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技交流材料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7 13:00:2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農技交流材料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農技交流材料

農技校黨委爭優交流材料

去年以來,我院緊緊圍繞加強基層組織建設,不斷提高教學育人水平,立足服務社會,扎實開展創先爭優活動,推動學院建設科學發展。

一、立足創新,提高基層黨建科學化水平。做到五個統一”學生中開展黨的教育啟蒙工程,一是創新教育模式。把黨的基本知識教育納入教學計劃,做到統一要求、統一教材、統一時間、統一師資、統一考核,確保新生接受教育率達到100%近年來向黨組織遞交入黨申請書的一年級學生均達95%以上。二是創新實踐載體,做到五個跟進”大力開展黨建工作跟進班級、跟進社團、跟進學生社區、跟進網絡、跟進實習實訓基地活動。選派學生黨員擔任助理班主任,開展“發揮先鋒作用、打造精品社團”活動,組建學生社區黨支部,命名黨員宿舍,實施“1248示范帶動工程”即遞交入黨申請書的學生帶動1名同學、入黨積極分子帶動2名同學、重點發展對象帶動4名同學、黨員帶動8名同學。校園網開辟黨的教育專欄、黨務qq群,組建學生紅色網絡宣傳員隊伍,實習實訓基地與企業建立聯合黨支部、組建臨時黨支部,進一步擴大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覆蓋。三是創新評價方式,做到五個結合”出臺《優秀學生黨員標準》制定《學生黨員目標管理責任書》將學生黨員在學習、工作、社會實踐等各方面發揮作用等情況納入目標管理,形成課內評價與課外評價相結合、教師評價與學生評價相結合、黨內評價與黨外評價相結合、學校評價與企業評價相結合、組織評價與個人自評相結合的綜合評價體系。

二、深化改革,提升教學育人水平。構建思想政治理論課專題化教學、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等8種適應高職學生智能特點的育人新模式,一是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緊密結合實際和高職學生成長成才的特點及規律。自治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專項督導評估工作中,院名列高職院校第一名,有近100名學生及團隊獲得自治區級以上技能大賽獎項。二是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大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采取從企業聘任、從企業引進、企業培養的方式,構建師資梯隊,實行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校企“雙聘任”制度,實施優秀教學團隊和教學名師工程,建成國家級精品課3門、教學團隊2個,有1人獲得國家級教學名師稱號。通過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在教育教學改革中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目前我院已形成獨具特色的昌吉畜牧學院理事會、職教園區理事會、東西合作、國際合作4種辦學體制以及校鄉聯合、校企聯合、校縣聯合、校校聯合4種全新辦學模式,創造了一批全國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成功范例,畢業生就業率連續7年保持在95%以上,位居全區同類院校之首。學院進入全國首批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行列。三是貼心服務學生。每名教職工聯系一個班級、一間宿舍、一名品學兼優學生、一名待進步學生。聯系人每月至少深入聯系點一次,掌握思想動態,開展交流談心,解決實際問題。教職工定期入住學生宿舍,與學生同吃同住,及時了解學生各方面情況,加強教育引導。成立學生黨員服務中心和20個黨員接待室,開展結對幫扶、社會實踐、愛心捐助、義務獻血等活動,幫助師生解決實際困難,真正使基層黨組織成為聯系服務師生的橋梁和紐帶,使每名黨員成為思想上的引路人和工作學業上的領跑者。

