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分課堂在思政課教學的創新應用
時間:2022-05-18 03:01:32
導語:對分課堂在思政課教學的創新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對分課堂作為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新模式,其創新之處就在于通過其PAD教學理念實現研究生知識的內化,從而達到深度學習的目的,是一種既符合我國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際,又經濟實用的教學改革模式,在實踐運用上注重對分課堂中教師和研究生復合角色的不斷轉化,以實現教學相長的良好效果,具有廣泛的推廣價值。
關鍵詞:對分課堂;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
2014年復旦大學張學新教授提出的對分課堂教學理念,2016年以后,陸續在國內諸多高校的本科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推廣應用,真正實現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被動到主動的轉變,達到了課堂教學更為高效、知識與情感雙重升華的目標。為此,本文將從對分課堂教學理念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和推廣進行探索,以求達到提升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提升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要求。
一、對分課堂的教學理念及其三個環節之間的內在關系
對分課堂,簡言之,就是將課堂教學時間分為兩半,一半由作為教學主導者的教師講授完成,另一半則由作為受教者的學生自行討論。但是,如果對對分課堂的教學理念僅理解于此,就會存在一個問題,即教師的講授與學生的探討如何銜接。對分課堂最關鍵的環節、最重要的創新就在于把教師講授的時間與學生討論的時間分隔開來,即教師在講授理論框架和重點難點之后,要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時間,進行個性化的消化吸收,帶著有準備的頭腦再進入課堂自行討論環節。因此,對分課堂實質上就是將教學分為講授(Presentatiaon)、內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討論(Discussion)三個看似獨立又彼此關聯階段,簡稱為PAD課程。講授(Presentatiaon)環節。教師的課堂講授以精講為要,主要針對學習內容的理論框架、內在邏輯和重點難點等做主線性講解,對于一些具體細節、現實案例和存疑問題等留待學生課后填補、思考和研究。也可為學生提供一些具體議題、參考書目和配套資料等,幫助學生有針對性的內化吸收。內化吸收(Assimilation)環節。這一階段強調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個性化理解和有意識自主探究問題的能力,這也是實現課堂對分的關鍵。學生在講授和討論的間隔時間內,根據教師課堂講授的知識點,自行完成一些文獻的研析,進行查缺補漏或延展提升式學習,以達到對教學內容的充分吸收,并形成自己的思考心得。在研究生教學中,這一環節正是研究生實現由學習向研究的飛躍,為今后的科學研究尋求切入點和突破點的重要學術訓練。討論(Discussion)環節。由于內化吸收階段強調學習的個性化,學生習得的知識內容和收獲體會必然不盡相同,而討論環節正是在教師的掌控下,通過學生之間的思想交鋒,拓展研究思路,深化知識理解,提升教學質量。綜上所述,對分課堂的創新之處就在于,實現知識的內化,從而達到深度學習的目的:對分課堂的P、A、D三個環節正是逐步實現知識內化的過程,講授環節以灌輸方式使基礎知識第一次內化,內化吸收環節以自主方式使知識的內化程度逐步加深,討論環節則是以思辨的方式對知識的深刻理解;深度學習正是在此基礎上關注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性思維的培育,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對分課堂”應用于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價值意義
“對分課堂”為高校研究生思政課教學模式的改革創新提供了新的選擇路徑,是一種既符合我國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際,又經濟實用的教學改革模式,具有較高的推廣應用價值。1.踐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結合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注重理論性和實踐性雙向發展的特點,在對分課堂上,教師講授不窮盡內容,留給研究生主動探索問題的廣闊空間,再通過布置學習任務明確研究生課后自主學習的重點和方向,即以“隔堂討論”的方式增強生生交流和師生互動,實現理論知識學習深化與思想道德素養提升的有機結合。此外,針對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時效性強、熱點問題多的特點,我們可以采取“對分課堂”的第二種模式,即“當堂對分”。研究生課堂教學一般是四學時連上,教師可在第一或一、二學時講授基本框架和核心能容,研究生根據自身對課堂教學的掌握情況,及對個別問題的疑問,在接下來的課堂上進行討論,有效提高了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的教學效果。2.提升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課時少、人數多的普遍狀況不容置否,因此,研究生課堂的教學目標不僅僅局限于課堂上知識的獲取,其教學任務的完成也主要體現在課堂外科研創新能力的提升??蒲袆撔履芰Σ皇菓{空產生的,而是對在知識記憶復制、理解消化的基礎上形成的應用和創造。對分課堂的三個環節中,講授環節研究生在接收的過程中,掌握了核心知識點和基本理論框架,并以此作為日后學習理解的基礎,而研究生在大腦中對講授內容的記憶,這就是知識的復制過程;內化是對知識的理解和吸收,并與復制相互交織,這就使得研究生的認知水平提升到一個新的層面,開始脫離教師講授階段呈現的原型結構的束縛;討論是明確學習要義,探索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的重要環節,最終在正確價值理念引領下,將習得的知識和方法與實際結合,在應用中提升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就是知識結構的創造性遷移,即創新能力的形成。3.推進教學過程中的師生相長。教學過程不僅是為了提升研究生的專業技能,教師的成長也是其題中應有之義。從形式上講,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對分課堂是一個開放、自由的大環境,尤其信息時代,研究生思維發散、價值多元,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不僅能夠及時解答學生的專業問題,同時也要智慧地應對課堂各種突發情況。