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務人員職業緊張分析論文

時間:2022-12-14 03:26:00

導語:醫務人員職業緊張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醫務人員職業緊張分析論文

關鍵詞:職業緊張

職業緊張是在職業條件下,環境和機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當人們不能完全協調好個人的需求與環境壓力時導致的生理、心理和行為表現[1]。職業緊張雖然不像生物、物理或化學因素那樣引起特定的職業性疾病,卻可以非特異性的方式損害身體健康[2]。職業緊張引起的多種相關疾病,不僅嚴重影響人們的身心健康,而且明顯降低人們的腦力和體力作業能力,并導致嚴重的經濟損失。有資料顯示:在美國,每年為職業緊張性疾病付出的醫療費達500~1000億美元,而職業緊張所致勞動效率降低造成的經濟損失更高達3000億美元[3]。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醫療服務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在社會變革和醫療體制改革的大環境下,醫患矛盾日益突出,給醫務人員生理、心理造成前所未有的壓力,甚至對醫療服務質量產生不良影響,因此,關注醫務人員職業緊張問題顯得日趨迫切和重要。

1醫務人員職業緊張的危害

醫務人員的職責是治病救人,這就注定了醫療工作的高風險性、高責任性和不確定性。醫務人員作為一個特殊的職業群體,在職業活動中不可避免地受到職業緊張因素的影響,對他們的生理、心理和行為造成危害。楊新偉等[4,5]指出:由于較重的工作責任,對醫生、護士造成較大的心理壓力,這種壓力長期存在可能導致情感障礙和身心疾病。特別是個體因為不能有效地應對工作上持續不斷的各種壓力,而產生工作倦怠感(jobburnout),是一種情緒衰竭、情感疏遠及自我成就感下降的綜合征[6]。李超平等[7]的調查結果表明:42.1%的被試者有一定程度的情緒衰竭現象,22.7%的被試者有一定程序的情感疏遠現象,幾乎有將近一半的被試者沒有個人成就感。醫護人員職業倦怠的存在,極大地影響了醫療質量和醫護人員的身心健康,作為醫護人員工作的直接對象,患者首當其沖地成了醫護人員職業倦怠的受害者[8]。因此,無論從關心醫護人員健康的角度還是從提高醫療服務質量的角度,我們都應積極關注醫務人員的職業緊張。

2職業緊張的測量工具

隨著對職業緊張認識的深入,對職業緊張因素進行科學的識別、評價和控制已愈顯重要。研究職業人群緊張狀態及緊張反應最重要最常用的方法是問卷調查法[9]。國外用于研究職業緊張的測試工具較多,常用的有代表性的有:職業緊張指標問卷(OSI,OccupationalStressIndicator)、McLean’s工作緊張問卷(McLean’sWorkStressQuestionnaire)、工作內容問卷(JobContentQuestionnaire)、工作控制問卷(JobControlQuestionnaire)等[10]。

由于我國與發達的工業化國家在社會制度、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文化背景以及文化程度等方面均存在著較大差異,這些測試工具中的部分內容并不符合我國的情況,易引起應答偏差或無法應答[10]。我國學者[9,11~13]根據目前國際上通用的標準,從國外大量現用的職業緊張測量工具中選擇信度、效度較高、使用較廣的測量工具進行了研究和修訂,使其具有可接受的信度和效度水平并適合我國的文化和風俗習慣,并在多個人群中推廣使用。

利用職業緊張的測量工具,獲得有關產生緊張的工作任務以及相互作用方面有價值的信息,通過對信息合理的解釋,幫助個體發展改變工作任務的策略,減少緊張的發生,減輕緊張反應。在一定的職業群體中識別緊張來源和緊張反應癥狀,為機構的設計或職業環境管理作為參考,也為不同的個體和組織提供建立減少緊張和緊張反應的干預措施及其測量效果的方法[14]。

3醫務人員職業緊張的影響因素

3.1性別差異許多學者應用職業緊張量表(OSI-R,OccupationalStressInventoryRevisedEdition)對不同性別醫務人員職業緊張狀況進行研究,但結果卻不盡相同。有學者[15]認為:男性的職業任務和緊張反應總分顯著高于女性(P<0.05),且個體調節能力低于女性(P<0.01);也有學者[16]研究發現:女醫生心理緊張反應程度明顯高于男醫生(P<0.05)。

3.2年齡研究結果顯示[16,17]任務過重和責任感隨著醫務人員年齡的增長有增高的趨勢,反映出中、高年齡醫務人員在工作負荷、責任等方面有著更大的壓力;任務不適和任務模糊是低年齡組醫務人員職業緊張的主要來源,可能與年輕醫務人員希望盡快掌握臨床技術、盡早發揮自己的才能以及在工作中自主性較低有關。

