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科學研究范文10篇
時間:2024-05-21 06:01:4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農業科學研究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農業生產現代價值
石建軍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進一步推進,以及高職院校畢業生在人才市場的大量涌現,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尤其是高等農業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和弊端日益明顯。突出的表現在畢業生缺乏服務基層的社會意識、實踐能力不強以及與農業所需人才不吻合等方面,這集中體現了我國高等農業職業教育服務“三農”的思想意識還缺乏廣度和深度。因此,我們研究劉瑞龍“以農為本”的農業教育思想對于今天大力發展高等農業職業教育,提高高等農業職業教育質量仍然具有參考和借鑒意義。
一、劉瑞龍“以農為本”農業教育思想的基本內涵
農業合作化完成以后,為了使農業教育、農業科學研究和農業生產三方面緊密結合,國務院將高等農業學校交由農業部領導,劉瑞龍作為當時主管農業的副部長,他的“以農為本”的農業教育思想,突出地體現了農業教育的職業性,具有農業職業教育思想的深刻內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人才培養目標彰顯“以農為本”的價值取向
高等職業教育是以培養具有一定理論知識和較強的實踐能力,面向基層、面向生產、面向服務和管理第一線職業崗位的實用型、技能型專門人才為目的的職業技術教育。高等農業職業教育作為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為農業生產一線培養實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務。
早在20世紀50年代,劉瑞龍在高等農業學校轉移領導關系會議上的發言中就指出:“隨著農業合作化的完成,農業生產和農業科學研究工作的發展,迫切要求把培養干部的工作同生產指導和科學研究緊密結合起來,以便充分發揮各方面的力量,進一步提高農業教育工作,開展科學研究,加速農業生產發展。”在當時,我國培養農業干部的工作主要在于農業院校,而農業干部的培養最終是為了服務農村經濟的發展。隨后,劉瑞龍又進一步指出:“今后從高等農業學校畢業出來的學生,應首先分配到農業生產合作社、國營農場等基層生產單位參加生產勞動,使他們在勞動中鍛煉自己,提高社會主義覺悟,增強勞動觀念”。在這里,劉瑞龍對于農業教育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才作了明確的界定,即:培養服務農村經濟發展的合格的農業人才,這充分凸顯了農業教育服務農村經濟發展的基本方向,彰顯了人才培養目標“以農為本”的價值取向。
農業以農為本思想意義
一、劉瑞龍“以農為本”農業教育思想的基本內涵
農業合作化完成以后,為了使農業教育、農業科學研究和農業生產三方面緊密結合,國務院將高等農業學校交由農業部領導,劉瑞龍作為當時主管農業的副部長,他的“以農為本”的農業教育思想,突出地體現了農業教育的職業性,具有農業職業教育思想的深刻內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人才培養目標彰顯“以農為本”的價值取向
高等職業教育是以培養具有一定理論知識和較強的實踐能力,面向基層、面向生產、面向服務和管理第一線職業崗位的實用型、技能型專門人才為目的的職業技術教育。高等農業職業教育作為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為農業生產一線培養實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務。早在20世紀50年代,劉瑞龍在高等農業學校轉移領導關系會議上的發言中就指出:“隨著農業合作化的完成,農業生產和農業科學研究工作的發展,迫切要求把培養干部的工作同生產指導和科學研究緊密結合起來,以便充分發揮各方面的力量,進一步提高農業教育工作,開展科學研究,加速農業生產發展。”在當時,我國培養農業干部的工作主要在于農業院校,而農業干部的培養最終是為了服務農村經濟的發展。隨后,劉瑞龍又進一步指出:“今后從高等農業學校畢業出來的學生,應首先分配到農業生產合作社、國營農場等基層生產單位參加生產勞動,使他們在勞動中鍛煉自己,提高社會主義覺悟,增強勞動觀念”。在這里,劉瑞龍對于農業教育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才作了明確的界定,即:培養服務農村經濟發展的合格的農業人才,這充分凸顯了農業教育服務農村經濟發展的基本方向,彰顯了人才培養目標“以農為本”的價值取向。
