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元素在大學語文教學的思考
時間:2022-08-22 08:21:07
導語:傳統文化元素在大學語文教學的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課程定位不準,地位不高
“大學語文”是一門綜合性的人文素質教育課,而人文素質教育的基本內涵就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然而在高校尤其是高職院校的課程設置中,除了漢語言文學等相關專業外,大學語文課程往往是作為對大學生要求不嚴的公共課存在,逐漸被邊緣化。為了滿足社會的需求和就業率,學校更注重對學生技術技能和專業知識的培養,學生自身也更愿意花更多的精力來獲得外語證書和計算機證書,對大學語文的重視程度較低,教學效果不理想,加上標準定位的不準確,融入傳統文化很困難。
(二)教學形式單一,內容陳舊
在大學語文的教學中,往往是以教師的課堂為中心,教學方法單一、死板,教學中缺少與學生的互動交流,只為了單純地完成教學任務。不能夠采用靈活的教法,不能夠因材施教,也缺乏因人施教的主動性,最終導致學生對于教授的內容是被動接受的,沒能充分發揮教學的有效性。同時,在教學內容方面,存在不更新,沒有結合當展的特點和優勢等問題,使得課程單板枯燥,進而導致大學生普遍對語文學習缺乏興趣。
(三)師資隊伍文化素養不高
由于種種原因,從事大學語文課程教學的教師,普遍教被認為是“萬金油”,缺乏必要的專業深入,導致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隊伍呈現出極不穩定的情況,且教師中華傳統文化的修養程度參差不齊,總體水平并不樂觀。大學要成為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主要平臺,提升語文教師的傳統文化修養是重要前提。
二、加強傳統文化在大學語文教學中融入的主要策略
(一)確立“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大學語文”課程標準
按照近年來一系列有關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的講話精神和教育部《綱要》的明確要求,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到高校相關課程體系中勢在必行,“大學語文”尤其要擔當重任。但實際情況卻是,“大學語文”逐漸被邊緣化,既沒有專業課的權威地位,也沒有外語課的現實需求,處境越來越尷尬。若要改變這種局面,就必須堅定地確立“大學語文”傳承和創新優秀傳統文化的課程定位。教育部高教司《大學語文教學大綱》(征求意見稿)指出大學語文的屬性應是綜合性的人文素養課:“在全日制高校設置大學語文課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基礎性特點,適應當代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日益交叉融入的發展趨勢,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具有全面素質的高質量人才。”同時,在2014年3月,教育部印發了關于《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的通知,《綱要》要求:“大學階段,以提高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為重點,培養學生的文化創新意識,增強學生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從國家教育層面來看,以“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的標準來定位“大學語文”既符合《綱要》對于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要求,也符合大學語文作為母語教育課程的屬性。大學生經歷初高中的洗禮,已經基本具備獨立的閱讀、分析和思考能力,與其它課程諸如思想政治理論課相比,“大學語文”有其自身特色,這是一門以具體的母語文本閱讀為主要學習形式的課程,這就使得大學生可以通過有關中國傳統文化優秀作品的賞讀,來具體形象地感受和認識優秀傳統文化。通過教師的講授與學生的自主學習相結合,學生便可以由感性到理性、由點及面、舉一反三地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厚重與博大,領悟其精髓。
(二)加強“大學語文”的師資隊伍建設
定位了“大學語文”作為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有力載體,這就對大學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實現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目標的重要組成群體,語文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基礎、良好的母語運用能力,具備較高的聽說讀寫的水平,還要具備深厚的傳統文化素養和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覺意識。同時還必須有開闊的學術視野,有辯偽存真、取精去粗的分析和判斷能力。總之,不論是在文化涵養、專業儲備、教學觀念,還是在教學能力和方法等方面都對大學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大學語文教師,應主動加強自身的傳統文化修養。同時也建議高校為教師提升傳統文化修養提供條件,組織開展靈活多樣、豐富生動的各類進修活動。
