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癥因子和動脈血栓前狀態論文

時間:2022-07-16 08:25:00

導語:炎癥因子和動脈血栓前狀態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炎癥因子和動脈血栓前狀態論文

「摘要」隨著對炎癥因子功能的深入探究,炎癥已不僅僅局限于經典的創傷和感染的病理生理過程。C反應蛋白、細胞因子、血管黏附分子等炎癥因子之間存在相互功能,再通過影響血液高凝狀態的組織因子、血小板功能、纖溶系統狀態的各種因素,和凝血系統之間建立了復雜的網絡關系。

「」炎癥因子;血栓前狀態

近年來,炎癥早已不僅僅局限于經典的創傷和感染的病理生理過程,隨著對炎癥因子功能的深入探究,在炎癥和凝血系統之間建立了復雜的網絡關系。血栓前高凝狀態是血栓形成的前期階段,其發病機制和血栓形成機制密切相關,主要涉及到血管內皮細胞損傷、血小板活化、白細胞激活、纖溶系統活性降低及血液流變學等因素。和靜脈血栓形成主要以遺傳性抗凝缺陷為主不同的是,動脈血栓形成前狀態主要以血管內皮細胞損傷及血小板過度活化為主。

1C反應蛋白和血栓前狀態

C反應蛋白是炎癥、感染和機體組織損傷的非特異性指標。近年來,人們又發現C反應蛋白的增高可猜測未來冠狀動脈事件,同P-選擇素、IL-6、IL-1、TNF等一起區分心血管患者的高危程度。白書玲等[1]總結了近年來對C反應蛋白結構、生物學特性、表達調節等探究,發現C反應蛋白是由IL-6轉錄調控的,IL-1、TNF等可刺激C反應蛋白表達的上調。C反應蛋白在血清中同氧化型LDL相結合,部分降解LDL,激活補體,另外C反應蛋白還具有調節單核細胞聚集功能,可刺激組織因子生成,從而啟動凝血過程。C反應蛋白還可反過來刺激單核細胞釋放IL-6、IL-1、TNF等細胞因子,加重血管內皮細胞的炎癥損傷。C反應蛋白對血管內皮細胞的刺激還可以導致細胞間黏附分子(ICMA)和血管黏附分子-1(VCMA-1)的表達增加。以上探究提示C反應蛋白可能作為重要的中間環節之一,在炎癥損傷凝血系統之間構成了聯系。

2細胞因子同血栓前狀態

一些炎癥因子如TNF、IL-1等,能通過抑制細胞表面血栓調節蛋白的表達及活化蛋白C的生成,減少t-PA合成,增加t-PAI合成,從而使纖溶系統功能減低。細胞因子還能誘導組織因子的合成及其在細胞表面的表達,啟動正常血管內皮細胞的外源性凝血過程。通過增加前列環素的合成來增加血小板活化因子的合成,從而促進血小板聚集,并促進炎癥細胞釋放更多的炎癥介質參和,且此過程是由內皮細胞黏附分子-1介導完成的[2]。

而另一方面,賀石林[3]總結了近幾年大量的試驗和臨床探究,發現凝血酶作為中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的趨化物,通過誘導內皮細胞表達介導白細胞和內皮細胞相互功能的黏附分子,促進細胞炎癥因子的釋放。抗凝血酶Ⅲ則能通過滅活凝血酶,誘導前列環素抑制細胞因子的合成和細菌毒素競爭受體,起到抗感染功能。