2.專業設置、教師配備遵循“以農為本”的價值取向
在劉瑞龍的農業教育思想中,始終貫徹專業設置必須與農業生產實踐相結合,為農業生產服務的“以農為本”的價值取向。在20世紀50年代后半期,對院系和專業設置進行了調整,“將原有的43個單位(包括林學院)調整為30多個院校,將原有的182個系科調整為23種137個專業。”經過調整后的院系和專業,基本上體現了服務當地農村經濟,照顧了農業的地區性,專業設置更好的體現了服務地區農業經濟的基本思路。在教師的配備方面,劉瑞龍特別注重從事農業生產一線的工作人員兼任教師的重要性,他認為,“高等農業學校和農業生產部門、農業科學研究部門密切配合,可以適當吸收生產部門和科學研究部門的人員兼任教學工作,利用農業生產和科學研究的實際材料,充實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在劉瑞龍“以農為本”農業教育思想的指導下,通過吸收具有農業生產經驗的人員兼任教師,以此充實了教學資源,提高了教育教學質量。劉瑞龍“以農為本”的農業教育思想,在我國農業合作化完成之后,對于當時迫切要求進一步提高農業教育,開展科學研究和很好地培養干部,提高干部質量,加速農業生產的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農業科研單位財務管理思路
摘要:財務管理制度是農業科研單位的重要制度之一。財務制度直接關系農業科研人員和單位的相關利益。國家科研經費管理制度改革為財務管理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農業科研單位財務管理中的主要問題有科研人員與財務人員的溝通不暢,財務管理人員業務素質有待提高,管理制度不健全等方面。針對問題提出了改革的思路和建議:樹立服務意識,提高財務人員業務素質,加強科研人員與財務人員的溝通,實施過程管理,提高辦事效率等方面,以期為農業科研單位財務管理改革提高借鑒和思路。
關鍵詞:農業科研單位;財務管理;科研經費管理;改革
農業科研單位主要是指以農業科研為主要任務的科學研究事業單位。農業科研單位的財務工作一般是由事業經費、科研經費等構成。近年來,國家對科學研究投入力度加大,經費額度和數量逐年增加,為財務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國家和地方為促進農業科研項目的執行,進行了經費制度改革,增加經費使用的自主權,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在此背景下,農業科研單位財務管理部門面臨新形勢和新問題,開展財務管理制度的改革是必要的,也是必須的。國內學者從不同角度對農業科研單位財務管理進行了研究。隋德才等[1]提出采用信息化手段提升財務管理水平。虞國平等[2]從科技創新的角度,探討了農業科研單位財務制度改革的方向,提出如何實施財務管理制度才能更好的激發科技創新工作。祝燕萍[3]從“營改增”的角度探討農業科研單位財務管理改革。陳玉瓊[4]則從財務管理隊伍入手,提出改革措施和途徑。還有的學者從課題組[5]和科研團隊財務助理[6]角度,探索農業科研財務管理體制改革問題。本文從農業科研單位財務管理的實際出發,以遼寧省農業科學院的財務管理為例,結合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解決對策和改革思路,為農業科研機構財務管理提供理論借鑒和實踐參考。
一、農業科研單位財務管理制度改革的意義
(一)科研經費管理改革的現實要求。2014年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和國務院關于改進加強中央財政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的若干意見兩個重要文件。對國家科技項目和資金管理提出新的要求,文件的主要精神是進一步釋放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靈活性,增加人力成本,充分尊重人才勞動。經費的管理更加科學化和規范化。作為農業科研部門,應該著力貫徹落實文件精神,根據文件精神開展科研經費管理改革,同時也是科研人員的迫切需要。(二)完善財務管理制度的有效途徑。財務管理制度是一個單位保證財政正常運行的保障。財務管理涉及內容較多,包括財務預算、財務制度、財務流程、經費管理等多方面。其中作為農業科研單位,科研經費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工作的主要方面,所以財務管理制度的改革涉及農業科研單位的整體流程和方向,如何科學有效的財務管理制度關系到一個單位的正常良好運行。
二、農業科研單位財務管理制度存在的主要問題
農業科技服務人才培養與使用
1基層農業科研單位面臨的任務與要求