(三)改變“大學語文”教學模式和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大學語文的教學中,往往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一堂課下來,主角是教師,教學中缺少與學生的互動交流,只為了單純地完成教學任務,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濃,教學效果不理想。要解決這一問題,首先,在教學能力上,大學語文教師要積極主動地研究本門課程的屬性和特點,尤其是對于古老晦澀的傳統文化知識的講授既不能賣弄,也要避免膚淺。只有不斷研究,以研促教,才能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其次,要采用以行為導向為主的多種教學方法,如分組討論法、情境模擬法、啟發引導法、比較分析法等,不搞一言堂,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樂于實踐,加強自主學習意識。第三,要借助多媒體、網絡、慕課、微課等新型技術豐富教學手段,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同時,教師可以改變傳統的以期末試卷成績為主的學期評定方式,制訂以課堂討論、讀書報告、論文寫作、調研報告等為主要形式的多元化考核方式。
(四)根據時代特點和學生實際,創新教學內容
傳統文化內容豐富,而大學語文的課時又相當有限,要在有限的授課時間里更好地將傳統文化知識融入到大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就必須有所選擇地選取教學內容。首先,要結合時代特點,在當下社會背景下對傳統文化知識進行分析簡化,有針對性地將課堂教學內容與學生關注的社會現實相結合,引導學生聯系現實問題進行思考,拉進學生和傳統文化之間的距離。其次,應根據本校學生的知識水平、接受能力和實際需求,選取通俗易懂并且適合個人專業發展需要的教學內容,突出實用性,真正做到“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的目標。比如剛入校的大學生,尚處于迷茫階段,對如何規劃短短幾年的大學時光較為關注,筆者時常引用孔子談自己生平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來引導學生做人生不同階段的目標規劃。再如,大學生對愛情問題十分關心,而中國傳統文化里關于愛情婚姻的經典數不勝數,可選取有關作品與他們共同探討。比如從《詩經•周南•漢廣》篇我們看到了單戀者的形象,從樂府民歌《有所思》里我們又看到了失戀者的形象,由此可引導學生如何正確地面對得不到和已失去的愛情,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總之,大學語文教學要根據時代特點和學生實際,創新教學內容,注重因材施教。
三、結語
中國傳統文化內容豐富,它所蘊含的精神風貌、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如“仁、義、禮、智、信、孝”等思想和精神,一直存在于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和實際行動中,成為我們創造新文化、締造新歷史的源泉和動力。在當今“全球化”的時代大背景下,中華民族將以怎樣的姿態參與世界合作與競爭,進而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現實挑戰。所以,對于中華民族的語言文字、文化藝術、文學典籍、科技工藝、哲學宗教、倫理規范、生活習俗等豐厚遺產,如何繼承和創新使之進一步發揮效用,是一項關乎國家民族發展強大的根本性任務,高校責無旁貸。基于此,在大學語文課程中融入和強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就有了極大的必要性。而當前的大學語文教學又存在諸如定位不明、教法單一、內容陳舊、師資隊伍素養不高等問題,要加強傳統文化在大學語文教學中融入,就必須對大學語文課程教學做出相應的改革和調整,這首先需要高校領導的重視,重新定位大學語文的課程標準,并支持大學語文的師資隊伍建設。同時,作為傳承傳統文化主角之一的大學語文教師,也應轉變觀念,從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內容等方面做相應的調整和創新,確實有效地利用好大學語文課堂這一陣地,真正使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社會培育出更多品學兼優的應用型人才。
作者:康蕓英 單位:泉州華光職業學院基礎部
參考文獻:
[1]王偉萍.試論在大學語文教學中落實傳統文化的傳承功能[J].教育與教學研究,2009,(11).
[2]王鐵良.大學語文教學應增強中國傳統文化底蘊[J].當代教育論壇,2009,(8).
[3]張福貴.大學語文教育的學科定位與功能特性[J].中國大學教學,2014,(1):48.
[4]郭海軍、張旭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大學語文課程建設[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2).
[5]郭愛濤.國學素養培育視野下大學語文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廣西教育:職業與高等教育版,2016,(1):95-96.
- 上一篇:大學語文怎樣有效提高學生語言能力
- 下一篇:大學語文隱性課程資源開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