三、科學定位,提高服務“三農”水平。一是科學謀劃發展思路。緊緊圍繞辦學定位、發展戰略和教改方向,深入開展解放思想大討論。編制“十二五”規劃,提出學院中長期發展戰略。突出抓好昌吉、東泉兩個校區和現代農業示范培訓中心建設,大力實施教育質量提升工程、服務能力提升工程、科研水平提升工程,著力提高高職教育、農業技師培訓、職業培訓水平,力爭到2020年使高等職業教育穩定在1萬人,中職涉農免費教育達到1萬人,各類農業技術培訓和高層次職業培訓年均達到1萬人次以上。二是服務地方經濟建設。依托第一產業職教園區,充分發揮人才和技術優勢,將人才培養、科研推廣、技術服務延伸到天山南北。先后在阿克蘇、阿勒泰等地籌建草原畜牧業、特色林果業、現代設施農業、現代農業示范培訓中心和示范基地,形成“一區、四中心、九基地”格局,逐步構建職業教育促進地方經濟建設全方位、廣覆蓋、高層次的服務網絡。三是共建社會主義新農村。全力打造“校鄉聯動、產業拉動、科技帶動、基地推動”四種共建模式。以“政府買單、農民受益”模式,與烏蘭烏蘇鎮共建科技示范基地,使其成為自治區科技示范鄉鎮。組織教師以“科技特派員”身份,采取科技承包、技術合作、咨詢指導等形式送科技下鄉,指導農民生產。依托校內外科研實訓機構,開展多層次、多形式、大規模的農業技能培訓,帶動農牧民致富,去年共完成各類培訓17923人次。以“學院+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發展模式進行系列新品種選育、推廣種植,使農民直接增收4000余萬元。

今后,我們將進一步推進創先爭優活動,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和黨員作用,帶領全體教職員工推動各項工作再上新臺階,為服務“三農”再做新貢獻。

查看全文

農技推廣體系改革經驗交流材料

農技推廣體系改革經驗交流材料

開展機制創新加快推廣步伐

近年來,定西市安定區(原定西縣)農技中心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全國農技中心和省、市業務部門的直接指導和幫助下,立足抗旱防災,遵循兩個規律,以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服務、農業產業化經營服務、特色農業服務為宗旨,以農技推廣機制創新和技術創新為動力,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的,以馬鈴薯、中藥材兩大支柱產業及旱農技術推廣為突破口,適時引進、試驗和示范一些農業新技術、新產品,大力推廣旱作節水農業技術,積極開展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農技推廣機制創新、試行持證上崗、科技培訓及旱農技術的整合配套等為主要內容的農技推廣工作,為新形勢下農技推廣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做出了有益的嘗試。

一、基本情況

定西市安定區地處甘肅中部,是古"絲綢之路"要塞。隴海鐵路、312、310國道穿境而過,距省會蘭州僅100公里,總土地面積3638.7平方公里,全區轄19個鄉(鎮),總人口47.0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8.77萬人。海拔在1750-2580米之間,年平均降雨量420mm左右,蒸發量1536mm,降雨一般集中在七、八、九月份,年無霜期141天,年均氣溫6.3℃,全區總耕地面積172.27萬畝,其中梯田面積136.8萬畝。人均占有耕地4.44畝。

定西市安定區的農技服務體系從1990年開始,按照"提高縣級,強化鄉級,發展社級,普及到戶"的原則,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全區25個鄉鎮農技站,但從1996-2000年,隨著管理權限的下放和財政體制改革,全區鄉鎮農技站實行"條塊結合,以塊為主"的管理體制,逐漸出現了管理失控、上下脫節、人員流失及經營虧損等問題,全區的農技服務網絡較為混亂。

查看全文

農技推廣體系改革經驗交流材料

近年來,定西市XX區(原XX縣)農技中心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全國農技中心和省、市業務部門的直接指導和幫助下,立足抗旱防災,遵循兩個規律,以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服務、農業產業化經營服務、特色農業服務為宗旨,以農技推廣機制創新和技術創新為動力,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的,以馬鈴薯、中藥材兩大支柱產業及旱農技術推廣為突破口,適時引進、試驗和示范一些農業新技術、新產品,大力推廣旱作節水農業技術,積極開展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農技推廣機制創新、試行持證上崗、科技培訓及旱農技術的整合配套等為主要內容的農技推廣工作,為新形勢下農技推廣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做出了有益的嘗試。