地市級農業科研單位屬我國的基層農業科研機構,位處農業生產第一線,立足區域農業生產特點和農業生產情況,掌握區域社會條件,把握基層農業科研方向,打造區域特色鮮明的農業科研。長年來,通過示范基地的多項試驗及大面積生產應用,對土地資源、氣候條件、技術裝備、勞動力狀況等農業生產要素作準定性、定量上的調查,并作為基層農業科研的依據和基礎,及時解決生產上的技術難題。宣傳政策、提供信息,解決信息資源開發不足及科技入戶難等問題。目前,農業綜合試驗基地已作為基層農業科研單位農業新技術、新品種的展示平臺,以科技服務帶動、支撐著區域內農業的生產和發展。科研與服務并重是當前基層農業科研“兩條腿”走路的新格局。在我國農業生產分散式經營的歷史條件下,技術成果的應用要由千家萬戶來實現,目前現實的狀況是農業勞動者技術水平偏低和農業行業效益普遍較低。農業經營與勞動的分散性,反映了科技服務和科技入戶的必要性。科技服務不同于科學研究,對人才的培養和使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基層農業科技服務的緊迫性
基層農業科技服務是改革開放后,對地市級農業科研單位躋身農業生產第一線面臨發展區域內農業生產而提出來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農村中的生產關系發生了一場新的具有深遠意義的變革,一個以農民家庭經營為主體,以集體的部分統一管理和社會化服務組織為兩翼的嶄新的農業經營結構,在我國農村中展現出來。農業科學技術的接納者轉向了直接生產者。農業生產格局是分散經營的,科研與生產相脫節的現象日趨嚴重。農業科技體制的改革,各項有利于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相繼出臺,農業科技服務使科技入戶,農業專業化區域化生產煥發出了生機。基層農業科研單位打破了閉門造車搞科研的老框框,探索出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科技服務模式。經過多年的實踐表明,科技服務的內容要求經濟性實用性好,服務模式優,服務力度強,決定著基層農業科研在服務工作中成與敗。我國農業科技進步對農業生產的貢獻率在自主創新的推動下大幅提升,而科技成果轉化率卻很低。現各區域農業科研單位,在總結科技服務的實踐經驗,分析當前農業生產形勢下,制訂各項相應的管理措施與辦法,從體制機制入手,強化科技服務力度。農業科技成果都蘊藏著巨大的效益,要求人們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能確切地把握,也要求對科技成果本身和區域農業生產條件有充分地認識,才能循序漸進地把科技成果的價值充分的表現出來。我國農業生產正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過渡階段。傳統農業轉變為現代農業是以農業科技的深入研究和廣泛應用為前提的。在目前形勢下,加強農業科技服務能有效地緩解我國農業資源短缺,生態環境被破壞等農業生產發展所面臨的問題。3基層農業科技人才狀況現代農業勢必對科研、教育、應用等各方面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隨著我國經濟全球化國際化進程加快,特別是加入WTO以后,農產品的生產從數量向質量方面轉變,農業的主攻方向從高產轉向高質高效,加速應用高新技術,拓展產業化生產規模,探求各區域內農業的跨越式發展道路。在農業科研領域,加強學科建設,強化科技進步與自主創新能力。學科建設是科技創新的基礎,是管理上集中現有人、財、物等各方現有資源,充分挖掘科研潛力,建立的科技創新平臺,是農業科研管理的重要舉措。學科建設以培養學科帶頭人為一大要務,引領農業科技向縱深發展。目前,由國家、省、地市三級農業科研體系組成的農業科研力量,在全國各省市建立了一批重點農業實驗室和農作物品種改良和繁育中心,形成了我國農業科研的主體力量。通過出國深造、學者互訪等多種形式的跨國科技交流,培養出一批外向型具有現代農業觀念的農業科技人才。在農業科技應用方面,開展多形式的科技服務模式研究,以科技下鄉、田頭講座、現場觀摩、示范推廣、視圖宣傳的方式,為農業生產服務,也造就一批應用型具有生產與科研多方面的復合型人才。現我國農業科技人才隊伍中研究生約1/10,本科生占1/2,大專生約占1/3,學歷結構較為改善,初、中、高級職稱三者比例較為均等。但,農業科技人才總的來說,仍欠缺。據資料表明,西方經濟發達國家,每百畝耕地擁有農業技術人員1人,而我國每萬畝耕地擁有5人,差別不小。據統計,現我國農業科研機構1169所,其中地市級農業科研單位647所,占總數的55.3%。地市級農業科研單位從業人員計3.26萬人,是全國農業科研人員總數9.56萬人的34.1%。解放后,地市級農業科研單位在農業科研的獲獎等級與數量上,育成的農作物品種上,以及領辦興辦的大型農業綜合試驗示范基地上,都取得巨大的成績,在各地方農業生產上發揮了巨大作用。我院是地市級農業科研機構,從我院人才隊伍的發展變化推及基層農業科研單位,可謂“窺一斑而知全豹”。我院原名全稱為江蘇丘陵地區鎮江農業科學研究所,2012年增掛鎮江市農業科學院。始創于1958年5月,組建初期所內科技干部僅5人,至1966年科技干部編制擴充到14人,“”時期遭受重創,農業科技專業人員減少近一半左右,農業科研工作被極度破壞。“”后,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落實知識分子政策增員28人,且每年有計劃接納農業院校畢業生,至1988年年底,擁有專業人員67人,科研隊伍發展迅速。目前,全院在職人員91人,其中在職人員中研究員12人,副研究員20人。專業配備較為齊全,年齡結構趨于年青化。這樣人才隊伍狀況從全國基層科研機構應當是類同的,發展過程是整個國家形勢的縮影。農業科技服務是近年來基層農業科研機構提出來的,這類人才的培養與使用,仍有待嘗試和努力。
