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語義轉移現象初探
時間:2022-03-09 03:52:00
導語:名詞語義轉移現象初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名詞的特征之一是語義偏移,例如由中性詞變成褒義詞或由中性詞變成貶義詞等。本文主要討論了“好不”“差點”“差點沒”三種現象,著重從偏移現象出現原因以及實踐運用等方面進行分析總結。
關鍵詞:好不差點差點沒語義偏移
1引言
語言詞匯中名詞的一些重要特征,一直是語言哲學和認知語義學研究的重點。對于名詞的語義偏移現象,國內很多人已經做過很多專門研究。例如“意思”本來是個中性詞,但是“有意思”就帶有褒義的含義;“味兒”原來也是中性詞,但是“有味兒”就既可以是褒義詞也可以帶有貶義的意味;“有意見”也從“意見”的中性詞變成了帶有貶義的詞語。
實際上,漢語當中大部分的中性詞和一定的詞語(是,有)搭配之后,意思偏向褒義,向著“好,大,高,美,強”等方面發展:有水平,有高度,有速度,有見解,有腦子,是時候,是塊材料,像個人樣,夠意思,夠個兒,算樣東西,算話,成比例,成形;只有很少數的詞搭配之后會變成貶義的,例如:有意見,有脾氣,有看法等。
“好不”“差點……”“差點沒……”現象也是名詞的語義偏移情況中的研究熱點,本文將對這三種現象作簡單論述。
2詞匯中的三種語義偏移現象
2.1“好不”現象
首先讓我們看一下在文學作品中出現的一些有關“好不”的句子:
(1)我夾雜在別的兒童之中,由圍墻的縫隙中往里窺探,對他們洋人好不羨慕。
(2)哦,好不公平的天哪!
(3)她一天天看見程仁在村子里露了頭角,好不喜歡。
在句(1)(2)(3)中,這些詞組的意思分別是“極不羨慕,極不公平,極不喜歡”。是不是所有的“好不”都可以作“極不”的意思來講呢?也不盡然。以下與“好不”搭配的一些詞語告訴我們情況并非如此:
好不講理(極不講理)好不蠻橫(極蠻橫)
好不安分(極不安分)好不放肆(極放肆)
為什么有的是“極不……”的意思,而有的就是“極……”的意思呢?原因就是褒義詞前的“不”是否定前綴,與褒義詞緊密結合,而程度副詞就用來修飾帶有否定前綴的詞語,所以“好”是來修飾“不講理”的;而貶義詞前面的“不”只是句法上的否定詞,與貶義詞結合松散,被“好”吸引過去構成了一個表示程度高的雙音副詞“好不”一起來修飾貶義詞,因而“好不”是來修飾“蠻橫”的。
從中我們初步得出的結論就是,褒義詞由否定成分修飾則具有貶義的意思,而貶義詞由否定成分來修飾則不具備褒義詞的意思。這個立論在英語的例子當中也得到了證實。英語當中總是先出現一些褒義詞,然后加上否定前綴變為貶義的具有否定性質的詞語,例如un-im-in-與一些褒義詞相搭配probable,proper,adequate,attention,capable,charitable,clear,comfortable,concerned,conscious,cooperative則變成了improbable,improper,inadequate,inattention,incapable,uncharitable,unclear,uncomfortable,unconcerned,unconscious,uncooperative這些貶義的詞語。然而褒義性的詞語卻很少以否定前綴與帶有貶義含義的詞語結合而成,所以我們很少看到像unbad(un+bad),unsad(un+sad)這種類型的詞。
2.2“差點……”現象
除了“好不”詞語是這種情況之外,漢語當中還有一個類似的例子,那就是“差點……”(或者說“差一點……“)和“差點沒……”(或者說“差一點沒……”)。下面是一些在文學作品,報刊和網絡當中出現的的例子:
(1)頭一天上工,祥子就差點發了昏。
(2)我哆哆嗦嗦地踩在了雪上,差點跌了個大跟頭。
(3)白天吃了仨鐵蠶豆,晚上睡覺多含了一個,差點兒給噎死。
(4)武漢隊奇兵差點奏效
(5)兩場加時賽給平淡無奇的足協杯增添了一絲亮色,兩支中甲球隊東莞東城和南京有有面對兩支中超球隊上海申花和天津康師傅,差點爆冷成功。
(6)本·拉登差一點就可以制造出放射性的炸彈,即人們俗稱的“骯臟炸彈”。
(7)前幾天,我們全寢室的伙伴來醫院看她,她也這么說,回去后大伙都差點沒笑破肚皮。
(8)你的膽子比特技演員還大,差點沒把我嚇個半死!
