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言語傳播學微信表情情感表達分析
時間:2022-11-16 03:56:32
導語:非言語傳播學微信表情情感表達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新媒體時代,微信類的社交媒體霸占了中國人使用手機的大半時間,而在微信類社交媒體平臺上使用表情圖標輔助文字表達語氣與情感的行為則鮮有研究。在非言語傳播學理論視角下,微信環境內的表情圖標對文字表達起到了語氣增強、軟化和明確三種修飾作用。
關鍵詞:表情圖標;非言語傳播學;網絡媒介傳播
1表情圖標(Emoji)的發展沿革
1982年9月19日,卡內基梅隆大學的斯科特•法爾曼教授在學校論壇上發帖,建議使用“:-)”在文字之后來表示玩笑意,使用“:-(”表示自己沒有在說玩笑話。這是歷史上第一次有人正式使用表情符號(emoticon)來表示語氣,以補充屏幕上文字聊天無法傳遞的、面對面交流(Face-to-facecommunication)才能表達的說話者的心情等細節。隨后數年,橫向的表情符號(如“:-)”)在歐美流行起來,豎向的表情符號(如“(*^▽^*)”)則在亞洲風行。在1999年,日本人栗田穰崇以天氣圖標、股票符號、中文文字和路標標志為靈感,創造出了一套180個12×12像素的表情符號。表情的編寫則使用了統一碼(Unicode),使表情圖標可以跨不同系統、不同平臺進行傳播。表情圖標常常被稱為表情符號的“升級版”,并且在逐漸替代后者(Pavalanathan&Eisenstein2016)。2007年,安卓系統使用了表情圖標,2009年蘋果的iOS系統也更新了600余個表情圖標。于是在移動互聯網爆發的幾年內,表情圖標的使用席卷了全球——包括微信、微博、臉書(Facebook)、推特(Twitter)等在內的社交網絡平臺都允許表情符號的使用?,F如今,表情符號已經成為網絡傳播中溝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杜=蛟~典》甚至將2015年年度詞匯的殊榮頒給了全球網民最愛的“笑哭”表情。2017年中山大學一項統計顯示,僅在QQ平臺,一年被使用最多次數的表情“呲牙”就被使用了303億次。足見中國乃至全球范圍內,表情圖標的火爆程度。
2文獻綜述
非言語傳播學研究面對面交流場景下,包括面部表情、身體動作、手勢、距離、語氣等語言文字本身以外的傳播內容。學界認為,非言語傳播是面對面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為后天養成的溝通模式,且通常是說話者在無意識的狀態下表現出來,因此格外真實。在網絡溝通中,表情圖標以及早先時期的表情符號代替了面對面交流中的非言語傳播因素,輔助網絡媒介上的文字溝通。Churches,Nicholls,Thiessen,KohlerandKeage一項調查顯示,表情符號和面部表情有著類似的表意效果:成年人在觀看表情符號時,所激活的大腦皮層部分與觀看人類面部表情激活的皮層部分相同。但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識別是后天養成而非先天存在,因為相同實驗下,嬰兒卻沒有出現相同的結果。許多學者的研究都表明表情符號與面部表情一樣,起到了情緒表達的作用(PavalanathanandEisenstein2015)。根據大數據技術,Novaketal.研究了表情圖標的使用人氣,并且列出了推特表情情感強度排行。研究表明,大多數表情圖標的情感意義都偏向正面、積極,而不論表意正面還是負面,表情圖標所被人們賦予的感情越強烈,被使用的頻率就越強。Miller等人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研究了獨立使用表情圖標時引發的表意歧義現象。