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學與中學閱讀教學

時間:2022-06-05 04:31:00

導語:閱讀學與中學閱讀教學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閱讀學與中學閱讀教學

人類的閱讀活動原始于文字的產(chǎn)生,源遠流長;歷代文人學士的閱讀經(jīng)驗,也如散珠碎玉,豐富而珍貴。但以往對“閱讀”的研究很不夠,1979年版《辭海》沒收“閱讀”這個詞目,《現(xiàn)代漢語詞典》僅解釋為“看(書報)并領會其內(nèi)容”。在現(xiàn)代社會,閱讀作為一種智力技能,已成為每個公民不可缺少的生存手段,缺乏閱讀能力的人被稱為“功能性文盲”。迫于這種形勢,80年代“閱讀學”應運而生。

一批有識之士意識到閱讀學研究是時代的需要,開始辛勤探索,迄今已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發(fā)表了一大批論文,出版了幾十本閱讀學專著和教材。如董味甘主編的《閱讀學》,王繼坤著的《現(xiàn)代閱讀學》,李德成主編的《閱讀辭典》先后出版,曾祥芹、韓雪屏主編的《閱讀學叢書》也于1992年問世。

中小學閱讀教學也逐步深入,成為閱讀學研究的重點。近年來,高原、劉fěi@①fěi@①主編的《朗讀——研讀——速讀閱讀三級訓練課本》(初中),程漢杰的《實用快速閱讀法》,晏茂心、賈林成主編的《四級臺階速讀訓練法叢書》(初中、高中、大學、中專)等閱讀教材,都主要是為中學生編寫的。在此之前,1988年全國中學語文教學研究會在鄭州成立了閱讀研究中心,也把中學閱讀教學作為研究重點。

閱讀學理論來自閱讀實踐,尤其是中小學閱讀教學實踐;中學閱讀教學也需要閱讀學理論的指導,吸收其研究成果。

閱讀能力的基本層次

閱讀的實質(zhì)是什么?目前尚無公認的定義。《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認為:“閱讀是一種從印的或?qū)懙恼Z言符號中取得意義的心理過程,閱讀也是一種基本的智力技能,這種技能是取得學業(yè)成功的先決條件,它是由一系列的過程和行為構成的總和。”《教育大辭典》(卷一)界說為:“從書面語言獲取文化科學知識的方法,信息交流的橋梁和手段。”前者著眼于閱讀主體的心理和行為,后者著眼于閱讀本體的社會功能,均言之成理。章熊、張建華同志認為:“閱讀,就是通過視線的掃描,篩選關鍵性信息,結(jié)合頭腦中儲存的思想材料,引起連鎖性思考的過程”(《語文教學的再認識》),指出信息不僅需要“篩選”,而且要“結(jié)合”儲存材料,引起“思考”。《閱讀學原理》指出:“閱讀是讀者從寫的或印刷的書面材料中提取意義或情感信息的過程”,強調(diào)了讀物的“情感信息”,這兩種觀點都值得重視。

閱讀作為人類一種“基本的智力技能”,它的內(nèi)涵有哪些?目前也眾說紛紜。

劉國正同志認為:“為著達到閱讀教學的要求,需要培養(yǎng)下述各項閱讀能力:概知、理解、記憶、貯存、效率、運用”(《閱讀教學管窺》)。

徐振維同志認為:認讀、理解、鑒賞和評論是閱讀能力的四個組成部分,也包涵著閱讀過程的三個層次(陳文高《徐振維老師關于閱讀教學的思考》)。

《教育大辭典》(卷一)對“閱讀能力”的界說是:完成閱讀任務的復雜結(jié)構的心理特征的總和。由多因素、多層次構成。因素有:一定的字詞量、語文知識(語法和章法)、閱讀技能、智力和非智力心理因素。層次有:(1)認讀語文的能力,(2)理解語文的能力;(3)品評和欣賞語文的能力,(4)記憶語文的能力,(5)讀速。

在基礎教育階段,中學生應具備的閱讀能力,我認為主要包涵以下三個基本層次:

一、以認讀為起點的理解性閱讀(解讀)