一、基本情況

定西市XX區地處甘肅中部,是古"絲綢之路"要塞。隴海鐵路、312、310國道穿境而過,距省會蘭州僅100公里,總土地面積3638.7平方公里,全區轄19個鄉(鎮),總人口4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8.77萬人。海拔在1750-2580米之間,年平均降雨量420mm左右,蒸發量1536mm,降雨一般集中在七、八、九月份,年無霜期141天,年均氣溫6.3℃,全區總耕地面積172.27萬畝,其中梯田面積136.8萬畝。人均占有耕地4.44畝。

定西市XX區的農技服務體系從1990年開始,按照"提高縣級,強化鄉級,發展社級,普及到戶"的原則,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全區25個鄉鎮農技站,但從1996-2000年,隨著管理權限的下放和財政體制改革,全區鄉鎮農技站實行"條塊結合,以塊為主"的管理體制,逐漸出現了管理失控、上下脫節、人員流失及經營虧損等問題,全區的農技服務網絡較為混亂。

自然條件嚴酷、耕作條件較差、科技素質低、資源匱乏是我區的區情,干旱少雨、技術水平低、產業化水平低是制約我區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主要因素。

20**年以來,在全國農技中心、省農技總站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從創新農技推廣體制和運行機制入手,以創建區域農技站、建設科技示范場、試行持證上崗、改革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加強旱農技術推廣、推進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等方面為主要內容,進一步理順管理體制,強化技術服務,全面促進了我區的農技推廣事業和農業產業化進程。

查看全文

農技服務經驗交流材料

縣鎮花園果業協會成立于年9月,現有會員515人。協會自成立以來,始終把農民的增收致富作為協會發展的目標,充分發揮協會組織的紐帶作用,積極為果農提供服務,促進了地區水果產業的發展和農民增收。協會擁有技術人員5人,生產資料供應門店4處,專職營銷人員5人。協會服務現已輻射4個鄉鎮,面積達8000畝,農戶達到1800多戶,協會主打產品—“花園椪柑”獲得國家農業部“無公害農產品”標識。花園果業協會榮獲宜昌市年度先進農技協。

提供技術服務。一是協會統一組織定期對會員進行技術培訓,培訓次數每年不少于8次。僅年,協會就統一組織培訓達2600人次。二是適時發放生產技術資料給會員。每年發生產技術資料4期,近1萬多份。三是在各片會員集中的地方建立科普櫥窗,及時病蟲害防治信息,每季度一期。四是技術人員適時地帶著剪刀、藥桶等工具到果園、地頭,為會員進行現場技術指導。五是大力推廣使用無公害的農資產品,為生產綠色食品奠定基礎。協會在農資的供應上嚴格把關,凡是高毒、高殘留的農資,拒絕在水果基地使用,并與“加拿大龍燈集團”、武漢“合緣”綠色生物公司實行農資供應連銷,推廣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無公害生產資料,確保果品質量。通過協會強有力的技術服務,使廣大會員的果樹栽培知識得到了極大提高,果農的生產成本大大降低,經濟收入迅速增長。鳳山居委會一組的肖傳琴,種油桃1畝,開始由于在防蟲治病打藥時不當,造成30多棵桃樹無收。加入果業協會后,技術人員到田頭進行指導,防治得當,果品質量大大提高,不僅降低了生產成本,而且畝平增收達到1000多元。

提供生產全程服務。產前,主要從發展規劃、市場預測、品種改良、基地建設等方面提供信息服務,引導果農認真研究市場的需求和果品的發展方向及前景。產中,協會依托高校和大集團的技術實力和優勢,“借船出海”。協會常年聘請了華中農業大學和北京農學院等大專院校的知名專家教授為協會的技術顧問,以盡快提升果農素質,轉變果農的觀念,與國內外大型農資企業合作,利用他的資金、技術和信息,及時解決果農生產中的實際困難。產后,協會為了提高果農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注冊了“”牌商標,將會員的產品統一包裝和標識后統一銷售。與此同時,協會還與鎮農業服務中心聯合開通了果業信息服務網,開展網上銷售;與國內大中城市的大型水果批發市場建立了廣泛的聯系和合作,初步構建了協會的銷售網絡。近兩年來,果品無積壓滯銷現象,協會的果品收益比一般農戶增長了20%以上。