3農業科技服務人才培養與使用的對策措施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農村家庭承包責任制在全國范圍內的實行,極大的鼓舞了農業生產經營者的勞動積極性,結束了農業長期徘徊的局面,但在實際的農業生產中農業生產與農業科研相脫節,農業科學研究中存在“閉門造車”,農業生產上“科技入戶難”等現象。近幾十年來,農業科技體制的改革以及各項科研管理的辦法措施出臺與實施,基層農業科研機構在大力倡導科技創新基礎上,大力探索科技成果轉化模式,積極推進農業科技服務工作,呈現出農業科學研究與農業科技服務并重的新格局。科技進步靠人才,科技服務也需要人才。基層農業科研單位的部門設置與專業分類,大多圍繞著動植物培育培養、繁殖、管理以及農產品加工貯運,選用人才也在這些專業范圍內。涉及到農業科技服務,則要求對區域農業生產條件、社會經濟條件了解與掌握,知識范圍要擴展到農業經濟學、農業經營管理學、運籌學等內容。對介于農業生產與農業科研的農業科技服務人才,應該是專業知識面較廣,實踐知識豐富的復合型人才。對這一類型人才的培養與使用是目前基層農業科研單位刻意打造和追求的。農業科技服務人才的培養與使用大致要抓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1)統一認識,加強農業科技服務。要明確基層農業科研目前面臨的形勢,農業科技服務是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有效途徑,也是基層農業科研的重要內容。加強農業科技服務人才培養與使用,認識到搞好科技事業的關鍵是人才。(2)建立部門,營造農業科技服務氛圍。很好地解決“科技入戶難”,有力地推進科技成果轉化,要求在學科建設中對陳舊的基層農業科研專業結構進行改造,建立農業科技服務部門,從原專業隊伍里或招聘調用多方面人才組成團隊。及時搞清區域農業資源、農業生產條件,了解農業生產中遇到的問題,研究探索適合區域農業生產的科技服務模式。(3)改善條件,提高人才福利待遇。每年度劃拔部門資金,改善工作與生活條件,調動人才隊伍的積極性,增強農業科技服務工作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制訂各項措施與管理辦法,在農業科技服務中,強化科研與生產的鏈接,加強專門人才的培養。建立健全體制與機制,激發科技服務人才的創新精神和奮發有為的團隊精神。
小麥新品種配套栽培技術探討
摘要:輪選149是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與石家莊市農林科學研究院趙縣實驗基地合作,以煙農19為母本、7939為父本配制雜交組合,后代經系譜法選擇育成的高產廣適小麥新品種。2017-2018年度、2018-2019年度國家北部冬麥區水地組區域試驗,平均產量分別為7154kg/hm2和8546kg/hm2,比對照品種中麥175分別增產4.0%和3.8%;2019-2020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產量為8232kg/hm2,比中麥175增產7.6%。2021年通過國審。本文作者介紹了該品種的育種背景、選育過程、特征特性、產量表現及栽培技術。
關鍵詞:小麥新品種;輪選149;選育;栽培技術
北部冬麥區是我國主要的小麥產區之一。北部冬麥區小麥品種經歷了5次大的品種更新換代,第1次品種更新換代的代表性品種是20世紀50年代育成的農大183和農大36;第2次品種更新換代的代表性品種是20世紀60年代育成的北京10號、農大139和東方紅3號;第3次品種更新換代的代表性品種是20世紀80年代育成的豐抗2號和豐抗8號;第4次品種更新換代的代表性品種是20世紀90年代育成的京411和京冬8號;第5次品種更新換代的代表性品種是本世紀育成的輪選987和中麥175,其中,中麥175仍然是目前北部冬麥區種植面積最大的品種[1-2]。隨著品種更新換代,品種產量水平不斷提高,2000年前小麥品種產量年遺傳進展為64.63kg/hm2或1.20%[1]。品種主要性狀演變趨勢為抽穗期提前,株高明顯降低,生物學產量保持基本穩定,單位面積穗數減少,穗粒數有所增加,千粒重、收獲指數大幅度提高[1]。