理解是閱讀的核心。不理解讀物的意義,就不可能從中吸取文化科學知識、交流信息,無法通過閱讀提高思想認識、陶冶情操,更談不上學習語文表達技巧、提高寫作水平。

理解性閱讀以認讀為起點。“用眼睛辨識文字,了解文字所表示的語言意義叫認讀”(《閱讀辭典》第113頁)。作者從客觀事物中獲得認識再用文字符號編碼,過程是物——意——文;讀者則要解讀文字編碼,獲取意義,從中加深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過程是文——意——物。閱讀用漢字書寫或印刷的讀物,首先要正確辨識漢字的音形義,即“解碼”。劉國正同志強調(diào)指出:識字(按六書組成的方塊字)是“培養(yǎng)閱讀能力的一個起點和基點”,“閱讀教學要把識字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學的識字教學急待加強”,是非常中肯的。

理解性閱讀既要微觀理解,更要宏觀理解。微觀理解指對讀物詞語、句子、句群、段落、章節(jié)的局部理解;宏觀理解指對讀物整體內(nèi)容、篇章結(jié)構、寫作方法、社會價值,乃至作者的全面理解。只扣字詞句、見樹不見林不是真正的微觀理解;撇開字詞句、天馬行空地架空“分析”,也不是真正的宏觀理解。理解性閱讀包涵文字——意蘊——文字和整體——局部——整體這樣兩個雙向運動過程。

理解性閱讀應以感受為前提。葉圣陶、呂叔湘先生強調(diào)對語言的敏銳的感覺(語感)是語文教學“最要緊的”“首要任務”。王尚文同志據(jù)此提出了“感受重于理解”的觀點(《語文教學的錯位現(xiàn)象》),已引起普遍重視。九年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學大綱》對閱讀訓練提出18條要求,其中“整體感知課文的大概內(nèi)容”,“感受課文的語言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從課文中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各條,反映了中學語文教學界對培養(yǎng)語感重要性的共識。但如何落實這些要求,目前的研究尚在起步階段。

二、以借鑒為目的的欣賞性閱讀(賞讀)

中學閱讀教學應該培養(yǎng)欣賞性閱讀能力。1986年的中學語文教學大綱首次對高中生提出了“初步具有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的明確要求,1992年的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學大綱也提出“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最近莊文中同志主張:人教社版的初高中語文課本都編有文學作品單元,“應該上成文學鑒賞課”(見《語文學習》1995年第2期)。目前在全國各地試用或?qū)嶒灥钠渌袑W語文教材也都有單獨編排的文學作品單元,重在培養(yǎng)欣賞性閱讀能力。

中學生欣賞性閱讀的對象不應限于文學作品。其一,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學大綱規(guī)定:“欣賞課文中優(yōu)美、精辟的語句”,“初步欣賞文學作品中的形象和描寫”,前一條顯然包括記敘真人真事、說明客觀事物、論說事理哲理、社會交際應用的非文學作品在內(nèi)。其二,選作課文的古今文章,內(nèi)容上含有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科學美等美質(zhì),形式上則具有結(jié)構美、語言美、節(jié)奏美等美的因素,閱讀時在理解的基礎上還應引導學生去欣賞、品味。這些文質(zhì)兼美的課文許多并非文學作品,或者不是安排在文學作品單元里教學的,但都應培養(yǎng)欣賞性閱讀能力。

中學生的欣賞性閱讀目的在于借鑒。成年讀者欣賞優(yōu)美有趣的讀物,從中獲得身心愉悅,閱讀本身可能就是目的。但中學生除此之外,還要借鑒作者觀察問題的角度,認識事物的方法,謀篇布局的思路,表情達意的技巧,從中學習運用語言文字的門徑。

欣賞性閱讀的潛在功能是提高中學生閱讀的品位。課文經(jīng)過精心篩選,多為名家名篇,時文也大都文質(zhì)兼美,中學階段學生閱讀四百來篇課文,無形中為他們選擇讀物樹立了一個高標,有助于他們課外閱讀時舍棄或抵制那些觀點偏頗、結(jié)構凌亂、故事雷同、文字拙劣、品位低下的粗制濫造的文字垃圾。

