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聲腔把握歌曲的韻味

時間:2022-06-19 08:25:58

導語:利用聲腔把握歌曲的韻味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利用聲腔把握歌曲的韻味

從笑腔演唱技法上把握與處理歌曲的“韻味

笑腔演唱技法是戲曲中常用的一種演唱技法,它是通過開懷笑的力量來推動氣息在橫膈膜處向下、向外擴張,而這種開懷笑的狀態正好打開歌唱腔體,使歌唱通道得以疏通,正好符合歌唱的基本法則。這種演唱技法在京劇、越調藝術中都比較常見,而京劇有許多經典唱段、道白中都有以笑腔為主的例證,如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中楊子榮的經典唱段《甘灑熱血寫春秋》中,唱到最后一句后干脆來一段痛快淋漓的笑腔大展示,把作品的藝術魅力推向高潮,極大地彰顯人民解放軍面對窮兇極惡的土匪所表現出的大無畏的犧牲精神和定能戰勝艱難險阻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笑腔藝術在聲樂作品中也有不少,作曲家往往根據歌詞的意境來營造音樂意境,在考慮樂思時就想象著把笑腔技法揉進作品中,讓歌唱者能夠從音符的演變中唱出歡欣和開心的情緒,使歌曲呈現出一種自豪、樂觀、詼諧、風趣的風格。而這種風格的體現就是要靠演唱者恰如其分的駕馭笑腔能力,使作品在內張力的帶動下,由內向外地釋放出一種由衷的快樂情緒。在歌曲《打個勝仗笑哈哈》《我是個采煤的黑小伙》《真是樂死人》等優秀聲樂作品中就能感受到那種笑腔藝術所產生的無窮魅力。

在甩腔的演唱中把握與處理歌曲的“韻味”

“甩腔”又叫拋腔、拖控。甩腔唱法又叫甩音唱法,是我國民族唱法中一種典型的歌唱技法,它是一種在音調運行過程中插以短時值的上行裝飾的手法。甩音常用假聲演唱,其時值往往比歌譜上記錄出來的要短,甩到后馬上離開,這種情形常在陜、甘、青一帶的民歌中出現,當然西南地區少數民族歌曲中也常有這種技法出現。還有一種甩音出現在音樂中長時值的拖腔后面,其時值常比上述那種甩音長些,用假聲演唱時突出了音色的虛、實對比,聲音聽起來更有“韻味”。它的特點是一字多音(腔),在我國浩如煙海的民歌和戲曲音樂中廣泛存在。在歌曲創作中也常采用這種甩腔的手法,它能使旋律更加優美動聽,把歌詞中潛在的情感(即“潛臺詞”)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從而達到增添歌曲的“韻味”和特色、增強藝術感染力的目的。甩音多出現在被裝飾的高音上方四度,這與西北地區的音調色彩也相吻合。如西北民歌《蘭花花》的開篇中就能體會到甩腔的運用。歌中唱到:“青線線那個藍線線兒”,在“藍線線”的第二個“線”字的旋律走動上可以看出,“線”字前先是加一個同音和大二度的裝飾音,接著是五拍子的拖腔,到第六拍上出現一個純四度的甩腔音,這正好也符合西北音調的特點。所以用甩腔可以把譜子上的符號變成膾炙人口、“韻味”十足、感人肺腑的美妙音響。

在抽聲的演唱中把握與處理歌曲的“韻味”

抽聲即倒吸氣時聲帶產生的一種聲音。這是民族唱法運腔中表現悲哀唱段的一種特殊手段。具體步驟是閉住聲門然后吸氣,讓空氣在聲門上部形成壓力,然后用力向里抽,讓聲門上部的空氣突然沖破聲門的阻力使聲帶振動,相當于人痛苦時的一種抽噎狀。民歌《蘭花花》中就運用了抽聲唱法。歌中唱到:“撇下我的情哥哥,撇下我的情哥哥,抬進來了周家。”通過仔細閱讀歌譜,就會對作者匠心獨具的安排頗為贊許,在“抬進來了周家”前面清晰地標注著一個氣口,而就是這個普通的氣口,譜子也沒有再做深度解釋,但歌唱者運用抽聲唱法,卻獲得非常好的藝術效果,把蘭花花含恨受屈,強迫被逼地嫁到周家時那種難以名狀的酸楚心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從“氣聲相和”的演唱上把握和處理歌曲的“韻味”

說起“氣聲相和”不得不提起“氣聲唱法”,這是改革開放之初由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李谷一最先使用的一種運腔方式,她在演唱《鄉戀》(電視片《三峽傳說》插曲)及電影《小花》中的插曲《絨花》等作品時,通過那種類似嗲聲嗲氣的發聲,給當時高亢嘹亮的民族聲樂一湖靜水中投入一顆小石子,卻掀起大波瀾,從而開啟了氣聲唱法之先河,給后來的流行歌壇產生深遠的影響。

嚴格說,“氣聲唱法”還不算主流唱法,正常的發聲規律,要求氣息振動聲帶時,兩片聲帶要閉合而發聲,這種聲音比較結實響亮,而“氣聲唱法”則是有意不讓聲帶完全閉合,讓氣流通過未完全振動的聲帶時發出。在這種聲音中,因帶有明顯的氣流聲,而使聲音色彩略顯暗淡、虛婉,甚至帶有一些啞聲。但是,這種聲音更顯自然親切,具有特殊的感染力。目前通俗歌曲里大量使用這種歌唱狀態,甚至有些民通唱法的歌手也會在低聲區的處理上運用這種技法,使低聲區聽起來更親切、更柔美。如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王麗達在演唱《親吻祖國》低聲區時揉入通俗唱法中的氣聲手段,輕輕地把歌曲中兩處低聲區的那句“祖國啊讓我親親你”的樂句唱得親切柔美,拉近了同觀眾的距離,產生很好的藝術效果。目前各派聲樂界產生出多種多樣的聲音表達途徑和形式。而聲腔的塑造是其特色的語匯技法和表達方式。無論是哭腔還是笑腔的聲音,只要符合作品的思想內涵,歌曲就會呈現出帶有自身特色的“韻味”,而其風格也會得到完美體現。

作者:馬艷星單位:周口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