3.3文化程度朱偉等[17]的研究結果顯示文化程度較高的醫務人員職業緊張水平、任務過重、任務沖突、任務模糊和責任感明顯高于文化程度較低者。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是文化程度高的人個人期望以及社會對他的期望高,而個體對自身的期望及來自組織方面的工作要求均會對個體的身心緊張狀況產生間接的影響,尤其當實際工作過程不能滿足個人期望時,就會引起工作滿意感下降,心理衛生不良等緊張反應。關于文化與職業緊張的關系,國外研究也表明,受過較多教育的人職業緊張水平較高[18]。

3.4職業角色沈艷紅等[16]比較醫生與護士的職業緊張狀況發現,在職業任務問卷中任務過重、角色界限不清、責任感3個子項目醫生得分明顯高于護士,說明醫生在治病救人的同時還承擔著許多額外的職責。

3.5工作崗位陳立文等[19]認為,醫院科室中急診壓力最高,其一診區人員流動大,環境嘈雜;其二急診危重病人多、變化快,急診醫護人員時刻準備應付突發的緊急情況,時刻處于應激狀態;再有感染機會多,由于急診病人多,病種復雜,人流密集,是重要的污染源。

沈艷紅等[16]比較門診和病房醫護人員的職業緊張狀況,發現門診醫護人員在個人緊張反應總分及心理緊張反應和軀體緊張反應子項得分高于病房的醫護人員;而前者的個人應變能力總分及休養、自我保健、社會支持得分低于后者(P<0.05),見表1。

表1門診和病房醫務人員職業緊張狀況得分略

4醫務人員職業緊張的調節

醫務人員在社會中承擔著一種特殊的責任,但醫務人員也是普通人,當發生職業緊張時要及時地進行干預和調節,保障他們的身體健康和醫療服務質量。

4.1職業緊張的預防對于醫務人員的職業緊張應該早發現、早預防。倪建華等[20]認為,職業緊張產生之前往往有先兆信號,如易疲勞、注意力不能集中、記憶力下降、錯誤和事故增加、飲食和睡眠障礙、經常感染、心臟疾患等。及早發現身體和精神上的職業緊張信號,對防止職業緊張的發生具有重要意義。

4.2加強業務學習,適應工作需要國內學者[15,16,21]對醫務人員職業任務、個體調節能力與個體緊張反應間的相關分析結果表明:職業任務與緊張反應呈正相關,個體調節能力與緊張反應的負相關,說明職業任務越重相應的緊張反應程度越高;個體調節能力越強,緊張反應程度就越低。醫學是不斷發展的科學,新知識、新技術不斷涌現;社會的進步,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對醫務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醫務人員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專業技術的訓練。醫院管理者也應該重視對醫務人員的繼續教育,使他們了解和掌握先進的知識、技術,減少工作任務帶來的緊張,提高對工作的適應能力。

4.3培養良好的性格,提高處理醫患關系問題的能力李永鑫等[22]的研究表明,具有孤獨、缺乏情感和情感投入、不關心他人、殘忍、不近人情、感覺遲鈍等人格特征的醫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較低;而好交際、喜聚會、朋友多、愛開玩笑、愛交談、隨和樂觀醫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則較高。說明良好的人格特征對于維護醫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意義。

國內許多學者[16,21]認為緩解醫務人員的職業緊張,首先應從緩解醫患矛盾入手。醫護人員每天與病人打交道,以救死扶傷為己任,這要求他們不但有高超的技能,而且應具備良好的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掌握醫學心理學、公共關系學等醫學人文科學知識,自如地處理醫患關系問題。和諧的醫患關系,能夠緩解醫務人員的職業緊張,使他們更好地為患者服務。

4.4對醫護人員進行專業的心理保健和心理治療雖然醫護人員是經過專業醫學訓練的人,但是盲目的自信也給職業緊張預防和調節治療帶來了影響。DavidsonSK等[23]的研究結果表明,醫生在自己有了各種心理生理不適的時候尋求正式的醫學關懷有很大的障礙,醫生的自我治療是對其自信心的挑戰。Firth-CozensJ.[24]認為對于醫生等職業人員遇到壓力時,初步的預防措施是通過職業咨詢、培養和訓練,進一步的策略是心理或藥物的治療。使醫護人員保持一個健康的身心狀態,更好地為患者服務。

4.5社會支持李永鑫、白楊等[25,26]的研究結果表明:醫生、護士的社會支持對其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影響。社會、媒體應給予正確的引導,對患者進行責任和義務的宣傳教育,增加其對醫務人員的尊重和理解,配合醫務人員的工作,使他們有一個和諧、寬松的工作氛圍,更好地發揮技術水平。

