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新聞傳播程序中信息不對稱

時間:2022-11-15 03:33:00

導語:探究新聞傳播程序中信息不對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探究新聞傳播程序中信息不對稱

信息不對稱理論是由美國經濟學家約瑟夫·斯蒂格利茨、喬治·阿克爾洛夫和邁克爾·斯彭斯共同提出來的,該理論認為在市場經濟活動中供需雙方對信息的了解是有差異的,這種現象普遍存在于市場經濟活動中。信息不對稱現象不僅普遍存在于市場經濟活動中,在新聞傳播過程中也普遍存在,無論是在信息的正向傳播過程中還是媒體接收反饋信息的過程中,都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現象。

新聞傳播中的信息不對稱

新聞傳播過程是傳播者通過大眾媒介向受眾傳遞新聞信息,同時又接收反饋信息的相互傳遞、循環往復的過程。在新聞傳播中,信息的傳遞要經過事實一媒體一受眾一媒體一事實這樣一個不斷循環的過程,而信息不對稱則普遍存在于這一過程的每一個環節當中。

事實和媒體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媒體在新聞之前必須要完成兩個階段的工作,一是收集信息;二是將信息進行加工編碼成為能夠傳播的符號。雖然媒體通過各種努力收集關于事實的各種信息,然而媒體所掌握的信息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新聞和事實之間的信息往往會有一定的差距。再加上受到媒體的選擇標準、編碼技術、傳播技術等因素的影響,新聞往往不能客觀真實地反映事實本身。甚至扭曲事實,造成新的信息不對稱。

媒體和受眾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新聞傳播活動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平衡媒體和受眾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在新聞傳播過程中,媒體雖然擁有比受眾相對多的信息,但它并不是把所有獲得的信息全都傳遞給受眾,而是根據自己的標準對信息進行篩選和加工,傳遞給受眾的信息只是他們掌握信息的一部分。媒體在傳播新聞信息的同時,也同樣需要了解受眾的需求和反饋信息來調整自己的傳播內容和傳播模式。然而對于受眾的信息,媒體不可能完全掌握,因此媒體和受眾之間也同樣存在信息的不對稱。

新聞傳播過程中信息不對稱的原因

信息不對稱普遍存在于新聞傳播的整個過程中,導致信息不對稱的原因既有傳播技術的客觀因素,也有媒體、受眾以及政府部門主觀方面的原因。

客觀世界的復雜性和新聞記者主觀因素的影響。相對于人類的認識能力來說,客觀世界是復雜多變的,客觀世界的信息永遠要比媒體掌握的信息要多得多。新聞報道要求客觀、公正、真實、全面,但是在很多新聞報道中,新聞記者既不是新聞事件的當事人,也不是事件的目擊者,他們靠的是當事人或者目擊者的回憶和轉述獲得有關事實的信息,通過這些凌亂的信息重新整理還原事實的真相,這往往和事實真相有一定的差距。

新聞傳播活動本身就是一項主觀性很強的活動,從事實的選擇到信息的加工整理都和媒體本身的選擇標準有緊密的聯系。由于新聞工作者的素質參差不齊,有的新聞工作者把道聽途說的小道消息當做新聞播發,甚至還有的新聞記者不顧新聞規律自己制造假新聞誤導受眾。

受眾的理解偏差。受眾在接收媒體信息的過程中,由于受教育程度、生活閱歷、專業背景等方面的差異,在接收媒體信息的過程中他們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自己需要的信息加以理解和接受,在不同的閱歷和不同的文化背景影響下,他們對信息的理解和接收也會出現一定的偏差。

我們所處的世界是一個多種文化交互存在的世界,各種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之間都有一定的差別,而這些文化的差別又會給受眾在接收新聞信息時帶來理解上的差異。因此,在新聞傳播過程中,如果不考慮受眾的文化背景、宗教背景,往往會出現新的信息不對稱。

媒體受經濟利益的驅使誤導受眾。在新聞傳播過程中,媒體始終扮演著“把關人”的角色,選擇什么樣的事實進行報道以及如何報道,都是由媒體說了算。有些媒體受經濟利益驅使,利用信息的不對稱傳播虛假信息誤導受眾。近年來,一些都市類媒體在高額的利益回報面前,不惜違背新聞原則而淪為企業的代言人,向受眾傳播虛假的市場信息,嚴重危害了廣大受眾的利益。

地方政府隱瞞事實真相。媒體在收集信息的過程中,有時需要通過新聞事發地的政府部門獲得信息,于是政府又成了新聞信息的者和“把關人”。有些地方政府為了維護政府形象,往往對一些不利的新聞信息采取隱瞞的處理方式,并以“善意謊言”、“維護社會穩定”等借口來隱瞞事實的真相。

