳,擺上石板棋盤,修建數字化小道,并將名人名言融入其中,成為溫馨的“敏行園”。在教室、辦公室的門上張貼經過篩選、增加內容簡介且放大后的圖書封面,既美化了校園,又為師生提供了新書初讀的機會,同時激發了師生借閱新書的欲望。學生享受輕松愜意的讀書與休閑時光的同時,也受到教育的熏陶。

2.賦予校園文化軟件以靈魂

軟件在這里是指一所學校的管理。我認為在學校建設與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首先要確定好獨具個性、特色鮮明辦學理念。用理念指導學校辦學,用理念做強學校特色,提升學校辦學質量和空間。我校就確定了“享受教育,夯實健康人生基礎”的辦學理念。“享受教育”是一種情懷,一種態度,一種核心價值觀,“為人的成長奠基”是學校的育人目標。它包含三層含義:一是一種感恩和創新的樸素情懷。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享受著人類智慧的結晶,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感恩前人、報效當今的情懷激發而生,前人的智慧和教訓又是師生不斷創新的基礎,正所謂站在巨人的肩上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二是一種獨到視角下的苦樂觀。享受教育的“享受”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超越職業感和任務感而共同形成的工作學習的愉悅,讓師生在教育的過程當中體會一種快樂和愉悅,反映的是一種積極向上、樂觀豁達的人生追求和精神滿足。三是一種崇高的境界修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將教育活動看成是實現人生價值的舞臺,教與學超越了功利成為自我實現的需要,展示著崇高的人生境界。

3.賦予學校潛件以活力

查看全文

職業學校課程文化分析論文

內容提要: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思想在于重新建立課程文化。本文從當前職校課程文化現狀出發,指出了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職業學校;課程文化;建設

職校課程文化是職業學校課程教學中長期積累的反映與課程相關的價值取向,以及師生意識、師生心態、行動規范方面的獨具特色與魅力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1]。職校的課程改革與創新必須上升到課程文化層面來研究。本文根據職校課程文化存在的問題,從先進性文化要求的高度,課程文化建設應在五個方面得到加強。

一、物質形態的課程文化要企業化。

物質形態文化屬淺層基礎性的物質環境文化?,F代的企業文化的物質形態有其特殊性,如統一的建筑色調和風格,滿足生產需要的高效的建筑布局,統一的工作服,佩胸卡上崗,現代化的生產設備與工作車間,具有鮮明的現代化的視覺特征等。目前的職校由于前幾年的擴招,課程文化的物質環境是擁擠的,如大多數學生在大多數時間在傳統的教室接受傳統的課程教育,如實驗實習多人一組,多人一機,多人一崗,職業學校環境與現代企業相距尚遠。同時,教材作為職校課程文化的一個重要物質形態的載體,內容相對陣舊,冗余信息多,崗位適用性不強,明顯滯后于企業。

相對于制度形態和精神形態的課程文化,物質形態的課程文化盡管對育人不起根本性的作用,但其具有直覺性和自然性,對學生起到耳濡目染的、潛移默化的影響。課程文化要使學生積極主動地、自主自律地社會化[3]。江蘇省職業學校教學管理規范指出要引入先進的企業文化,因此從環境育人的角度出發,職校按企業化的要求首先把物質形態的課程文化建設好,學生就業時對企業文化有認同感,能盡快融入企業文化[2]。

查看全文

和諧學校文化的特征分析論文

[摘要]建設和諧學校文化,是構建和諧學校的重要媒介和途徑。把握和理解和諧學校文化的基本特征,對于建設和諧學校文化,提升學校的綜合實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學校;和諧文化;基本特征

學校文化是學校一切文化現象的總和,是學校在一定的社會歷史環境下,師生員工在長期教育教學過程中形成的價值觀念、教育理念、團體意識和行為規范的總和,具有發展性和校本特征。學校文化隨著學校的誕生而產生,它一經形成就很難改變,具有較大的相對穩定性,是學??沙掷m發展的內驅力。學校文化建設的好壞,直接影響乃至決定學校的形象、質量和生命力,這已經成為教育管理工作者的共識。

建設和諧學校文化,是構建和諧學校的重要媒介和途徑。正確把握和理解和諧社會語境下學校文化的基本特征,對于建設和諧學校文化,提升學校的綜合實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和諧社會背景下,學校文化主要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基本特征。

一、既重視傳承,又重視創新

查看全文

學校文化教育管理論文

[摘要]當前,很多學校的學校文化建設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對學校文化建設認識不足,意識不強;對學校文化建設的內涵理解片面;過分注重形式,忽視內涵;缺乏規劃,不能持之以恒。進行學校文化建設研究,需要學校在行動層面上的探索和實踐,教育理論界的專家學者在理論層面上的探索研究以及國家政策的支持和規范。

[關鍵詞]中小學;學校文化;教育管理

學校文化建設是目前基礎教育領域內的一個熱門話題。不少學校近年來大張旗鼓地開展“文化建設運動”,有的還不惜重金聘請大學教授為其“策劃”“包裝”;也有一些學校“處亂不驚”,默默地追尋著教育的文化真諦,深耕細作,把校園經營得“沉香四溢”“景深意遠”。毋庸諱言,中小學校追求“文化建設”是一件好事,說明我們的一些校長對教育的認識開始嬗變,渴望品嘗教育的“味道”,我們的基礎教育正在向著“真質”的方向發展,實乃大幸!然而,我們也需要在這“熱火朝天”的追逐中保持一份清醒的頭腦。當前中小學學校文化建設的主要問題是什么?我們應該采取哪些對策來解決這些問題?筆者近期進行了一些針對性調研,提出以下粗淺認識和建議。

