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渠工程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6 10:02:4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水渠工程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水渠工程論文

西北地區工程節水技術研究論文

1.工程節水技術

工程節水主要從渠系輸水到田間灌水過程來考慮節水。渠系輸水過程的主要措施有節水渠道防滲和改渠道輸水為管道輸水節水等;田間灌水過程節水主要是改進地面灌水技術,如大畦改小畦、長畦改短畦、平整土地,在缺水地區推廣膜上灌或膜下灌,有條件的地方推廣噴灌、微灌等灌溉新技術。

2.修建水利工程,對現有灌區工程進行技術改造和配套建設

在西北內陸河源流區,興建必要的山區水庫,攔蓄調控水資源,因地制宜的合并、改造、廢棄平原水庫,可減少蒸發造成的水資源浪費。同時,在有條件的支流興建控制性水利樞紐工程和局部調水工程,科學配置水資源,解決局部地區缺水問題。對現有的大、中、小型灌區工程進行以高效節水為中心的更新改造,這是壓縮農業用水的重要措施。

3.加強渠道防滲襯砌

渠道防滲工程節水效益明顯,成本低廉,是諸多農田灌溉節水措施中經濟合理、技術可行的主要節水措施之一,同時又是當前農田灌溉節水工程改造中的關鍵環節。渠道采用防滲技術,一是能加快輸水速度,縮短灌溉時間,能充分利用渠水,擴大灌溉面積,減少地下深層淡水的開采;二是與土壟溝相比,渠道防滲可節水40%~45%;二是灌區大部分為自流灌溉,節能效益顯著。四是省去土渠每年維修費用、縮短澆地時間,可省工30%~50%。陜西、甘肅等地試驗資料表明:渠道防滲可使渠系水利用率提高20%~40%,減少渠道滲漏損失50%~90%,此外,渠道防滲還具有加大過水能力、減小過水斷面、加快輸配水的速度、節省土地等優點。

查看全文

西北地區工程節水技術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西北地區;工程節水;研究

[論文摘要]:從我國西北地區的水資源量著手,分析了當前該地區水資源特點。總結西北地區工程節水技術主要措施。

我國西北地區包括新疆、青海、寧夏、甘肅、陜西五省(區)的全部和內蒙古自治區的西部等地區,面積360萬km2,約占全國土地面積的37.5%。西北地區特定的自然環境和水資源條件,決定了水在其經濟社會發展、生態環境建設中的極端重要性。發展節水農業是西北地區農業和經濟社會可持續性發展的重要保證。

西北地區降水稀少,蒸發強烈,水土資源分布不平衡,水資源供需矛后突出;另一方面,水資源開發利用不合理,農業用水效率低,農田灌溉水利用率僅為0.3~0.4左右,浪費極其嚴重。在發展節水農業方面,問題表現在:節水認識上存在誤區;節水灌溉技術水平低;灌區工程不配套,老化失修嚴重;節水資金投入不足;農業灌溉水價偏低,水費到位差;節水管理體制不健全;節水農業政策有待完善;農業生產結構不夠合理;節水設備質量不高,產業化程度低。

1.工程節水技術

工程節水主要從渠系輸水到田間灌水過程來考慮節水。渠系輸水過程的主要措施有節水渠道防滲和改渠道輸水為管道輸水節水等;田間灌水過程節水主要是改進地面灌水技術,如大畦改小畦、長畦改短畦、平整土地,在缺水地區推廣膜上灌或膜下灌,有條件的地方推廣噴灌、微灌等灌溉新技術。

查看全文

地方節水型社會建設論文

論文關鍵詞:節水型社會建設、建議、對策

論文摘要:結合節水型社會建設實施目標,分析了水資源現狀、開發利用、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皋蘭縣節水型社會建設的建議、對策。