提供示范服務。協會在服務的過程中,為了使果農有一個直觀的感受,協會始終把示范帶動作為自己的工作重點之一。一是抓科普示范園建設。協會建立后,先后重點抓了花園移民果業基地、南門豐水梨基地、鳳山油桃基地、汪家黃花梨基地科普示范園建設。二是培育科普示范戶。協會要求每個技術員培植50個示范戶,并造冊登記,建立臺帳,示范戶的建設拿入技術員工作責任制進行考核。目前,協會已建立示范戶1000多戶,面積達3500多畝,示范戶的畝收入比一般會員高出10%以上。

提供促銷服務。協會成立前,果農的產品由于沒有統一的質量標準和要求,產品質量差距大、種類雜、規模小,生產成本相對較高,由于無組織的分散各自跑銷售市場,費用大,經濟效率低。協會成立后,把幫助果農聯售找市場,作為工作重點,由協會牽頭,統一組織,統一品牌,統一包裝,統一銷售,規范經營,市場把握好,消除了相互剎價的現象,價格合理,降低了經營成本,提高會員的收益。花園村二組的馬明方,沒有加入協會前,每年都為銷售水果發愁,自己到處找銷路,成本高,價格低。加入協會后,按照協會的要求,統一品牌,統一分級包裝,每銷售1萬斤,比自售增收2000多元。

提供資金協調服務。協會成立后,充分利用協會的整體優勢為會員提供資金協調服務。一是協會直接與大公司聯系購進農藥、肥料,減少中轉環節,為果農降低生產成本。協會與日本曹達朱式會社聯銷,購進總價值近10萬元的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比市場價優惠10%,僅此一項為果農節約投資近萬元。二是對困難的果農由協會擔保賒購農資,極大地緩解了困難果農的資金壓力。

查看全文

農技學校黨委管理交流材料

學院緊緊圍繞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去年以來。不時提高教學育人水平,立足服務社會,扎實開展創先爭優活動,推動學院建設科學發展。

一、立足創新,提高基層黨建科學化水平。一是創新教育模式,做到“五個統一”。在學生中開展黨的教育啟蒙工程,把黨的基本知識教育納入教學計劃,做到統一要求、統一教材、統一時間、統一師資、統一考核,確保新生接受教育率達到100%。近年來向黨組織遞交入黨申請書的一年級學生均達95%以上。二是創新實踐載體,做到“五個跟進”。大力開展黨建工作跟進班級、跟進社團、跟進學生社區、跟進網絡、跟進實習實訓基地活動。選派學生黨員擔任助理班主任,開展“發揮先鋒作用、打造精品社團”活動,組建學生社區黨支部,命名黨員宿舍,實施“1248示范帶動工程”,即遞交入黨申請書的學生帶動1名同學、入黨積極分子帶動2名同學、重點發展對象帶動4名同學、黨員帶動8名同學。在校園網開辟黨的教育專欄、黨務qq群,組建學生紅色網絡宣傳員隊伍,在實習實訓基地與企業建立聯合黨支部、組建臨時黨支部,進一步擴大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覆蓋。三是創新評價方式,做到“五個結合”。出臺《優秀學生黨員標準》,制定《學生黨員目標管理責任書》,將學生黨員在學習、工作、社會實踐等各方面發揮作用等情況納入目標管理,形成課內評價與課外評價相結合、教師評價與學生評價相結合、黨內評價與黨外評價相結合、學校評價與企業評價相結合、組織評價與個人自評相結合的綜合評價體系。

