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吏”“三別”現實主義精神研究論文
時間:2022-07-05 04:28:00
導語:“三吏”“三別”現實主義精神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杜甫是我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經歷了唐朝由盛而衰的歷史時期,生活顛沛流離,飽受磨難。這就使他在思想上進一步接近了人民,從而用詩歌深刻地反映了那個年代、那個社會的現實,因此他被譽為“詩圣”。而他的詩歌也因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藝術性而被稱為“詩史”。
縱觀杜甫的詩歌,顯著的特點就是對祖國政治、人民生活的熱切關懷,表達了當時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其代表作“三吏”、“三別”就鮮明地體現了這一特點。
“三吏”、“三別”創作于安史之亂時期。那是公元759年,詩人這時正由洛陽回華州任所,耳聞目睹了強征兵役的慘狀、修關備胡的情形,于是揮筆寫下了偉大的現實主義詩篇—“三吏”、“三別”。“三吏”、“三別”深刻地揭露了安史之亂給人民帶來的災難,特別是精神上的痛苦,從而揭露了封建國家和人民的利害沖突,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現實主義精神,成為了輝煌的現實主義詩歌。
從思想內容上看,其現實主義精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面對現實,諷喻時事。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特定歷史時期,安史之亂之前就是“山雨欲來風滿樓”,各種階級矛盾日趨激化,這時人心思亂。安史之亂便正是各種矛盾沖突的集中表現,它導致唐朝社會江河日下,一撅不振。面對現實的黑暗、政治的腐敗,杜甫感慨頗深。他沒有絲毫的回避,而是大膽地揭露矛盾,諷喻時事,用自己的筆觸真實地反映了客觀現實。“三吏”、“三別”就是主要通過強征兵役的慘狀來表達對統治階級的禍國殃民的罪行的強烈憎恨之情。
由于安史之亂遲遲得不到平息,唐軍又屢屢失利,損失慘重,不得不再三補充兵源,以致兵源日趨枯竭。《新安吏》中就寫到連未成年的中男也被強征人伍。作者既深表震驚,“中男絕短小,何以守王城?”又深表同情,“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愕。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定制,男女十六為中,二十一為丁。至天寶三載(公元744年)又改為十八為中男,二十二為丁。本來按照正常的征兵制度,中男不該服役,而現在連“絕短小”的中男也被強征人伍,從中不難看出統治者的腐敗無能。其實不僅中男如此,連老翁也不能幸免?!洞估蟿e》中的老翁早已超過了服役年齡,可“子孫陣亡盡,焉用身獨完”,自己也只好棄杖從軍。更為奇特的是《石壕吏》中連根本沒有服役義務的老嶇也被捉去服役。平時由于征兵過于頻繁,人們只好白天躲藏起來,官府就在夜里突然襲擊了。作者“暮投石壕村”后,就“有吏夜捉人”。盡管如此,深受其害的老百姓因為晝夜不安,此時一聽到響動,便知又是捉人了,于是“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烧l想不肯善罷甘休的官吏為應付差事,竟逼迫老摳“急應河陽役”。捉人拉夫竟拉到一個抱孫的老摳,時世也就可想而知了。仇兆鰲在《杜詩詳注》里說:“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從軍。今驅盡壯丁,及于老弱。詩云:三男戍,二男死,孫方乳,媳無裙,翁逾墻,婦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孫、姑媳慘酷至此,民不聊生極矣!當時唐柞,亦岌岌乎危哉!”就是說把人們整成這樣,統治者的寶座也就岌岌可危了。詩人面對這一切,沒有粉飾太平,而是如實地諷喻了時事,深刻地揭露了統治階級的罪惡。