總之,醫務人員的職業緊張是持續的、動態的,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因此,預防和緩解醫務人員的職業緊張,需要采取綜合性的措施。

5問題與展望

目前國內對于醫務人員的職業緊張的研究多為現況調查和心理狀況評價,缺乏職業緊張因素與健康之間的因果關系的系統性研究,因此職業緊張對醫務人員的身心健康的影響,進而對社會醫療服務系統造成的潛在影響和危害的認識及研究相對不足,建議在醫療衛生主管部門的統一領導下,全面組織,系統地、動態地調查研究,充分了解和掌握職業緊張對醫務人員及其醫療服務的影響規律,從而引起醫院領導、社會、醫務工作者個人的重視,并采取措施加以解決。同時建議社會、媒體對醫務人員工作、工作壓力、醫患矛盾、醫療糾紛等能客觀、如實的報道,使醫務人員有一個良好的工作氛圍。要進一步加強對于醫務人員職業緊張干預與調節的研究,預防和減少醫務人員的職業緊張,使他們保持健康的身心狀態,更好地為患者服務。【參考文獻】

1SauterSL,HurrelJJJr,FoxHR,etal.Occupationalhealthpsychology:anemergingdiscipline.IndHealth,1999,37(2):199-211.

2范雪云.職業緊張的流行病學研究.職業衛生與應急救援,2004,22(1):53-55.

3雷重琰.職業應激對人體健康的損害.職業衛生與應急救援,2005,23(3):138-140.

4楊新偉,王治明,王綿珍,等.護士職業緊張狀況及其影響因素.中華勞動衛生職業病雜志,2004,22(2):119-121.

5楊新偉,王治明,蘭亞佳,等.刑警、醫師、教師職業緊張及工作能力對比分析.四川大學學報(醫學版),2004,35(2):251-254.

6MaslachC,SchaufeliWB,LeiterMP.Jobburnout.AnnuRevPsychol,2001,52:397-422.

7李超平,時勘,羅正學,等.醫護人員工作倦怠的調查.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3,11(3):170-172.

8李兆良,高燕,馮曉黎,等.論醫護人員職業倦怠的原因與對策.醫學與社會,2005,18(6):26-27.

9余善法,張銳,馬良慶,等.職業緊張測量工具研究.河南醫學研究,2000,9(2):171-174.

10余善法.國外職業緊張測試工具簡介.工業衛生與職業病.1997,23(2):126-128.

11李健,蘭亞佳,王治明,等.職業緊張量表(OSI-R)信度與效度驗證.中華勞動衛生職業病雜志,2001,19(2):190-193.

12余善法,張銳.職業緊張測試指標OSI試用結果分析.中國勞動衛生職業病雜志,1997,15(2):96-97.

13余善法,馬良慶,周連城,等.一般工作緊張問卷中文譯本的信度和效度.中國行為醫學科學,1998,7(1):24-26.

14李健,張學鋒,王治明.職業緊張研究的方法學.川北醫學院學報,2005,20(3):353-356.

15王仁富,趙小波.醫務工作者職業緊張狀況分析.中國健康教育,2003,19(5):340-342.

16沈艷紅,常文虎,郭海蘭,等.272名醫護人員職業緊張狀況分析.中國全科醫學,2004,7(9):627-629.

17朱偉,王治明,王綿珍,等.醫務人員職業緊張水平及分布特征調查.鄭州大學學報(醫學版),2005,40(6):1041-1043.

18ReissmanDB,OrrisP,LaceyR,etal.Downsizingroledemandsandjobstress.JOccupaEnvironMed,1999,41(4):289-293.

19陳立文,伍玉琴.影響急診醫護人員健康的隱患因素分析及對策.嶺南急診醫學雜志,2004,9(3):235.

20倪建華,彭益生.淺論職業緊張的干預.實用預防醫學,2004,11(6):1249-1250.

21蔣立新,張世英,黃先青,等.醫師職業緊張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實用預防醫學,2004,11(6):1095-1097.

22李永鑫,李藝敏,白楊.醫生的心理健康與人格特征的相關研究.河南大學學報(醫學版),2005,24(3):32-33.

23DavidsonSK,SchattnerPL.Doctors’health-seekingbehaviour:aquestionnairesurvey.MedJAust,2003,179(6):302-305.

24Firth-CozensJ.Doctors,theirwellbeingandtheirstress.BMJ,2003,326(7391):670-671.

25白楊,李永鑫,李藝敏,等.護士的心理健康、人格特征和社會支持的相關研究.衛生職業教育,2005,23(21):118-119.

26李永鑫,李藝敏,白楊.醫生的心理健康與社會支持的相關研究.河南職工醫學院學報,2005,17(4):23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