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編版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策略

時間:2022-08-18 02:59:09

導語:統編版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統編版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策略

小學統編語文教材加大了傳統文化的比重,豐富了識字教學的文化價值。然而在漢字學習過程中,部分學生只重視對漢字音、形、義的簡單識記,忽視了漢字本身所蘊含的文化意蘊和在不同情境中的運用。因此,聚焦漢字的文化特性,在識字教學中把漢字的圖畫美、形象美有層次地展示出來,進一步豐富識字教學的內容和方法,幫助學生突破漢字學習的困境,有利于逐步培養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啟發引導他們感受并理解浸潤在漢字里的民族精神。統編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為集中識字單元,編排了《神州謠》《傳統節日》《“貝”的故事》《中國美食》四篇課文。教材以山川、節日、美食、漢字等文化元素為載體,引導學生圍繞“傳統文化”,學習與生活密切相關、形式活潑、內容豐富的材料,在不同的情境中識字學詞。低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教學時,需要關注兒童的思維發展特點,依據漢字的構形特征及造字規律,使識字教學更為具象化、直觀化,讓學生易于接受,樂于探究。

一、引導循規溯源,圖文對應觀漢字之“象形”

唐蘭先生曾說,“文字本于圖畫,最初的文字是可以讀出來的圖畫。”那么,在識字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象形字依形表義的特點,把抽象的文字符號筆畫延長或彎曲,還原成事物原貌大概的圖畫,在文字與圖畫的比較中發現漢字的內蘊,使學生在腦海中形成生動、直觀的印象?,F今絕大部分的漢字都已經發生了改變,難以看出其本來面貌,為了讓學生了解漢字的起源,筆者在進行識字教學時,經常以還原生字的原形畫面的方式,讓學生感受漢字最初的模樣。例如,教學二年級下冊《“貝”的故事》時,筆者運用圖文對照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貝”的含義。首先讓學生畫畫貝殼的樣子,然后展示貝殼的實物圖,接著演示“貝”字的形態變化過程(如下圖),讓學生比較、體會“貝”的各種字形,體會象形字的象形特點與演變過程,從而對漢字的構字規律和豐富內涵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結合以貝殼為錢幣的實物圖,以及用“貝”作偏旁的一組漢字,說明古人又賦予了“貝”字新的含義———貨幣。古人在此基礎上又創造了很多用“貝”作偏旁、并且與錢財有關的漢字,如賺、賠、購等。這樣一來,學生對“貝”字的起源、作用以及字形字義感受更深刻,識記也會更牢固。再如學習《神州謠》一課,學生不理解為什么中國會被稱為“神州”?教學時,可以從“州”字入手,引導學生說說“州”和哪個字長得很像?學生很快發現“州”和“川”字形很像,“川”指大江大河,“州”字比“川”多了三點,它們之間有何聯系呢?教師以出示圖片的方式,向學生展示“州”字的演變過程,并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和比較,“州”字是象形字,中間的三點象征著河流水泊之間的小塊陸地。傳說中大禹治水后,將天下劃分為九個州,所以“九州”也成了中國的一種代稱。我們國家物產富饒、人民安居樂業,傳說是神的家鄉,因此也稱之為“神州”?,F在“州”多用于地名,如:蘇州、杭州、廣州等。借助熟字“川”來比較字形,猜測字義,追溯“州”字的演變過程,學生在腦海中形象直觀地構建了“州”的樣子,記憶更加深刻。課前布置學生和家人共同制作一道菜品,運用“炸、煎、煮、烤”等任一制作方式,并將菜品名稱和照片記錄在美食導學單里。通過實踐體驗,學生對拌、炒、煎、炸等烹飪方式的認知不再是一個個孤立的漢字,而是具體、直觀、多元的深度理解,對烹飪方法的選擇也有了自己的獨特領悟,有利于培養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在學習中,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將體驗的過程用自己喜愛的方式表達出來,或是將過程畫下來,或是用文字把過程、感受寫在紙上。也正是有了真實和快樂的情境體驗,學生才能寫畫出更多的故事情節,更加體現出了體驗的樂趣和效用。