多年來,我國的媒體習慣于正面高調宣傳,而對于突發危機事件,往往是想方設法遮掩事實,不讓公眾知道事實真相。有些地方政府在遇到突發災難危機事件時,首先想到的不是把事件的真實情況及時告知公眾,而是努力將“壞消息”變成“好消息”,樹立“光輝”的政治形象。如此一來新聞媒體從他們那里所得到的信息就出現了嚴重的扭曲。2008年6月發生在貴州省甕安縣的“甕安事件”中,由于當地政府為媒體提供虛假信息,引起當地群眾的強烈不滿。最終導致了打、砸、搶、燒等暴力事件。“甕安事件”給各級政府帶來了深刻的教訓:在信息化社會,尤其是在互聯網得到普及的今天,政府的“捂”、“壓”、“蓋”處理方式只能加大群眾的猜疑,為謠言創造滋生的土壤。

規避新聞傳播過程中信息不對稱的對策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平衡信息不對稱是新聞傳播的主要目的和任務,因此減少和避免新聞傳播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增加信息的透明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提高新聞傳播者的整體素質。新聞工作者是新聞傳播的主體,媒體能否將事實真實、全面、公正、客觀地展現給受眾,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新聞工作者,因此,提高新聞工作者的素質尤其是提高他們的業務素質和職業道德素質尤為重要。

提高新聞工作者的業務素質,首先要提高他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能力。新聞工作者對客觀世界客觀全面的認識,是保證新聞傳播真實性的前提和基礎,只有這樣才有將事實的真相還原給受眾的可能。其次。新聞工作者還要提高文字寫作能力和綜合運用各種傳播技術的能力,隨著傳播科技的發展,圖片、聲音、視頻等各種傳播技術都開始應用于新聞傳播活動中,這些技術不僅豐富了傳播形式,而且也更有利于受眾對信息的接受和理解,減少新聞傳播中的信息不對稱。

職業道德是新聞工作者對社會重要的職業承諾,是能否客觀、真實、公正、全面報道新聞的重要保障。新聞工作者首先要保障老百姓的知情權,改善社會認知的不對稱狀況。及時將真相公之于眾。此外,新聞工作者還要站在全社會的高度,成為一個對社會負責的協調者、平衡者。新聞工作者只有嚴格遵守這一職業道德,才能更好地做好新聞傳播工作,減少新聞傳播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現象。

提高受眾的媒介素養。受眾的媒介素養是指受眾認識媒介并從媒介獲取、判斷、分析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受眾的媒介素養包括受眾識別大眾傳媒信息的能力、使用媒介信息的能力和受眾利用媒介進行社會交往的能力。新聞傳播的目的是將新聞事實全面、真實地展現給受眾,但在新聞傳播過程中。由于客觀世界的復雜性以及傳播技術的限制,往往會出現報道偏差的現象,所以,受眾在接收媒體信息之前,要學會識別、判斷和分析新聞信息的真偽和全面與否,并通過各種媒體的報道對比。獲取真實、全面的新聞信息。

多媒體傳播形式減少新聞傳播中的信息不對稱。隨著傳播技術和傳播科技的發展,很多新的傳播方式越來越多地運用到傳播過程中,音頻、圖片和視頻的運用為減少新聞傳播中的信息不對稱提供了條件。同時也使新聞信息更加形象、立體和真實。對于受眾來說,音頻、圖片和視頻所包含的信息很容易理解和接受,這些媒體技術的綜合運用也大大減少了新聞傳播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

政府信息公開。為傳媒營造良好的傳播環境。政府是很多重要信息的知情者,也是新聞傳播的“把關人”之一。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我國政府和媒介都堅持“報喜不報憂”的報道原則,不僅降低了政府在百姓心目中的公信力,而且也損害了我國政府在國際上的形象。媒體的任務是通過適時的新聞信息傳播,提供全方位的社會掃描,消解社會公眾因信息不對稱所發生的對社會認知的失諧。政府應該利用好大眾媒介,實行有效的政務信息公開,并為社會公眾參與社會政治和公共事務提供良好的信息溝通平臺。有效地消解因信息不對稱所產生的政府與社會公眾之間的關系失衡。

政府信息公開有助于媒體接近事實真相并將事實真相傳播給公眾,從而消除小道消息產生和蔓延的可能,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如果政府隱瞞事實真相,更容易激起新聞媒體追根問底的興趣,引起公眾更多的猜測,這不僅對媒體不利,對政府來說,也很可能在人民群眾中失去信任,從而陷入信任危機中。2007年4月5日。國務院總理簽署了第492號國務院令,公布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這不僅是我國民主政治的一個進步。而且對于新聞傳播中消除信息不對稱來說也是一個非常有利的條件。