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作用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06 04:36:00
導語:閱讀教學作用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語文教學中,采用比較閱讀的教學方法是培養學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以魯迅的《藥》、葉圣陶的《夜》、李準、李薦葆的《高山下的花環》、馬克·吐溫的《競選州長》、歐·享利的《警察和贊美詩》和《孔雀東南飛》、《灌園叟晚逢仙女》、《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一件小事》等文學作品,重點談了人物、情節、環境三方面的比較閱讀的一些可借鑒的方法。比較閱讀。不但適用于文學作品,也適用于其他體裁的文章。
關鍵詞語文教學法比較閱讀人物環境情節比較點
***
高中語文教材在單元知識和訓練的“閱讀訓練”中明確提到比較閱讀。所謂比較閱讀就是把內容上或形式上有一定相似點的文章加以對比,有分析地進行閱讀。這種閱讀方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使之加深對文章思想內容、人物形象、結構層次、寫作技巧和語言特色等諸方面的理解。近幾年來,筆者在語文教學實踐中認識到比較閱讀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尤為重要,它不僅適合當今高考語文應試的需要,也適應當前我國語文教學改革的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引導學生把有比較點的不同課文加以比較,看清這些作品在內容或形式上的相同點或相異點,便于理解記憶,同時培養了他們思維、想象和知識遷移的能力,也提高了他們閱讀分析能力和文學鑒賞水平。可以說此種方法能收到舉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著重談談文學作品中的人物、情節、環境的比較閱讀。
我們在教魯迅先生的小說《藥》時,把文中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者夏瑜的母親夏四奶奶與入選初中教材中的《高山下的花環》(節選)中的革命烈士梁三喜的母親梁大娘加以比較,這兩個人物相同點都是革命烈士的母親,但由于他們所處的社會時代不同,所處的社會時代不同,所以對革命的看法和對兒子為革命事業英勇犧牲的理解也迥乎不同。
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說過:“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在封建社會中,地主階級不但占有經濟地位和政治地位,而且還把持著一切宣傳教育的機器。他們不但支配著物質生產資料,而且統治著人們的精神生活。幾千年來,中國封建社會形成了一整套封建思想體系,毒害著、禁錮著中國人民的思想。他們欺騙群眾,麻痹群眾,使之安于命運,服服貼貼地受他們的統治、宰割。封建統治階級對人民長期的壓迫奴役,封建思想意識形態長期對人民進行的毒害,使被壓迫階級思想麻木,落后,逐漸接受了統治階級的思想。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者夏瑜的母親夏四奶奶,由于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封建統治階級的思想意識對她的愚弄和毒害當然也很厲害,所以她對兒子的革命行動毫不理解,對兒子革命行為的看法與茶館中茶客的觀點并無二致。她在給兒子上墳的時候,臉上“現出羞愧的顏色”,“硬著頭皮”,以至對別人在清明節偷偷地獻花環,悼念兒子,做出一種“他們冤枉了你”,“今天特意顯點靈”的唯心主義解釋。如果說華大媽給小栓上墳時心里只有痛苦悲哀的話,那么夏四奶奶除了痛苦和悲哀之外還比華大媽多了一重兒子死得不光彩的隱痛。這一細節描寫,一方面反映了統治階級的思想對勞動人民的毒害和影響,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沒有對人民群眾進行廣泛的革命宣傳,沒有大造革命輿論,沒有把人民群眾動員起來,組織起來,使他們理解革命、支持革命以至于參加革命。可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脫離群眾到了多么驚人的程度。試想一場革命如果只有少數幾個人參加,而廣大的人民群眾袖手旁觀,不理解,不支持甚至反對,那么這樣的革命是斷然不能取得成功的,只能以失敗而告終。辛亥革命就是這樣一場沒有充分發動群眾的革命,沒有得到人民支持、理解的革命,所以它的失敗也是必然的。