二、創設生活情境,善用實踐悟漢字之“智慧”

在美食世界里,學生玩得不亦樂乎。這時,進入到教學的重點環節———菜名我會報。第一次報菜名,采用自主認讀和美食分類相結合的方式,學生在正確認讀菜名的基礎上,利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對菜品進行分類?;谇捌诘捏w驗和分享,學生已經識記了部分生字,再借助“美食連連看”“巧手寫美食”等簡單的考查形式,引導學生即測即評。這樣的識字方式更靈活,學生在識記詞串的同時,能充分體驗到美食文化的樂趣。第二次報菜名,通過教師范讀,學生圈畫出制作方法,進而探究形聲字的構字規律。如發現“火”與“灬”都與火有關。以此類推,學生還發現帶有“氵”“艸”等部件的構字規律。第三次報菜名則啟迪學生尋找中國各地的美食,做“小小美食宣講員”,弘揚中國美食文化。這樣,學生在動手實踐、展示分享中,實現了言語智慧的增長。三次報菜名活動,將漢字與生活情境相融,進一步延伸學生對識字習文的興趣。為學生創設真實靈動的識字情境,便于學生識別和認讀相關葷素食材,熟悉多種烹飪手法,還知曉烹飪節奏的快慢……這種拓展探究的學習取代了教師單向、片面的講授,學生在實踐、體驗的過程中自主地走向深度學習,課堂可謂精彩紛呈。

三、重現故事本源,解構類推明漢字之“內理”

一個漢字就是一個故事。華夏五千年文明發展史形成的風俗禮儀、哲學宗教、倫理道德等民族文化“基因”幾乎都隱藏在一個個漢字中。小小方塊字,藏著大學問。因此,在識字教學中,對漢字本源的追溯,挖掘漢字內在的故事,對學生識字能力的提升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從漢字“形”與“文”視角發展學生觀察、理解、想象等綜合能力,更能系統地引領學生明白漢字內理,形成解構類推學習法。至于在“聽”故事、“猜”故事、“編”故事中形成的快樂識字法,則把一些結構復雜、抽象難懂的漢字轉化為活潑的漢字故事,喚醒學生的想象力,進一步激發了他們學習漢字的興趣。故事法在會意字的學習中非常實用。教師按照會意字的構成原理,引導學生從分析構造開始,結合自己的認知去猜讀、分析會意字的意思,進而觸類旁通,豐盈語文素養。以《“貝”的故事》教學為例。師:“貝”作偏旁的字,大多與錢財、寶貝有關,觀察“貧”這個字,你有什么發現嗎?生:“貧”也是“貝”字旁。師:是呀,再看看“貧”字的演變過程,猜一猜“貧”是什么意思?(如下圖)圖3“貧”字的演變過程生1:“貧”的上面是個“分”,表示分開的意思。生2:“貧”的外面好像是間房屋。師:誰能根據“貧”的樣子給它編個小故事?生:一個人家里本來有好多錢,后來將錢財和房子分開,東西變少,家里變窮?!柏殹本褪秦毟F的意思。在了解了“貝”字作偏旁的表義特點以后,學生學會舉一反三,相繼拓展識認其他帶有“貝字旁”的漢字,讓學生根據漢字的部件特征,發揮想象,主動建構字形與字義之間的聯系。如“敗”(如圖4),有學生創編了這樣的故事:左邊是貝殼,表示錢財、寶貝,右邊像是一只手拿著棍棒在敲打寶貝,寶貝被敲打壞了,這個家也逐漸衰敗了。“貪”(如圖5),上面是一個人長大了嘴巴,下面是貝殼,我們可以想象成一個人見到錢財,張大嘴巴拼命索要,很貪婪。當然,教師還可以組織以“漢字故事”為主題的其他拓展活動,如此一來,抽象乏味的漢字頓時變得妙趣橫生。再如《傳統節日》中關于清明節“祭掃”的習俗,通過結合“祭”字的由來進行教學。出示“祭”的象形寫法(如圖6),上部左邊是一塊肉,右邊是一只手,下半部分的“示”看上去很像上古祭祀用的石臺,指用手拿著肉放到祭臺上進行拜祭。再通過出示祭祀和祭掃的圖片,引出關于清明節的傳統故事,幫助學生了解“祭”作為一種儀式的含義,即對神靈、祖先或死者表達敬意。清明節祭掃是人們為了緬懷祖先,紀念先人而流傳下來的重要民俗之一,寄托了后人對祖先的深切哀思。借助相關的傳統節日故事,引領學生在語言文字的學習中,汲取先民智慧,塑造傳統文化品格,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圖6祭的象形通過猜故事、明內理的方式,學生不但能扎實掌握會意字的特點及規律,還能激發和釋放想象力,可謂一舉多得。

