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群眾路線及其實踐

時間:2022-09-09 09:07:51

導語:黨的群眾路線及其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的群眾路線及其實踐

一、群眾路線是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法寶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無論是對于自己的經驗還是教訓,都一直以開放的態(tài)度來看待歷史,不斷總結執(zhí)政的理念、思路、成敗和得失,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對人民群眾的高度重視和對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一貫堅持。早在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就動員廣大群眾參加革命。正是在人民的支持和參與下,才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成功。20世紀二三十年代,在深刻思考中國革命的歷史發(fā)展方向和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的基礎上,先后撰寫了《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等文章。研讀這些閃耀著哲學思想的文章,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以為領袖的中國共產黨是真正理解“人民利益”這個重要概念的政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充分分析了中國社會各階級的情況,充分認識到了農民階級和工人階級的性質、構成、分布、力量、訴求等,充分了解了人民群眾的希望和追求,從而將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中國共產黨的政黨使命高度融合在一起,通過滿足群眾的利益來推動政黨利益的實現,通過實現群眾的利益追求,將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的理想灌輸給群眾,啟發(fā)、教育和錘煉群眾成為自覺追求民族利益的中堅力量。革命戰(zhàn)爭時期,我們黨通過土地革命喚起農民階級,使他們認識到要實現自己的利益就必須跟隨共產黨參加革命,認識到中國共產黨代表了人民的利益和民族的利益,這樣,革命就已經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種凝聚力。所以說,新民主主義革命是中國共產黨群眾路線的實踐,革命的勝利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結果。新中國建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更是不斷強調要尊重群眾,尊重群眾的實踐活動,尊重群眾的勞動,尊重群眾的創(chuàng)新,并且將是否滿足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看成是鞏固黨的執(zhí)政地位的關鍵,將是否以人民的利益為出發(fā)點看成是衡量黨執(zhí)政水平的標尺。可見,在中國共產黨的政治體系中,群眾路線自始至終是一條哲學路線,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史觀在國家政治、社會發(fā)展等方面的具體的實踐道路,當然也是被歷史反復證明了的正確的道路。

二、黨的群眾觀的不同視角分析

黨的群眾觀的變化可以從三個層面來看:第一,從執(zhí)政黨方面來看。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取得勝利的法寶之一,這個認識始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持續(xù)至今。群眾路線在相當長的時期是黨執(zhí)政和制定政策的根本出發(fā)點,但是必須認識到,十年“”的破壞,黨內一些人不僅背離了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更背離了支撐中國革命勝利的群眾路線,這是毋庸置疑的。改革開放后,中國共產黨不斷自我糾偏,強調實事求是,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十八大以來,新一屆領導集體強調群眾路線,是基于對當今時展趨勢的充分研判而確立的,更是基于對群眾觀在當代中國社會所具有的特殊意義的深刻認識。第二,從黨政官員方面來看。無數歷史事實證明,政策的制定和執(zhí)行是檢驗執(zhí)政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標尺。鄧小平曾經提出“三個有利于標準”(即“是否有利于發(fā)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用來衡量制定的方針政策是否正確、可行,衡量執(zhí)政官員是否合格。將“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放到“三個有利于”標準中,鮮明地體現出鄧小平對黨員干部堅持群眾觀的要求。但伴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和社會的巨大變化,黨內出現了一些對群眾利益有重大影響的問題,其中最嚴重、影響最深、波及最廣的就是利益集團的形成及其官員腐敗現象,在社會中固化了部分群體的利益,阻礙了社會階層的正常流動,未能使絕大多數群眾享受到改革的巨大成果,這也是今日中國的難題之一。這些問題說明我們在頂層設計上存在漏洞,說明堅持和執(zhí)行正確的政策對于社會進步的重要性。第三,從人民群眾本身來看。改革開放帶來了經濟生活的繁榮,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城鎮(zhèn)化的推進,生活自由度的增加,都使中國人的視野越來越開闊,應該說這是中國社會發(fā)展的最好的歷史時期,也因此造就了中國人對更高程度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思考。對個體價值的尊重和個體利益的重視,對社會公共生活的美好期待,對民主正義的追求,正在形成推動中國向現代國家轉型的公民意識。人民群眾對中國共產黨的執(zhí)政理念和執(zhí)政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這說明中國百姓已經擺脫了滿足基本生存需要的階段,群眾已經不滿足于“給我什么我就要什么”,而是有了自主性,這是重大的歷史進步。通過以上三個層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觀需要與時俱進,這是時代進步帶來的巨大變化,也是一個開放的、學習型的、服務型的政黨和政府面臨的機遇和挑戰(zhàn)。

