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發性成分中藥炮制論文

時間:2022-01-14 10:27:00

導語:揮發性成分中藥炮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揮發性成分中藥炮制論文

1要掌握揮發性物質的理化性質

揮發性成分是一類數量巨大,結構種類繁多,生物活性多樣。具有很高藥用價值的天然成分,包括醇、醛、酮、醚、酯、羧酸等含氧基團。由十余種及至上百種成分組成的混合物,而其主要成分是揮發油和萜類及其含氧衍生物,它們具有一定的理化特征。其中最常用的重要的物理常數有比重、旋光度、折光率和凝固點等。在測定揮發油的物理常數時,因測定折光率所需樣品極少、操作簡便迅速,故通常多采取先測揮發油的折光度。若測定的折光率不符合規定時,其余的檢查可不必進行。酸價、酯價和皂化價是指示揮發油的質量的重要的化學指標,揮發油中含有的各類成分,均因其具有的功能基而顯示獨特的化學性,可利用這些性質為含有揮發油的中藥定性。

大多數揮發油是無色或淡黃色油狀透明液體,少數呈棕色或黃棕色,個別揮發油具有其他顏色,多具有香氣或其他特殊氣味,常溫下可以揮發。

揮發油難溶于水,但制時可出現揮發性特殊氣味,若溫度高于100℃時部分分解。可溶于濃酒精和多數有機溶媒中。

經常與日光及空氣接觸可氧化變質,使其比重增加,顏色變深,失去原有香味,并能形成樹脂樣物質,也不能再隨水蒸氣蒸餾。因此制備揮發油方法的選擇是很重要的。產品應裝入深色瓶中,密閉塞緊,放于陰涼處保存。

由于揮發油是混合物,成分不同,其沸點亦不同,故可利用此性質來分離取舍揮發油。常壓下揮發油的沸點一般在70-300℃。揮發油多數比水輕。

酸堿性:用pH試紙測定揮發油的酸堿性,如呈酸性反應表明含有游離酸或酚類的化合物;如為堿性反應,表示揮發油中可能含有堿性化合物,如揮發油生物堿等。

氧、硫元素:可用鈉熔法檢識。

酚類:用含FeCl3的乙醇溶液檢查揮發油乙醇液,如產生藍、藍紫或綠色反應。表示有酚類化合物。

羰基化合物:用硝酸銀、NH3、H2O檢查揮發油,如有銀鏡反應,表示其中含有醛類等還原性物質。用苯肼、氨基脲、羥胺等試驗揮發油,如產生結晶型衍生物,表示有酮或磷存在。

內酯:于揮發油的吡啶溶液中,加亞硝酰鐵、氰化鈉試劑及氫氧化鈉溶液,如呈紅色并逐漸消失,表示含有內酯類化合物。因此,須根據其理化性質及臨床的需要進行炮制,采取“適宜”的方法,以確保飲片的質量與臨床療效。

2炮制對藥物的影響及其注意事項

根據揮發油成分在常溫下可揮發的特點,故在加熱炮制時火候的大小與炮制的時間要掌握,據報道經不同的方法炮制后揮發油的含量有如下變化:炒炭減少約80%,炒焦減少約40%,煨或土炒等損失約20%,為此,為了保留有效揮發性成分不受或少受損失,應盡量避免炮制過度對成份的破壞和損失。否則會影響療效,特別是芳香類藥材更應注意。例如含揮發油的荊芥、薄荷、茴香、木香等。早在《雷公炮炎論》上就指出不可用火處理,例如對茵陳等中藥注明:“勿進火”。

水制時盡管揮發性成分在水中溶解度小但不宜久浸久泡,只宜“搶水洗”,否則香氣溢散。如陳皮經揀選后噴水濕潤鍘成細絲即可。又如木香用溫水洗凈后瀝干裝入罐內,均勻地噴溫開水(或灑)蓋嚴。燜2-3h,待燜透后取出切片,晾干即可。總之,水制此類中藥材時,宜燜潤。即將藥材經淋濕后,堆放在一起。用潔凈的濕布蓋好,經常檢查翻動并灑水,使之內外保持濕潤一致,直至濕潤透心,軟度適合為度。取藥按要求切片晾干即可。

在臨床用藥時,某些藥材含揮發油過多,以至對人體有害。然又是治療所需的有效成分,故必須除去多余部分,以保證用藥安全有效。如蒼術、白術均有蒼術醇、蒼術酮等揮發油成分,對脾胃刺激性大,須用米泔水浸漂2-3d,瀝干水,透心后切成飲片,晾干再炒炙,由于米泔水有吸附作用,再加上高熱炒,受熱揮發油或破壞或減少15%以上,從而除去了蒼術、白術的副作用。

有時根據治療要求須除彼揮發性成分留此揮發性成分。如麻黃生品,因含有揮發油故有解表發汗之功。若取潤肺止咳平喘之功則需蜜炙。蜜炙后揮發油損耗1/2,故使發汗之力降低,而潤肺平喘止咳之功增加。肉豆蔻生用有滑腸作用,需除油,故用煨法或與滑石粉共炒,以去油,減少其烈性。

根據揮發油可用蒸氣蒸餾法提取原理,可以從唇形科植物薄荷的莖和葉中得到揮發油。

綜上所述,含有揮發油性成分的中藥,由于成分復雜,為更好地發揮療效,必須在炮制過程中,嚴格遵照療效第一的原則,科學合理地選擇炮制方法。

[論文關鍵詞]揮發性成分;中藥;炮制

[論文摘要]通過對揮發性物質的理化性質、化學成分等方面的了解,利用他們的個性與共性的特點進行適度的炮制。根據臨應用需要,采取科學、合理的炮制方法,以保證藥品質量與用藥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