二、深化改革,提升教學育人水平。一是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緊密結合實際和高職學生成長成才的特點及規律,構建思想政治理論課專題化教學、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等8種適應高職學生智能特點的育人新模式,在自治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專項督導評估工作中,我院名列高職院校第一名,有近100名學生及團隊獲得自治區級以上技能大賽獎項。二是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大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采取從企業聘任、從企業引進、在企業培養的方式,構建師資梯隊,實行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校企“雙聘任”制度,實施優秀教學團隊和教學名師工程,建成國家級精品課3門、教學團隊2個,有1人獲得國家級教學名師稱號。通過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在教育教學改革中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目前我院已形成獨具特色的昌吉畜牧學院理事會、職教園區理事會、東西合作、國際合作4種辦學體制以及校鄉聯合、校企聯合、校縣聯合、校校聯合4種全新辦學模式,創造了一批全國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成功范例,畢業生就業率連續7年保持在95%以上,位居全區同類院校之首。學院進入全國首批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行列。三是貼心服務學生。每名教職工聯系一個班級、一間宿舍、一名品學兼優學生、一名待進步學生。聯系人每月至少深入聯系點一次,掌握思想動態,開展交流談心,解決實際問題。教職工定期入住學生宿舍,與學生同吃同住,及時了解學生各方面情況,加強教育引導。成立學生黨員服務中心和20個黨員接待室,開展結對幫扶、社會實踐、愛心捐助、義務獻血等活動,幫助師生解決實際困難,真正使基層黨組織成為聯系服務師生的橋梁和紐帶,使每名黨員成為思想上的引路人和工作學業上的領跑者。

三、科學定位,提高服務“三農”水平。一是科學謀劃發展思路。緊緊圍繞辦學定位、發展戰略和教改方向,深入開展解放思想大討論。編制“十二五”規劃,提出學院中長期發展戰略。突出抓好昌吉、東泉兩個校區和現代農業示范培訓中心建設,大力實施教育質量提升工程、服務能力提升工程、科研水平提升工程,著力提高高職教育、農業技師培訓、職業培訓水平,力爭到2020年使高等職業教育穩定在1萬人,中職涉農免費教育達到1萬人,各類農業技術培訓和高層次職業培訓年均達到1萬人次以上。二是服務地方經濟建設。依托第一產業職教園區,充分發揮人才和技術優勢,將人才培養、科研推廣、技術服務延伸到天山南北。先后在阿克蘇、阿勒泰等地籌建草原畜牧業、特色林果業、現代設施農業、現代農業示范培訓中心和示范基地,形成“一區、四中心、九基地”格局,逐步構建職業教育促進地方經濟建設全方位、廣覆蓋、高層次的服務網絡。三是共建社會主義新農村。全力打造“校鄉聯動、產業拉動、科技帶動、基地推動”四種共建模式。以“政府買單、農民受益”模式,與烏蘭烏蘇鎮共建科技示范基地,使其成為自治區科技示范鄉鎮。組織教師以“科技特派員”身份,采取科技承包、技術合作、咨詢指導等形式送科技下鄉,指導農民生產。依托校內外科研實訓機構,開展多層次、多形式、大規模的農業技能培訓,帶動農牧民致富,去年共完成各類培訓17923人次。以“學院+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發展模式進行系列新品種選育、推廣種植,使農民直接增收4000余萬元。

今后,我們將進一步推進創先爭優活動,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和黨員作用,帶領全體教職員工推動各項工作再上新臺階,為服務“三農”再做新貢獻。

查看全文

農技協的現狀與發展思考

珠街鎮農技協現狀與發展思考

廣南縣珠街鎮農技協工作經驗交流材料

農村專業技術協會是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和市場經濟體制建立的必然產物。縱觀農技協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孕育了農技協,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催生了農技協,全球經濟一體化助長了農技協。近年來的實踐證明,農技協作為農村經濟的一種新型組織形式,表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珠街鎮農技協從無到有、由少到多,由弱趨強,到目前,全鎮已發展農技協組織個,擁有會員人,帶動農戶余戶。農技協在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增加農民收入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據年統計,全鎮加入農技協組織的農戶,年人均收入達元,比沒有加入的農戶人均增加了元。農技協組織已成為推動我縣農村科技進步、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農民對農技協的向住與日俱增。

一、現階段我鎮農技協的形式

我鎮農技協的發展由于起步太晚,發展較慢,屬技術交流型。這是農技協的初級形式,也可以叫作低級形式,規模比較小,分布在村委會,主要通過會員之間切磋技藝,交流經驗,進行觀摩,解決生產過程中的技術問題。主要起到突出亮點、以點帶面、科學示范,進而逐步帶動其他農戶依靠科技發展農業的功效。