近年來,隨著北部冬麥區冬季氣溫有所升高,黃淮冬麥區北片小麥品種種植區域有向北部冬麥區擴展的趨勢[3],例如,黃淮冬麥區北片大面積推廣種植的品種濟麥22和煙農19分別通過了天津市和北京市的品種審定。來自黃淮麥區的品種在北部冬麥區普遍表現矮稈大穗,產量高,抗倒伏性強,深受廣大農戶青睞。但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下,極端天氣出現的頻率也在增加,來自黃淮冬麥區的品種在出現冬季嚴寒時,遭受嚴重凍害的潛在風險很大。因此,在北部冬麥區小麥育種中利用黃淮冬麥區品種資源時一定要注意提高品種的抗寒性。輪選149的育種思路就是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形成的。
1親本來源與選育過程
1.1母本煙農19
母本煙農19是煙臺市農業科學院培育的小麥品種,先后通過山東省、江蘇省、山西省和北京市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和河南省引種備案,是一個大面積推廣種植的高產穩產廣適品種[4],而且含有高分子量谷蛋白亞基1,17+18,5+10,屬于中強筋品種,缺點是抗倒伏性差、成熟較晚。
農業科研體制改革調研報告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三農”工作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進一步深化農業科研體制改革,對推進農業創新體系建設,提高我區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根據“自治區黨委辦公廳和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全區農業農村改革發展專題調研工作方案》的通知”(廳發〔20*〕101號)要求,自治區科技廳組成調研組,于9月21日至28日,采用問卷調查、填報調查表和實地調研相結合的方法,對12個自治區直屬農業科研院、所(占區直科研院、所總數為29個的41.38%)開展了調查研究工作。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自治區直屬農業科研機構基本情況
(一)科研機構的設置
自治區直屬農業科研機構目前是根據大農業中的農、林、牧、漁、農墾、水利和農機等不同行業的發展需要而設置的。
1、*農科院除本部有一批重點開放實驗室、研究室、研究中心外,下設10個研究所,分別是:水稻、甘蔗、玉米、園藝、經濟作物、生物技術、作物品種資源、植物保護、土壤肥料、科技情報等。
2、自治區農業廳下屬科研機構有3個:*蠶業技術推廣總站、*柑桔研究所、*桂林茶葉科學研究所等。
獼猴桃產業科技創新現狀及對策
1四川獼猴桃產業科技創新現狀
1.1獼猴桃研究機構情況
四川省擁有四川省自然資源科學研究院、四川農業大學、四川省農業科學院等獼猴桃科研機構,科研成果斐然,產學研結合緊密。特別是四川省自然資源科學研究院是我國最早從事獼猴桃資源收集、品種選育等科研活動的單位之一。另外,四川省獼猴桃產區與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新西蘭植物與食品研究院等國內外獼猴桃頂級研究結構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合作成效顯著,大大支撐了四川獼猴桃產業的發展。
1.2獼猴桃工程技術中心及研究中心情況
四川省高度重視省內獼猴桃產業技術研發和集成,大力支持企業、專合組織、科研機構自建、聯合建設技術研發平臺。2014年,依托龍頭企業聯想控股佳沃公司,聯合四川省自然資源科學研究院、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四川省食品發酵工業研究設計院、四川華勝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組建了“四川省獼猴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并致力于建成“國家級獼猴桃工程中心”,成為四川省獼猴桃“產、學、研”結合,國內一流、國際先進的獼猴桃創新研發平臺。
1.3品種選育情況
農業科研基地建設項目管理工作思考
摘要:隨著農業科研基地在農業科研工作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農業科研基地建設項目也越來越多,如何管理好基地的建設項目,為農業科研單位的科學研究和科技創新提供優良的條件保障,已經成為擺在農業科研單位面前的重要課題。文章分析了農業科研單位基地建設項目管理工作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剖析了管理工作不完善的原因,并從加強招投標管理、提高認識、健全管理機制和加強與當地管理部門溝通聯系等方面提出了完善管理工作的建議。
關鍵詞:農業科研基地;建設項目;管理工作;存在的問題;對策