《高山下的花環》里的梁大娘在給為國捐軀的兒子梁三喜上墳時恰逢雷軍長也給他的獨生子凱華上墳。當雷軍長詢問梁大娘的家庭情況時,梁大娘聲淚懼下地說:“……老大,抗日戰爭時犧牲了,老二在中被‘棒子隊’打死了!還有這個老三!”最后她不無感慨地說:“孩子這樣死值得!”可見梁大娘對兒子梁三喜參加對越自衛反擊戰而英勇獻身的革命行動是理解的、支持的,她認為兒子為保衛祖國犧牲是光榮的。因為梁大娘生活在社會主義的新中國,受到的是革命的進步的思想熏陶,所以她認為兒子為保衛祖國而犧牲“值得”。通過這兩位時代不同的革命烈士母親的分析比較,反映出要想革命事業取得成功,必須大造革命輿論,對人民群眾進行廣泛的宣傳發動,獲得他們的理解和支持,革命事業才能取得勝利,否則就要失敗的經驗和教訓。我們今天進行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之所以如此興旺發達,是因為馬列主義、思想深入人心,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已經成為人民群眾的共識,所以才有今天改革開放的繁榮景象。通過比較這兩位革命烈士的母親對參加革命的兒子犧牲的不同觀點,使我們加深了對小說主題思想的理解。
我們還可以把夏四奶奶與葉圣陶的小說《夜》中的“老婦人”這位革命者的母親進行比較,這位烈士的母親經歷了一個由悲痛到憤怒,由怯弱到勇敢的心理變化過程,“最后決定勇敢地再擔負一回母親的責任”,“善視大男”以繼承女兒女婿的遺志。這說明“老婦人”基本上理解眼前發生的一切。她的轉變,標志著無數被壓迫者的覺醒和奮起,反映了無產階級革命喚醒了民眾,得到了民眾的理解和支持,找到了解救中國人民苦難命運的真正良藥。
我們還可以把《藥》和《夜》中的兩個革命者進行比較。兩位革命者均未出場,而是采用側面描寫的手法。他們的相同點都是舍身奮斗的革命者,他們都具有英勇無畏、賢貞不屈、視死如歸的品格。但《藥》中的夏瑜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者,他的死只留給華家做藥和茶客飲茶的談資,對社會的進步并無多大影響。而《夜》中的映川夫婦則是無產階級地下革命工作者,他們的高貴品質集中于“兒等今死,無所恨,請勿念”十字小紙條上,為革命慷慨就義而無所恨的大無畏英雄精神又表明寄希望于后代身上,對革命前途充滿必勝的信念,也因而喚醒了“老婦人”。我們可以說這兩位革命烈士死的光榮,比泰山還重。通過這樣的比較分析,使我們對小說塑造的人物形象的了解更為全面準確。
下面談談不同作品的故事情節的比較閱讀。
我國最早的一首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通過劉蘭芝、焦仲卿婚姻悲劇的敘述,揭露了封建家長制度和封建禮教摧殘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惡。詩的結尾寫道:“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中有雙飛鳥,自名為鴛鴦。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這里松柏梧桐,枝交葉接,鴛鴦相向,夜夜和鳴,象征劉、焦二人對愛情的忠貞不渝,寄托了人民群眾的美好愿望。這一情節與關漢卿的《竇娥冤》和馮夢龍的《灌園叟晚逢仙女》的結尾都有相似之處。竇娥臨刑前對天發下“血濺臼練”、“六月飛雪”和“楚州亢旱”三樁誓愿都應驗;秋先被惡霸張委張霸迫害,花神出來懲治這兩個惡人,將張委倒栽糞窖,張霸頭破傷重而死。這些情節在現實生活中是決不可能出現的,而在文學作品中卻出現了,這是一種浪漫主義的寫法。這種情節的安排,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在當時的社會不能解決這一問題,只好求助于神靈的心理矛盾,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滿足廣大讀者懲惡揚善的心理要求。倘若不做這樣的情節安排,而是按照當時社會時代生活的本來面目來設計情節,那么情節的發展則必然趨向悲劇。這樣的情節處理不但讀者不滿意,作者也不滿意,因為它違背了讀者和作者的愿望。魯迅先生在小說《藥》的結尾處“憑空”給夏瑜的墳上添了一個花環,這不能說作者沒有考慮到讀者的心理和愿望。
再如,馬克·吐溫的小說《競選州長》與歐·享利的小說《警察和贊美詩》在情節安排上有很多相似點。《競選州長》通過“我”在競選州長中被誣蔑為“偽證犯、小偷、盜尸犯、酒瘋子、舞弊分子”和“訛詐專家”等一系列事件,構成了小說的主要情節。《警察和贊美詩》采用主人公想成為囚犯,到島上度過三個月挨過冬天,想到豪華飯店白吃,扮演小流氓,擾亂治安等一系列情節。這兩篇小說的故事與故事之間都是并列的結構,這是這兩篇小說在情節結構上的相似之處。而在結尾部分就更相似了,兩位主人公的結局都是與主觀愿望相反。《競選州長》中的“我”由對競選抱著極大的信心,由自我感覺良好,到最后無可奈何地聲明,退出競選。《警察和贊美詩》中的蘇比由于受到贊美詩的感召,不愿再墮落,“要重新做一個好樣兒的人”,可是卻被抓進了監獄。當然莫泊桑的小說《項鏈》的結局從出人意料的角度也與上兩篇有相似之處。通過這樣比較閱讀,學生不但對小說的情節結構的設置安排有了較清晰的了解,而且對作品所反映的時代社會以及作者的寫作意圖都會有比較深入的體會。