二、反映人民的生活和疾苦。杜甫之前,詩歌中真正描寫勞動人民生活的并不多,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了盛唐也沒有多大的變化。只是到了杜甫,勞動人民的生活和疾苦才在詩歌中占據了一席重要地位?!叭簟?、“三別”在諷喻時事的同時,更是集中筆觸深刻地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生活、疾苦和精神面貌,從中可以看出杜甫“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的博大胸懷。
《石壕吏》中不僅寫了老摳被捉走服役,而且還借老嶇之口點明了自己一家人不是生離,便是死別,表達了詩人的深切同情。《新婚別》中寫了新婚不久丈夫就被迫服役,新婦與他依依惜別,也流露出作者對人民疾苦的關心。類似的還有《垂老別》,詩中描寫了老翁暮年從軍,告別年邁的老妻的情景,老翁臨別之際,聽見了老妻傷心欲絕的悲啼聲,看見了老妻衣衫檻褸的身影。這時盡管明知“是死別”,老翁還得攙扶起老妻,傷感她的孤寒無依。老妻也明白此去“必不歸”,還勸慰老翁保重身體,真是催人淚下,叫人“塌然摧肺肝”,從而深切地體會到了戰爭給人們帶來的苦難。從這點上看,最典型的當數《無家別》。詩中主人公五年前被征人伍,當他現在因戰敗掉隊回家一看,早已物是人非,故鄉一派荒涼頹敗的景象。而且回來沒有幾天又再次被強征人伍。這時他回想起自己久病的母親,也不知是哪年死去的。自己生前沒有奉養,死后又沒有能夠送葬,叫自己這一輩子難以安心。篇末的“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黎”,這不僅是詩中主人公的呼聲,也可以說是杜甫代表廣大受苦人民發出的吶喊!
三、組詩還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杜甫非常關心國家命運,他的大部分詩篇都憂國憫時,流露出真誠感人的愛國熱忱。“乾坤含瘡痰,憂虞何時畢?”(《北征》)正體現了詩人始終如一的愛國之情。從最深刻的意義上來說,“三吏”、“三別”并非只是揭露兵役的黑暗和反映人們生活疾苦的諷刺詩,而且也是具有愛國主義精神的詩篇。
他在《新安吏》中寫道,“我軍取相州,日夕望其平;豈意賊難料,歸軍星散營”,表達自己對唐軍功虧一簽的惋惜。同時他還勸勉人們忍悲共赴國難,因為“況乃王師順,撫養甚分明”、“仆射如父兄”。
另外,《垂老別》中的老翁也深明大義,“何鄉為樂土,安敢尚盤桓”,借老翁之口勉勵人們保家衛國?!缎禄閯e》中,杜甫更是借新婦之口發出愛國號召,“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撞關吏》中他還寫到了漫漫撞關道上無數的士卒辛勤地修建工事,一句“士卒何草草”就流露出詩人無限贊嘆的心情。然后又通過關吏之口寫到地勢的險要,“狹窄容單車”,“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反映了守關將士激昂的斗志。最后詩人還表達了心中的憂慮,“請囑防關將,慎勿學哥舒”,這一句寫出了對歷史教訓的痛心,也寫出了詩人的憂國愛民之情。
當然,“三吏”、“三別”不僅表明作者憂念祖國苦難,同情人民疾苦,暴露戰爭的罪惡,也忠實地反映了詩人內心的矛盾。他對戰爭基本上是反對的,更何況現在征兵已到老弱、婦孺、新婚、無家者的身上,所以詩中從各方面寫出了人民的苦痛和他們對戰爭的控訴。如“天地終無情”、“百萬化為魚”、“不如棄路旁”、“萬國盡征戍”、“何以為蒸黎”。可是詩人也明白不進行戰爭此時又不能平息安史之亂,因此他又要勸慰人們以國事為重,“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又要鼓勵人們“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詩人最終用憂國愛民之情統一了心理的矛盾,這也正是杜甫密切關注現實的深刻所在。
從上不難看出,“三吏”、“三別”是我國古典詩歌中思想深邃的現實主義詩歌的典范。詩人在組詩中用現實主義創作手法成功地反映了安史之亂時廣闊的社會生活,并作了高度集中的典型概括,具有廣泛的社會意義??梢哉f“三吏”、“三別”深刻地表現了詩人面對現實,諷喻時事的勇氣,表現了詩人憂國愛民的情懷,從而達到了現實主義詩歌創作的高峰。
- 上一篇:七年級政治教師教學工作匯報
- 下一篇:室內設計見習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