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市場中行為財務理論的應用
時間:2022-10-30 01:39:00
導語:證券市場中行為財務理論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文章摘要】傳統財務理論把投資者的決策行為視作黑箱,簡單地將其看成是效用或財富的最大化,忽視了投資者決策過程中的情緒等因素對投資決策的影響,無法解釋證券市場中的很多異象,在此背景下,行為財務理論應運而生。行為財務理論嘗試從心理學、社會學及其他認知科學的視角來研究證券市場上投資者實際行為及其變化的原因。
【關鍵詞】行為財務理論;EMH;市場異像
一、行為財務理論產生的背景
傳統的公司財務理論是建立在管理者、投資者完全理性和“有效市場假說”(EMH)基礎之上的,但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后,出現了大量與“有效市場假說”相矛盾的市場異象,比較典型的有:①規模效應。Banz研究發現小公司的股票較大公司的股票更易獲得較高的收益率。公司規模是市場上人盡皆知的信息,按照“有效市場假說”,借此信息應無法獲取超額回報。因此,這一發現極大地沖擊著“有效市場假說”。②期間效應。French,Gibbons,Hess的研究顯示,股票在星期一的收益率通常為負值,而在星期五的收益率則明顯高于一周內的其他交易日,于是可以得出在某些特定時間進行股票交易即可獲取超額回報,這顯然與“有效市場假說”不符。③反向投資策略。經濟學家發現,一只股票受關注的程度也影響到股票價格的變化,因此投資者可以采取一種“反向投資”的策略來獲取超額回報,一只股票受關注的程度是市場上的公共信息,顯然有效市場假說難以解釋這一策略。行為財務理論強調現實中的投資者和管理者并非是完全理性的,市場也并非完全有效,在這一真實前提下,通過對投資者和管理者決策過程的探究,彌補了傳統財務理論在指導企業實踐上的不足。
二、行為財務理論的主要內容
1、行為資產定價理論
基于投資者并非完全理性,Shefrin,Statman(1994)提出了行為資產定價理論(BAPM,BehavioralAssetPricingModel),引起人們廣泛的關注。BAPM指出金融市場上除了嚴格按照傳統的CAPM進行資產組合的信息交易者外,還有并不按傳統的CAPM行事的噪音交易者,他們信息不充分,會犯各種認知錯誤。金融資產的價格由這兩類投資者共同決定:當前者在市場上起主導作用時,市場是有效率的;反之,市場是無效率的。
2、行為資產組合理論
一般認為,現代資產組合理論起源于馬科維茨(Markowitz,1952)的《投資組合選擇》(portfolioSeleetion)一文。發展至今至少存在以下三方面的局限:(l)理性人假設的局限。大量證據已經表明人帶有非理性因素,投資者的各種認知偏差在投資決策中發揮重要作用。
(2)投資者對待風險態度假設的局限。均值方差模型假定投資者使風險厭惡的,其風險態度始終一致,但現實中我們可以看到購買保險的人同時購買彩票,兩者的風險偏好顯然不一致。
現資組合理論的局限促使學者們努力尋找更好的解決方案,特別是基于投資者個體行為和心理特征的理論,而行為財務理論正是這樣一種思路。行為財務學者Shefrin,Statman(2000)提出了行為資產組合理論(BPT,BehavioralPortfolioTheory)。
BPT有兩種分析模型:單一賬戶行為組合理論(BPT一SA)和多重賬戶行為組合理論(BPT一MA)。Sheleifer,Statman(2000)指出投資者具有兩個心理賬戶,分別對應高低兩個期望值,代表投資者既想避免貧困,又希望變得富有的望。BPT認為,投資者將通過綜合考慮期望財富、對投資安全性與增值潛力的欲望、期望水平以及達到期望值的概率五個因素來選擇符合個人意愿的最優組合。這樣,BPT就更為接近實際投資行為了。[論文網]
三、行為財務理論對證券市場異象的解釋
1、股票溢價之謎
通過對證券市場上股票和債券投資收益率的觀察發現,股票投資的歷史平均收益率相對于債券投資要高出很多。但相對于債券而言,人們在股票上的投資卻是非常之少,這種現象被稱為“股票溢價之謎”(Mehraandpreseott,1985)。行為財務理論認為,投資者是“損失厭惡”的,損失帶來的痛苦會需要更多的收益來彌補。當他們遭受股票投資短期內的損失時,損失厭惡會令多數投資者放棄長期回報率高的股票轉而投資于回報率穩定的債券。
2、弗里德曼一薩維奇困惑
傳統的投資理論假定投資者的風險厭惡程度是一致的,并且一般用方差來衡量。弗里德曼一薩維奇