他們發現,一種表情圖標可能有多種解讀,因此導致了交流上的誤會。學界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獨立使用的表情圖標上,很少關注在和文字搭配使用情況下對文字整體表意的影響。然而,大多數情況下,表情圖標并非獨立使用,而是搭配文字進行輔助表意,這一點與面對面交流中面部表情起到的作用類似。Milleretal.在集中研究了表情圖標獨立使用時的表意效果后,也著重強調了希望將來的研究重點集中在文字環境中表情圖標的意義。顯然,這部分研究在學界尚有缺失。值得注意的是,對于表情圖標的研究發現與非言語傳播學中對面部表情的研究發現類似:表情圖標與文字的互動機制與表情和面對面交流中語言與面部表情的互動機制十分相似,都可以起到規范、修飾甚至控制文字語義信息傳達的作用。根據非言語傳播學研究結論,當非言語信息與口述語言感情色彩相符時,非言語信息可以起到加強語言情緒色彩的作用;當非言語信息與口述語言感情色彩相反時,對說話者傳遞信息的解讀則有可能出現歧義;表情等非言語信息是人們用來柔化、中和言語信息直接意義的重要工具。因此,根據非言語傳播學中面部表情對語氣修飾的三種作用,研究假設,比起文字單獨出現,表情圖標和文字一起出現時。1)當表情圖標與文字的情緒色彩相符時,表情圖標增強文字的情緒色彩。2)當表情圖標感情色彩偏向中性時,表情圖標減弱文字的情緒色彩。3)表情圖標增強文字的情緒色彩相反時,表情圖標造成文字的情緒色彩解讀的歧義。
3研究方法
有研究表明,人們表達心情和語氣的方式由其所屬的文化群體決定。因而,熟悉同一網絡表情亞文化的群體對相同的文字信息、表情符號有著相近的解讀。因此,為驗證如上幾個假設,本研究采集了年齡、線上社交網絡使用習慣相近的群體——對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國際商學院15級本科生進行了線上問卷調查。本研究共采集247個樣本,其中195個有效。問卷從微信群轉發,并只研究微信表情,因為在不同操作系統中,微信表情的形態相同。問卷首先采集了用戶的性別與表情圖標使用頻率信息,而后用李克特量表(Likertscale)采集了用戶對文字消息、表情圖標和二者結合在一起的消息的情感色彩打分。其中-5分指感情色彩極度負面,5分指感情色彩極度正面。根據騰訊《QQ年度表情大數據》《中國網民表情報告》,本研究選取了中國網民10個最常用的表情圖標,包括3個感情色彩正面表情、4個感情色彩中性表情、3個感情色彩負面表情。根據測試問卷的結果,研究選取了感情色彩正面和負面的文字消息各10句。問卷首先采集了用戶對10個表情圖標的感情色彩的打分,而后采集了對20句文字消息的感情色彩打分,最后采集了20個用戶對“句子+表情圖標”消息的感情色彩打分。其中問卷設置和假設對應關系見表1。本研究所采集的“句子+表情圖標”消息全部來源于真實的微信群、微信朋友圈,且符合以下幾個標準:第一,消息為純中文消息;第二,消息中只含有一個不重復出現的表情圖標;第三,消息文字有著無上下文也可以清楚理解的語義;四,情感表達性大于信息傳遞性。
4研究發現
4.1假設一驗證結果。如表2所示,除S消息以外,所有句子中的表情圖標都增強了句子中文字的感情色彩,因此假設一得到驗證成立,即當表情圖標與文字的情緒色彩相符時,表情圖標增強文字的情緒色彩。4.2假設二驗證結果。如表3所示,除J消息以外,所有句子中的中性表情圖標都減弱了句子中文字的感情色彩,因此假設二得到驗證成立,即當表情圖標感情色彩偏向中性時,表情圖標減弱文字的情緒色彩。4.3假設三驗證結果。如表4所示,除A、E消息以外,所有句子中的表情圖標都減少了句子中文字的感情色彩解讀的歧義,因此假設三驗證得到了與假設完全相反的結果,即當表情圖標感情色彩偏向中性時,表情圖標減弱文字的情緒色彩。
5傳播學視角下的表情圖標(Emoji)的三種語氣修飾作用