3血管黏附分子同血栓前狀態

ICMA-1、VCMA-1等屬于黏附分子家族中免疫球蛋白家族,IL-1、TNF-α、LPS刺激內皮細胞可上調ICMA-1、VCMA-1的合成和表達[4],介導白細胞和內皮細胞的相互功能。有探究發現[5]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腦梗死從發病初期到發病1周,ICMA-1、VCMA-1表達增強,血小板活性及纖溶活性增強,且急性心肌梗死患者ICMA-1、VCMA-1、D-二聚體等在發病早期及發病1周均高于急性腦梗死,提示在急性血栓形成過程中,ICMA-1、VCMA-1參和誘導血栓形成和溶解,血液高凝狀態持續存在。杜悅等[6]通過向新生大鼠腹腔注射內毒素,造成新生大鼠肺的炎癥損傷,測得血小板內皮細胞黏附因子(PECAM-1)表達顯著下降,血管通透性升高,而t-PA、PAI-1、mRNA的表達呈逐漸上升趨向,使局部肺組織處于高凝狀態。

4組織因子同血栓前狀態

徐獻群等[7]的探究,將患者分為急性心梗(AMI)、陳舊性心梗(OMI)、不穩定型心絞痛(UAP)及穩定型心絞痛(SAP),分別測定治療前后其血漿中組織因子抗原、組織因子途徑抑制物及抗凝血酶Ⅲ活性,并同健康組對比。得出結果示,治療前后AMI、UAP、SAP的TF抗原均高于健康組,各組組織因子途徑抑制物抗原(TFPI)均高于健康組,而AT-Ⅲ活性在治療前,各組均低于健康組治療后AMI、UPA組升高至同健康組相似的水平,而OMI、SAP組仍低。此項探究提示,冠心病患者在急性發作期有外源性凝血因子途徑啟動,組織因子過度表達,組織因子途徑抑制反饋升高,AT-Ⅲ活性被過度拮抗及消耗而降低,血液呈高凝狀態。

血栓前狀態可有一些分子標志物作為診斷標志如摘要:AT-Ⅲ、vWF、D-D、PLG、Fg、t-PA等。多項探究[8~10]證實了此類分子標志物在血栓前狀態患者血液中的含量和健康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而此類分子標志物同C反應蛋白、細胞因子、血管黏附分子、組織因子等又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炎癥因子如細胞因子、血管黏附分子、C反應蛋白等作為血栓前狀態的實驗室指標是有意義的,但其敏感性和特異性,還有待于實驗技術的提高和臨床探究的進一步深入。

「參考文獻」

1白書玲,李建軍。C反應蛋白和動脈粥樣硬化。中華心血管雜志,2004,32(8)摘要:765-768,

2林英,陳曉理。凝血系統和炎癥細胞因子的相互關系。中國輸血雜志,2003,16(1)摘要:42-45,

3賀石林。凝血-炎癥網絡摘要:天然凝血抑制物的抗炎效應。國外醫學。生理、病理科學和臨床分冊,2002,22(1)摘要:2-3。

4唐可京。ICAM-1、VCAM-1的結構和表達調控。國外醫學。分子生物學分冊,2002,24(3)摘要:173-177。

5吳巖,田鳳石,王金良。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腦梗死黏附分子及相關因素的對比探究。天津醫藥,2002,30(3)摘要:137-139。

6杜悅,吳玉斌,榮栩栩,等。內毒素致新生大鼠肺組織PECAM-1、t-PA、PAI-1表達的改變及其意義。中華兒科學雜志,2004,42(9)摘要:649-653。

7徐獻群,范俊麗,周自剛,等。冠心病患者血漿組織因子、組織因子途徑抑制物水平及抗凝血酶-Ⅲ活性的測定。微循環雜志,2004,14(3)摘要:68-70。

8葉躍紅,李興祿。血栓前狀態實驗室診斷指標探究。重慶醫學,2005,34(3)摘要:367-368。

9萬方,郭景珍,李克明。糖尿病病人纖溶六項的檢測結果和分析。中華現代臨床醫學雜志,2004,2(6)摘要:920-921。

10潘云燕,張潤玲,尤崇革,等。檢測顱腦外傷患者vWF、P-選擇素、D-二聚體的意義。中華中西醫雜志,2005,5(4)摘要:3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