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分課堂是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一種創新,既通過自主學習觸動研究生的心靈,同時也需要教師有足夠的思想準備和耐心,共同迎接挑戰,共同成長。因此,“對分課堂”在研究生思政政治理論課應用中,教師面臨的實際問題不容忽視,教師絕不可將課堂無條件的交予研究生,而是要求教師必須具有豐富知識儲備和提升課堂管控能力。4.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真正落地。對分課堂師生定位的轉變體現其立足于馬克思主義群眾立場,運用馬克思主義方法論,將群眾實踐貫穿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的全過程,體現了廣大研究生追求客觀真理和實現自我價值的知、情、意、行、信的有機統一,同時也使研究生更深的體會到,我們每個人都是創造歷史和推進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員,從而把自己的外部學習轉化為對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仰和踐行,將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應用到日程生活和群眾實踐之中,理論聯系實際,使馬克思主義理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真正落地。
三、對分課堂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創新應用探索
基于對研究生兩大傳統教學模式———講授式和研討式教學的優勢和弊端的分析,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運用對分課堂模式,關鍵就在于如何轉變教師和學生的課堂角色,以實現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由注重規模擴展的外延式發展模式向不斷提升質量的內涵式發展模式轉變。1.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分課堂的教師角色定位。對分課堂一改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教學中的權威地位,依據P、A、D各環節的教學任務來定位教師的復合型角色。講授(Presentatiaon)環節。這個環節要依據研究生的專業背景知識選擇差別對待的講授內容,教師的角色只是有限的知識傳授者。有限,就意味著教師講授內容的精煉性,即提綱挈領式的、拋磚引玉式的傳授知識。一方面,教師必須準確把握課堂講授的精華部分,同時也要給研究生預留充分的自主學習空間,以激發研究生探索專業知識的科研熱情;另一方面,要求教師要根據不同專業研究生的實際特點和水平差異,為其提供不同梯度的學習任務,以便使廣大研究生都有能力、有信心參與到課堂教學之中,也有效的保證了下一環節的順利完成。比如,針對全校研究生開設的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理論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問題的教學,教師在為研究生布置學習任務時,可以如下設計:為了引發研究生對此問題的思考,首先可以讓其查找資料,了解為什么我們國家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什么說改革是問題的倒逼,我們到底出現了什么問題?其次,為了深化研究生對概念的消化理解,可以讓研究生自行查找一些改革的案例,也就是我們是如何做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到底可以解決什么問題?等等。這樣,既明確了教學任務和目標,同時也照顧到了不同專業研究生的水平差異,以一些共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深入學習。內化吸收(Assimilation)環節。這一環節是在課下進行的,最重要的是發揮研究生的主體性作用。教師對研究生在這一環節自主學習情況的掌控,一方面體現在研究生對上一環節教師講授內容的消化理解上,另一方面體現在研究生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上。因此,在這一環節,教師的角色定位就是一個評判者,即評價、判斷研究生對所學知識消化吸收的程度和課下知識拓展的水平。需要注意的一點是,教師所進行的評判必須采用一種彈性的、多元的評判標準,采用過程性、差異性的評判方式,而非整齊劃一的終結性評判。其目的就在于,通過對研究生付出努力的充分肯定和任務完成狀況的積極反饋,給出合理的指導性建議,以激發研究生的學習潛力,提升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當然,對于敷衍了事的學生,也要適當批評,使其端正學習態度。以上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問題為例。首先,研究生要能夠在自己查閱的資料中概括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涵;其次,通過案例的收集,研究生能夠做到用實踐觀理論,理論觀實踐,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之間的互通。討論(Discussion)環節。這一環節主要就是通過小組集中討論的方式,對前兩個環節學習成果的鞏固和深化。雖然在此環節中,研究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即小組之間能否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討論的內容是否符合課程教學的主題,最終能否形成有效的討論成果等,這就需要教師在組織討論過程中更好的發揮其調控作用,以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和研究生的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在這一環節所承擔的角色就是課堂教學的調控者,幫助研究生組織形成結構合理的討論小組,引導其對知識內容的有效討論。這一環節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形式上可以多種多樣,比如每個小組派代表發言,也可以教師抽查提問,但一定要有技巧的照顧到各小組各成員的廣泛參與;內容上一定要切入教學主題,教師要做發揮好點睛的作用,深化研究生對教學內容的領悟,解答共性問題,并能夠查缺補漏??偠灾?,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分課堂中,教師以由傳統教學模式中權威授課者的角色轉變為一個承擔多重角色的新形象,在向有限知識傳授者、學習情況評判者、課堂討論調控者復合角色的轉化過程中,教師也成功的將課堂學習的主動權轉交給了研究生,使研究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有效實現了知識的內化吸收和深入的科學研究。2.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分課堂的研究生角色定位。