查看全文

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方案

根據《省農業農村廳辦公室關于印發2021年全省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精神,結合我縣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緊扣打贏脫貧攻堅戰和補上全面小康“三農”領域短板重點任務,以深化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為抓手,提升農技推廣服務效能為目標,創新體制機制,強化職責履行,廣泛集聚資源壯大農技推廣隊伍,激發干事創業動力提升服務效能,為農業農村發展實現“穩中有進、穩中向好”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和人才保障,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效管理機制,強化以效果為導向的激勵約束。

二、年度目標

建設2個集示范展示、指導培訓、科普教育等多功能一體化的農業科技示范展示基地,推廣一批優質安全、節本增效、生態環保的主推技術,全縣農業主推技術到位率超過95%。農技推廣服務信息化水平明顯提高,全縣所有農技人員熟練應用中國農技推廣信息平臺開展在線指導和服務效果展示。全縣1/3以上的基層農技人員接受集中業務培訓,培育業務精通、服務優良的農技推廣骨干人才。

三、重點任務

查看全文

年度個人工作總結

2005年是認真貫徹學習十六大精神,再次掀起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之年,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起始之年。根據縣農業局及縣農業技術推廣站的安排要求,服從安排,認真履行崗位職責,參加各項農業科技推廣工作,積極主動參加學習和公益活動,現把一年來的工作、學習、遵紀守法等情況作簡要的總結匯報。

一、參與的主要科技推廣工作

1、參與2003年大春糧油科技推廣計劃的制定及落實工作。擬定了“滄源縣農業局2003年大春糧油措施安排意見”,根據行署農業局、地區農技中心要求及縣農業局的安排,結合本縣實際,提出推廣計劃建議、措施、指導思想,落實重點措施和項目樣板。重點參與了啤飼大麥示范種植、優質米開發示范樣板、優質高蛋白玉米樣板、水稻旱育稀植樣板,壩卡科技示范園建設等落實和推廣工作。

2、主持滄源縣農業局科技示范園的無公害的名、特、優農產品的開發示范推廣工作。為技術研究組組長,引進新優技術及作物品種,按照無公害生產技術,進行試驗示范和推廣工作。從2003年5月下旬至2003年12月,僅半年多時間,畝產值已達5450元,一季西瓜收獲后,又進行再生西瓜的栽培技術探索并取得成功。其雙線預留吊番茄、雙線預留吊瓜吊蔓法、玉米催芽直播法具有創新性和實用性,簡便易行,科學實用,節約成本,其催芽直播法還具有提早成熟,提高出苗率,保證促夠的基本苗,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的效果,結束了滄源縣無自己種植的西瓜的歷史。這種干給農民看,領著農民干,風險自己擔的方法,對促進產業結構調整,輻射帶動大面積生產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推廣作用。整理擬寫了“滄源縣農技站承擔的科技示范大棚經營管理方案”、“保護地栽培實用技術規程”(內容涉及果蔬玉米、南瓜栽培技術、西瓜簡易催芽法及多座果技術、葉面肥施用技術、無公害蔬菜糧食生產技術等)、“滄源縣無公害科技示范基地宣傳材料之一”、“滄源縣農業局無公害科技示范園上市產品簡介”等材料。

3、參與優質農產品開發、宣傳及樹立品牌的工作。2002年就整理“佤山之旅”、“萬畝生態栘依園的開發”(招商)、“勐來香米”和“優質小飯豆”(特色產品)等材料,提供給農業信息網站作建設資料。2003年又組織征集以崖畫谷系列優質米為主的多個農產品參與3月18日和4月16日在臨滄地區華旭小區的放心農產品市場開幕營業展銷,為擴大知名度,樹立品牌,整理了崖畫谷系列優質米(勐來香米、珍珠紫糯米)、小飯豆、香紅辣(賀南辣)等產品簡介,主持編輯了滄源縣2003年的第一期《農技推廣簡報》、刊發了“滄源縣部份地方特色及無公害農產品宣傳簡介(參加臨滄地區無公害農產品展銷及隨想)。

