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符號在公共藝術的運用

時間:2022-06-28 11:34:37

導語:書法符號在公共藝術的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書法符號在公共藝術的運用

摘要:中國書法藝術在中華藝術文明的長河當中地位舉足輕重,具有重要意義。與書法藝術同時期出現的書法符號應用,也在中華手工業史與貨殖史發展的助推上,做出了很大貢獻。由于這些書法符號大多面向公眾,因而形成了公共視野下書法符號的廣泛應用,隨著時間的發展,當代書法符號的應用逐漸走向了公共藝術的道路。

關鍵詞:書法符號;公共藝術;書法藝術

一、書法藝術與書法符號

書法藝術作為中華藝術文明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其存在已有幾千年。書法藝術字體的演變與發展,承載著每個王朝各自鮮明的文化屬性。起初并無書法藝術,一些記錄語言的特殊符號隨著使用的普遍,出現在華夏文明的不同方面。但此時文字符號僅可被稱為語言的載體,其產生的原始美感,雖被后世定義為“藝術”,然而依照當時的藝術觀來看,其裝飾性美感與感性訴求是達不到藝術水準的,也就是說在此時書法藝術是未被定義的。隨著時間的推進與文字符號在秦朝的統一化應用,文字符號逐漸成為社會文化與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進而衍生出文字符號的藝術化追求,在此之后書法藝術誕生并發展,在晉展成為一個獨立的藝術門類。書法藝術,具有藝術性與藝術價值的最初原因在于它遵循了二維構成的形式美法則,從二維空間的組織方式來看,運用到了點、線、面三個元素,是標準的二維構成造型方式。更為重要的是,書法藝術運用的載體是文字,在感性的情感表達方面具有直接性優勢,書寫的內容即為表達的情感,可以為觀者與書寫者帶來藝術性享受同時帶來藝術性哲思。因而,我們可以肯定中國書法不同于世界上其他國家的語言文字,它明確地屬于藝術領域。書法符號與書法藝術同時期出現,因具有明確的意義被廣泛應用于手工業當中,并長久地作為傳統紋樣的一種,例如福字在手工藝產品中的應用。我們從手工藝品的角度去欣賞書法符號的應用,不難發現其屬于文字的藝術化、符號化,繼而紋樣化的典型代表。當然,我們并非將書法符號局限于紋樣或圖案的范疇,由于書法藝術本身具有人文屬性,其更被作為彰顯個體差異的標志在公共空間中使用。例如:桂發祥,它不僅是一個傳統匾額,也是一個響當當的品牌名稱。利用書法藝術中不同的字體與排布形式彰顯個體的屬性,美觀、直觀,便于人們從多維度進行識記,因而在公共空間產生推廣作用,以此拉開了書法藝術與書法符號化并存共生的序幕。

二、古今書法符號在公眾視野下的應用

書法符號在公眾視野下的應用在我們從古至今的生活中都不鮮見。例如:在我國各地的名山大川當中,使用書法符號為山崖裝飾,被稱為摩崖刻石(迄今為止發現其最早為東漢的《開通褒斜道刻石》);在古剎、商鋪門面上方懸掛的牌匾,使用書法符號作為載體,被稱為匾額(匾額中的“匾”古作“扁”字,《說文解字》中講,“扁,署也,從戶冊”);在江南園林藝術、皇家庭院及大戶宅邸中,抱柱上使用的書法符號,被稱為楹聯或楹帖(中國最早的楹帖出現在唐代);還有上文提到的,作為紋樣存在于我們生活中幾千年的書法符號,被統一稱為中國傳統吉祥圖案。出現在自然風光中的摩崖刻石與庭院或堂屋中的楹聯,兩者使用書法符號是較偏向書法藝術的,而出現在門頭橫梁上的標識性匾額與布匹器物上的吉祥圖案,兩者則為更純粹的書法符號應用。摩崖刻石中使用的書法符號,藝術表達的豐富程度最高。其表現形式各異,字的大小不一,篇幅長短不定,章法上橫豎皆宜。由于摩崖刻石的載體是大自然,所以要根據不同地區的地貌特征、山勢走向及人文特點,來設計書寫的字體、篇幅及內容。在公眾視野下創作書法作品,首先需要進行地形勘探,丈量創作的最佳位置及確定篇幅大小;其次是設計,即進行書法作品的符號化處理,利用書法的不同字體和筆畫的藝術處理將其組織成為一幅可以為大眾欣賞的崖體“裝飾物”;最后,要把書寫者的字用錛鑿斧鋸刻到崖壁上,并進行色彩填充。楹聯在表現上很多方面摩崖刻石類似,多根據地形特點、人文特點對書法對聯進行設計與包裝,包括選取何種質地何種大小的材料作為載體、因地制宜地選擇使用的書法字體、選擇陽刻或是陰刻的表現方式、楹聯懸掛的具體位置等等。通過分析可見,摩崖刻石與楹聯這兩種公眾視野下的書法藝術表達,也是通過設計后的符號化手段而最終完成并呈現出來的。匾額與吉祥圖案在書法符號的應用方面比較明確,并與現代藝術設計的部分理念不謀而合,是實現藝術創新的根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時至今日我們隨處可見由現代設計與書法符號相結合呈現出的新時代“中國風”的文創表現,故在此不多贅述。