四、厚植文化基因,融合激活拓漢字之“文韻”

著名語言學家唐漢先生曾這樣論述:“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都濃縮于漢字母語之中,漢字以其獨特的形式,記載和傳承著中華文化。每一個漢字,幾乎就是一種實物的摹寫、一幅生活場景的縮影,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睗h字看似筆畫簡單,實則博大精深。學習漢字,不僅僅是了解漢字的音形義,更需要養成獨特的“漢字思維”,把漢字所蘊含的文化元素有機地融入漢字教學之中,讓學生知道,學習漢字不但是識字,更要感知漢字背后的厚重文化,從而獲得對“神奇的漢字”“會跳舞的漢字”的審美體驗。在教學“貝”字時,除了要讓學生了解“貝”是海里的一種動物,還要知曉它是古代重要的貨幣工具。以“貝”字為契機,展開漢字拓展活動,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式走進古代錢幣文化,探尋錢幣王國的奧秘。如,可以多人合作搜集跟錢幣有關的史料知識;可以通過游戲,加深對中國古代錢幣發展史的了解;可以與動手實踐相結合,在體驗中了解錢幣背后的哲學精神和奧義;也可以展開走訪調查,走進錢幣博物館參觀,了解錢幣的變化和支付方式的變革……在學習“艾”字時,先引導學生回憶“草字頭”往往與花草有關,再出示艾草圖片,讓學生了解文中“艾香”是艾草的葉子發出來的香味。每年的端午節,家家戶戶會在門上掛菖蒲、艾葉以辟邪。因此,端午時節,人們總能聞到“粽香艾香滿堂飄”。通過多種形式的反復朗讀,融漢字于傳統文化之中,這樣的識字教學不僅強化了對“艾”字的記憶,而且還讓學生習得“端午插艾”的習俗,進一步受到傳統文化的感染和熏陶。在學習“舟”字時,教師順勢引出“龍舟”一詞,并向學生介紹賽龍舟的盛況,引發學生對端午節為什么要賽龍舟的好奇,不僅了解端午節的來歷,還增強了對家鄉、對民族的自豪感和幸福感。再如,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到了這一天,人們為了歡度新春,從祭灶開始便忙著“貼窗花”“貼福字”“貼春聯”。學生在識記“貼”字的同時,自然也增進了對春節習俗的了解,多了幾分對春節的喜愛和期盼。還比如學生對“乞巧”這個詞比較陌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別用“乞”“巧”來組詞猜猜它的意思,乞,乞求,巧,心靈手巧,再借助視頻動畫、講故事等形式向學生介紹乞巧節的習俗,學生很容易理解是向織女乞求一雙巧手的意思,既明晰了字義,又能感受到傳統節日的文化意蘊?!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起點,也是貫穿于整個小學階段的重要教學內容。在識字教學中,教師充分關注漢字的文化特色,尊重漢字自身的文化特點,找到契合學生學習漢字與傳承文化的興奮點,有針對性地融入漢字文化,開展探究性識字學習,讓學生跳出“就字論字”的限制,在潛移默化中親近漢字、喜歡漢字,進而熱愛源遠流長的漢字文化,識字教學的文化價值就能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施露露.與漢字文化聯姻,激活“智趣”識字[J].語文天地,2020(8).

[2]于維祥.在識字教學中發揮漢字的文化浸潤功能[J].小學教學研究,2020(6).

[3]丁華芳.識字教學中滲透漢字文化的有效途徑[J].語文教學通訊,2020(1).

作者:花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