4、參與項目課題總結,科技推廣計劃完成情況,及2004年冬季農業開發的計劃、方案、技術規程的整理落實工作。2003年整理的材料有:⑴“滄源縣農業局2003年大春糧油科技措施安排意見”;⑵“滄源縣農技站承擔的科技示范園大棚經營管理方案”;⑶“保護地栽培實用技術”(玉米、南瓜、西瓜、葉肥、無公害等技術);⑷“滄源縣無公害科技示范基地宣傳材料之一”;⑸“滄源縣農業局無公害科技示范園上市產品簡介”;⑹“崖畫谷系列優質米(勐來香米、珍珠紫糯米)、小飯豆、香紅辣等產品簡介”;⑺2003年滄源縣啤飼大麥示范總結”;⑻“部分農業科技推廣情況”(董瑜、蔡微3月18采訪參考稿);⑼“關于開展農技推廣體系調查的意見”(農技簡報2期);⑽“滄源縣部份地方特色及無公害農產品宣傳簡介”(農技簡報1期);⑾“2003年滄源縣生物農藥試驗方案”(報省農技站服務部);⑿“滄源-東航地方優質農特產品意向合作項目”;⒀“依靠科技進步實現農業增產增收”(8·30全區大春樣板觀摩會材料);⒁“關于建立無公害農產品示范基地的議案”;⒂“滄源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人事制度改革方案”;⒃“鄉鎮農業綜合服務站種植業崗位設置及職責”;⒄“滄源縣2004年冬季農業開發項目計劃實施意見”;⒅“(2004)優質啤飼大麥開發示范樣榜實施方案”;⒆“脫毒馬鈴薯示范樣板實施方案”;⒇“脫毒馬鈴薯的主要栽培技術”;(21)招商引資項目“2萬畝優質小飯豆種植及加工開發”、“萬畝亞麻生產及佤族民間紡織工藝品開發”、“萬畝天然栘依產品加工開發”;(22)“陸稻高效立體間套作栽培技術”;(23)“2003年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總結”(縣農技站);(24)“2003年縣農技站大事記”;(25)“滄源縣農業局佤山無公害科技示范園工作總結”;(26)“旱地糧經飼三元結構種植技術推廣初見成效”等。

查看全文

基層畜牧技術推廣人員培訓方案

根據《省2020年中央農業生產發展資金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項目(畜牧部分)實施方案》精神,結合我縣畜牧業技術人員培訓工作的實際情況,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黨的報告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為指導,以打贏脫貧攻堅戰和補齊三農領域短板為重點任務,以基層農技體系改革為抓手,以提升農技推廣服務效能為目標,不斷壯大基層農技隊伍,提升農技人員素質和業務水平,為推動畜牧業優質安全綠色高效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和人才保障,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二、基本原則

1.堅持因地制宜、靈活多樣、講求實效的原則。

2.堅持分工明確、分期分批、分層次培訓的原則。

查看全文

區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管理辦法

第一條:為了加強農村專業技術協會(以下簡稱“農技協”)的建設與管理,促進“農技協”的快速健康發展,在加快太子河區農業產業化經營步伐,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中更好地發揮“農技協”的作用,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和文件精神,結合太子河區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所稱的農村專業技術協會,是適應市場經濟和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需要,由從事種、養殖業產品生產經營的農戶(專業戶)自愿組織起來,在生產、技術、資金、信息、購銷、加工、儲運等環節實行自愿互利、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發展、自我受益、自負盈虧,以提高農產品競爭能力,增加會員收入為目的的農村群眾性聯營經濟合作組織。

第三條:區科協是農技協的業務主管部門。涉農部門、當地基層組織應密切配合,共同做好農技協的管理,指導和扶持工作。

第四條:區民政局是“農技協”的登記管理機關。

第五條:區科協負責“農技協”的指導、審批、管理和服務,其職責是:

(1)指導農技協貫徹和執行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并進行監督檢查。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