1水資源及其開發利用

1.1水資源概況皋蘭縣水資源十分貧乏,本縣地表水、地下水極少。全縣工農業生產及居民生活用水主要靠提取過境的黃河水和跨流域引取的大通河水。黃河流經縣境東南部,在縣內長34km,據蘭州水文資料觀測,多年平均流量991m3/s,多年平均徑流312.60億m3。黃河是皋蘭縣工農業生產及經濟發展的主要過境水資源。全縣地表水資源總量為639萬m3,蔡家河是縣內最大的河溝,流域面積1356km2,另外還有李麻沙溝、水源等河溝。全縣地下水埋藏深,儲量小。經計算地下水資源量為962萬m3。

經綜合計算,全縣本地水資源總量為1601萬m3,人均水資源量93m3,僅占全國人均2230m3的4.17%,耕地畝均水資源量38m3,占全國平均水平1476m3的2.57%。

1.2水利工程現狀皋蘭縣的水利設施,主要是修建電力提灌工程提取黃河水,改變皋蘭的生態環境。全縣先后建成從黃河提水的獨立電灌工程14處,其中萬畝灌區有西電、大砂溝、什川3處,千畝灌區5處。共建成泵站197座,安裝機組374臺套,裝機容量8.16萬kw;共建成干支渠156條,長592.80km,斗農渠2118條,長1718.10km。另外還建成引大甘分干、黑武分干渠2條,長146.09km,斗農渠344條,長532km,皋蘭轄區引水流量3.15m3/s,年引水量3200萬m3,灌溉面積萬畝。建成山字墩水庫1座,蓄水能力120萬m3。

查看全文

節水型社會建設對策分析論文

1水資源及其開發利用

1.1水資源概況皋蘭縣水資源十分貧乏,本縣地表水、地下水極少。全縣工農業生產及居民生活用水主要靠提取過境的黃河水和跨流域引取的大通河水。黃河流經縣境東南部,在縣內長34km,據蘭州水文資料觀測,多年平均流量991m3/s,多年平均徑流312.60億m3。黃河是皋蘭縣工農業生產及經濟發展的主要過境水資源。全縣地表水資源總量為639萬m3,蔡家河是縣內最大的河溝,流域面積1356km2,另外還有李麻沙溝、水源等河溝。全縣地下水埋藏深,儲量小。經計算地下水資源量為962萬m3。

經綜合計算,全縣本地水資源總量為1601萬m3,人均水資源量93m3,僅占全國人均2230m3的4.17%,耕地畝均水資源量38m3,占全國平均水平1476m3的2.57%。

1.2水利工程現狀皋蘭縣的水利設施,主要是修建電力提灌工程提取黃河水,改變皋蘭的生態環境。全縣先后建成從黃河提水的獨立電灌工程14處,其中萬畝灌區有西電、大砂溝、什川3處,千畝灌區5處。共建成泵站197座,安裝機組374臺套,裝機容量8.16萬kw;共建成干支渠156條,長592.80km,斗農渠2118條,長1718.10km。另外還建成引大甘分干、黑武分干渠2條,長146.09km,斗農渠344條,長532km,皋蘭轄區引水流量3.15m3/s,年引水量3200萬m3,灌溉面積萬畝。建成山字墩水庫1座,蓄水能力120萬m3。

2水資源開發利用存在的問題

2.1水資源供需矛盾比較突出皋蘭縣是甘肅二十個干旱缺水縣之一,其突出表現為資源性、工程性、水質性缺水現象并存。全縣目前農村供水不安全人數達104655人,農業、工業、人飲用水供需矛盾比較突出。

查看全文

農業高效用水問題分析探究論文

【論文摘要】隨著水資源短缺的加劇和全球人口的增長,農業水資源利用不僅要實現節水目標,更重要的是在節水的前提下實現產出的高效益。在分析水資源現狀的基礎上,研究了現代農業水資源利用的節水措施,以促進農業水資源的高效利用。

【論文關鍵詞】農業;水資源;高效用水;節水措施

按中國未來人口15億人計算,中國的人均水資源量每人每年僅為1875m3。2000年中國工農業及生活需水量達6500億~7000億m3,而可供水量僅有6000億m3。2005年中國工農業及生活需水量達7000億~7500億m3,而可供水量僅有5000億m3。水資源短缺已成定局,作為占用水量80%的農業用水必須提高水的利用率,以讓有限的農業水資源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因此,發展高效用水的現代化農業是長期的戰略任務。