農業科研基地是農業科學研究的重要載體,是科研創新和現代農業展示的重要平臺,在農業科技創新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1]。建設科研基地已經成為我國農業科研事業發展的需要,各地農業科研院所如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浙江省農業科學院、上海市農業科學院、河南省農業科學院等單位,都已經開始建設農業科研基地[2]。隨著基地規模的不斷擴大,基地科研項目的不斷開展,為科技人員提供良好的科研環境和實驗條件,已經成為目前各農業科研基地的重要任務之一。因此,如何管理好基地的建設項目,如何充分利用好現有資源為基地建設提供有力保障,已經成為基地發展面臨的首要問題。文章就如何完善農業科研基地的建設項目管理工作略陳己見。
1農業科研基地建設項目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1對基建工作重視程度不夠,管理和技術人才短缺
農業科研單位的中心工作是科研工作,基建管理工作屬于服務性、輔助性的工作。農業科研單位本身的性質決定了從事具體基本建設管理的人員比較缺乏,特別是懂專業、懂技術、掌握相關知識、具有管理經驗的人員就更加缺乏,作為農業科研基地來講,一般都地處偏遠,所以農業科研單位里能到基地從事基建管理的專業管理人員少之又少,這給農業科研基地的建設項目管理工作帶來了很多困難。
農業科研項目管理論文
摘要:基于對涉外農業科研管理在農業科學研究中的重要地位的認識,結合江蘇沿海地區農業科研所多年來對外交流的實踐,探討了地市級農業科研院所如何在對外交流與合作日益頻繁的今天,把握機遇,多渠道長期、穩定開展國際合作與科技援外工作,提出了對涉外項目管理的有效性是關鍵、成果供需對接是基礎、尋找項目源是核心的策略。
關鍵詞:涉外;農業項目;管理;拓展
當今世界科技與經濟的一體化趨勢越來越明顯,資源、資金、科技、人才的世界性流動已經在全球經濟發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農業科技發展過程中,通過國際交流與合作將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管理經驗及農業種質資源“引進來”或“走出去”是有效推進科技進步的重要手段[1]。近年來,隨著國家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化以及與國際間交流的進一步擴大,國際間的學術交流、科技合作和考察訪問等活動也日益頻繁。目前,國內很多農業科研院所與國外農業部門的組織、機構建立友好、合作的關系,長期穩定地開展學術交流與科技合作。在交流與合作日益增多的今天,與國外組織、機構開展積極穩妥的交流與合作能夠給農業科研院所帶來持久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促進我國的農業科研引進先進理念,提高學術水平。
農業科研單位尤其是地市級農業科研單位如何在21世紀面臨各種激烈競爭的情況下,加強科技外事工作,迎接新的挑戰,進一步做好科技外事工作,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如何把握機遇,多渠道開展國際合作,繼續實施“走出去”戰略,長期、穩定地開展國際合作與科技援外工作,是當前地市級涉外農業科研管理人員所面臨的一大難題。筆者認為涉外農業科研管理人員及涉外科研人員除了與主管部門保持密切聯系外,還應與其他一切可能合作的國內外機構聯系,特別是在申請國際合作項目方面,渠道和網絡的拓展顯得特別重要。在涉外農業科研項目管理及拓展研究中,對涉外農業科研項目管理的有效性是關鍵,成果供需對接是基礎,尋找項目源來拓展項目是核心所在。
1涉外農業科研項目的管理
涉外農業科研項目管理工作是地市級農業科研院所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單位的中心工作緊密相聯。這項工作做得好壞,直接影響著一個單位的聲譽、形象和地位。外事管理人員必須透徹認識外事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及其相應的職能,從宏觀上把握外事工作的整體功能,采取一切必要的組織管理手段,對每個工作環節做出合理規劃,以建立運轉效能最佳的外事管理機構。抓好涉外農業項目管理,促進科技外事工作健康發展[2]。
食品科學學科建設思考與建議
摘要:近年來,我國食品領域科技發展迅猛,行業整體技術水平顯著提高,食品工業的進步和營養健康的需求推動了食品學科的發展,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為國家級科研單位在食品學科建設上已形成具有明顯特色、較強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學科隊伍。文章將從食品學科發展歷史入手,分析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一流食品學科建設的對策及建議。