下面再談談小說中環境的比較。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風雪這一自然環境的描寫,歷來被人們認為是十分重要的’正是這一環境的變化才推動了一系列故事情節的發展。因為風大雪緊,草廳簡陋,林沖感到天冷難耐才要喝酒,正是去沽酒的途中才見到山神廟;也正因為風大雪緊,草廳才被搖振,壓倒,林沖才被迫到山神廟安身;正因為在廟里過夜,所以才在暗中聽到陸謙等人的談話,促使林沖沖出廟門殺敵復仇,完成了林沖性格上的重大轉折。倘若不是雪,而是一個風和日麗的天氣,那么上面出現的一個個情節就失去了基礎。魯迅先生的小說《一件小事》中寫“風”這一環境同樣起到了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作用。小說只有一千多字,就有五處寫到“風”。在一個“大北風刮得正猛”的冬天,“我”因為生計關系,不得不一早上在路上走,正是“微風吹著”所以老女人的棉背心沒有上扣,向外展開,兜著車把,因為“北風小了”,車夫“跑得更快”,而車把將一個女人帶倒了。這一連串的故事,如果不是在一個風天是決然不會發生的。所以環境的描寫雖然是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外在因素,但是如果沒有這一外在因素,那么故事情節的發展就不合邏輯,人物性格的發展也就失去了基礎。
我們再看一下《藥》與《夜》兩篇小說為人物出場設置的環境描寫。《藥》的開頭一段:“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陽還沒有出,只剩下一片烏藍的天;除了夜游的東西,什么都睡著。”《夜》的開頭一段環境描寫是這樣的:“一條不很整潔的弄里,一幢一樓一底的屋內,桌上的煤油燈發出黃暈的光,照得所有的器物模糊、慘淡,好象反而加濃了陰暗。”
這兩段寫的都是夜,都給人以黑暗、死寂的氣氛。這兩段環境描寫表面上看是自然環境,而實際上又都是對當時社會環境的一種形象的寫照。人物在這樣一種環境下出場,揭示了他們困苦的生活境遇,也預示了他們的悲慘命運。華老栓夫婦生活痛苦,靠開小茶館為生,節衣縮食積攢起來的一包洋錢又被劊子手騙去,唯一的精神寄托小栓又被“癆病”奪去生命,可以說人財兩空,家破人亡;“老婦人”日夜盼望著女兒女婿回來,而得到的卻是女兒女婿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的噩耗。這段環境描寫深刻地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舊中國的深重災難,廣大勞動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也昭示著社會雖然黑暗,反革命勢力雖然猖獗,但光明的到來畢竟是不可阻擋的這一歷史的必然。
比較閱讀不但適用于文學作品,也適用于其他文體。如議論文可以從文章的結構、論證方法和語言特點諸方面進行比較;說明文在說明順序、說明方法等方面也可以進行比較。比較閱讀可以從內容上,也可以從形式上,但不論從那方面都要注意它們的可比性,也就是說教師首先要選擇好比較的對象,確定好比較點。做為語文教師要善于從不同體裁的作品中發現它們在內容或形式方面的各個相似點或相異點,要做到心中有數,這樣比較。閱讀才能使學生按照教師預先設計好的方案進行。要切忌盲目進行,讓學生山南海北縱橫亂談,如果這樣就太荒唐了,根本達不到閱讀的目的。另外比較閱讀最忌淺嘗輒止,一定要深入開掘,從感性到理性,通過比較,透徹了解文章的深刻內涵,以求逐步達到提高語文能力的目的。
主要參考文獻
曾祥芹《文章學探索》,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
林志浩《中國現代文學作品選講》,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
《文選與寫作》(1~4冊),四川教育出版社,1984年。
《全日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修訂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
- 上一篇:住宅建筑特點分析論文
- 下一篇:閱讀學習策略教學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