1)語氣增強作用。在表情圖標與文字中的語義都為正面或負面時,表情圖標可以增強文字的語氣。比如,微信自帶表情圖表中的“大哭”表情與表意傷心的文字表達連用時,會比單獨的文字表達表現出更強烈的負面情緒。這與學界對于表情符號的研究成果基本相符,但西方學界研究曾發現“:-(”對負面文字語氣加強的程度不明顯,而表情圖標則不同,對文字的負面表達有著明顯的語氣加強作用。這是因為微信中的表情圖標對眼睛部位的展現程度更為細節化,且在強調負面語氣時,淚水比起表情符號中下垂的嘴角有著更明顯的表達。西方學界研究發現“:-(”對負面文字語氣加強的程度不明顯,也可能是因為西方使用更細節化的豎向表情符號(如“o(TωT)o”)的習慣較少。2)語氣軟化作用。在文字明顯出現正面或者負面語氣時,中性表情圖標可以起到軟化文字語氣的作用,這與學界對于表情符號的研究結果類似——研究表明,當人們表達拒絕、請求甚至抱怨時,表情符號都可以起到柔化語氣的作用(DresnerandHerring2010)。如同表情符號,表情圖標也有著靈活的使用場景。在占據中國人80%手機使用時間的微信環境下,中性表情圖標可以使一段純文字對話變得更輕松活潑,并且幫助使用者更精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同時,在指令性的語言環境中,表情圖標也可以讓一段對話變得更客氣、更有趣、不那么嚴肅干癟。起到類似作用的中性表情圖標沒有表達明確的正面或者負面情緒,反而同時包含著正面和負面元素。以“捂臉”表情為例,捂臉的手表明使用者心情并不是純粹的不滿或傷心,而是頗有幾分自嘲和無奈。而夸張的藍色淚水和大笑的嘴角則互為矛盾的正反面,給與了這個表情符號豐富的想象空間——這類表情圖標因為既有正面元素,也有負面元素,可以用于輔助較為正面或較為負面的文字表達,起到軟化語氣的作用,將文字的語氣修飾得更溫和。也正因為有著豐富廣泛的應用場景,中性表情圖標如“捂臉”和“笑哭”成為了最受歡迎、最流行的表情圖標。3)語氣明確作用。當文字表述容易引起語氣解讀的歧義時,表情圖標可以起到明確語義的作用。這也與學界對于表情符號的研究結果基本相符。學者發現,人們使用表情符號來避免純文字溝通中出現的語氣歧義現象。比如,人們可以使用如“:P”“;)”之類的表情輔助文字表述,來表達反諷或者玩笑意,如在面對面交流中在一句嚴肅的話語之后加上一個俏皮的眨眼,清楚地表達自己的玩笑意,以減少歧義的可能。這種用法在表情圖標時代依然流行。比如在微信環境中,“微笑”“再見”表情被年輕人廣泛地賦予了反諷的意義。一句不知是否真心的“她今天可真美”加上“微笑”表情圖標則會被清楚地解讀為是一句諷刺,而非真心稱贊。這種用法于年輕人群中十分流行,不僅增加了表意的準確性和便捷性,也增加了網絡溝通的趣味性。但也值得注意的是,語義明確效應只適用于理解同一種網絡亞文化的受眾,不習慣諷刺用法的用戶對于“微笑”等表情的解讀則停留在“微笑”的本意上,即一個不含惡意的微笑。
6結束語
非言語傳播學認為,在面對面傳播中,言語和非言語傳播共同構成溝通的兩大部分,言語一般用來傳播思想,而非言語則用來傳播情感。在面對面交流中,63%的社交性信息都由非言語行為傳播。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單純的文字傳播則無法滿足溝通需求。尤其是在微信類的移動社交平臺上,表情圖標則成為了網絡傳播中的“非言語因素”,來修飾溝通者之間試圖表達的情緒和語氣,避免誤會的發生。人們在表達情感時,相比于文字語言的表達,更多地使用面部表情。達爾文認為,面部肌肉的進化發展就是因為文字語言信息不足以表達情感,面部表情往往與一個人的心情和所伴隨的言語中的語氣情感相關。在網絡媒介傳播中,表情圖標對應面對面傳播中的非言語交際要素面部表情,可以起到語氣強化、語氣軟化和語氣明確的作用,輔助、修飾談話者的語氣和情感表達。
作者:劉仲謀 單位:北京外國語大學
- 上一篇:供電企業電力營銷優質服務提升
- 下一篇:體育培訓服務產品互聯網平臺營銷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