1農業灌溉與高效用水

農業灌溉將水從水源輸送到農田的過程,可以劃分為3個環節,第1個環節是通過灌溉輸配水系統,將水自水源引至田間;第2個環節是在田間地表水入滲到土壤中,在土壤中再分配轉化為土壤水,而后被作物吸收;第3個環節是作物吸收水分后通過光合作用將輻射能轉化為化學能,最后形成有機物質。

高效用水的目標是極大地提高上述3個環節水的轉化和產出效率,既節水又高產。在第1個環節上,要提高輸水效率,通過工程的投入[1-2],實行輸水渠道的配套、防滲,將來實行輸配水管道化,從而大大減少滲漏損失和蒸發損失。在第2個環節上,要合理調控農田水分狀況,使引進田間的水最大限度地為農作物所利用。在第3個環節上要調控土壤和地表面附近的大氣環境,使農作物的生長有一個良好的外在環境。對于第2、3環節要逐步推廣噴灌、滴灌等先進灌水技術、田間覆蓋保墑技術,并加強田間用水管理。

查看全文

政府農田水利管理論文

內容提要:國民政府時期,農田水利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抗戰前受到重視階段,抗戰申持續發展階段和抗戰后受到挫折階段。其特點是:一、統一水利行政,提升水利機構地位;二、因地制宜,開辟多種籌款渠道;三、中央、省、縣結合,大、中、小并舉。國民政府大力發展農田水利事業,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保證了抗戰時期的軍糧民食;減輕了日偽破壞農田水利造成的損失;促進了西部的開發。

關鍵詞:國民政府農田水利特點成效意義

國民政府時期,農田水利事業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對于提高全國農業水平,保障抗戰期間的軍糧民食以及開發西部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關于國民政府時期的農田水利建設,至今只有少數研究抗戰時期后方個別省份或地區農業的論文有所涉及①全面的,全時期的,全國范圍的農田水利建設研究,則尚無人問津。筆者不揣淺陋,特此拋磚引玉,以求就方家。

一、國民政府時期農田水利發展的三個階段

(一)抗日戰爭前農田水利事業受到重視

抗日戰爭前幾年,為了復興農村,國民政府開始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全國經濟委員會成立伊始,除繼續辦理長江、淮河、漢水、贛江、并江北里下河、通海各港筑堤、浚河、建置閘涵以及河南省伊、洛、沙、穎各河建筑堤壩、橋涵和植樹、護岸等工程外,復致力興辦西北灌溉事業。如陜西省的涇惠渠、洛惠渠、綏遠的民生渠以及甘肅、寧夏兩省重要水渠均于年內分別進行。涇惠渠的前身是春秋戰國時的秦鄭國渠,據稱當時溉田4.5萬頃,以后,年久失修,至清末因渠身罅漏,僅溉田200頃。民國初年曾議興修,以工款無著未能興工。1928年,陜西省政府與華洋義賑會合力籌備,將原擬第一期計劃分為兩部,上部筑堤河壩,鑿引水洞,及拓寬舊石渠、土渠、修建跨渠橋梁等工程,由華洋義賑會擔任,于1930年冬開工;其下部修總干渠、南北干渠、中白渠及其橋梁、涵洞、跌水、渡槽、分水閘、斗門等工程,由陜西省政府擔任。至1932年夏,各項工程大部告一段落,約計用費140萬元。據統計,1932年實灌地畝為8萬畝;1933年增為32萬畝,1934年增至42萬畝。另據調查,1934年,涇陽一縣,產棉價值在百萬元以上。每畝地價由5、6元增至40元?!敖逃暗胤绞聵I均因以發展,人民漸形康阜”②。據經濟委員會派往查勘工程

查看全文

清末東北地區水田開發論文

內容提要:19世紀中葉以來,清政府逐漸放棄對東北地區的封禁政策,朝鮮移民陸續進入圖們江及鴨綠江對岸的中國東部邊疆地區。早期進入中國東北的朝鮮移民克服東北地區氣候寒冷、無霜期短、缺乏水利設施等各種困難,試驗著開發出了一片片水田,從而揭開了東北近代水田開發史的序幕。