與教師在的角色轉化相對應,研究生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分課堂中的角色同樣隨著教學任務的變化不斷轉換。講授(Presentatiaon)環節。由于教師教學模式的調整,講授在整個教學過程只起到一個導入作用,研究生在此環節承擔的角色已不再是傳統的在短時間內被動記憶大量信息的受眾,而是僅需對教學主題熟悉了解的基礎上,構建相關命題的基本輪廓,把握單元知識的重點難點即可,目的是為下一環節的自主學習和深入科研提供基本的方向引導。因此,研究生在此環節的角色定位就是一個信息的初步接受者。但并不等于研究生在此環節的接受程度不重要,因為它直接決定了其后兩個環節教學任務完成的質量和效果。比如針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生開設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基本問題》,就“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底蘊”專題,教師講授的基本內容,主要是幫助研究生構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解讀、其對傳統文化的繼承發展,及其體現的民族特色等理論框架,對研究生的下一環節學習做好方向性的引導。內化吸收(Assimilation)環節。所謂內化,就是將看、聽、想等思維觀點經過內證實踐,所領悟出的具有客觀價值的認知體系。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上,研究生的知識內化,一方面是指對上一環節教師講授內容的消化吸收,另一方面則是指研究生在完成教學任務過程中進行個性化學習、深入拓展研究,最終將外在知識轉化為內在知識體系的過程。因此,在此環節研究生所承擔的角色就是知識的主動探索者。首先,他們要通過研析大量的文獻資料對知識內容充分掌握;其次,還有借助各種社會資源,對基礎知識中所蘊含的概念、理論進行主動探索,掌握知識體系的生成結構、演進邏輯和實踐應用;最后,形成自己對此知識內容獨到的見解,并針對其中未能理解的部分闡述質疑,為下一環節的課堂討論奠定基礎。內化環節在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分課堂中是一個重要的中介,它有效的銜接了教師講授和研究生討論的過程。與此同時,內化環節也是研究生學習能力培養和科研素質提升的關鍵因素,通過以上三步知識探索,有助于研究生形成良好的探究意識、強烈的學習熱情、嚴謹的科研思維、慎思的學習態度、批判的質疑精神和科學的研究方法。仍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基本問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底蘊”專題為例,研究生在教師講授環節構建起基本理論框架后,就要根據教師預留的學習任務,進入自我學習階段了。如明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文化內涵的概念;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批判;清晰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對中國民族精神、樸素辯證法、實用理性思維方式、傳統知行觀、大同社會理想等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發展等。這一過程也正是研究生通過研讀文本、社會實踐、思考探索,從而不斷在方方面面不斷提升的過程。討論(Discussion)環節。在此環節研究生以知識的互動交流者角色,通過信息交流的手段,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切身體驗知識的內化和運用。由于研究生個體學習能力和知識基礎的差異性,通過小組對相關知識專門討論的學習方式,有益于暴露研究生在知識理解過程中的錯誤概念,尤其針對一些較為復雜的知識內容,通過信息的不斷交流和碰撞,可以拓展研究生理解問題的角度和視野,同時也能解答上一環節研究生個性化學習過程中產生的疑問,還可以實現小組成員之間知識構建的取長補短。最終通過教師對小組討論的指導,形成小組的“共識知識”,從而實現了研究生探索性、有意義的學習。從討論環節的實際教學效果來看,通過討論能夠讓研究生真正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產生,是經過了一個由實踐到認識、再由認識到實踐多次反復的過程,最終獲得與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相統一、真理與價值并存的理論;與此同時,再“共識知識”的基礎上,也進一步堅定了研究生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和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總而言之,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分課堂中,由于研究生角色從傳統的被動受眾,到信息的初步接受者、再到知識的主動探索者、再到知識的互動交流者的轉換,實現了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由講授階段的“要我聽要我學”、到內化階段的“我要學我要悟”,再到討論階段的“我要參與我要分享”的轉變。教師不再為研究生提供標準答案,研究生也無需翹首期盼教師的權威支配,從而實現了師生之間的平視以待,教學相長。
參考文獻
[1]張學新.對分課堂———中國教育的新智慧[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
[2]張學新.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復旦教育論壇,2014(5):5-10.
[3]李建鐵.基于“對分課堂”創新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研究[J].教育觀察,2015(8):93-95.
[4]杜艷飛.張學新.“對分課題”:高校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實踐與思考[J].繼續教育研究,2016(3):116-118.
[5]蘇繆繆.基于對分課堂的泛在學習模式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J].思想教育研究,2016(1):8.
[6]陳志超.陳瑞豐.對分課堂:“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理念運用于高校思政課的實踐探索[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11):112-116.
[7]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應著力實現“六個轉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3):75-79.
作者:趙金子 單位:東北石油大學
- 上一篇:高中政治教學生活化理性分析
- 下一篇:生活化理念在高中政治教學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