三、中國共產黨群眾路線在新時代的實踐

中國民主政治推進的一個重要表現是領導集體的形成。打破偶像崇拜和領導終身制,建設法制國家,這些都顯示出中國加大了向現代國家邁進的步伐。在這樣一個時代,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路線也被賦予鮮明的時代特色。中國先哲韓非子曾經提出“明主治吏不治民”。建國后,也提出“治國就是治吏”。治吏還是治民,一直是中國政治家治理國家的兩種不同理念,它所表達的是“以官為本”還是“以民為本”兩種定位和治理國家的思路。今天,新一代領導集體加大了反腐工作的力度,表明了民本思想在治國理念中的重要地位。這也是中國共產黨群眾路線的重要實踐。黨的群眾路線在實踐中的重要表現,還體現在我黨對于處理黨政關系的新模式的探索上,這種探索在學術界被稱之為“黨政分合新模式”。新中國建立以來,中國政治生態(tài)的表現是“黨政合一”,雖然改革開放后作了一些調整,但仍存在著“二元治理”的情況。“二元治理”指的是兩個方面:一是黨實政虛、黨高政低,黨凌駕于政府之上,從而削弱了政府職能;二是在政府和市場之間的關系上,政府做著市場該做的事,市場效率不足,這使得中國的市場經濟不能更快地成熟。新一屆領導集體在深化體制改革中,不僅強調政府要從市場中收回不該伸向市場的手,讓市場干市場的事,政府做政府該做的事,而且強調要依法治國,回歸執(zhí)政黨的本質。這個回歸,即作為執(zhí)政黨向政府提出建議,或通過在政府機構工作的黨員貫徹黨的決定,而不是簡單、直接地向政府下命令。理順黨政關系是政通人和的前提條件,只有黨政都回歸本質,才能真正地還權利于人民。黨的群眾路線在實踐中最為重要的是還利于民。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但中國社會矛盾的激化情況也非常嚴重,大多數人沒有能夠分享到改革的成果,貧富分化嚴重。中國改革的推動,必須要讓人民享受到改革紅利,才能持續(xù)推進中國社會的發(fā)展。所謂分享改革成果,就是要還利于民,而還利于民的前提則是還權與民。只有人民擁有了權利,才能保證各項利益的實現。中國社會存在的一些問題,其根本原因并不是老百姓的價值觀扭曲,而是一直以來沒有真正實現還權于民,普通百姓在權力構成中處于缺位狀態(tài)。只有人民有了發(fā)言權、參與權和決定權,才能真正將改革看成與自己利益攸關的重大事情而加以思考,審慎地選擇自己的態(tài)度,以理性的態(tài)度對待一切重大的利益改變,而不是一味地批評、指責政府。當代中國社會特別需要凝聚力,這對于順利進行社會轉型、實現“中國夢”至關重要。只有還權于民、還利于民,才能真正凝聚起這股力量。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新一代領導集體對“黨要管黨,黨要治黨”的踐行,更是中國共產黨深化群眾觀的實踐。具體到一個行業(yè)或一個單位,能真正做到讓群眾不媚權、不媚上、不走形式、不一哄而上、本分務實而能不失去該得的利益,就是在踐行群眾路線;如果人們依然熱衷于從政當官,熱衷于拉關系、走形式而厭棄一線勞動工作,那就意味著一線的工作在利益關系中仍然處于末端鏈條。當普通群眾的利益不能得到保障的時候,人們的選擇自然會遵循經濟理性人的假設。所以,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重要的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內容,在于結果。

作者:焦姬萍 趙冬梅 單位:河北交通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