(FriedmanandSavage,1948)研究發現,人們通常同時購買保險和彩票。他們在購買保險時表現為風險厭惡,而在購買股票時則表現為風險尋求。這種與傳統假設不符的現象被成為“弗里德曼一薩維奇困惑”。行為財務理論認為,投資者存在“心理賬戶”,而且他們在行為時會受到心理賬戶的影響。根據心理賬戶的相關研究成果,投資者一般將自己的收入分成三部分:目前的薪資收入、資產收入和未來收入,對于這三種收入個人的態度并不相同,譬如對于未來收入個人總是不太愿意花掉它,即使這筆收入是確定會收到的。
3、封閉式基金折價交易之謎
封閉式基金有兩個價格:市價和凈值。若依照EMH,封閉式基金的市場價格理論上應該等于基金的凈值。但實際上封閉式基金的市價一般來說低于凈值將近20%。Lee,Shieifer,Thaler(1991)定義封閉式基金折價交易之謎。行為財務理論認為持有封閉式基金的投資者中有一部分是噪音交易者,他們對于未來的基金回報時而樂觀時而悲觀,從而導致基金價格經常性的漲跌變動。
4、處置效應
Shieifer,Thaler(1985)發現,投資者傾向于過長時間地持有資本損失的股票,而過早地出售具有資本利得的股票。他們把這種現象稱為“處置效應”(dispositioneffect)。對于一個理性的投資者來說,這兩種股票在處置上應該不存在區別的,因此傳統的理論無法解釋“處置效應”。行為財務理論認為,投資者具有后悔厭惡和損失厭惡的心理,投資者為了避免后悔,常做出非理性的行為。當股票出現資本損失時,面對確定的損失和未來不確定的走勢,為避免立即兌現虧損而帶來的后悔,投資者傾向于風險尋求而繼續持有股票;當股票出現資本利得時,面對確定的收益和未來不確定的走勢,為避免價格下跌帶來的后悔,投資者傾向于風險回避而提早拋售股票。
四、基于行為財務理論的證券投資行為、策略和理念
由于一般的理論其假設過于嚴格且與現實相去甚遠,并不能很好的指導投資者。行為財務理論的發展為人們提供了一個解決問題的辦法。具體地,常見的有以下二種基于行為財務理論的投資策略:
1、反轉策略和慣性策略
反轉策略是指在一定觀察期后,持有前一觀察期內下跌的股票,賣出上漲的股票。其理論依據是投資者對新信息存在反應過度,股票價格下跌或者上漲幅度過大,應該回調。慣性策略是指在一定觀察期后,持有前一觀察期上漲的股票,賣出下跌的股票,其理論依據是投資者對于新信息反應不足,股票價格還會繼續上升或下跌。通過對我國股票市場上反轉策略和慣性策略的實證研究,基本結論是我國股票市場存在比較明顯的反轉現象,而慣性不明顯。因此,對于投資者而言,反轉策略成功的可能性更大,可能更為可取。慣性策略或“追漲殺跌”是最差的策略,這正是中了市場上莊家的套。
2、平均投資策略
平均投資策略是指投資者預先決定將收入的一定比例投資于股票,然后按照事先定好的投資時間表定時將收入投資于股票。從現代金融理論的角度來看,如果投資者在制定投資計劃后,根據新的信息不斷調整計劃,這種策略要比平均投資策略要優。而在平均投資策略中,投資者拒絕了新的信息,因而是一種次優的策略。傳統理論認為投資者不會被得意或后悔所影響,但實際并非如此,投資者確實受到了心理的影響。
我國股票市場上的投資者大都表現出自我控制能力差和后悔感強,因此,采用平均投資策略對他們雖不是一種最優策略,但不失為一種合適的選擇。
五、對行為財務理論的評價
行為財務理論的科學性在于:突破了標準財務理論只注重最優決策模型,認為理性投資決策模型就是決定金融資產價格變化的實際投資決策模型的假設,開創了投資者實際上是如何進行決策的研究領域,從而把人的行為模式建立在更加現實的基礎上。它給出了市場異象的合理解釋。行為財務理論也存在著諸多不足:解釋的普遍性問題。行為財務模型雖然能解釋市場中的某些異象,但尚缺乏一種能夠普遍解釋各類市場異常現象的理論或模型;理論的系統性問題。迄今為止,行為財務尚未能形成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其研究還停留在對市場異常現象的解釋以及實證檢驗上。而且,心理因素的不確定性和不易量化也增加了行為財務研究的難度。[論文網]
【參考文獻】
1、威廉.L.麥金森.公司財務理論[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6).
2、鄧漢慧,張子剛.西蒙的有限理性研究綜述[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6).
3、易憲容,黃少軍.現代財務理論前沿[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4,9.
本文關鍵詞:行為財務理論EMH市場異像
- 上一篇:人民幣匯率升值壓力研究論文
- 下一篇:證券投資實驗在金融專業教學應用論文
精品范文
10證券投資實訓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