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編教材語文教學價值取向淺析

時間:2022-09-19 09:55:05

導語:統編教材語文教學價值取向淺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統編教材語文教學價值取向淺析

[摘要]語文統編教材的全面使用,需要我們教師適應當前教學的需要,主動轉變教學思想與理念,積極與教材編者進行對話,以發揮教材的最大價值。在教學中,教師要突顯教材的育人功能,注重文化的傳承,關注學生的語文素養,使語文教學符合學生的身心成長需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統編教材;價值取向;育人功能

2019年下半年,小學語文教學將統一使用統編教材。這不僅意味著教學內容的改變,而且還意味著教學思想、理念的轉變。統編教材是我國特定歷史時期國家層面的公共知識產品,承擔著培育社會價值體系的功能。如果還是老一套、老思維,就會適應不了形勢發展的需要。只有跳出教材,站在社會需求與學生發展的高度,對語文教學進行審視,準確把握教材所蘊藏的價值取向,才能駕馭好統編教材、使用好統編教材。

一、注重樹人,體現育人功能

教材作為國家課程的載體,理應積極主動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與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時指出:“要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做到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對小學語文學科而言,強調立德樹人,至少需要涵蓋以下幾點。(一)在社會價值方面。統編教材所選編的內容,都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因此,語文教學的著力點是“同化”,讓學生通過語文學習,對教材中的人物思想、價值取向在心底產生一種認同感。這種認同是隨機滲透的,需要通過言語實踐逐步內化達成。(二)在文化價值方面。我國傳統文化雖然博大精深,但其內核是以儒家思想為主,強調通過自我內省將道德認知固化為道德信仰。語文教學的重點是“傳承”,將傳統文化的精髓通過教師的言行舉止,滲透在教學內容之中,讓學生進行理解內化,最終體現在日常言行中。(三)在精神價值方面。語文教學固然要強調價值認同、文化傳承,但前提是要把學生培養成一個精神獨立的人。這里的精神獨立,可以用陳寅恪先生的10個字進行概括,即“獨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落實到語文教學中,就是尊重學生,就是生本思想。教師在與學生對話時,要保持和學生的人格平等,要讓他們的個體精神真正地站起來。

二、注重積累,滲透文化傳承

(一)注重語言積累。聰明來自積累。相比其他學科,語文學科更注重聚沙成塔,需要進行大量的人文積累。統編教材特別注重這一點,在古詩文與經典篇目的數量上都大幅增加。小學的12冊教材,一共選編古詩文129篇,平均每學期超過10篇,占比達到30%。除此以外,每個單元《學習園地》中的“日積月累”,也需要學生進行積累。小學生的機械識記能力較強,適當背誦一些經典名篇,對他們傳承優秀文化,提升人文素養是很有好處的。但這里的“積累”,不能片面地理解為背誦,背誦只是積累的最初階段。(二)注重語感積累。除了語言的積累,還有語感的積累。語感是一種語言感覺。通過經典古詩文的學習,通過朗讀、背誦,學生能從中感知古詩文的語法修辭,感悟古詩文的韻律美、音樂美與建筑美。也許學生一時理解不了,但時間長了,他們自然會形成一種對語言的親近感、敏銳感,從而厚積薄發。這只有在對經典古詩文的朗讀、吟誦中才能逐步達到。(三)注重文化積累。文化屬于一種認知圖式。不同的經典古詩文,其認知圖式是不同的。通過不斷積累,在持續拓展自己的認知邊界、悄無聲息地改變自己認知圖式中,學生與民族文化產生了“共鳴”,從而實現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習古詩文、積累古詩文,最好的方法也是多讀多背,強調的是自悟、自我感知。如果教師講解過多,將自己的理解強加給學生,就會剝奪學生對古詩文的審美體驗。在中低年級,我們主張讓學生多進行背誦積累;到了高年級,則強調通過不同形式進行探究,以幫助學生進行主動建構、積極內化,助推學生完成積累,讓古詩文成為他們認知結構的一部分。

三、注重閱讀,提升語文素養

閱讀能力是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體現。統編教材主編溫儒敏教授曾多次強調,“新教材主治讀書少”,呼吁教師“要做讀書的種子”。因此,統編教材特別強調閱讀的技巧與方法,將默讀、跳讀、速讀等閱讀方式列入教材內容;同時,將“精讀”改成“講讀”,將“自讀”改成“略讀”,還通過“和大人一起讀”“快樂讀書吧”等板塊,將課外閱讀納入到語文課程教學體系中,其目的是滲透閱讀方法、培養閱讀興趣。過去其他版本的語文教材,過多地強調人文因素,不僅以人文主題編排單元,而且其課內外的溝通也是以人文為主題。而統編教材采用雙線結構的模式,突顯了語文要素作用。它不僅以語文要素進行單元編排,而且積極踐行“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的理念,以語文要素打通課內外,幫助學生全面提升語文素養。比如,三年級上冊的預測單元,教材通過講讀與略讀兩類課文,引導學生在不同語境中學習運用預測的閱讀策略。但是,要讓學生從理解掌握到熟練運用,需要在廣泛的課外閱讀與不同語境中進行反復多次練習才能達成。因此,既要讓學生在結構完整的語境中進行練習,也要在內容有所殘缺的語境中進行練習。只有適應各種語境,才能使學生形成一定的閱讀技能。這與當前倡導的廣泛閱讀的理念是一致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強調:“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這里的“整本書閱讀”,是針對當下碎片化閱讀而提出的。讀整本的書,不僅能夠讓學生靜心暢游在特定世界中,而且還能讓學生的思維得到充分歷練。而要達到這一點,就需要教師成為“讀書的種子”,和家長一道,通過言傳身教,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這也是統編教材“和大人一起讀”這一板塊設計的根本目的。只有教師進入學生的閱讀世界,了解他們的內心所需,并帶著純粹的目的去指導,才能培養出學生真正的閱讀興趣。

四、注重語用,強化能力提升

統編教材注重語用,強調語文要素的落實。強調語用能力,這是對傳統語文教學注重人文積累的一大突破,更好地適應了當前社會發展的需要。現在已經進入信息爆炸時代,學會學習更為重要。只有認識到這一點,才能正確地理解統編教材編者的意圖,積極落實語文要素。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學習語用知識不是簡單的知識復制,而是學習主體在參與實踐過程中產生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創造性與生成性。因此,離開語用實踐、離開學生主體的活動,知識的轉移便不復存在。這也決定了語用知識學習的過程具有一定的情境性和復雜性,需要充分調動學習主體參與的積極性。另外,語文素養不比其他知識,具有一種無法言述的特點,需要學生自身體會才能意會。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說明了語用實踐的重要性。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擺正位置,將學生的學習看作是一個實踐活動的過程。教師可以通過一系列的任務驅動,或者專題性學習等,讓學生進行閱讀、品析、探究、表達等言語實踐。教師要通過指導評價,滲透閱讀的方法與技巧,以幫助學生弄清楚知識之間的聯系,繼而進行內化,形成他們自己的語文素養。

總之,無論怎樣,教師都要基于學生的身心成長,基于當前社會文化發展的需求展開語文教學,這樣才能把握教學的大趨勢,才能讓語文走得更遠。

作者:黃祎林 單位:福建廈門五緣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