一、認識不足,意識不強

筆者在調研中發現,多數中小學對建設學校文化的認識不足,意識不強。這種狀況在農村中小學比較普遍。農村中小學學校管理理念和方式大多停留在20世紀70~80年代的水平,以經驗型管理為主,主要是應付日常性工作,或按照上面的要求上傳下達,重形式,輕內涵,缺少獨立思考和個性創新。此外,近幾年中小學布局調整,新建中小學數量較多,特別是城鎮新建中小學數量較多。新建學校的“硬件”建設堪稱一流,但“軟件”建設特別是學校文化建設十分薄弱。中小學校為什么要進行文化建設?筆者在調研中常常向部分“重視”文化建設的學校校長提出這一問題。多數回答是“為使學校更有特色,更有影響,辦成名?!保卮稹耙恍┯忻膶W校在搞,我們覺得很好,學著搞”的也不在少數??梢?,多數中小學對學校文化建設的意義缺少深刻和全面的理解,有的甚至人云亦云,沒有從深層次上樹立起自覺進行學校文化建設的意識。

教育部《關于大力加強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的通知》指出:“校園文化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是展現校長教育理念、學校特色的重要平臺,是規范辦學的重要體現,也是德育體系中亟待加強的重要方面?!敝行W校園文化通過校風教風學風、多種形式的校園文化活動、人文和自然的校園環境等給學生帶來潛移默化而深刻的影響。良好的校園文化以鮮明正確的導向引導、鼓舞學生,以內在的力量凝聚、激勵學生,以獨特的氛圍影響、規范學生。大力加強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對于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實施引導青少年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這一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所以,對建設學校文化不能停留在一般性認識上,更不能停留在追求形式上的“花拳繡腿”上,而是要提高到豐富學校教育內涵、真正進行素質教育和培養四有新人的根本措施的高度來認識,提高到是為了追求教育真諦的高度來認識。

查看全文

學校文化精神建設管理論文

【內容提要】從生命哲學的視野看,只有精神活動才是人的生命活動的最高形式,因而也只有精神文化才真正表現出文化的生命特征。離開人的生命意識,任何文化的思考都沒有真正的教育價值。學校文化建設不能只從教育者的理解力出發,而要把學校文化建設變成學生精神生活的重要內容。精神文化建設必須突破學校文化建設的傳統框架,在新的哲學背景上構筑學校文化建設的理論基礎和實踐形態。

【英文摘要】Fromthevie

以往許多研究僅僅從精神文明的角度思考精神文化,將其局限于單純社會道德建設的視野之中,排除了對精神文化的本體論研究。從教育實踐看,學校文化始終走不出“物質文化”建設的思路,基本上是一種文化環境的布置或文化活動的設計,這就是為什么學校文化豐富了,卻不能把幸福和快樂帶給學生的根本原因。文化觀的價值轉向,使學校文化理論能夠建立在生命哲學的基礎之上,讓文化真正回到學生自己的精神生活之中。

一、精神文化的哲學本質

(一)精神文化的解釋范式

關于精神文化,有兩種基本的解釋范式。一種是道德哲學的解釋范式。近代哲學將文化的概念推向精神的高度,并提出精神文化這一概念,是出于人類對物質文化和技術文明的反思,試圖從物質文明的陷阱中得到解救,表現了人類重新探尋未來文化發展方向的危機意識。斯諾關于“兩種文化”的著名論斷告訴人們,科學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尖銳對立,已成為當今人類面臨的重要危機。科斯洛夫斯基則直接用“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這對范疇,再次表達了斯諾關于兩種文化對抗的擔憂,從而使精神文化獲得一種特殊的時代意義和歷史內涵。從這個意義上看,精神文化被看作與物質文化和技術文化相對立的一種文化價值,它強調人類文化生活的倫理和道德內涵,表現了人類對精神世界和倫理生活的重新發現。文化哲學和社會哲學對精神文化的解釋大多站在這一立場之上。另一種是生命哲學的解釋范式。第一次從人或生命的角度討論“精神文化”,始于德國文化教育學派的思想家。狄爾泰的生命哲學、斯普蘭格的文化陶冶論、博爾諾夫的精神漫游說等等,為文化的精神概念奠定了基礎。在此之前,文化一詞經歷了古代希臘人的“教養文化”、泰勒的“總體文化”,以及新康德主義的“價值文化”等等。然而,文化的含義盡管不斷得到拓展,但始終沒有能真正與人的生命過程和精神生活走到一起。文化教育學派的思想家們,最早將文化與人的生命意識結合起來,使文化作為一種教育資源所具有的內在性質得到揭示。斯普蘭格曾解釋了之所以要以生命為起點理解文化的本質,是因為文化對人精神生命不可或缺的意義。他認為,學校文化的價值在于“喚醒生命”,而不在于傳遞知識。教育應當“一直到精神生活運動的根”,“教育之根和文化之根的尋求,只能通過人的靈魂的喚醒才能實現。”(注:鄒進.現代德國文化教育學派[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73、99.)文化只有與精神相結合,即只有用“精神文化”這一概念才能真正表達文化的生命本質。生命哲學的解釋范式,并不拒絕精神文化所具有的倫理價值,但它更關注學校文化與人的生命意志之間的對話,將精神文化視為人的一種內在生活形式。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