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四十年兒童藝術教育研究
時間:2022-06-01 04:42:53
導語:近四十年兒童藝術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兒童藝術教育在制度、理論、課程實踐等方面不斷變革與發展,而兒童藝術教育觀念的轉變是推動其變革與發展的主要因素。兒童藝術教育的觀念演變是研究者與兒童藝術教育的歷史、政策不斷對話的過程,對于理解兒童藝術教育的過去、現在以及未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價值。本文將從價值取向、課程實踐、課程評價三個方面對于我國兒童藝術教育觀念的轉變進行討論。
【關鍵詞】兒童藝術教育觀念;取向;實踐;評價
一、價值取向由藝術學科向兒童發展的轉變
根據藝術教育過程的立足點和側重點的不同,藝術教育呈現出兩種不同的價值取向,即藝術學科取向和兒童發展取向。改革開放初期,兒童藝術教育處于恢復和重建階段,我國頒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規,使兒童藝術教育得以發展。幼兒園設置語言、美術、音樂、體育等分科課程,在這一階段,分科課程是兒童藝術教育的主要教學形式,也是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手段。1981年,教育部頒布的《幼兒園教育綱要(實行草案)》中結合幼兒年齡特點,進一步規定了幼兒園語言、音樂、美術等分科課程的內容、要求和教育目標。[1]由此可以見得,這一階段的兒童藝術教育強調藝術學科本位,特別強調藝術知識技能的傳授,關注兒童藝術學習的結果。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我國改革開放的步伐進一步加快。我國原有的計劃經濟體制重視集體利益、社會發展,較少考慮個體需要和發展,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給重集體輕個人的價值取向帶來了巨大的沖擊,人們的主體意識和個人潛能逐漸被激發。與此同時,我國基礎教育針對“知識中心,分數至上”的應試教育出現的一些問題,開始探索“以人為本”的素質教育。1993年,《中國教育改革發展綱要》明確指出“要由應試教育轉向提高國民素質,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質、身體素質等。”1998年,教育部頒布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強調美育在素質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并明確提出素質教育要從幼兒階段抓起。[2]
二、課程實踐由教師主體向兒童主體的轉變
改革開放初期,兒童藝術教育基本上繼承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以教師為主體的分科教學模式。當時的兒童音樂課、兒童美術課也呈現流程化特征,即:開始部分,激發兒童學習興趣;基本部分,教師講解示范,兒童模仿;結束部分,教師點評。講解示范成了這一階段兒童藝術教育的主要教育方法,兒童則以模仿為主要學習方法。隨著對外開放力度的不斷加大,大量外國教育思想及理論被引入我國兒童藝術教育領域,如: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維果茨基的支架教學法、杜威的活動中心課程理論以及羅杰斯的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等,對于兒童藝術教育思想的轉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996年頒布的《幼兒園工作規程》中,將美育目標定義為“培養幼兒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現美的情趣和能力”,“情趣”在前,“能力”在后,體現了對于兒童審美情感以及兒童身心發展特點的關注。藝術教育思想的轉變,推動了課程實踐的轉變。這一時期兒童藝術教育教學,由教師主體向兒童主體轉變,這種轉變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注重兒童參與藝術活動,以及兒童藝術創造力的發揮;二是認識到兒童藝術教育應以兒童藝術能力發展規律為基礎。在這一階段,上課仍是兒童藝術教育的重要形式,但不是唯一的形式,游戲、觀察、欣賞、練習等教學方法被靈活應用。
三、課程評價由單一向多元的轉變
1981年10月,教育部頒布的《幼兒園教育綱要(實行草案)》根據我國總的培養目標和教育方針,結合兒童年齡特點,提出初步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具體任務,并規定了音體美等學科的教學內容、教學要求以及教育目標。因此,教師在衡量兒童藝術教育成果時通常采用統一標準,關注藝術教育的結果,而非藝術教育的過程,而評價主體也以教師為主。進入21世紀,兒童藝術教育評價改變過去單一標準、單一評價主體的特點,轉而變得多元化,具體表現為:評價標準、評價主體、評價方法的多元化。藝術教育學習的評價,不再以學習成果為指向,而注重兒童的藝術學習過程,關注創造性、獨創性的發展,以及審美情感的體驗和表達,尊重兒童的個性,旨在促進兒童身心的全面發展。此外,評價主體、評價方法除教師打分或寫評語外,還包括兒童自己自評、兒童互評等。這種多元評價導向使兒童在藝術教育過程中,不再單一追求成年人眼中美術“像不像”,唱歌“準不準”這樣的目標,而是在關注兒童在藝術教育活動中能夠發現意義、體驗意義、建構意義。正如葉圣陶在《論創作》中所說:“兒童視一切都內含生命,所以,常與草木微笑,與桌椅談話,兒童若能把他們的意義抒寫出來,一定是無上的美。”[3]
四、結束語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以來,我國兒童藝術教育思想在經濟迅猛發展的基礎上,在西方先進教育思想的沖擊下,得到了迅猛發展。如今的兒童藝術教育思想以兒童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科學為指導,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目標,注重兒童與教師、生活、藝術文本等的對話,呈現多元價值共存的藝術教育價值取向。但是,兒童藝術教育思想的發展并沒有停下,其討論、探究和轉變還會一直綿延下去。
參考文獻:
[1]王任梅.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學前兒童藝術教育歷史演變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2.
[2]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全日制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4.
[3]葉圣陶.葉圣陶論創作[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李嘉妮 單位:云南藝術學院
- 上一篇:軟木畫歷史文化研究民間藝術審美
- 下一篇:藝術深刻表現標志角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