三、以質(zhì)疑為核心的研究性閱讀(研讀)

研究性閱讀有不同的層次。編輯審稿、主持人播音、導演演員讀劇本、專家學者寫論文,都要作一番研究性閱讀。中學生的研究性閱讀,主要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對課文作較為深入的、帶有創(chuàng)造性成分的閱讀。

研究性閱讀有助于發(fā)展學生的智力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中學閱讀教學與成人個體閱讀的顯著區(qū)別,在于課堂上同時存在兩種閱讀主體,即教師個體和學生群體。一般來說,教師對課文的理解欣賞水平高于學生。如何使學生的理解欣賞水平提高到教師的高度?傳統(tǒng)的作法是講解分析,即教師把自己的(或從教參中抄來的)閱讀體會和盤托出,奉送給學生。實踐證明這樣作費力不討好。正確的作法應該是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自己去探尋、研究、思考,發(fā)揮每一個閱讀主體的創(chuàng)造精神。如果引導得當,學生群體的閱讀水平有時會超出教師個體,達到意想不到的廣度和深度。閱讀過程中引導學生去研究,有助于發(fā)展其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研究性閱讀的核心是質(zhì)疑,即提出疑問。孟子說“盡信書不如無書”,程頤說“學者先要會疑”,張載說“學則須疑”。義務大綱要求初中生“就課文的內(nèi)容、語言、寫法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疑問”,是對傳統(tǒng)語文教學精華的繼承。課文反映了什么內(nèi)容,是否真實,怎樣寫的,為什么這樣寫,有無更好的寫法,語言表達有哪些特色,有無更好的表達方法……諸如此類的問題,只有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分析、研究,才有可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在中學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敢于和善于質(zhì)疑的能力,是培養(yǎng)跨世紀人才的需要。

解讀——賞讀——研讀,是中學生閱讀能力的三個基本層次。當然對高中生的要求應該比初中生更高。

中學閱讀訓練的重點和序列

中學閱讀訓練的重點是什么?訓練序列怎樣才比較科學?中教界迄今仍在探討。

中學閱讀訓練應使學生掌握基本的閱讀技能。閱讀技能“指通過練習而獲得的在實踐中順利完成閱讀任務的動作方式或心智活動方式”(《閱讀辭典》第38頁)。閱讀技能與閱讀能力的異同這里姑且不論,我認為中學閱讀訓練應使學生獲得的閱讀技能主要是:

一、朗讀和默讀。朗讀是出聲的閱讀,默讀是無聲的閱讀。義務大綱要求初中生“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朗讀時眼、腦、口、耳協(xié)同動作,可以從中判斷學生認讀的正誤、理解的深淺、欣賞品位的高下、探究研討的精粗。朗讀的主要技能有重音、停頓、語調(diào)和語速。義務大綱對默讀的要求是“集中注意力”、“不動唇、不指讀”,我想對高中生則應提高默讀速度和理解率。默讀的主要技能是減少眼停和回視,擴大視距和視幅。

二、精讀和略讀。精讀的目的在于充分理解讀物,要咬文嚼字,“纖屑不遺”;略讀目的在于觀其大略,要善于“提綱挈領”。精讀是基礎,略讀為應用。精讀要弄懂讀物寫了什么,怎樣寫的,為什么這樣寫,帶有研讀成分,一般要經(jīng)過整體感知——局部研讀——整體把握三個階段。義務大綱要求掌握的精讀技能有圈點、批注、摘錄、制作卡片和寫讀書心得筆記。略讀則要讀一遍就能理解大意。

三、速讀和聽讀。速讀是現(xiàn)代社會的需要。義務大綱首次對讀速提出了每分鐘500字左右的指標,高中生當然要讀得更快、理解更深些。聽讀可以邊聽邊做其他事,適應現(xiàn)代生活的快節(jié)奏。義務大綱在聽話訓練中對聽讀記敘性、說明性、議論性文章分別提出了理解的要求。對聽讀文學作品也應提出相應要求。速讀靠視覺,聽讀靠聽覺。聽讀因受時間限制,要求更高。

中學閱讀訓練如能抓住上述三個重點,閱讀教學效率當會顯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