【英文摘要】Fromthemiddleperiodsofthe19thcentury,theQinggovern-mentforsookthepolicyofblockadingontheNortheastofChi-nagradually.SothatlotsofimmigrantsfromKoreagotovertheboundaryriveroftheTumenjiangandtheYalujiang,andmi-gratedintotheborderlandofChina.TheearlyimmigrantsfromKoreaovercameeverydifficultysuchasthefrigid,theshortfrost-freeperiodandthelackofwaterconservancyfacilities,etc.andtriedtoopenuplotsoftractsofpaddyfieldintheNortheastofChina.ThustheyraisedthecurtaininthehistoryoftheopeningupofpaddyfieldintheNortheastofChina.

【關鍵詞】清末/東北地區/朝鮮移民/水田開發

theendofQingdynasty/theNortheastofChina/theimmigrantsfromKorea/theopeningupofpaddyfield

【正文】

東北地區由于緯度較高,無霜期短,是我國水田開發較晚的地區。直到19世紀中葉以后的清朝末期,隨著清政府弛禁放荒政策的實施并由此而引發朝鮮移民的大量遷入,東北地區的水田開發才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本文擬從清政府弛禁放荒政策和朝鮮移民遷入的角度,對清末東北地區的水田開發歷史進行初步的考察。

查看全文

地下空間出入口環境設計探討

摘要:城市地下空間的出入口作為市民日常通行與購物的必經之路可能不被人們察覺,但就是這樣的微型城市環境才更值得城市建設者們注意其價值與意義。如果說排水系統是一個城市的良心工程,那么對于哈爾濱這樣的寒地城市,地下空間出入口環境設計便是一個齒輪工程,能夠帶給城市居民與游客舒適的人行環境。

關鍵詞:哈爾濱;地下空間出入口;功能性優化;形象優化

在哈爾濱建設早起,由于“中東鐵路”與沙皇俄國的介入,使得其城市形成了以散點式連接、散射狀組織布局為主,城市內填充為輔的平面式交通布局;而后由于1969年的“珍寶島”事件,使得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期間,哈爾濱開始集中力量修建永久、半永久的人員掩蔽工事與機動疏散干道及集團工事。正是因此契機,哈爾濱產生了大量的地下空間,在后來的改革開放中,這些地下空間的一部分形成了具有哈爾濱特色的地下商業街,乃至在二十一世紀修建的哈爾濱城市軌道交通也因此而借力。筆者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哈爾濱居民,雖然經歷了這些地下商業街在間接性修整的過程,但仍覺得有諸多問題需要解決,而在本次論文中,以其出入口為主要探究點,研究其在使用功能中、外觀形象設計中以及在城市生態調節中應該如何發揮更好的作用。

一、哈爾濱地下空間出入口概況

出入口在使用功能上的作用類似于“門”,經筆者調研與整理,哈爾濱的地下空間出入口兼具有三種屬性:人行流線轉換、形象識別與引導、極端天氣應急。雖然哈爾濱地下空間出入口數量眾多,僅南崗區果戈里大街到大直街區域內包含的金街地下商業街、國貿地下商業街、人和地下商業街就有數十個出入口節點,但是排列散亂孤立、形象單一老舊,加之遇到短時強降雨天氣的積水問題,成了眾多市民心中對哈爾濱地下空間出入口的統一印象。

二、地下出入口的功能性優化

查看全文

黃河水資源利用論文

一、黃河水資源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統一管理,直接影響黃河水資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目前,黃河系統內,“管”水的部門不止一個,比如黃河取水許可、水量調度、水質管理權分別隸屬于不同部門。水政科、防辦、供水處從不同角度對黃河水資源進行管理。雖然各口管理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但歸根到底都是對水資源的管理,各口在管理中工作中難免有所重復,不但增加了工作量,有時也容易在實際工作中造成推諉,甚至扯皮,更主要的是多部門管理,影響了水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二)法律保障措施滯后,影響水資源管理