三、公眾視野下書法符號的公共藝術化

公共藝術是在一個區域內城市化發展的進程中文化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中的公共區域均處于公眾視野。公共藝術在很大程度上是服務于市民、服務于大眾的,也就是說在公共區域內展示的公共藝術品是需要符合公眾審美標準的。城市公共藝術作為一種藝術形式,除了發揮美化城市空間的功能外,更多的是在傳遞城市的文化旨歸,其在很大程度上展現的是一個城市的精神風貌和人文情懷,也是呈現一個城市文化觀念的重要窗口。在公共區域傳達某種觀念或主旋律,最直接的方式是運用標志、標語、口號等文字形式為公眾明白地寫出公共藝術作品的含義,那么其中出現的書法符號自帶的藝術屬性,就成為了其被稱為藝術品的根本原因。書法藝術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古往今來從書法藝術中提取書法符號來裝點生活,已成為中國人的一種習慣。現今我們以公共城市空間為研究對象,在公眾視野下研討書法符號的公共藝術化,更貼近于公共藝術設計這一舶來學科,并強勢注入一股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清流。城市中的公眾在大街小巷沉浸式體驗公共藝術景觀時,民族自尊心與自信心日益增強,與這些承載著濃濃中國風的公共藝術化載體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書法符號于古詩詞推廣、著名地標、愛國主義教育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宣傳等中廣泛應用,在公眾參與的公共空間內均存在廣泛應用性。小到人們穿上街的文化衫上印刷的中文書法短句、施工墻圍上“公民道德規范”二十字、公車站牌“夢娃”公益廣告的三字經,大到紀念廣場英雄紀念碑碑文、故宮文物上百塊匾額上的題字、江南大小園林中上萬塊楹聯的詩文,每一個都是我們眼里心中的“中國風”。它們屬于每一個中國人,這些優秀傳統文化以文字為載體,運用書法符號的表現手法向公眾傳遞中國特色的正能量,在豐富公共藝術化的城市環境同時,也提升了公眾的審美情趣與道德修養。

四、書法符號在公共藝術領域的表現

在公共藝術范疇內,書法符號的應用是新時期在公眾視野下中華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方式。書法符號源于書法藝術,在最初的平面空面表現上遵循二維構成理論的形式美法則,這是書法符號得以在公眾中產生認同感的基礎;隨著歷史的發展,二維空間內書法符號的藝術性表現已經不能完全滿足公眾對于日益發展的物質文化需要產生的審美要求,繼而產生了三維空間書法符號的創作需要;書法符號在公共藝術領域走向三維立體空間表現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僅僅借助原始的筆墨紙硯已經無法實現,于是自然而然地出現了跨學科、跨領域、多維融合的書法符號表現方式。根據區域內公共藝術主題的設定,運用二維空間視覺傳達、三維空間內雕塑及四位空間新媒體光影造型手段,來進行設計與創作,使書法符號在新載體產生的新表現的作用之下,演進成為一種公共藝術領域內新時代的本土化藝術語言,從而跟上潮流的發展。徐復觀的《中國藝術精神》一書中講到,“以莊子為代表的中國藝術精神并非是要做到藝術的創作和作品,而是要成就一個藝術的人生。而既有生活的廣泛基礎,又有藝術的高度內涵的藝術當首推書法”。書法符號是將前人所講的書法藝術進行加工與設計,作為公眾傳播的橋梁出現的,且更具實用性與表現性,所以書法符號更利于承載面對公眾傳播中國藝術精神的使命。以校園內的公共藝術品為例,在各大學、中學校園中,我們能見到各種樣式符合校園氣質的人文造景。不同于校外公共景觀的最大特點是,校園內公共景觀大多以創設學習氛圍與助益德育教育為主要目標,因而校園內公共藝術品更多地使用二維及三維書法符號作為載體,運用文字的直接力量向學生傳遞校訓或其他警句名言,在創建美麗校園的同時通過公共藝術創設校園教育軟環境,加強校園的德育與美育相交織的新校園文化。當代教學工作者在研究中提到,“學習階段更重要的是學習一些創新方法、理念,培養一種精神、信仰和高尚的情操,更注重的是綜合素質和能力的培養,所以有人將校園景觀稱作‘第二課堂’,也有人將其稱作‘隱性課堂’”。

五、結語

書法符號以全新的面貌呈現在公眾面前,使受眾更容易接受這一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并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心理認同與依賴,繼而使其得以在公眾范疇廣泛傳播。書法符號在公共藝術領域的使用,利于承繼書法藝術這一具有深層次文化特質的文化產物,也有利于美化公共空間環境。在公共空間內,打造以漢字書法符號為載體的公共藝術品,從本地居民的角度出發,其具有美化環境與提升精神文化層次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加深居民對于城市的認同感;從游覽者角度出發,其具有直觀詮釋城市特色與多維度展示城市發展水平、人文情調的功能,在短時間內令非本地人群對城市有一個快速而較為全面的認識。帶有特殊的文化魅力的城市,必定會帶動旅游、經濟的發展,為城市帶來無限的生機與活力。

參考文獻:

[1]田自秉,吳淑生.中國工藝美術圖典[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8.

[2]馬亞.書法元素在現代城市公共環境中的應用研究[J].解放軍藝術學院學報,2012(4).

[3]陳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城市公共藝術中的應用與傳承[J].美與時代(城市版),2019(9).

[4]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5]李司淼.校園軟文化透過校園景觀對大學生的影響[J].科技與創新,2016(12).

[6]楊曉萍.城市公共空間融入書法藝術的應用與研究:以黑龍江周邊城市為例[J].美與時代(中旬刊),2015(2).

作者:于夢婕 單位:天津天獅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