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間文化在中學語文課堂的運用
時間:2022-11-04 09:12:07
導語:民族民間文化在中學語文課堂的運用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教育家呂叔湘先生曾經(jīng)指出:真正掌握一種教學法的教師,他是會隨機應變的,他的教室里是生氣勃勃的。……如果說一種教學法是一把鑰匙,那么,在各種教學法之上還有一把總鑰匙,它的名字叫做“活”。他還指出:成功的教師之所以成功,就是因為他把課教活了。那么,中學語文教師如何讓自己的課堂充滿活力,充滿激情,“活”起來呢?我們知道,中學語文教學要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讓語文課堂閃亮起來,客觀上需要一種本土的、學生熟悉的東西進入語文課堂。民族民間文化作為一個民族的標識,正是“一種本土的、學生熟悉的東西”,是中學語文教學必不可少的資源。誠如《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指出:“各地區(qū)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方面的語文課程資源,應積極利用和開發(fā)。”“自然風光、文物古跡、民俗風情……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也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1]筆者二十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證明:巧用民族民間文化這一活的資源,將會“一石激起千層浪”,使自己的課堂之水“活”起來。
一、用民族民間文化使課堂導入“激趣”
蘇聯(lián)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進入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nèi)心狀態(tài),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chǎn)生冷漠的態(tài)度,而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2]而巧用民族民間文化可使“學生進入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nèi)心狀態(tài)”。如在教學《邊城》一課時,由于邊城即今天的湖南鳳凰縣,與銅仁山水相依、文化同源,在歷史上與銅仁同屬“邊城”,作者祖先世居銅仁,與銅仁淵源深厚,在導入《邊城》一課時,首先提問學生:大家在銅仁生活、學習,誰知道銅仁為什么叫“銅仁”嗎?在大家均疑惑不解時,向?qū)W生講解了銅仁的來歷:銅仁原名銅人,相傳元朝時有漁人在銅仁錦江銅巖處潛入江底,“見巖足如鼎,中有銅范三教像”,“挽而出之”,遂名“銅人”,并得到朝廷認可,設置了“銅人大小江蠻夷軍民長官司”。打撈出的三尊銅人為儒、道、釋三教的鼻祖孔子、老子、釋迦牟尼,而“仁義”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和核心,是儒、道、釋三教的共有思想,故在明洪武五年(1372),銅仁人又將“銅人”更名為“銅仁”。接著,道出《邊城》作者沈從文與銅仁的深厚淵源后,順勢導入本課。這樣,從大家較熟悉且頗感興趣的歷史文化引出要學習的內(nèi)容,使學生對將要學習的內(nèi)容充滿期待,興趣大增,進入“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nèi)心狀態(tài)”。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紐斯曾說:“應該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們的求知與求學的欲望激發(fā)起來。”[3]事實證明,用生動有趣的民族民間故事導入新課,從一開始就擰緊學生的心弦,把他們引到美妙的故事世界里,可有效地激發(fā)他們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民族民間文化使課堂教學“有趣”