(9)小姨讀了信,當下差點沒氣死,立即讓兒子把錢寄了回去。
(10)郭達差點沒認出本山。
(11)歐盟首腦“全家福”今年差點沒拍成。
(12)一提到國徽,大家的腦海里就會浮現出天安門。但據組委會工作人員披露,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設計國徽時,天安門差點沒“進入”國徽。
前面的六個句子是關于“差點……”,后面的六個句子是關于“差點沒……”。我們要觀察的就是“差點……”在前面的六個句子中是不是一個意思;“差點沒……”在后面的六個句子里面是不是也是一個意思。這些句子之間有沒有什么規律可尋呢?前面三個句子中“發了昏”“跌了個大跟頭”“噎死”真的發生了么?答案是否定的。而后面三個句子當中也沒有“奏效”“爆冷成功”“制造出放射性的炸彈”。既然“差點……”在句子里面都是作“沒有,不”的意思來講,是不是說在這六個句子當中,“差點……”都是一樣的涵義呢?雖然意思是一樣的,但是我們推理的思路卻不都不是一樣的。在前三個句子里面“發了昏”“跌了個大跟頭”“噎死”并非人們希望的事情,而“奏效”“爆冷成功”“制造出放射性的炸彈”卻是說話人盼望成功的事情,一類是具有否定的含義,而另外一類卻是肯定的,因此“差點……”的內在涵義是不同的。在句(7)(8)(9)中,人也沒有“笑破肚皮”“嚇個半死”“氣死”,用法類似于(1)(2)(3)三個句子。但是后面的就不同了,事情最后確實是“認出本山”“拍成”“進入國徽”了。同樣是“差點沒……”為什么后面的六個句子意思就不同了呢?原因就是“笑破肚皮”“嚇個半死”“氣死”并不是人們心里面想要實現的愿望,而“認出本山”“拍成”“進入國徽”恰恰是人們希望得到的,所以六個句子意思有些差別。
稍微總結一下得出的結論是:如果事情是說話人不希望實現的或者說具有貶義的韻味,那么說“差點……”和“差點沒……”都是指事情接近實現而沒有實現;如果說話人希望實現的事情或者說事情是褒義的,那么“差點……”是惋惜它未能實現,而“差點沒……”是慶幸它終于實現了,但是事情進展完成非常不容易。
3出現的原因
不論是“好不”“差點……”還是“差點沒……”的不同意思都是和人們預想的事情性質有關。人們總是期望發生那些好的,褒義的事情,而盡量不希望那些壞的,貶義的事情發生。對于語言中出現的這種現象,語言學家從以下幾個方面作出了推測:
Boucher&Osgood(1969)在心里實驗室通過試驗,提出了“PollyannaHypothesis”,也就是著名的“波麗安娜假說”。Pollyanna是美國作家EleanorPorter同名小說(1913)中的女主人公,以特別樂觀著稱,所以這個假說也叫作“樂觀假說”,就是說在人們的思想當中,人們總是期望和追求那些好的方面,事情,人和事物。“在不準知道事情吉兇的時候,人總是先往好里想”(老舍:1999)以及“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就是這句話的最好表現。而另一例證就是在英語當中褒義詞和正面詞的使用頻率遠遠大于貶義詞和反面詞的使用頻率,根據鄒韶華的調查研究表明,褒義詞與貶義詞的使用比率是7:3。
第二種原因應該歸結于人類的正常心理(Normality)。人們在使用語言進行交流時,總要遵守一定的語言使用“常規”(Norm),偏離常規而選擇特殊的表達方式是變異。Bierwisch(1967)指出:“好的狀態被看作是好的牛奶,變質的牛奶是不正常的牛奶。”人們之所以期望和追求好的一面是因為好的一面是正常的,語言中表達正常態多用肯定形式,表達不正常態多用否定形式也是很自然的了。偏向正常的假說還能說明為什么除了“好~壞之外,我們把“大~小”,“長~短”,“深~淺”等這些成對的詞看作正面詞和反面的對立。
還有人從語言自身解釋名詞的語義偏移現象。由于正面詞的使用頻率高,名詞就經常受到正面形容詞的修飾,如“水平”經常受“高”修飾,結果“高的”的語義就轉移到“水平”上來了。但是個人認為,正面詞的使用率高還是因為人們期望和追求好的事情有關。
另外我們還可以從語用學的“禮貌原則”上面找答案。禮貌原則就是為了把不禮貌的信念減弱到最低程度。把一些對聽話人或是第三者來說不禮貌的話,或是略去不少或者是婉轉,間接地說出來。它維護了交談雙方的均等地位和他們之間的友好關系。Leech提出的禮貌原則包括以下幾個準則:策略準則,寬宏準則,贊揚準則,謙虛準則,贊同準則,同情準則。其中在此篇我們應該著重看贊揚準則:建立縮小對他人的貶損,盡力夸大對他人的贊揚。
4應用范例
(1)你孩子長多高了啊?(你孩子長多矮了啊?)
(2)他的孩子今年多大了?(他的孩子今年多小了?)
(3)這塊布有多長啊?(這塊布有多短啊?)
(4)Howmuchdoyouwant?(Howlittledoyouwant?)
以上是漢語和英語當中人際交流常用的句子。我們看出人們常常會選擇用“高,長,大,much,far,long,many”而不用他們相對的詞語。如第一句中,也許說話人看到了聽話人的孩子,也知道這個孩子不是很高,但是仍然要說“多高”而不是說“你孩子長多矮了啊?”如果說話人這樣交談必然引起聽話人的不滿,因為“多高”還是模糊的概念,包括“高和矮”,但是“多矮”就肯定不包含“高”的含義,就是強調這個孩子“不高,甚至和同齡孩子比較起來是很矮的了”。所以這種說法是違反了禮貌原則的。
5小結
以上只是名詞語義偏移的一點心得,當然名詞語義偏移還包括很多詞語,很多層次的研究。本文只是對其中的“好不”和“差點……”“差點沒……”作了初步研究。了解了語義偏移的現象之后我們就可以對日常生活交談中出現的某些現象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就不會會錯意了。
參考文獻:
[1]Bierwisch.SomeSemanticUniversalsofGermanAdjectivals[M].FoundationsofLanguage,1967.
[2]Boucher,J.&Osgood,C.E.ThePolllyannaHypothesis[J].JournalofVerbalLearningandVerbal
Behavior,1969.8,1~8.
[3]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4]老舍.駱駝祥子[M].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999.
(5)鄒韶華.中性詞語偏移的原因及其對語言結構的影響[J].語法研究和探索,1988.
- 上一篇:有效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構建綜述
- 下一篇:金融發展依賴與利率市場化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