關鍵詞:農業科研院所;一流食品學科;歷史發展;存在問題;建議對策
我國食品產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1],2017年產值11.4萬億,占全國GDP的9%,對全國工業增長貢獻率達12%,拉動全國工業增長0.8個百分點。預計未來10年,我國的食品消費將增長50%,價值超過7萬億元。食品學科作為引領產業發展的主陣地,緊密圍繞加工與貯運、營養與健康、質量與安全等國家重大需求,開展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創新現代食品制造關鍵技術,以食用農產品中的營養物質及其相互關系為研究對象,培養食品學科高層次人才,為食品工業、大健康產業提供科學理論與技術支撐。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為國家級農業科研單位,肩負全國農業重大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高新技術發展的任務,“十三五”期間在食品科學領域有了重大突破,學科評估整體水平在全國80個參評高校中排名第八,在科研單位中排名第一。因此,在產業發展形勢好的背景下,研究農業科研院所一流食品科學學科建設的對策與路徑具有重要意義。
1食品學科發展的歷史與現狀
1.1食品學科起步階段。中國食品學科始建于20世紀初的三江師范學堂(現南京大學)的農產與制造學科和吳淞水產學校(現上海水產大學)的水產制造學科,正式建立于20世紀40年代[2]。以南京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浙江大學為代表的10多個院校均在那個時期一一設立了食品相關系科與專業。新中國成立初期,原中國輕工業部、糧食部、商業部等部委相繼建立了一批涉及食品學科專業的科研院所和高校,如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科學研究所(現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西安油脂科學研究設計院(現西安中糧工程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鄭州糧食學院(現河南工業大學)等。20世紀80年代,農業部(現農業農村部)部屬的部分農業高等院校如北京農業大學(現中國農業大學)、西北農業大學(現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13所農業院校,在農學、園藝學、畜牧獸醫學等學科的基礎上組建了食品科學系和食品專業,為食品工業快速發展奠定了學科、教育和人才基礎。1.2食品學科發展階段。進入20世紀,黨中央國務院將農產品加工列入第十個五年計劃,2003年中國農業科學院成立國家級農產品加工科研機構———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各省、市級農業科研單位也相繼成立了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加上起步階段建立的科研院所、高校,逐步配套形成了國家、部門、行業多層級、較為完善的食品學科體系[3]。截止2018年底,我國從事農產品加工研究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350余家,其中235所高校設立了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具有博士點高校24所、碩士點高校100余所,食品學科年招生人數超過1萬人,較2000年增長了1倍以上。通過“九五”至“十三五”連續的學科建設,造就了一批食品科學與工程的院士、杰青、優青、長江學者、千人計劃學者等高層次人才,如北京工商大學孫寶國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陳君石院士、大連工業大學朱蓓薇院士、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吳清平院士以及2019年度新當選的江南大學陳衛院士、中國農業大學任發政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李培武院士、湖南農業大學劉仲華院士等,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食品科技創新隊伍,為食品工業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2食品學科現階段發展的主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