生活即語文。要使學生意識到語文就在身邊,就要將原來枯燥的語言現(xiàn)象、語體知識、歷史地理知識等在生活中重現(xiàn),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民族民間文化是生動的、感性的、具體的,無時無刻不在生活中凸顯,是語文教學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巧用民族民間文化,在豐富語文教學內(nèi)容的同時,也使語文教學變得生動有趣。如在講解《寡人之于國也》一文中孟子主張為國者要“仁政愛民,廣施仁義”時,結(jié)合銅仁正在傾力打造“仁義之城”一事幫助學生理解。近年來,基于與“仁義”文化的深厚淵源,銅仁市將“厚德鑄銅,仁義致遠”定位為城市精神,并傾力打造具有“容人之量、助人之德、成人之美”的“仁義之城”。同時,以“仁”樹人,在全市廣泛開展“身邊好人”、“道德模范”、“銅城仁者年度人物”、“美德少年”推薦評選活動,學習和宣傳各類先進典型人物,傳承和光大“仁義”文化,鼓勵人人爭做“銅城仁者”。將這些內(nèi)容融入課堂教學,使教學內(nèi)容與學生現(xiàn)實生活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在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孟子“仁政愛民”思想的同時,也使學生的學習變得“有滋有味”。在教學《邊城》一課時,穿插介紹一些富有銅仁苗族特色的婚俗文化,如舅權(quán)婚姻和“奔回本家”、青年男女對唱山歌等,既幫助學生深入理解了課文內(nèi)容,又活躍了課堂氣氛。再如,牛郎與織女的傳說故事在銅仁市松桃苗族自治縣牛郎鎮(zhèn)廣為流傳,后世兒女為緬懷牛郎和織女,憧憬梁孟相敬居家幸福,故將牛郎與織女當初居住的地方命名為牛郎,牛郎鎮(zhèn)因此而得名。這一傳說故事,為教學秦觀的《鵲橋仙》提供了很好的素材。當在課堂上繪聲繪色地向?qū)W生描述牛郎鎮(zhèn)版本的“牛郎與織女故事”時,學生可謂為之一振,興趣大增。在至為重要的作文教學中,民族民間文化可謂“神通廣大”。學生通過搜集、閱讀本地的傳說故事,如梵凈山紅云金頂二佛爭石的傳說、梵凈山九山九壁九十九溪的由來、梵凈山“高天三尺”的傳說、梵凈山九皇娘的傳說、梵凈山團龍貢茶名字的由來、銅仁九龍洞的傳說、玉屏“簫笛之鄉(xiāng)”的由來、亞木溝“龍鳳呈祥”的傳說、楊六郎與銅仁謝橋的來歷、銅仁土家風雨橋的傳說、思南沙洲節(jié)的傳說、德江儺公儺母的故事、石阡仡佬族“敬雀節(jié)”的傳說、松桃牛郎鎮(zhèn)的傳說等,探尋、了解作為本地歷史見證的文物古跡,如石阡縣萬壽宮、銅仁市東山古建筑群、松桃苗族自治縣寨英古建筑群、思南縣思唐鎮(zhèn)古建筑群、萬山特區(qū)汞礦遺址、黔東特區(qū)革命委員會舊址等,一方面,使學生全面把握了銅仁厚重如山的歷史文化、絢麗多彩的民族文化、奇妙多姿的生態(tài)文化、淵源深厚的佛教文化、影響深遠的紅色文化、深入骨髓的仁義文化、繁榮豐富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開闊了學生視野,豐富了學生知識,培養(yǎng)了學生探索知識,獲得知識的能力,激發(fā)了學生愛祖國愛家鄉(xiāng)之情;另一方面,也為作文寫作提供了“活水源頭”,用好這些素材,學生寫作時就會洋洋灑灑,“下筆如有神”,從而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寫作的濃厚興趣。
三、以民族民間文化為課堂“終曲”,使語文課堂“趣”味無窮
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如果只是對導語和教學內(nèi)容精心設計,而課堂結(jié)尾草草收場,將會嚴重影響教學的整體效果,挫傷學生的興致。因此,高中語文教學不僅要有引人入勝的“序曲”、動人心弦的“主唱”,還要有耐人尋味的“終曲”,才能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整體優(yōu)化。在這方面,民族民間文化有著“特殊功效”,以民族民間文化作為“終曲”,可使語文課堂“趣”味無窮。如在《沁園春•長沙》一課結(jié)尾時,筆者講了銅仁本地的一個紅色故事———困牛山壯士。1934年10月7日,紅六軍團途經(jīng)石阡,在甘溪與國民黨軍發(fā)生慘烈的遭遇戰(zhàn),陷入湘、桂、黔三省敵軍24個團的包圍。紅軍主力突圍后,尚有170多名紅軍戰(zhàn)士在困牛山上牽制敵人。面對步步逼近的敵人,紅軍戰(zhàn)士寧死也不愿誤傷老百姓,被逼到長約500米、高約30余米的一段懸崖邊。最后,他們砸掉所有的槍支,毅然集體跳下懸崖,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人類史上悲壯的英雄贊歌。故事講完,學生已陷入沉思。顯然,這不僅使學生進一步加深了對《沁園春•長沙》一詞的理解,也激起了學生要“學以造福桑梓地,青年代代換江山”的豪情。事實證明:對于中學語文教學而言,沒有民族民間文化浸潤的課堂是缺少活力的課堂。巧用民族民間文化,則可“激起一池春水”,讓語文課堂“活”起來。
作者:楊秀琴 單位:銅仁學院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S].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
[2]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3]夸美紐斯.大教學論[M].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 上一篇:農(nóng)村中學語文教學困局與突破
- 下一篇:中學語文課堂語言藝術(shù)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