實現水資源統一管理首先必須具有法律保證,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的要求進行水資源管理、利用和保護。一是要明確界定水的權屬關系,健全執法機構,強化和完善水權劃分,不斷加強管理。就目前情況看,做為水資源管理的有關法規、政策的制訂和出臺上往往要相對滯后并且難度很大,使黃河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管理和保護缺乏強有力的法律依據,雖然黃河河務部門設置了水政水資源科,負責黃河水資源的執法和保護工作,但在新的形勢下,單純的水政執法已難以確保黃河的水資源保護工作。

(三)經營管理措施不到位

查看全文

闡述傳統灌溉技術傳統繼承

摘要:中國興修灌溉工程的歷史悠久,積累了豐富的工程技術經驗。文章認為我國人民因地制宜創造的傳統灌溉工程類型,如引水渠道、陂塘堰壩、陂渠串聯、圩垸、井灌、御咸蓄淡等在現今皆得到了繼承。傳統的灌渠工程技術、塘堰和開發地下水工程技術、圩田和海塘工程等許多卓越技術在現今也得到傳承和發揚。在闡述以上事實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總結了傳統工程及技術繼承的特征、要點,及改造利用的途徑與意義。

關鍵詞:灌溉技術傳統繼承

中國興修灌溉工程的歷史悠久,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創造了多種灌溉工程類型,之后不斷發展,積累了許多工程技術經驗。論文百事通宋元明清時期傳統工程技術已達成熟的程度。進入20世紀,引入西方的水工技術,到現今水工技術日新月異,應用了許多高新科技,在這種狀況下,傳統灌溉工程技術還有其一席之地嗎?回答應該是肯定的。因為任何事物的發展皆有繼承性和否定性兩個方面,對傳統技術我們要加以揚棄,吸收傳統技術合理的,還有生命力的東西,用新的技術加以改造出新,這樣的技術可能更適合于中國的國情。事實也是如此。在此就傳統灌溉工程及技術在現今的傳承和發展狀況作較系統的論述。

一、傳統灌溉工程類型在現今的傳承

中國國土廣袤,地形地貌多樣,氣候變化萬千。既有逶迤起伏的丘陵山地,又有一望無際的平原;既有壯闊的高原,又有緩坦的盆地;既有西部內陸干旱半干旱區,又有東部季風濕潤區。為適應各地水文、地理等自然條件的復雜性,古代人民創制了多種多樣的灌溉工程類型,如引水渠道、陂塘堰壩、陂渠串聯、圩垸、井泉、坎兒井、御咸蓄淡等工程類型,這些工程類型在現今皆得到了繼承。可以說,我國當今的灌溉工程類型基本是古代創造而傳承下來的。

引水渠道主要修建于北方平原地區。北方平原面積廣大,因干旱少雨,河流密度不大,古代往往修建長距離的引用河水的灌渠工程。渠首處如河中水位過低不能滿足自流入渠流量要求,則建攔河壩抬高水位引水;如河中水位和流量能滿足灌區要求,則采用無壩引水型式。有壩引水最早的有戰國初在今山西太原晉水上筑壩建的智伯渠,及在今河北臨漳建的漳水十二渠。無壩引水有公元前256—251年間在今四川灌縣建的都江堰等。又因北方含沙量大的河流多,我國很早就引多沙河流進行淤灌和放淤,做到同時利用水、沙資源,既灌溉作物,又改良鹽堿地。漳水十二渠和公元前246年興建的關中鄭國渠皆引渾水灌溉,把大片鹽堿地改良成了沃田。建國以后,有壩引水和無壩引水灌渠發展很快,如陜西省,截至2000年底,全省有效灌溉面積達144.93萬公頃(主要為渠灌),新疆省干、支、斗、農四級渠道長30多萬公里。在利用多泥沙河流的水沙資源方面,建國以后成就很大,還打破了自明清以后不敢引用黃河下游水的“禁區”,進行引黃淤灌和放淤。目前,黃河下游已建成各類引黃灌區100多處,灌溉面積達到3000萬畝,每年引用黃河水量100多億立方米,利用黃河水沙放淤改土300多萬畝,發展水稻田120多萬畝,使鹽堿沙荒地變成了良田。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